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六章 翰墨風流——東晉書法家、文學家王羲之

  一

  有幸生活在水鄉紹興,兒時的嬉戲和成年的回憶始終離不開岸邊或水中。小河水的深刻記憶,石板橋的特殊情結,烏篷船的濃濃戀情,以致使我在後來的人生道路上不管走到哪裏,總是在床前明月光的銀輝中,縈回著低頭思故鄉的情感。

  在紹興城內外的水流中,最為曆代文人讚不絕口的莫過於若耶溪和山陰道。越中山水本來就充滿詩情畫意,又有了若耶溪和山陰道兩道幽雅的風景線,就如同在美麗的西湖中放上了蘇堤和白堤,錦上添花,景色倍佳。最早陶醉於山陰道美景並對此大加讚歎的文人,當屬東晉書聖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王羲之第一個把山陰道比作美女照影的鏡子,他說:從山陰道上行,如在鏡中遊!不知道是否受到先輩這一新穎比喻的啟示,蘇東坡後來就以手執鏡子的照影驚鴻——西子來比擬美麗的西湖。王獻之對山陰道讚曰:從山陰道上行,山川自相映發,使人應接不暇。若秋冬之際,尤難為懷!於是後人白居易遂將應接不暇的妙語加以詮釋,發揮到了白堤上: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裏白沙堤。

  王氏父子為山陰道創作的兩段絕妙廣告詞,廣而傳之,遠而播之,令無數文人引頸遙望,絡繹來訪。曆代文人前赴後繼地在這條鏡中遊的水路上揮灑詩篇,對其中最美的一段蘭亭道(或天章道)更是交口讚美。北宋詩人蘇舜欽的《天章道中》一詩雲:

  畫低飛湖水平,高低樓閣滿稽城。人遊鏡裏山相照,魚戲空中日共明。盡是荷風香不斷,忽逢溪雨氣尤清。藍輿卻上蘭亭步,猿鳥雲蘿伴此行。

  清代詩人查慎行的《山陰道中喜雨》詩描摹的是另一番鏡象:

  謝家雙屐舊曾攜,轉覺清遊愛會稽。白塔紅亭山相背,赤欄烏榜岸東西。波光拂鏡群鵝浴,竹氣通煙一鳥啼。野老豈知身入畫,滿田春雨自扶犁。

  山陰道上朦朧的波光山嵐、幽雅的詩情畫意,匯到紹興籍大文豪魯迅的筆下,就變成了具體的形象和真實的速寫:

  我仿佛記得曾坐小船經過山陰道,兩邊的烏桕,新禾,野花,雞,狗,叢樹和枯樹,茅屋,塔,伽藍,農夫和村婦,村女,曬著的衣裳,和尚,蓑笠,天,雲,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

  魯迅記述的情景於我來說是如此的熟悉和記憶猶新。貧窮保護了原始,落後使自然幸免毀壞,因此雖然與魯迅相距整整一個花甲的年歲,但是吾輩後人卻仍有幸親曆山陰道,品嚐到鏡中遊的幽趣。當然在跨入現代化的今天,兩岸景色慘遭破壞,鏡中遊已成了水月鏡花。此外,霸氣十足的奔馳、寶馬已經毫不留情地取代了沿河爬行的烏篷船,曾經走過山陰道的吾輩也隻能望風懷想了。

  其實山陰道的魅力和價值,遠不僅限於自身,它與蘭亭連在一起,像一條通往蘭亭的彩虹。如果說山陰道對古城紹興來說,猶如王母娘娘脖子上掛的一串項鏈,那麽項鏈上墜下的那顆綠寶石,就是蘭亭。

  紹興曆來被稱為風水寶地,而蘭亭可以說是這塊寶地中的福地。蘭亭兼有山水之秀、園林之美、環境之幽和藝術之雅。如果把蘭亭僅看作是一座供人遊覽的園林,也許它隻能是江南某些名園中的點綴,而聰明的古越先民給予蘭亭一種獨特的設計,使它一誕生就具有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他們把蘭亭安置於崇山峻嶺的懷抱之中,並且以茂林修竹、清流激湍作為它的繈褓;他們以古越獨有的石文化、水文化、酒文化,來培育和滋潤蘭亭的文化藝術,造就了這一塊飽溢秀色又滿懷豪情的福地。

  家鄉名勝古跡本來就多,而近年又開辟、修複和擴展了不少新老景點,在一些人眼中,蘭亭的地位也許今非昔比。但於我來說,心中的第一位置卻始終是蘭亭,這大概與孩提時代在遠足中留下的深刻印象和深厚感情有關。遠足,顧名思義是以足步行遠遊,其實生活在江南水鄉的我們,遠足卻是以船代步、乘舟春遊。每年冬去春來,當桃臉泛紅、柳發轉綠的時候,小學生們盼望的春假姍姍而至,激動人心的遠足也就開始了。遠足是一幕難忘的電影,而去蘭亭的遠足則是電影中最精彩的鏡頭,蘭亭那得天獨厚的秀美自不必說,還有一見就能讓人記憶終生的山陰道,即使是小學生也能領悟到其中的部分真意。

  然而蘭亭的魅力又何止於此,山的豪氣、水的靈氣隻不過是它的表象,竹的秀氣、林的生氣也僅是它的外觀。蘭亭的獨到之處更在於它厚重的曆史沉澱,蘭亭的別具一格又在於它精深的文化內涵。昔日群賢畢至,會稽名士在這裏集體創作的曲水流觴,是一幅前無古人的風情畫圖;當年少長鹹集,東晉書聖在這裏盡情揮寫的《蘭亭集序》,是一篇後人仰止的千古墨寶。留在這裏的還有三座沉甸甸的石碑——父子碑、君民碑和祖孫碑,千百年來一直散發著藝術魅力,穿透時空,傳播古今。

  王羲之的文化品位和藝術才華,在蘭亭發揮到了極致,他的書法藝術巔峰之作《蘭亭集序》正是誕生於此。東晉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和孫統、謝安等41位名士,列坐水邊,修禊宴集,讓盛酒的羽觴順流而下,如停於某人之前,他就得即席賦詩。結果26人作詩37首,多喝了幾杯酒的王羲之,帶著幾分醉意自告奮勇為詩集作序。他援筆一揮,文不加點,行雲流水般地寫下了《蘭亭集序》。厚積薄發,更上層樓,就憑著這28行、324個字,王羲之登上了離他僅一步之遙的書聖寶座。如今,在古色古香木結構的流觴亭前,一泓碧溪仍蜿蜒於石岩之中,涓涓而下,長流不息,盡管是仿造,卻也足以供後人懷古續勝,遊覽追訪。

  蘭亭固然因為有一個王羲之而名揚天下,但是,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成了千古名篇,又何嚐不是從蘭亭的青山綠水中汲取了靈感?

  二

  步入蘭亭,踏過一條修竹夾道的石砌小徑後,一泓碧波微漾的鵝池映入眼簾,數隻紅冠白鵝在水麵上悠閑浮遊,一種超然於世外的感覺迎麵撲來。到了鵝池就意味著進入了王羲之的世界,而再走進池邊石質三角亭鵝池碑亭,觀賞刻在石碑上的鵝池兩個大字時,才是真正走到了書聖跟前。筆力遒勁的鵝池兩字,並非王羲之一人所書,傳說他寫此碑時,剛寫好鵝字,忽聞皇帝聖旨下達,連忙擱筆接旨,其子王獻之順手提筆一揮,續寫了一個池字。雖是鵝瘦池肥,卻有異曲同工之妙,不禁令人想起兩位絕代佳人趙飛燕和楊玉環,燕瘦環肥,卻都是亭亭玉立,傾國傾城。在中國,像喬太守亂點鴛鴦譜反而成全好事的故事太多了,那道不合時宜的聖旨也是在無意中點石成金,成就了書法史上千金難買的二聖合璧父子碑。

  建於清康熙年間的蘭亭碑亭,也稱小蘭亭,被視為蘭亭的標誌性建築。碑上的蘭亭兩字為康熙皇帝禦筆所書,由於遊人曆年摩挲,字口因此而稍微變平,成為無意中形成的君民以手同書的君民碑。文化大革命中君民碑慘遭不測,被砸成四塊,20世紀80年代雖被修複,但碑麵蘭字缺尾,亭字缺頭,已成殘疾,幸好字體仍骨肉豐滿,古意盎然。

  八角重簷的禦碑亭,也始建於康熙年間。亭中立著有東南第一大碑之譽的禦碑,是已有三百多年曆史的清朝原碑。在這塊高6灡8米、寬2灡6米、重1灡6萬餘斤的巨碑上,鐫刻著一文一詩:碑陽是康熙皇帝1693年所臨寫長達324字的《蘭亭集序》全文,碑陰是乾隆皇帝的七律《蘭亭即事》。1751年,風流皇帝乾隆南巡江南,駐蹕越中,遊覽蘭亭,麵對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的大好山川,喜不自禁,詩興頓發,於是龍飛鳳舞般地禦筆手書了《蘭亭即事》一詩:

  向慕山陰鏡裏行,清遊得勝愜平生。風華自昔稱佳地,觴詠於今紀盛名。竹重青煙偏淡蕩,花遲禊日尚繁榮。臨池留得龍跳法,聚訟千古不易評。

  祖孫兩代皇帝都是書壇數得上的書法家,洋洋灑灑且又恭恭敬敬地同書一碑,以此表達對書聖的仰慕之情、對蘭亭的讚美之意,堪稱書法史上的盛事。因此這塊禦碑又被後人稱為祖孫碑。

  在文化大革命中,祖孫碑毫無例外地被造反派盯上,陷於險境。當時駐紮在蘭亭的血吸蟲防治所醫生們,在聽到造反派密謀砸碑的消息後,急中生智,用白灰塗抹碑麵,再用紅漆正麵寫上毛主席的《送瘟神》詩詞,背麵寫上千萬不要忘記階級鬥爭的毛主席語錄。泰山石敢當!麵對這神聖不可侵犯的詩詞語錄,舉到半空的罪惡鐵錘也隻能戛然而止了。真應該感謝這些沒有留下姓名的醫務工作者,他們的勇敢和機智,保全了蘭亭彌足珍貴的一絕、保全了中國獨一無二的一寶。

  蘭亭三碑——父子碑、祖孫碑、君民碑,成為蘭亭三絕,文壇佳話。這樣的勝景和佳話,恐怕很難在別的名園中找到了。而樹在蘭亭的父子碑更是告訴後人,王羲之永遠站在這裏,祖孫碑和君民碑又記載了從皇帝到平民對他的承認、崇仰和懷念。中國的園林之最莫過於江南園林,在江南名園中,曆代文人的詩文書畫比比皆是。但這些園林本身卻都與文人墨客無緣,因為他們並不是園林的主人,真正的主人不是官宦就是商賈。蘭亭卻是個極大的例外,它不屬於任何人,它的主人隻有一個王羲之,古越人民把蘭亭的產權證作為厚禮,獎給了外來的移民王羲之。

  書聖王羲之開創了中國文學藝術史上尊聖之先,當然也成了古越文人中的首聖。王羲之與他的後輩詩聖陸遊、畫聖徐渭一起,成為紹興這座人才寶庫中的古越三聖。三聖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對紹興酒的特殊偏愛和嗜好,他們無一不與紹興酒結下不解之緣。然而由於社會時代、家庭背景以及個人經曆的差異,三個人喝的卻是不同滋味的酒。憑借王家高門貴族的不凡背景,王羲之一生中可以常與親友聚會歡娛,暢懷飲酒,飲的自然是樂酒,那一篇《蘭亭集序》也正是在歡樂的氣氛和極高的興致下寫成的。

  對報國無門又遭棒打鴛鴦的陸遊來說,就不可能有他那種放達的情懷了。陸遊在沈園強飲苦酒後寫下的千古絕唱《釵頭鳳》,情意淒絕,引得多少人灑下同情之淚。而在他終身不得誌的艱辛歲月中喝下的酒,甚至比沈園那杯酒更苦更澀。至於奇才徐渭,更是個酒鬼,杯不離手,手不停筆,在酣然大醉中作成篇篇佳品。然而一生窮困潦倒的他,飲酒更是為了澆愁,徐渭喝了一生悲酒。

  陸遊和徐渭都不止一次到過蘭亭,並先後在這一書法聖地,撫今思昔,觸景生情,寫下了感人肺腑的懷古詩。陸遊的七律《蘭亭》雲:

  蘭亭絕境擅吾州,病起身閑得縱遊。曲水流觴千古勝,小山叢桂一年秋。酒酣起舞風前袖,興盡回橈月下舟。江左諸賢嗟未遠,感今懷昔使人愁。

  感今懷昔,陸遊念念不忘國家統一,即使在縱遊中,他還是從王羲之想到江左諸賢。對於徐渭來說,在他的《蘭亭次韻》中表達了另一種感慨心情:

  長堤高柳帶平沙,無處春來不酒家。野外光風偏拂馬,市麵殘帖解開花。新觴曲引諸溪水,舊寺岩垂幾樹茶。回首永和如昨日,不堪悵望晚天霞。

  回首永和,悵望晚霞,徐渭吐出的是一股英雄無淚、鬱勃不平之氣。然而三聖的幸運兒、生前活得還算瀟灑的王羲之,最終也沒有逃出中國文人的厄運。在王羲之死了271年後,他最鍾愛的傑作《蘭亭集序》到底還是成了皇帝的殉葬品,他的靈魂還是被中國的封建王朝玷汙了,而且他的後代還為此賠上了一條人命,這難道不是他的悲劇、不是中國文人的悲劇嗎?《蘭亭集序》是王家後人的稀世珍寶,傳到他的七世孫智永和尚,智永臨終前又傳給弟子辯才。酷愛《蘭亭集序》而遍求真本的唐太宗得悉情況後,派禦史蕭翼扮成窮秀才,專程趕到越州拜訪辯才。兩人往來很密,在酒酣耳熱之時,辯才將《蘭亭集序》真本取出置於桌案之上,使蕭翼得以伺機盜走,並致辯才痛心疾首,驚悸而亡。

  從此,《蘭亭集序》就成了深藏於唐宮的稀世國寶,唐太宗去世之後又隨他陪葬昭陵,永遠被囚禁於暗無天日的九泉之下。中華文明的一件稀世瑰寶如黃鶴杳然、一去不返了,隻留下了一代代文人無奈而蒼白的歎息和一個屬於王羲之的永不消逝的書法聖地蘭亭。

  繭紙藏昭陵,千載不複見。——這是陸遊在悵歎當時諸子已寂寥,真本蘭亭在何許?——這是王冕在發問定武石空在,蘭亭跡已訛。——這是袁宏道在懷古盡管《蘭亭集序》真本已是無可奈何花落去,但是經過響拓刻印、摹臨鉤填的《蘭亭集序》序帖,恰如春城無處不飛花,飛滿天下,僅南宋的宋理宗就收集到一百一十七種。宰相賈似道投其所好,在民間收集序帖珍本獻給皇上,因而多次受理宗褒獎。《蘭亭集序》成了立功受賞的敲門磚,當然是王羲之始料不及的,但同時也足見他書法藝術的無窮魅力,甚至他的書法刻石也是價值連城,誠如宋朝大書法家米芾作詩讚曰:

  翰墨風流冠古今,鵝池誰不賞山陰?此書雖向昭陵朽,刻石猶能值萬金。

  古老的文明之邦中國,失去的國寶太多了,一部《蘭亭集序》充其量隻不過是九牛一毛了。

  三

  王羲之生活的年代,正是經過六十餘年的戰亂,中國的曆史從三國鼎立進入了統一的晉代,中國的書法史也譜寫了一頁新的篇章,聳立起一個新的高峰。到了晉代,篆、隸、草、行、楷諸體皆已發展,特別在楷書和行書方麵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對後世留下了較大的影響。

  首先登上晉代書壇的大書法家是鍾繇(151~230年),後起之秀則是王羲之。王羲之(303~361年),字逸少,琅玡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出生於一個在晉代數一數二的豪門大士族。王羲之祖父王正為尚書郎,父親王曠為淮南太守,曾首倡晉室渡江,於江左稱製,建立東晉王朝。王羲之的伯父王導更是聞名於世,是東晉的丞相,而他的另一位伯父王敦是東晉的軍事統帥。琅玡王氏在東晉可謂權傾一時,熾盛隆貴。

  晉懷帝永嘉元年(307年),居住於琅玡國臨沂縣的王氏家族,在族長王導的率領下,相擁琅玡王司馬睿南渡至建業(今南京)。在浩蕩南遷的由眾多王家男女老幼組成的大軍中,5歲的王羲之也夾雜其間。王家大族挑中了建業城中寶地烏衣巷作為他們的宅地,另一晉代望族謝氏家族與他們相毗而鄰,兩家權貴子弟在這裏進進出出,備受矚目。烏衣巷曾經走出了一代國之棟才,走出了一代史之文才;烏衣巷卻也留下了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的一幕慘淡景象,留下了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一聲喟然長歎。

  出身於如此煊赫家庭的王羲之,曠達、瀟灑而又才幹超群,深受朝廷公卿喜愛,屢次征召他為官,偏偏他不慕榮利,不願當官,倒喜愛清靜無為,更喜好舞筆弄墨,因此總是堅辭不受。從小愛好書法的王羲之,7歲拜師於其姨母、著名女書法家衛夫人學過書法,後來又遍學前輩書法大師李斯、鍾繇、蔡邕、張芝等人的書法,這使他的書法得以博采眾長、獨樹一幟。更有幸的是王氏家族中擅長書法的人濟濟一堂,父輩王導、王曠、王異等都是高手,使王羲之獲益匪淺。

  後來王羲之不得已而任官,一出仕便為秘書郎,後為東晉權臣、外戚庾亮的參軍,再遷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可貴的是,不管王羲之在宦途上怎麽東西奔波,一支鼠須筆總是伴隨著他,在他的人生道路上,書法已是須臾不可分離的一門功課。機遇沒有將王羲之遺忘,曆史將他送到了一個山明水秀之地,晉穆帝永和七年(351年),王羲之徒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故史稱王右軍、王會稽。在任職期間,他決不屍位素餐,曾對宰相謝安和參與朝政的殷浩等人發表過重要而切實的政見,還對饑民實施過開倉賑濟之舉。

  熱情好客的紹興人特別喜愛和尊敬這位從千裏之外的山東琅玡南遷定居於斯的大書法家,而王羲之來到紹興,麵對這一座曆史與地理交匯、文化與自然融溶的古越名城,也找到了氛圍,找到了感覺,找到了知己。當時正值紹興鑒湖水利工程發揮作用的全盛時期,稽山鏡水的旖旎景色,激發王羲之吟出了山陰道上行,如在鏡中遊的千古名句。也正是在他任會稽內史期間,天時地利人和,促成了中國書法藝術中的瑰寶《蘭亭集序》得以問世,從而奠定了王羲之作為書聖的崇高地位。無論從書法的角度還是從文學的角度看,《蘭亭集序》都堪稱一絕,在書法上它被譽為法帖之冠,而在文學上它又是千古絕妙的好文章。王羲之沒有辜負紹興人的厚愛,以他登峰造極的藝術成就,在古越大地堅實的曆史和文化深厚沉澱的基礎上,構築了一座別具一格的書法藝術殿堂,為古城增添了千年不泯的光彩。

  增損古法,變漢魏質樸書風為筆法精致、美輪美奐的書體,是王羲之在古代書法藝術上的一大推動和革命。他創造了濃纖折中的草書、勢巧形密的正書和遒勁自然的行書,將漢字書寫從實用引入藝術和情趣的境界,從發現書法美一步躍進到表現書法美。對王羲之的書法,後人以最大度的心胸和最慷慨的筆墨,做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評價,古今之冠、天下第一行書、飄若浮雲,矯若驚龍、天馬行空,遊行自在、龍飛鳳舞,鐵劃銀鉤等。中國語言中最美妙和生動的形容,都成了對書聖書法藝術的讚頌。難以改變文人相輕惡習的中國文人,對王羲之的書法藝術,卻表現了少有的眾口一詞。

  王羲之的技巧委實太精湛、太高明了,在《蘭亭集序》這篇324字的文章中,出現了20處之多的之字,而20多個之字竟然各具異彩、字字俊美,足以說明他具有鶴立雞群、技壓群芳的功底和實力。難怪唐太宗稱讚王羲之說:詳察古今研精篆素盡善盡美惟王逸少乎。……玩之不覺為倦,覽之莫識其端,心慕手追此人而已。

  唐太宗的評語是帝王之言,一言九鼎,自然分量極重。然而王羲之書法的廣泛影響,更多卻寓意在紹興當地許多流傳甚廣的民間傳說中,老百姓的敬慕之心,並不是皇帝所能指使的。據說一次王羲之外出訪友不遇,就在友人的茶幾上寫下幾個字,友人看到後卻是再也擦不淨、洗不掉,直到木工拿去雕刻時才發現,墨汁滲透入木板已足有三分深,從此人們稱王羲之寫字有入木三分的筆力。又一次,王羲之在蕺山下見一賣蛋老人哭泣,詢問之後方知是因為蛋被衙役搶走。他憐憫老人卻偏又未帶分文,於是借來紙筆寫了一張二十文錢的字條,叫老人憑條到他家取錢。途中,老人聽見一聲銅錢聲響,竟發現是字條落地發出的聲音,十分驚訝。他再將字條擲地,又聞銅錢聲音,再三試驗,引來許多路人圍觀,無不稱奇。後來人們還發現,王羲之的字,凡是金旁和玉旁,擲在地上,都能發出響聲,被稱為金玉其聲。

  王羲之的書法,不僅使地上的皇帝折腰,而且驚動了天上的玉皇大帝。為此,玉帝派了一對仙鶴,化作兄妹兩個孤兒下凡,在騙取了王羲之的同情和喜愛後,被收容於他家割草放鵝。一天,王羲之看見兄妹倆開刀砍草,砍出一座宮殿,殿門上方有靈霄寶殿四個字。正當他十分驚異時,兄妹倆請他分別書寫靈霄和寶殿四個字。剛寫完,兄妹倆就搶走,就地一滾,化成兩隻仙鶴,直飛九霄雲外。所以玉帝的靈霄寶殿上掛的匾,原來是王羲之用龍爪書法寫成的刀砍書。

  看來,王羲之已經是一位被神化的藝術家,或者說被捧上神壇的文人,當然神化或美化他的仍然是文人。王羲之使文人們感到可敬可親,而且又使他們有揚眉吐氣之感。曆史上要是多出幾個王羲之,中國文人的地位是否就會上一個台階呢?

  遺憾的是,王羲之的書法真跡無一留存,現存他的書法刻本,如《樂顏論》、《黃庭經》、《東方朔畫讚》等楷書作品,在中國古代書法史上均占有重要位置。而王羲之的傳世墨寶《寒切帖》、《姨母帖》、《初月帖》等十餘種行、草書,雖然是唐人鉤填摹本,仍不失為難得的珍品。他的行書名品《快雪時晴帖》隻有二十四個字,被清乾隆皇帝列為珍藏的《三希帖》之首。

  根據記載,王羲之的書法作品應該是很豐富的,據說梁武帝曾收集其書一萬五千紙;唐太宗遍訪王書,得三千六百紙;到宋徽宗尚保存有二百四十三紙。人去樓空,財寶散佚,在王羲之書法珍品中,不知有多少被幾代皇帝的幽靈所遮蓋而至今未能重見天日。

  四

  在蘭亭聚會後兩年,王羲之因不受朝廷重用,自己也無心在宦海中隨波逐流、俯仰一世,遂53歲時稱病去郡,放跡於他所愛慕的越中山水,盡情尋求和發展自己的兩大愛好:作書和養鵝,直至終老。

  王羲之愛鵝,與鵝結下了畢生不解之緣,鵝是他須臾不可分離的伴侶。所以在他居住和生活的地方,有墨池,也總有鵝池。《嘉慶山陰縣誌》載:逸少既善筆劄,性愛好鵝,所在穿池滌墨,其旁必有牧鵝之所,此地是也。如今一方鵝池仍在蘭亭,當然是後人克隆的山寨版。而另一方原在王羲之古宅戒珠寺前的鵝池,也就是宋朝詩人高翥在《蕺山戒珠寺》一詩中曾提及的佛化是誰留實相,鵝亡猶自見方池,卻在近三百年中湮滅了。

  在史書和民間留下了許多王羲之和鵝的故事,他以字換鵝已成為世人美談。一天王羲之乘舟遊覽,見到一群鵝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好不愛慕,一打聽,原來鵝的主人是一位道士。他向道士請求買下這群鵝,道士則請他寫一本《黃庭經》作為交換條件,他欣然許諾,寫下了傳頌千年的《黃庭經》。唐朝李白有詩雲:山陰道士如相見,應寫《黃庭》換白鵝。宋朝朱熹亦作過詩:數紙黃庭誰不重,退之猶笑博鵝時。

  相傳王羲之曾有一顆朝夕賞玩的掌上明珠,突然不翼而飛,恰巧日前一位過從甚密的老僧到過王宅,從而引起他的懷疑。消息傳出,老僧感到有口難辯,遂含冤自盡。不久,王羲之的一隻鵝不食而死,宰殺時發現珠子竟在鵝肚內。王羲之感念老僧冤死,追悔莫及,於是舍宅為寺,並親題戒珠講寺匾額,以示警戒自己,永不玩珠。戒珠寺雖曾屢毀屢建,但一直是曆代文人遊覽詠歎之地,現代著名畫家張大千還為寺門撰寫了一副饒有趣味的楹聯:

  此處既非靈山,畢竟什麽世界;其中如無活佛,何用這樣莊嚴。

  人們後來發現,王羲之愛鵝並非單純將鵝當作寵物,而且還與他鑽研書法聯係在一起。他以為習字執筆時,食指應如鵝頭那樣昂揚微曲,運筆時則如鵝掌撥水,方能全神貫注於筆端。清代書法家包世臣曾以詩作證:

  全身精力到毫端,定台先將兩足安;悟入鵝群行水勢,方知五指力齊難。

  王羲之的書聖真是做到家了,連他養的鵝也為他出上了力。墨池、鵝池,池水不深,卻蘊涵著一代奇才的無窮奧秘。

  361年,王羲之病逝,而對他究竟終老何處,由於記載不一,眾說紛紜,又頗費後人猜測。部分學者認為他終老於山陰應是情理中事,他的七世孫、永欣寺高僧智永,就因其先祖墓在雲門山,為便於拜掃而移居雲門寺。作為王氏後人,智永所祭王家之祖當首推王羲之,因此王羲之終老之地也應在此。還有部分學者認為王羲之非終老山陰本地而是在諸暨苧蘿。

  近年來,王羲之終老嵊縣金庭之說,為古今多數學者的傾向,也是較為可信的說法。其理由:一是可據的史料較多;二是唯金庭至今留有遺跡及許多傳說,附近不少地名也與王氏有關;三是金庭位於被稱為道家第七十二洞天的剡山地區,當時與王羲之交往甚密的高僧竺法潛、支遁、白道猷等多在離此不遠處建寺修禪,崇尚隱逸的王羲之選金庭為歸隱終老之所具有最大的可能性。如今嵊縣金庭墨池尚在,墓穴猶存,譜牒可稽,史籍記載亦多,因此曆代文人墨客來此晉謁祭祀者絡繹不絕,留有不少詩文。金庭仙境依舊蓬勃,書聖墓田何其寂寞,清人朱淥在《金庭觀謁王右軍墓》一詩中抒發了一腔感慨之情:

  四野奇峰積翠連,溪聲送客到門前。金庭石室真仙境,赤水丹山古洞天。東晉衣冠猶有像,北齊桐柏尚含煙。墨池鵝沼迷荒草,寂寞何人向墓田?

  來得風光,走得悄然;活得瀟灑,死得黯然。蘭亭沒能保存書聖的傑作,紹興卻刻下了他的足跡,還有曆代文人對他的吟詠,為這座江南古城留下了一道道美麗的風景線。王羲之已經在這個城市生活了那麽久,而且還將與今天和明天的紹興人永遠生活在一起,他的影響之深遠自然是不言而喻。紹興人感謝王羲之,為他保存了兩塊他最喜愛的領地:一塊自然是蘭亭,另一塊則是以紹興城內其故居戒珠寺為中心的故地,如鵝池、墨池、題扇橋、躲婆弄、筆飛弄、筆架橋等。大方的紹興人甚至把戒珠寺背依的蕺山也送給了王羲之,並將這座山稱為王家山。

  王羲之每到一處,都要不停頓地練字、洗筆,年深日久,竟洗黑了幾處池水,因此在他足跡所到之地,都留下了大大小小的墨池。在蘭亭流觴亭左側的右軍祠內,有一泓南北狹長的池水,據說就是王羲之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墨池。在戒珠寺的王羲之故居前,也有一方14米長、7米寬的墨池。明人賈詩的《王右軍墨池》一詩雲:

  墨池千古複青冥,內史當年寫道經。換卻白鵝今不見,空遺寒碧照山亭。

  紹興當地父老,總是把讀書稱為喝墨水,在這座文化古城中,喝墨水已經成為每個人在人生旅途起步時的必要條件,不管是富人還是窮人。而墨水喝得多少的標誌,就是看你能否寫出一手漂亮的漢字,不知道這是否是受王羲之及其墨池影響的結果。

  在紹興城裏有一座古樸蒼老的題扇橋,名氣不小,古今史誌多有記述。據說王羲之遇到一位在蕺山下橋頭賣扇的老婆婆,為她在每把扇子上題了五個字,老婆婆因扇子被弄髒而感到不悅,王羲之告訴她隻要說是王右軍寫的字,可以出價一百錢。老婆婆的扇子果然即刻被搶購一空,題扇橋由此得名,清人沈煒以《題扇橋》為題詠道:

  石梁斜架蕺山根,行憶當年筆有神。六角驟騰書後價,百錢爭購市中人。紅腰水落龍蛇影,雁齒香留裙屐痕。誰向戒珠尋故宅?日馳車馬認通津。

  此後老婆婆屢次糾纏王羲之,請再題字,為躲開這位老婆婆,王羲之不得不進入題扇橋北的小弄,此弄就被後人稱為躲婆弄。現存躲婆弄全長60米、寬僅2米,十分狹窄。由於向王羲之求書者絡繹不絕,那位老婆婆更是糾纏不休,使他不勝其煩,索性將筆向空中一擲,飛到了躲婆弄附近的一條窄小的弄堂內。此弄就是筆飛弄,落筆之石即為筆架石,附近的橋也因此得名為筆架橋。

  前幾年我曾在長兄陪同下專門步行到王羲之的故地,但限於時間,隻是浮光掠影地掃視了幾眼,無非是為了表達一個喝墨水的文人對先賢的景仰,也為了了結一個紹興人遍訪家鄉古跡的夙願。本來想停步在飽經風霜的題扇橋前拍照留念,但是看到石砌橋欄上橫七豎八地曬著一條條棉被,不僅有煞風景之感,而且也不忍心將這座曆史古橋受冷落而哭泣的鏡頭記載下來,於是作罷,隻是衷心希望下次前來重訪時能看到一座在沒有被褥重壓下自由舒暢地微笑的古橋。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