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三章 握劍人的性格——春秋越王勾踐

  一

  群雄割據,諸侯爭霸,春秋無義戰,這已經成了定論,曆史老人沒有給春秋時代一點溫和、寬恕的臉色。不過,不管這位老人願意不願意,春秋的霸主和君王們,卻在曆史上留下了不少故事、典故和成語。其中,最後一位短命霸主越王勾踐,由於一段臥薪嚐膽的傳奇經曆,竟成了後人一直稱道、頌揚的千古風流。

  今天,臥薪嚐膽已成為廣為引用的成語。《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1985年版)對此成語做了如下詮釋:

  越國被吳國打敗,越王勾踐立誌報仇,據說他睡覺睡在柴草上頭,吃飯、睡覺前都要嚐一嚐苦膽,策勵自己不忘恥辱。經過長期準備,終於打敗了吳國(《史記·越王勾踐世家》隻有嚐膽事,蘇軾《擬孫權答曹操書》才有臥薪嚐膽的話)。形容人刻苦自勵,立誌為國家報仇雪恥。

  越王勾踐在春秋末年編導並主演了一部傳頌千秋的曆史連續劇,延續了整整二十年。劇名就是為人所共知的十年生聚、十年教訓,臥薪嚐膽是貫穿於這部曆史劇中的一條主線。

  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派兵攻打越國,兵敗身亡。兩年後闔閭之子夫差為報父仇大舉伐越,越王勾踐敗北投降,與妻子一起被押送到吳為奴,在牛馬般地伺候吳王三年後被釋歸國。歸國後的勾踐立誌報仇複國,在整整二十年中,身先士卒,勞身苦心,富國強兵,重整旗鼓,等待並創造著舉兵反攻的機會。勾踐最終率領越軍亡吳,夫差亦被賜劍自刎。

  寒來暑往二十年,勾踐忍辱負重,韜光養晦,臥薪嚐膽,忍人所不能忍之辱,受人所不能受之苦。他盡情地揮灑了古今君王中罕見的不達目的誓不休的超人意誌!

  星移鬥轉二十年,勾踐招賢納士,勵精圖治,奮發圖強,凝聚九州能人之智慧,激勵全國軍民的鬥誌。他卓絕地創造了古今戰役中罕見的以弱勝強、以精神戰勝物質的典型戰例!

  越王勾踐成為曆代帝王傳記中的精彩篇章,臥薪嚐膽精神也成為中國文明史冊中的經典一頁。

  後人對越王勾踐的推崇,當然不是因為他的霸業和爭霸舉動,而是他的報仇雪恥、自強不息的精神。憑借這種精神,中華民族在曆史上曾多次抵禦外來侵犯、反抗異族統治。這種精神是中華民族長存不衰的根源之一,也演繹為紹興古城性格的主體。

  紹興性格的形成,雖然也得惠於紹興的天然山水,但大抵還是源自越王勾踐,勾踐臥薪嚐膽、報仇雪恥的精神和行為,言傳身教了百代後人,仿佛形成了這座古城不成文的城規,或者稱之為市民守則。明朝末年的愛國文學家王思任,曆數兩千餘年在紹興養育成長的曆代誌士仁人,呼出了夫越乃報仇雪恥之鄉,非藏垢納汙之地的錚錚箴言。千百年來,彈丸小城紹興湧現了一批批向外來入侵勢力和封建黑暗社會宣戰的不屈鬥士,形成了長江後浪推前浪的磅礴氣勢,在百裏鑒湖、千裏錢江掀起了陣陣狂瀾。

  可笑的是,勾踐卻沒有教育好自家的子孫,勾踐之後的越國君王,從鹿郢、不壽、朱旬、翳、諸咎、無餘文、無顓、無疆,到末代王餘善,都沒有多少才能和作為,其中不乏窩囊廢。不過這也怪不得勾踐,翻開古今中外的史書,在王孫公子、紈絝子弟中,有能耐和出息的,可以說是寥若晨星,屈指可數;然而胡作非為者,則是不勝枚舉。紈絝子弟們無數令人難堪的實例和佐證,使得其列祖列宗在九泉之下也會深感內疚和不安。

  二

  吳越之戰的主角當然是越王勾踐。憑借在春秋末年編導和主演的一部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著名曆史劇,使這位小國國君在諸侯群中脫穎而出,躋身於中國曆代名君的行列。

  夫差即位吳王後,日夜練兵以圖報父仇。勾踐聞訊,企圖先發製人,於公元前494年倉促興師伐吳,不料遇到吳軍頑抗。越軍在夫椒之役中被殺得大敗虧輸,狼狽逃竄。吳軍緊追不舍,勾踐率殘部退守會稽山,處於吳軍的重圍之中,成了甕中之鱉。情勢危如累卵,越大夫範蠡建議勾踐卑辭厚禮,忍辱求和,以求留得青山在。根據兩國訂立的城下之盟,勾踐帶著妻子赴吳為質,範蠡隨行,由越大夫文種代理國事。在吳三年中,勾踐低聲下氣,卑躬屈膝,吃的是粗糧,睡的是馬廄,蓬首垢麵,執養馬之事。為博取吳王信任,他甚至不惜親口嚐其糞便觀測其病情,以示自己的忠心。

  身為一國之君,被擄敵國為質,猶懷複國大誌,行韜晦之計,吃苦耐勞、忍辱負重,實在非一般帝王所為。曆史上兵敗國亡而被敵軍所擄帝王並非絕無僅有,然而如勾踐那種表現者或許是獨一無二了。五代的南唐後主李煜是個才子,亡國降宋做了俘虜後,成天長籲短歎,昨日剛哀歎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今日又悲吟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過著以淚洗麵的日子。一前一後的兩個小國國君,都淪為階下囚,卻有天壤之別的思想和表現。至於在靖康之恥中被擄掠的徽、欽二宗,在金國敵營為乞求一口豬食狗糧,苟延殘喘,活得比豬狗還可恥。可見後人推崇勾踐是有一定道理的,不過勾踐更讓人矚目的亮點,還在他被釋返越之後。

  三年過去了,勾踐的恭順、謙卑贏得了吳王的好感。其間,勾踐指使範蠡大肆賄賂吳國大臣伯嚭,又派他返越選美女西施、鄭旦進獻吳王。這一切努力得到了回報,勾踐終於獲準被釋放回越。回國之後,勾踐立誌報仇雪恥、興邦複國,開始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偉大而艱辛的曆程。在兩位卓越的大夫文種、範蠡輔佐下,他采取了一係列勵精圖治、發憤圖強的重大改革措施,如招賢禮士、興農安民、獎勵生育、加強軍訓等。使越國人民備感振奮和深受鼓舞的是,以勾踐為首的最高領導階層,以身作則,與軍民同甘共苦。據載,勾踐身自耕作,夫人自織,食不重味,衣不重彩,非其親手種者不食,非其夫人所織者不衣,與百姓同其勞。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最大的榜樣自然莫過於最高領導了。

  在身體力行的同時,勾踐又勞身苦心,冬常抱冰,夏還握火,激勵自己夜以繼日地奮發工作。他唯恐自己回國後過起君王生活而消磨了報仇複國的誌氣,於是在迎恩門(今紹興西郭門)外,麵向吳國建造了一座簡陋的箭樓作為自己的住所。夜晚他在柴草堆上枕戈而臥,又懸膽於戶,出入嚐之,不絕於口,同時不斷自問:你忘掉亡國之恥了嗎?以此時刻提醒自己,毋忘國恥!這就是流傳至今的臥薪嚐膽的故事。

  兩個十年過去了,越國終於迎來了兵精糧足、國強民富的大好形勢。繼公元前482年和前478年兩度連敗吳軍後,勾踐於公元前473年率領越軍攻破吳都,將吳王逼上姑蘇山。戰敗的夫差乞求越王,表示甘作越國附庸,但老謀深算的勾踐卻冷冷地說:從前老天爺把越國賜給你,你不接受;現在老天爺把吳國賜給我,我不敢拒絕。走投無路的夫差淪落到連當奴隸的資格都沒有的地步,隻好以自殺結束了驕橫荒淫、好大喜功的一生。傳說他在臨死前用布蒙麵,說是到了地下無顏再見一再向他苦諫卻被他賜死的忠臣伍子胥。唐詩人胡曾在《詠史詩·吳宮》一詩中寫道:

  草長黃池千裏餘,歸來宗廟已丘墟。出師不聽忠臣諫,徒恥窮泉見子胥。

  吳越之戰的大戲,當然不是憑勾踐的單槍匹馬就能上演的,何況他一度還身陷虎穴,連自由都失去,又怎能登台當主演?但是由於勾踐海納百川,接納了來自楚國的使臣文種和範蠡並予以禮遇,使這兩位棟梁之才不僅在越國留了下來,而且成為勾踐的股肱之臣。在國家存亡、民眾生死的危急時刻,他們兩人默契合作,一起艱難地維係和支撐著這場大戲,使之連續演出二十年直至完美謝幕。

  越王勾踐兵敗國破,被迫攜妻及大夫範蠡入吳為質以後,眾望所歸的文種臨危不懼、挺身而出,代替越王主持國政。接受重任的文種,在兩年多國無君王、朝不保夕的歲月中,領導臣民渡過困難的同時,又奔走於吳、越兩國之間營救勾踐,促成勾踐夫婦和範蠡獲釋返越,從而揭開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偉大事業的序幕。勾踐回國後,令範蠡處理內政,讓文種考慮伐吳大業。

  在勾踐興國滅吳準備階段,範蠡主持內政,製定國策,策劃建設,訓練軍隊,實際上集國家計劃、經濟、建設、國防重任於一身。兩千多年前範蠡在越國策劃和實施的重大方案,甚至影響了整個古越紹興的形成和發展,特別是他對越都遷址和選址的建議與決策,足以看到他具有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勾踐信任範蠡,委以重任,範蠡以發展農業、增加人口為基本國策,同時促進漁牧生產和抓緊軍隊訓練,竭盡全力,操勞國事。

  深謀遠慮的文種,毫無保留地向勾踐獻出了克敵製勝的九術,成了勾踐興越滅吳的戰略方針和戰術措施。九術是文種這位忠心耿耿的大臣嘔心瀝血地思索和整理出來的,是他智慧與謀略的凝聚和總結。通過九術的實施和運用,勾踐取得了凝聚人心、團結人民並振作報仇雪恥精神的效果,而且巧妙地利用了吳王夫差淫而好色和得意忘形的習性與心態,不費一兵一卒就悄悄地包圍和俘虜了這位稱雄一時的霸王。

  如果越王勾踐在演罷臥薪嚐膽和報仇複國的傳奇劇後就卸裝下台,或者在經曆十年生聚、十年教訓而又攻破姑蘇古城後就悄然淡出,那麽他將是中國古代史上一個了不起的偉人。然而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勾踐怎能走出帝王的圍城?在滅吳後他立即北上徐州,逐鹿中原,做了春秋的末代霸主。從此他驕矜慶功,一意孤行,專製帝王的本來麵目暴露無遺。

  聰明的範蠡善於察言觀色,借口辭行,離開越國遁跡於煙波江上;而愚忠的文種不聽範蠡忠告,還死心塌地地為越王效勞,不幸在範蠡出走後的次年就被勾踐賜劍自盡。這一篇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曆史故事,讓清詩人張裕釗讀後猶如醍醐灌頂、豁然開朗,寫了一首蘊涵哲理的《詠史》詩:

  功名富貴盡危機,烹狗藏弓劇可悲。範蠡浮家子胥死,可憐吳越兩鴟夷。

  走的走了,殺的殺了,勾踐大權獨攬,可以隨心所欲了,但他從此也失去了高山流水般的知音,當然不再有可與他縱論國策的大臣了。煢煢孑立,形影相吊,滅吳八年後,他也鬱鬱而死。

  大功大過,大喜大悲,如此強烈地集中和反映在越王勾踐的身上。作為春秋時代乃至中國古代史上的一個特殊人物,勾踐一生的所作所為,實在不失為曆史上一麵不可多得的鏡子。遺憾的是,在一片鼓樂喧闐、歌功頌德聲中,人們有意無意地忽視了對越王勾踐晚年重大過錯的追究和剖析,致使後代帝王一個個地重蹈覆轍。

  曆代中國帝王,熟諳曆史、博覽古書的不在少數,對勾踐的史跡豈能不知,但是能做到以史為鑒,真正從勾踐的功過得失中認真吸取經驗教訓的又有幾人?臥薪嚐膽的行為,也許早已成為中國曆史上的一絕,沒有哪個帝王會那麽傻乎乎地去仿效了,然而勾踐晚年留下的好大喜功、剛愎自用的頑疾,卻幾乎傳染了一代代的後世帝王,成了他們概莫能外的通病,而曆代頻頻發生的兔死狗烹、浮雲蔽日的可悲事件,更令人痛心疾首。

  盡管勾踐的晚年有如此重大過錯,而且因此也屢遭後人譴責,但他所編導的這部曆史劇,仍然是曆代文人騷客誦歌不絕的題材。尤在外侮入侵的亡國之秋,看到當朝皇帝的含垢忍辱,苟且偷安,有誌之士總會想起越王勾踐的大智大勇。因此當南宋詩人汪元量和元代畫家倪瓚先後訪問越中,登上越王台時,亡國之痛的淒涼情感油然而生,在此先後寫下了兩首懷古傷今的詞調:

  越山雲,越江水,越王台。個中景、盡可徘徊。淩高放目,使人胸次共崔嵬。黃鸝紫燕報春晚,勸我銜杯。

  古時事,今時淚;前人喜,後人哀。正醉裏,歌管成灰。新悲舊恨,一時分付與潮回。鷓鴣啼歇夕陽去,滿地風埃。

  (宋·汪元量《金人捧露盤越州越王台》)

  傷心莫問前朝事,重上越王台。鷓鴣啼處,東風草綠,殘照花開。

  悵然孤嘯,青山故國,喬木蒼苔。當時明月,依依素影,何處飛來?

  (元·倪瓚《人月圓》)

  三

  臥薪嚐膽、報仇雪恥講的是人的故事,越王勾踐的傳奇;與之一起誕生的姐妹篇則是酒的故事,紹興酒的傳奇。在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這部越王滅吳興國曆史劇中,酒是貫穿始終但卻是沒有形象和台詞的重要角色。

  無論在史書的記載中,還是在人們的印象中,酒往往被視作不祥之物。翻開任何一本辭書或字典,對酒字的注釋也差不多非貶即斥:亡國不外酒池肉林所致,敗家總與酒色財氣有關,酒肉朋友絕非患難之交,酒囊飯袋猶如行屍走肉。在今天,可憎的酒更成了千夫所指的罪物:正是酒,釀造了無數交通事故,損傷了人們身體健康,助長了社會不正之風;而假酒的出現,使酒成了傷天害理的禍首。

  其實,這是對酒的偏見和誤解。人之初,性本善,而酒之初,又何嚐不是物本祥?隻不過在於它的主子是誰和怎樣支配它罷了。在中國曆史上,多少戰功赫赫的驍將和才思滔滔的文豪,與酒一生為友,結下了不解之緣。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唐朝詩人王翰的一曲《涼州詞》,豪放地謳歌了戰士與美酒的崇高、純正的友情。詩仙李白是著名的酒仙,酒是他須臾不可分離的良伴,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他在《月下獨酌》,自得其樂,有了酒,才有了其如此神奇的靈感和奔瀉的才思。

  勾踐的興國大業,給了酒一次機會,使之在曆史上建立殊勳並留下美名。聰明的勾踐,從為質入吳前夕在浙水告別群臣,到滅吳稱霸後在文台與眾卿慶功,前後整整二十年間,成功地把家鄉臣民喜愛的紹興酒,毫不吝嗇地用於最關鍵的時刻和最重要的地方。浙水的送別酒、生育的獎丁酒、宮中的韜晦酒、出師的投醪酒、文台的慶功酒,都起到了人所不能及也無法替代的作用,酒成了對越國君臣和軍民雪恥複國的激勵、團結和勝利的象征。

  人們都熟知戰國時期燕太子丹送別壯士荊軻於易水之畔,荊軻悲歌一曲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義無反顧地奔赴秦國的悲壯故事。但在此之前,勾踐偕夫人和大夫範蠡入質於吳,群臣送行於浙水之上,大夫文種代表群臣向越王勾踐兩次獻酒並致《越群臣祝》二詞,君臣共飲,各述其誌,互勉互勵,深情感奮,同樣是悲壯的一幕。《越群臣祝》詞曰:

  皇天佑助,前沉後揚。禍為德根,憂為福堂。威人者滅,服從者昌。王雖牽致,其後無殃。君臣生離,感動上皇。眾夫哀悲,莫不感傷。臣請薦脯,行酒二觴。

  大王德壽,無疆無極。乾坤受靈,神輔翼。我王厚之,祉佑在側。德銷百殃,利受其福。去彼吳庭,來歸越國。觴酒既升,請稱萬歲。

  勾踐從吳國獲準回越國後,利用酒做了兩篇大文章:其一是吳越之戰的結果,使越國人口驟減,勞力、兵源短缺,為此,勾踐獎勵生育,生丈夫,二壺酒,一犬;生女子,二壺酒,一豚。看來,酒在當時還是貴重獎品。其二是為了懈敵,過去曾在宮中沉湎宴飲的勾踐,回越宮後表麵上仍表現為飲酒作樂,暗中卻積極聚集複國力量,以韜晦之計使夫差信以為勾踐胸無大誌、一蹶不振,也便放鬆了警覺。七百多年後的三國時期,有一則著名故事,謂曹操煮酒論英雄:屈居於曹營的劉備,在後園種菜澆灌,如同市井小民,無所事事、碌碌無為。一日,曹操邀劉備對飲時,一語道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劉備失驚落箸,借一陣響雷說明自己膽怯,巧妙地迷惑了曹操而掩護了自己。在虎視眈眈的強敵麵前,劉備的韜晦之計也算用到了家,稱得上勾踐的一名高足了。

  以酒攻心,眾誌成城,曆史上著名的簞醪勞師故事,就是勾踐的成功創作。經過二十年的準備,勾踐決定出師伐吳,父老向他獻酒。他把酒倒於河的上遊,與將士們一起迎流共飲,於是士氣大振、鬥誌百倍,為出征攻吳做了最激動人心的戰前動員。後人感念此舉,就把至今猶存於紹興城南的這條小河稱為投醪河、簞醪河或勞師澤。宋人徐天事對此舉深為感動,來到河邊,緬想往事,寫下《簞醪河》一詩:

  往事悠悠逝水知,習流尚想報吳時。一壺能遣三軍醉,不比夫差酒作池。

  在率兵滅吳、逐鹿中原並完成霸王之業後,勾踐班師回朝,威加海內。為與群臣慶功,他在文台大擺酒宴,痛飲作樂。在群臣高呼萬歲的歡騰雀躍氣氛中,大夫文種又一次作代表兩次上前敬酒,並致《祝越王辭》,曰:

  皇天佑助,我王受福。良臣集謀,我王之德。宗廟輔政,鬼神承翼。君不忘臣,臣盡其力。上天蒼蒼,不可掩塞。觴酒二升,萬福無極。我王賢仁,懷道抱德。滅仇破吳。不忘返國。賞無所吝,群邪杜塞。君臣同和,福佑千億。觴酒二升,萬歲難極。

  酒的功能、酒的威力、酒的感染、酒的激勵,在這場青史長留的於越雪恥複國戰爭中,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現和發揮,也因此留下了千古美談。

  四

  秦望山頭自夕陽,傷心誰複賦淒涼?今人不見亡吳事,故墓猶傳霸越鄉。雨打亂花迷複道,鳥翻黃葉下宮牆。登臨莫向高台望,煙樹中原正渺茫。

  自稱宋逋臣的宋末遺民詩人柴望,以秦望山頭勾踐墓為題,吊古傷今,追思霸越,北望故國,哀悼南宋,寫下了這首感念時局的《越王勾踐墓》。

  秦望山在紹興城正南,也名南山,為會稽山中的群山之冠,相傳因秦始皇登臨此山以望南海而得名。從秦望山山麓至峰頂,懸磴孤岩、徑路險絕、怪石嶙峋、澈流不竭,明朝理學家王陽明曾以初疑步入畫圖中形容山色之佳,並詩雲:

  秦望獨出萬山雄,縈紆鳥道盤蒼空。飛泉百道瀉碧玉,翠壁千仞削古銅。

  柴望以為勾踐墓在秦望山中,其實有誤。對於早在二千五百年前去世的勾踐,其墓恐怕早已湮滅,尋找也是徒勞,如真要找,也隻能聽憑傳說,拜托考古學家去按圖索驥了。而秦望山上真正有曆史價值的是曾建於此的於越國都大越城,除了記載和傳說外,至今這裏還有不少足以佐證的古越遺址。

  越國國名全稱於越,簡稱越,是遠古時期南方古老民族越族的中心,越族的居住地就在寧紹平原。一萬年以來,滄海桑田,寧紹平原沉為淺海,越族人被迫逃命疏散,一部分遷徙到浙西、蘇南,成了勾吳國的先祖;一部分流亡到海外日本、越南等地,世稱外越;而多數退避到會稽、四明山區,成為後來的於越先民。

  於越國的開國君王是夏禹後嗣、禹的六世孫少康之庶子無餘,因奉守禹祀而受封於越,封地就在會稽山一帶,而國都大越城則在南山即秦望山。但越國真正建都卻是在勾踐從吳國放回後,公元前490年,範蠡奉勾踐遷都平原地區之令,在山陰建成國都,並在城中臥龍山下建成一座周圍三百七十步的山陰小城,小城內建有王宮。山陰小城實際上是一座城中城,如同北京城中的紫禁城。雖然論規模和氣派,山陰小城與紫禁城相比,就如同小泥鰍和大鯢並排站在一起。然而在八百年的紫禁城麵前,近二千五百歲高齡的山陰小城,連同孿生的紹興城,應該都稱得上是白發長髯的老前輩了。

  山陰小城的核心是臥龍山,又稱龍山,因優美的山勢蜿蜒於小城西北緣,狀如臥龍,故而得名。又因越國大夫文種葬於山上,另名種山。清康熙皇帝南巡時,駐蹕於山,賜名興龍山。但當地百姓習慣稱之為府山,這是由於龍山也是曆來府治所在。紹興城不大,但卻擁有三座鼎足而立、林木蔥蘢的曆史名山:府山(臥龍山)、塔山和蕺山,而府山是其中之首,不僅因它最高、最大,而且由於自春秋到現代兩千多年來絢麗斑斕的古越曆史文化,在這裏沉積得最豐實和厚重,特別是悠悠二千五百年的越國遺跡彌足珍貴,是不可多得的曆史遺產。

  莊嚴、靜穆地肅立在府山上的幾處古越遺跡,包括越王台、越王殿、望海亭和文種墓。越王台、越王殿均非越國舊築,都是在國難深重、國運危厄之際,為使人們記住越王勾踐報仇雪恥精神,激勵國人同仇敵愾,抵禦外侮、收複失地而集資建造的。越王台是郡守汪綱於南宋嘉定十五年(1222年)興建,越王殿則是近在1938年抗日戰爭時期建成的。後者已稱不上古跡,但它仍不失為古越遺跡,而且有意義的是,周恩來因抗戰機緣於1939年3月回到故鄉時,曾在越王殿召集抗日救國座談會,並做了長篇抗戰演說,成為兩千餘年後對越王勾踐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偉業的沉重反響。

  望海亭建在府山最高峰,唐時在越國飛翼樓遺址上改建,據說古代由此可遠眺大海。飛翼樓是越大夫範蠡所建,高十五丈,用以瞭望敵情。從飛翼樓到望海亭,在兩千餘年間屢圮屢建,亭名也多次更易,一直保留至今。唐詩人元稹任越州刺史時,州宅就在府山山脊,自誇住於蓬萊,茶餘飯後,登臨望海亭,舉目環顧,人煙城郭一覽無餘。在怡然自得之中,他信筆作詩盛讚古亭,詩雲:

  海亭樹木何蔥蘢,寒光透折秋玲瓏。湖光四麵爭氣色,曠望不與人間同。

  位於紹興市東北隅的蕺山,也是座資深名山,相傳因勾踐采蕺於山而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別業就在山麓,故又稱王家山。史載越王采食產於此山的苦味蕺草,意在自勵,是臥薪嚐膽的又一舉措。但在民間傳說中,勾踐采蕺之舉,則是一段君民患難與共的動人故事。據說為了渡過饑荒,勾踐帶頭巡山嚐草,竟中了毒,也許因此感動了土地菩薩,蕺山上突然綠草如茵,草裏又生出小花,雖有魚腥味,但不澀口,而且割後馬上又長。越國人民就是靠此野草渡過了饑荒,大家就稱它為饑草(又稱魚腥草),日久變音為蕺草,山也被稱為蕺山了。

  不言而喻,蕺山自然也成了曆代文人憑吊越王勾踐、感念古越霸業的地方。蕺山不如府山高,但位於當年的城鄉分界處,登山遠眺,一麵是鱗次櫛比的屋宇,一麵是河道縱橫的綠野,一山之隔,古城與水鄉涇渭分明,自成一種難得的風光。明末清初兩位詩人毛奇齡和朱彝尊曾先後登臨此山,從蕺山聯想到山下王羲之的戒珠寺和山上勾踐的遺跡,吟下以蕺山為題的詩文:

  古殿依嵯峨,春風似永和。龍歸華藏遠,僧把戒珠多。舊巷看巢燕,清池想浴鵝。前山曾采蕺,霸業近如何?

  (毛奇齡《蕺山戒珠寺》)

  石磴層層上,憑高四望同。君王遺跡在,寂寞古亭空。綠水人家外,青林島嶼中。昔年生聚日,辛苦舊江東。

  (朱彝尊《登蕺山亭子詩》)

  吳越之戰已經過去兩千多年了,一代代詩人還在一年年地緬想昔年生聚日,一遍遍地詢問霸業近如何。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短短二十年,隻不過白駒過隙的瞬間,卻給兩千多年的曆史留下了記憶,給近百代後人留下了懷想,也給飽經滄桑的古城留下了性格和精神。臥薪嚐膽的故事,已經成了一曲不盡的弦歌,融入了黃河、融入了長江、融入了中華民族的血流。

  詩人對越王勾踐的惦記和詢問,隻不過是鏡花水月式的幻夢,誰也不會期望有朝一日真能找到這位千古一絕的霸主。然而十餘年前的一段時間,紹興城內紛紛揚揚地傳播著一條頗為驚人的消息:越王墓被找到了。消息源自何處?是實還是虛,是真還是假?眾說紛紜,莫衷一是。1998年5月19日《中國文化報》頭版的一條新聞,辟山為穴,獨木成棺,紹興發現越國王陵,似乎使傳聞有了令人驚喜的確鑿歸宿:一座沉睡於地下兩千多年的越國王陵,經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紹興縣文物保護管理所近兩年時間的發掘,現已重見天日。該王陵坐落在紹興蘭亭鎮裏木柵村南印山頂上。……從墓葬宏偉的規模、豪華的墓室以及墓地四周有隍壕等方麵分析,該墓當為越國某位君王的陵寢。

  越王應無恙,當驚紹興殊。如果在現代人的扶持下,越王的幽魂從沉沉昏睡中醒過來,從漫漫長夜中走出來,無疑將給古城紹興帶來莫大的驚喜,更將為中華文明史冊填補一頁空白。然而考古工作者考證的結論,卻讓人們在欣喜之餘難免有失望之意:這座一度轟動中國考古界、被譽為北有秦陵、南有印山的印山大墓,並非越王勾踐本人的陵寢,而是其父親允常的王陵,形成時間距今約二千五百年。

  二千五百年的光陰當謂漫長了,改朝換代,流走了刀光劍影的帝王霸業;鬥轉星移,流不走依然故我的大好河山。曆史上的榮辱興衰、是非曲直,隨著時間的推移,如一個遠去老人的背影,變得愈來愈朦朧、模糊,最終淡出了人們的記憶;而留給一代代後人揮之不去清晰烙印的,則是像年輪一樣日積月累的象征古城年歲的皺紋。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