s 閱讀頁

第七章 東山可戀不可留——東晉政治家、軍事家謝安及南朝宋詩人謝靈運

  一

  一代大師乘風而去,衣袖裏挾帶著中國電影的一個時代。一位鄉賢騎鶴升天,背影中凝聚了對謝氏家族的無限敬意……

  2008年10月18日,85歲的謝晉在其老家紹興上虞溘然長逝。這位曾經向中國觀眾推出一部部折射和思考社會政治畸變的影片、開創了中國電影謝晉模式的著名導演,竟然以如此突然、悄然和寂然的方式,向熱愛他的億萬觀眾謝幕告別,不禁令人喟然長歎。

  謝晉是我的學長、我的同鄉更是同宗,令我不能忘懷的是,正是在他的召喚和邀請下,包括我在內的百名海內外謝氏子孫於2003年9月同聚上虞,群賢畢至,老少鹹集,參加在那裏舉辦的東山文化研討會。就在這次研討會期間,百名謝家後人在他的帶領下,一起登上上虞東山祭奠一代名相、我們的先祖謝安,一個久藏於大家心中的夙願終於得償。

  謝安墓在東山山巔,為一圓形土堆,麵南立有一塊高2灡35米、寬0灡47米的墓碑,上鐫晉太傅謝公墓六個楷書大字。史載謝安原葬建康(今南京)梅山,陳太建十一年(579年)陳宣帝第二子叔陵為葬其生母彭氏,掘謝氏家,棄其柩。時謝安裔孫謝夷吾任長城(今長興)縣令,乃將謝安柩移葬三鴉崗(今長興縣西南太傅鄉內)。不過謝氏子孫們寧信謝晉,不信史書,從感情上說,大家更願意讓自家遠祖長眠東山。

  當年謝安寓居在曹娥江畔的東山,這是稽山鏡水中的一處名勝。其間山灣曲折,危岩重疊;岩石形狀各異,千奇百怪;岩下潭深水碧,遊魚可數。東山是謝安在不惑之年出山之前一直隱居的地方,又是他走出家門開始大展宏圖的起點。隨著這位東晉名士的背影漸漸遠去,一個當世風流人物鶴立雞群般地出現在京都建康(今南京),並以其慣於用來寫詩的狼毫筆,續寫東晉的史冊,改寫中國的曆史。他的光環為曾經閃亮了三百年的謝家門楣,裝點上最絢麗的霓虹;他的脊梁為業已延續了半世紀的東晉王朝,支撐起最安全的頂棚。

  謝安是繼王導之後的東晉名相,是托起岌岌可危的東晉政權的又一台柱。王謝二人的才能自不必說,由於在六朝金粉之都建康拜相,使他們兩位在曆史上就更受青睞,尤其是唐朝詩人劉禹錫在四百五十年後寫下的名篇《烏衣巷》,把他們的名字深深地鐫刻在其曾經居住過的朱雀橋邊、烏衣巷口: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中國曆史上,有能耐的皇帝不多,而勳勞卓著的名相卻出了不少。縱觀兩千年間,大凡明君總有棟臣輔佐,因為隻有明君才能求賢若渴。知人善任。雄才大略的皇帝和深謀遠慮的宰相密切配合,相輔相成,才能做出一番諸如改朝換代、富民強國的大事業。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中央集權統治,丞相李斯功不可沒;漢高祖在楚漢之爭中反敗為勝,奪得天下,相國蕭何功居第一;唐太宗南征北戰的勝利和玄武門之變的成功,房(玄齡)杜(如晦)二相功莫大焉,而貞觀之治的開創,功臣應首推一代賢臣魏征。

  奇怪的是,曆史上的弱朝小國居然也出了不少身居相位的英才,在史書榜上有名的甚至不輸於大國盛世,其中相當一部分宰相,實際上已經成了宰國,代替昏君庸主決策和處理內政外交,主宰國事。戰國時期齊國宰相管仲、晏嬰和趙國宰相藺相如,名重一時;三國蜀相諸葛亮,已經出神入化,在名相行列中,被認為是出類拔萃的尖子;南宋垂亡之際力挽狂瀾的丞相文天祥,以身殉國,更以一曲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壯麗詩篇而名垂千古。

  古城紹興曾經榮幸地為曆史上的中國培育和輸送了兩位臻於完美的宰相,其中一位是春秋的越大夫範蠡;另一位就是晉相謝安。撥開久遠的曆史迷霧,不難發現紹興曾有過兩個海市蜃樓般的輝煌年代,其一是越王勾踐領導軍民報仇雪恥並使越國得以振興的崢嶸歲月;其二是因東晉太守馬臻興修鑒湖而使越中山水名滿天下的盛世時期,兩位宰相正分別生活和活躍在這兩個年代。

  在我的眼中,範蠡是一個完人,他的完美性在於他的知識、才能、處世哲學和為人之道諸方麵。在吳越爭霸這一場充斥著殺戮和仇恨、交織著陰謀和愛情的曆史大戰中,範蠡如同魔術師大衛·科波菲爾那樣,以四兩撥千斤的大智慧,救勾踐於生死邊緣,挽越國於存亡之秋。功成名就之日,他以鳥盡弓藏的哲理開導摯友文種不成之後,自己則金蟬脫殼,攜西施泛輕舟於五湖之上。其後自稱陶朱公的範蠡,又以其獨特的智睿成為一代商業奇才,並且更以三致千金(三次散盡家財後又重新發家)而被司馬遷讚為富好行德。

  而謝安呢,則是又一個百年難遇的完人!臥東山,他才氣不凡,詩文一往奔詣;為救世,他責無旁貸,毅然東山再起;鬥權臣,他心胸磊落,成就荊揚相衡;臨大戰,他胸有成竹,從容圍棋賭墅;獲全勝,他毫不在意,戲稱小兒破賊;居高位,他急流勇退,保持雅人深致……後人絞盡腦汁地為謝安為人處世的哲學和行為創造了諸多成語,然而還是難以描摹一個真正的謝安。能看透人生迷霧,能拋開顯赫權位,能擔起天下大任,能容得世間百川,曆史上有幾人能具有這種自在悠然的生命智慧?諸葛亮誠然可以坐上神壇,卻未能升華到謝安的思想境界。

  這就不難理解在東晉齊名、同被譽為社稷之臣的王導和謝安,為什麽在後人心目中謝安更負盛名的原因。

  二

  謝安(320~385年),字安石,號東山,東晉政治家、軍事家,會稽(今浙江紹興)人,祖籍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西晉末年,王、謝兩大家族隨王室南遷,謝安就定居於會稽的上虞。謝家是頭等的名門望族,謝安的祖父謝衡官居散騎常侍,其父謝裒官至太常卿、吏部尚書、福祿伯。生活在如此優裕的環境中,謝安當然是一位富家闊少了。不過這位闊少並非人所不屑的紈絝子弟,亦非嘴尖腹空的清談之輩,而是才思敏捷、聰穎過人、見識超群、少有重名。地方名士對少年謝安的評價是議論不倦,談鋒逼人,讚揚他風神秀徹,認為他前程無量,連當朝宰相王導對他也十分賞識和器重。

  令家人和時人感到驚異和不解的是,這位既有超群才能又有深厚政治背景的闊少,竟然淡泊明誌,無意仕途,對高官厚祿不僅不圖獵取,而且往往退避三舍。謝安年輕時曾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不久就托疾而辭,年紀輕輕地就學起了出山前高臥草堂、口吟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的諸葛亮,歸隱在越中名山之一的上虞東山。

  在謝安之後,東晉還有一位名人陶淵明也是辭官歸隱,過著清苦的田園生活。然而同為隱士,謝安與前輩諸葛亮及晚輩陶淵明相比,在處境、心態、誌向各方麵,都是迥然不同的。諸葛亮隱居隆中,實際上是明珠暗藏,沒有機遇得見天日,不得已而屈居鄉間,親自耕作。陶淵明躬耕田園,是潔身自好,不願為五鬥米而折腰,自覺決裂於官場。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他是懷著平和淡泊的心態和怡然自得的心情,甘願到農村安家落戶的。

  而謝安的隱居,過的是一種貴族公子出則遊弋山水,入則言詠詩文的隱逸悠閑生活。歸隱而不隱身,在愜心舒適的江南環境中,謝安與會稽內史王羲之、高士許洵、高僧支遁等一批名士遊山玩水,飲酒賦詩,生活充滿了浪漫色彩。由王羲之發起的四十一位名士蘭亭聚會,臨流嬉戲,正值33歲青壯年的謝安是其中的積極分子。試想,他縱情山水之間,而每次遊賞,必以歌妓相從,諸葛亮和陶淵明能與之相比嗎?盡管如此,謝安還是值得讚賞的,作為一個高官子弟,不為名位、利祿、權勢所動,更不參與社會上紈絝子弟的胡作非為、荒誕不經的活動,不要說封建古代,就是今天也足以稱得上出淤泥而不染了。

  樹欲靜而風不止,盡管謝安希望獨自安於淡泊,但是他的名聲、才氣愈來愈高,使他無法再過安寧的日子。揚州刺史庾冰召謝安做官,屢次敦促,謝安迫於無奈,去做了一個多月官,應了應卯,就告假而歸了。以後吏部尚書範汪薦謝安為吏部郎,謝安又寫信拒絕。於是官吏們彈奏相屬,向皇帝狀告謝安任職卻不到位,竟使他受到禁錮終身的威脅。但是謝安卻報以淡淡一笑,反倒更加放心地住在會稽而不受打擾了。謝安的名位權勢,是如此簡單地唾手可得,這對世上多少人來說卻是可望而不可即;然而他那種超然物外、與世無爭的處世哲學和精神境界,更是多數人難以仿效和追隨的。曾經奔波求仕卻是失意而歸的唐朝詩人孟浩然,在一首《自洛之越》的詩中,寫下了他的感歎:

  皇皇三十載,書劍兩無成。山水尋吳越,風塵厭洛京。扁舟泛湖海,長揖謝公卿。且樂杯中物,誰論世上名。

  當時東晉的形勢,正如王羲之所言,今外不寧,內憂已深,雖秦政之弊,未到於此。天下土崩之勢已見端倪,而朝廷卻缺乏中流砥柱的人物,士大夫們把期待的眼光投向謝安,希望他盡快出來輔政,以至時常有人說:安石不肯出,將如蒼生何?

  在一門富貴的謝氏家族中,謝尚、謝奕、謝萬等人都位高權重,隻有名望和呼聲最高的謝安卻是穩坐釣魚台,隱居不出。族人對謝安的表現從不解到失望,而謝安的妻子、名士劉惔的妹妹劉氏也頂不住各方壓力,勸告他學習兄弟,力求仕進,而謝安仍以淡淡一笑作答,處之漠然。然而發生在升平三年(359年)的一件事,使年逾不惑的謝安不得不重新抉擇自己的未來。這一年在兄長謝奕去世後被任命為西中郎將的謝安弟弟謝萬被廢黜。

  西中郎將是統管監司、豫、冀、並四州諸軍事的朝廷要員,謝萬還兼任豫州刺史。隨謝萬赴任的謝安常對弟弟的毛病進行勸導,匡正他在各方麵的過失,然而傲慢清高的謝萬在升平三年十月受命北征時,仍擺出一副名士派頭,不懂得關心部屬,在經謝安勸誡後召集諸將企圖撫慰時,卻又以淩辱輕慢的語言將諸將稱為勁卒。謝安代弟親自逐一拜訪諸將以息眾怒,但並未能挽救謝萬失敗的命運。謝萬率軍增援洛陽,還未與敵軍交戰,手下士卒就驚擾奔潰,謝萬單騎狼狽逃還,在謝安的保護下才免遭軍士殺害。損兵折將的謝萬不久就被罷免為庶人,家族對謝安更寄予重望。

  千呼萬喚,人心所向,促使謝安終於東山再起,步入仕途。有趣的是,謝安東山再起的年齡是41歲,而後來的陶淵明辭官歸隱那一年,也恰好是41歲。兩位先賢在人生道路上的轉捩點,正好應驗了孔夫子四十而不惑的指點。

  從鹹安元年到太元十年(371~385年),在十五年的官宦生涯中,謝安曆任侍中、吏部尚書、總中書、司徒、太保、太傅,並統十五州諸軍事。青雲直上的謝安深孚眾望,在十五年日理萬機的政治實踐活動中,他在穩定政局、減少內耗、改革時弊、舉用能人等方麵做了大量工作,終於把一座搖搖欲墜的東晉大廈艱難地扶了起來。謝安的種種舉措,在擅政專橫的特權階層和盤根錯節的關係網絡中推行,談何容易。憑借個人的威望、公正和大智大勇,他居然平穩地渡過了難關,東晉的政治局麵開始相對安定,社會經濟也出現繁榮景象。謝安的傑出才能和政績,使他以時望輔政,為群情所歸。

  政治是不流血的軍事,也經常出現刀光劍影的血刃搏鬥。謝安入仕後不久,簡文帝病亡,新帝司馬曜繼位。東晉權臣、征西大將軍桓溫聞訊後,以奔喪為由率領大軍入京,企圖篡權。在殺氣騰騰、人心惶惶的緊張氣氛中,時為吏部尚書的謝安和侍中王坦之,肩負力挽狂瀾、拯救危局的重任,奉命到新亭迎接桓溫。

  不可一世的桓溫昂首四顧,儼然一派王者歸來的氣概,京師百官莫不震懾,紛紛跪拜叩頭相迎。桓溫擺下鴻門宴,企圖先給兩位新帝使者一個下馬威,倘若對方不吃敬酒,那就咎由自取,隻好動殺戒了。謝安信步進入伏甲設饌的廳堂,從容就席,隨即拿出了自己的絕活,用帶著重濁鼻音的洛陽腔,以一種傲慢和不屑一顧的口氣對桓溫說:我聽說如果諸侯有道,就會替天子防守好四方的邊疆,您何必在牆壁後安置武士呢?

  桓溫沒料到昔日在自己府中做司馬的謝安,在性命攸關的時刻竟依舊神色自若,頓時愣住了,一時無言以答,隻好搪塞。接著兩人談笑風生,在談笑中,桓溫同意謝安的要求,還兵軍鎮。與謝安一起赴宴的另一大臣王坦之,在席間竟嚇得汗流浹背、驚慌失措,緊張到連手板都拿倒了。本來此人的名氣不亞於謝安,然而爐火一煉,卻顯出含金量相去甚遠。王坦之不過是命官之才,而謝安則是人中騏驥,因此,桓溫十分敬重謝安,將相之間的安然相處,奠定了政局穩定的基礎。

  新亭風波後,東晉局麵得以暫時穩定。然而桓溫的皇帝夢卻並未因此結束,在病中依然要挾朝廷授他九錫,九錫是曆代權臣篡位前的最後一級台階。按他的意思所起草加授九錫的詔令送到謝安手上時,謝安不置可否,動手修改。改來改去,拖延了幾十天仍未定稿,病入膏肓的桓溫終於等不住了,於373年七月一命嗚呼,朝廷麵臨的一場危機也總算過去了。

  桓溫死後,其弟桓衝繼位,仍雄踞長江下遊。謝安以大局為重,並未乘人之危對桓氏集團采取任何舉動,使桓衝對謝安的德望深感敬佩,上下齊心,維護了安定的局麵。直到十年之後,桓衝病死,當時謝安已是朝廷無出其右的鐵腕人物,而且其子謝琰、侄謝玄均已著大勳,掌實權,要收拾桓氏集團易如反掌。但謝安還是為桓溫的幾個孩子都分配了合適的工作,彼此無怨,各得所任。當然,謝安的另一考慮是晉朝幾門望族中,如果隻留下謝家一枝獨秀,樹大招風,反而會引來懷疑,遭致不測,因此保留桓家一定地位也是必要的。俗話說宰相肚裏能撐船,謝安不愧是一代名相,他的立身、為人、處世,都體現了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寬大胸懷和深謀遠慮。

  謝安掌權以後,以才德為標準取人,決不唯親用人,但也不因避嫌而不選親族。看來,在中國古代名相中,出於公心,堅持原則者,竟大有人在,決不止一個眾所周知的諸葛亮,謝安也是傑出的一個。謝安的女婿王國寶是個紈絝子弟,謝安十分厭惡他,每抑而不用;對其弟謝石,雖然朝廷委以帥職,但謝安認為他為人矜傲,連將才都不配,因此時時予以不客氣的告誡和敲打。此外,謝安認定其侄謝玄有經國才略,在朝廷征選良將之際,他不為非議所難而力舉謝玄。與謝玄一直相處不好的中書郎郗超聽說後歎服說:謝安不顧眾人議論而推舉謝玄,是明智之舉;謝玄是有才能的人,必不負此推舉。在北方勁敵苻堅大舉南犯的關鍵時刻,謝安以其子謝琰有軍國才用,任命為輔國將軍,與謝玄一起,在禦敵衛國中立下大功。

  從謝安任相的年代到今天,曆史已經流過了漫長的一千六百多年,然而,謝安的道德經和選人、用人之道,至今還沒有被人們吃透和消化。伯樂相馬,如何掌握選人、用人的標準和原則?在廢除了科舉製度以後,這個事關民意國運的重大問題,始終困惑著曆代的決策者。層出不窮的任人唯親,屢見不鮮的排斥異己,大量的壓製和埋沒人才,早已成了老生常談但卻又熟視無睹的社會一景;而結黨營私怪胎的產生,賣官鬻爵醜聞的出現,更令人傷心地感到曆史的反複和逆轉。現代科學社會和現代文明人,依然在呼喚謝安!

  三

  從三國到東晉的短短兩百年間,群雄割據,戰事連年。一個從秦皇、漢武統治下走過來的強大、統一的中國,仿佛患上了夜遊症,懵懵懂懂、昏頭昏腦地倒走回到混亂、分裂的春秋戰國時期。在這兩百年的無數戰例中,史書上繪聲繪色地著意記錄了兩次以少勝多、負有盛名的大決戰。其一是由諸葛亮策劃、周瑜指揮的208年赤壁之戰,東吳和蜀漢聯軍大敗曹軍,從而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其二是謝安任統帥、謝玄任前鋒都督的383年淝水之戰,晉軍大敗秦軍,從而確立了南北對峙的局麵。這一次大仗的影響比赤壁之戰深遠得多,由此引出了又一個綿延兩百年左右的南北朝。

  淝水之戰,是對謝安苦心治國的檢驗,也成為他畢生事業的巔峰。當時,強盛的前秦雄踞北國,統治者一直虎視眈眈地覬覦著江南的半壁山河。苻堅坐上前秦王位之後,更是不可一世,步步進逼東晉。山雨欲來,謝安能不做準備嗎?對於這位東晉相國來說,實際上早就成竹在胸、嚴陣以待。他的手上已握有兩張王牌:一是培養了一批以謝玄、謝琰為代表的少壯派軍事指揮家;二是組成了一支由謝玄負責操練的八萬勁旅北府兵。

  東晉太元八年(383年),苻堅親率百萬雄兵南進,駐軍淮淝之間。大軍壓境,江東朝廷十分驚慌,任命謝安為征討大都督,謝玄為前鋒都督,率軍迎敵。由於苻堅把營陣排列在瀕臨淝水的北岸,使謝玄的軍隊無法渡江與之交鋒,謝玄就派使者至岸北要求苻堅將軍隊稍作後退。一意孤行的苻堅,不聽部下勸阻,下令秦軍退兵,企圖趁晉兵渡水後以眾壓寡,逼死晉軍。不料在秦軍後退時晉軍舊將朱序大呼:秦軍敗矣!秦軍聽到呼叫拚命後撤,陣腳大亂。謝玄率八千精銳騎兵過河之後,奮勇殺敵,勢如破竹,殺得秦軍屍滿淝水、血流成河。秦軍殘部連夜奔逃,惶惶如喪家之犬,一路上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淝水一仗,前秦元氣大傷,連苻堅自己也喪了命。前秦從此就一蹶不振,再無回天之力了。

  捷報傳來,謝安正在官邸與客人對弈,看完告捷驛書,隨手往坐床上一放,竟然不露聲色,照舊下棋。客人問他淮淝戰況,他漫不經心地說:小兒輩已經打敗賊寇了。棋局結束,謝安回到內室時,耐不住內心的興奮激動,在跨過門檻時連鞋底的屐齒折斷都不知道,被後世傳為佳話。一位對如此規模的大仗運籌帷幄的統帥,係國家存亡於一身,卻鎮定自若至此,其人其道,可見一斑。

  由於淝水戰功,謝安被進拜太保。但晉官並非謝安的心願,他的誌向是統一中國,而後歸隱東山。因此,謝安上疏請求親自北征,封都督十五州軍事;後又上疏辭去太保官職及爵位,沒有獲準。在收複了洛陽和徐、豫、青、兗等州後,這位兼有卓越相、帥之才的忠臣,終究難逃厄運,遭到小人進讒和皇族排擠。麵對新一輪困境,謝安無意再打一場內部的淝水之戰了,他揮一揮長袖,撣去黏附在身上的宦途灰塵;拱一拱雙手,作別彌漫於朝廷的廝殺氣氛,舉家搬到廣陵附近。他在那兒修了一座陋府,美其名曰新城,準備等朝廷稍稍穩定,就辭官從水路重返他的會稽樂土。

  不幸的是,謝安鬱悶之中突患重病,在對廣陵防務做了周密布置後,他上疏請求朝廷準他回京治病,同時解除兒子謝琰的征虜將軍之職。起程還朝,聽到轎輿進建康西州門,謝安預感到這是最後一次入城,此後再無出城之日了。統一之願、歸隱之夢,都將如同一場春夢,隨同秦淮河水流逝得無影無蹤,人生到此已經身存神亡了。冥想之餘,深自感歎,若有所失。不久,他就平靜地走了,時年66歲。

  謝安死後,朝廷君臣和京城民眾都以不同的方式對他憑吊哀悼。在前來吊念謝安的人群中,有兩位頗為醒目的人,其中一位是王導的孫子王珣。由於與謝安政見不合並存有嫌隙,人們以為王珣必然幸災樂禍,然而沒想到他竟一反往常地直奔謝安靈堂,慟哭一場,以表示對其人格與功績的真摯敬意。另一位是因犯錯而被革職還鄉的謝安同鄉,他向人們講述了這樣一件事:當年還鄉謝安為他送行時,問他宦囊充實否?他說一無所有,隻有五萬把不能吃喝的扇子,謝安就挑了一把蒲扇,走到哪裏就扇到哪裏。由於世人仰慕和效仿謝安的名士風度,不幾天,蒲扇就被人們搶購一空。新會蒲葵一時傳為美談,人們也更加敬重謝安。

  自揚帆從東山起航,謝安在宦海航行十五年,再無機會重返他心中的港灣。人生的軌跡沒有圓,心中的美夢未成真,對謝安來說也許是遺憾;然而走出東山,突破圍城,翱翔於海闊天空,揮寫著豪情壯誌,何嚐又不是一種幸運。懷著崇敬和仰慕的心情,曆代詩人賀知章、劉長卿、方平、蘇東坡、陸遊等,都曾來到東山,盤桓其間,與其說他們是來遊覽,莫若說他們是來替謝安了結一個未了的心願。

  東山舊有建築國慶寺,寺後盛開薔薇花,謝安以花命名在東山設薔薇洞,又立白雲亭,築明月堂,為曆代詩人所吟詠。東山是大詩人李白特別向往的地方,他在遨遊山川時曾專往尋訪,留下了難忘的記憶,而且在此後將自己浪跡客居之地也稱東山。在《憶東山二首》(之一)一詩中,他以薔薇、白雲和明月為意象,長憶東山,惦念舊景,憑欄遙望,連發三問:一問花開幾度?二問雲可悠然?三問月落誰家?

  不向東山久,薔薇幾度花。白雲還自散,明月落誰家。

  詩人借東山三景比喻謝安的才華、品行和作風,同時為自己始終未成就謝安那樣的偉業感到遺憾,從而流露出一種欲隱又不甘、報國卻無門的複雜心情。在著名的淝水之戰中,謝安運籌帷幄、吟嘯自若地一舉擊潰百萬前秦大軍的英雄業績,正是李白畢生所渴望和追求的功業。而謝安在出山之前長臥東山,不為權勢利祿所動,這種高尚風格又為李白深深地讚賞。李白一生以謝安自比、自期,他曾多次謳歌謝安,一再抒發了長懷東山之念:

  北闕青雲不可期,東山白首還歸去。

  (《憶舊遊贈譙郡元參軍》)

  東山高臥時起來,欲濟蒼生未應晚。

  (《梁園吟》)

  謝公終一起,相與濟蒼生。

  (《送裴十八圖南歸嵩山》)

  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

  (《永王東巡歌》)

  四

  謝安死後被孝武帝贈大傅,諡文靖,更封廬陵郡公。他一死,東晉名將、他最器重的侄子謝玄明顯地感到風聲日緊、宦海自波。執政的司馬道子無情排擠,加上疾病纏身,有自知之明的謝玄接連上疏,請求提前病退,最後皇帝還是授予其散騎常侍、左將軍、會稽內史。在謝安逝世三年後,年僅46歲的謝玄死於任上。自此,謝家最風光、最輝煌的一頁華章,也就悄然輟筆於朱雀橋邊、烏衣巷口了。

  然而,謝家的故事並未完結。就在謝安去世的385年,又一顆明星降臨謝家,南朝詩人謝靈運來到人間。謝靈運小名客兒,世居會稽,是謝玄的孫子、謝安的侄曾孫,18歲被襲封康樂公,故世稱謝康樂。也許是隔代遺傳,謝靈運自幼聰穎過人,與祖輩謝玄相似,而他的父親卻生性愚笨。

  謝靈運的一生,也曾與謝安一樣,以寄情山水、結交名士、飲酒吟詩而著稱。然而這不過是形似,他的人生欲望和誌向恰好與謝安背道而馳。謝安是不願服官隱居會稽,中年時迫於形勢而東山再起,但謝靈運卻是個熱衷政治權勢的官迷,由於政治欲望得不到滿足,心懷怨憤,轉而無拘無束地恣意遊樂。他在劉裕建立的宋朝,任過永嘉太守、侍中、臨川內史等職,其實在朝廷的地位,他隻是一個作詩、著文、寫字都超群絕倫的禦用文人和文字秘書,毫無實權和政治待遇可言,所以他常常采取消極對抗的方式應付皇帝的差使。在地方任職期間,他更是不理政事、遊樂放蕩。最後,謝靈運終究因一些忌才妒能的人啟奏彈劾,流放廣州,並在那裏被斬首棄市,時年49歲,連他的兒子謝鳳也未能幸免,受父案牽連流放到嶺南而亡。

  自做永嘉太守特別是東歸會稽之後,謝靈運就致力於山水詩的創作,這兩塊土地成了詩歌的有源之水,涓涓而流。由於父親和祖父都安葬在會稽始寧(今上虞東山),當地還有依山傍水的故宅和別墅,因此謝靈運兩度辭官回鄉,長期居住於會稽,有在此終老一生的心意。歸鄉之後,謝靈運結交了號稱四友的四位名士:族弟、名詩人謝惠連,東海人何長瑜,潁川人荀雍和泰山人羊璿之,他們經常聚會,遊山覽水,賞文論詩。

  謝靈運的山水詩,觀察細致入微、語言精雕細刻、辭藻富麗工整。據說他每作一首新詩傳到京城,人們不論貴賤競相抄錄,往往一夜間就家喻戶曉,可見當時他的詩名之高,也難怪他自謂才能宜參權要,由於未受重用而鬱鬱終身了。在謝靈運的詩中,時而出現一些廣為傳誦的名句,迄今讀起來,還能品味到幽幽的自然之美:

  明月照積雪,朔風勁且哀。

  (《歲暮》)

  野曠沙岸淨,天高秋月明。

  (《初去郡》)

  春晚綠野秀,岩高白雲屯。

  (《入彭蠡湖口》)

  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

  (《登池上樓》)

  一天傍晚,謝靈運從石壁精舍經湖中泛舟回來,秀麗的湖光山色使他深深陶醉,流連忘返,詩興油然而生,於是寫下了一篇清麗簡短的遊記式詩文——《石壁精舍還湖中作》:

  昏旦變氣候,山水含清暉。清暉能娛人,遊子憺忘歸。山穀日尚早,入舟陽已微。林壑斂暝色,雲霞收夕霏。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披拂趨南逕,愉悅偃東扉。慮澹物自輕,意愜理無違。寄言攝生客,試用此道推。

  詩中的一些句子,如以林壑斂暝色,雲霞收夕霏描寫夕陽西沉的薄暮景色,深受李白的讚賞。然而謝靈運的詩風總是詩尾留下玄言詩的殘跡,使他的山水詩遜色不少。

  文學史上把謝靈運推為中國第一位山水詩人,他愛好山水,善於觀察,憑借高度的藝術修養,又能寫出清新可愛、行雲流水的詩文,在文學水平和成就上,當然遠勝於同樣愛好山水的曾祖謝安。謝家雖然是望族大家,但隻是到了謝安和謝琰、謝玄父子、叔侄,謝家才因他們的政功戰勳而名垂青史;而謝家一代新人謝靈運,獨辟蹊徑,成功地闖出了文學之路。謝靈運的詩在後世文壇上留下不小的影響,宋代詩人葉紹翁在《登謝屐亭贈謝行之》中,曾高度評價了謝靈運的地位:

  西窗小憩足力疲,夢賦池塘春草詩。隻今屐朽詩不朽,五字句法誰人追?

  以謝靈運為代表,謝氏家族中走出了一批詩人和文學家,其中包括名詩人謝惠連、詠絮才謝道韞、世稱小謝的謝朓以及謝混、謝瞻等,都是當時的文壇佼佼者。在東晉、南北朝的四百年中,他們延續了謝家的輝煌,也映照了時代的燦爛。

  以性格狂傲和作風奔放而著稱的詩仙李白,在一生中敬佩的人大概不會太多,然而卻為謝家英才留下了許多詩文。功勳彪炳的謝家前輩,受到李白的仰慕;而文采斐然的謝氏後人,也同樣受到這位詩仙的傾慕。以我想這絕非愛屋及烏,而是出自李白一片真誠的崇敬之心。李白敬慕山水詩歌的始祖謝靈運,不僅因為其詩之獨、其文之美,而且由於其性之傲、其行之狂。李白對謝靈運(他在詩中慣稱謝康樂)遨遊山水、人生瀟灑走一回的誌趣和行為,不僅羨慕而且讚賞,也許還把他當作遙遠的知音,因為他自己就是遍訪山川、浪跡江湖的詩人。他在《越中秋懷》中寫道:

  蹈海思仲連,遊山慕康樂。攀雲窮千峰,弄水涉萬壑。

  聽說謝靈運尋山陟嶺必造幽峻,岩嶂數十重,莫不備盡登躡。常著木屐,上山則去其前齒,下山去其後齒。李白對這種世稱謝公屐的特製木屐表現了濃厚的興趣,甚至想象穿著謝公屐,去攀登謝靈運詩中的青雲梯: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渡鏡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蕩漾清猿啼。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

  (《夢遊天姥吟留別》)

  謝家的一群文人,為他們的祖輩續寫了近兩個世紀的燦爛家譜。以謝安為傑出代表的謝氏家族,在中國曆史上留下的文績武業,雖比不上李唐趙宋的皇室帝業,但也足以令史學家花費心血研究一番了。遺憾的是,謝家的文人一個個冤死之後,謝氏大族似乎斷了靈氣,再無大師級的人物出現了。不過現代中國影壇上的一代導演謝晉,可稱多少年來謝家的一枝新秀了。

  風水輪轉,各領風騷,也許是曆史的必然。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