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慣例,序言需請名家來寫。名家倘肯賞臉寫序,彼能筆下生花,餘則臉上有光。然而思忖再三,還是決定由自己動手做這道菜了。並非孤而自恃、目中無人,而是覺得最了解書之內容的莫過於作者,能詮釋文之情感的應當是自己。
這套吳越風流叢書,顧名思義,其內容自然是論吳談越,說浙道蘇,也涉及十裏洋場上海灘。簡言之,是寫長江三角洲的。這套書講的是吳越文化,江南佳話,湖山美女,蘇浙先哲。
坦白說,我和易乾兄寫這套書的動機並不純粹。動機之一,我是紹興人,在紹興、杭州度過了青少年時代;易乾兄是無錫人,把一生的留影幾乎都放進了無錫、蘇州的相冊。我們兩人又曾不斷地客居或旅次於江南諸地,吳越文化、江南勝景,在心中留下了揮之不去、抹之仍留的難忘印象。文人懷古,老人憶舊,仿佛成了一種人生的必然,對我們來說,昔日熟諳的名城舊事,經常躍入腦海,時而進入夢鄉,乃是不言而喻的事。這種心情頗有點兒像白居易暮年的《憶江南》所言: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動筆寫這套書的動機之一,就是了卻自己的鄉思。
動機之二,也許比較冠冕堂皇。我和易乾兄一直認為,經濟上堪稱全國首富、文化底蘊又十分深厚的長江三角洲經濟區,迫切需要一套較係統和全麵地宣揚、描述本地區曆史文化的作品。再者,輝煌悠久的吳越文化是江南文化的主線,應當讓海峽兩岸同胞和海外華人多多了解,以期對激發愛國主義熱情有所裨益;也希望通過弘揚吳越文化,聯絡和團結旅次於家鄉內外的吳越鄉賢,聯手演繹並創造更靚麗的後吳越文化。
古老的吳越文化,一個永不枯竭、情趣無窮的話題,在演繹數千年、翻新幾百遍之後,在一些人看來,似乎已經變成了平淡無味的老生常談。對此,我和易乾兄卻並不以為然,帶著一種不甘心、不服輸的賭徒心態決定另辟蹊徑。故而我們寫了這套以古代曆史人物為主體,融情、景、史、詩為一體的曆史散文作品,希冀以一種新的思路和文筆,給吳越文化帶來一股新風。
由《月是西湖明》、《小城故事多》、《日出東南隅》、《太湖草木深》、《漫溯秦淮夢》、《詩滿綠楊城》六部書組成的吳越風流叢書,以浙江省的杭州、紹興、寧波、嘉興、湖州、溫州,江蘇省的蘇州、無錫、南京、揚州、鎮江以及上海市等十餘座城市的文化曆史為背景,描述了眾多吳越先賢的人生遭遇和蓋世才情,並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了多層次的探討和評估。書中還薈萃了古今詩人揮灑在江浙滬山川的大量優秀詩詞,與瑰麗多彩的吳越風情交相輝映,讓你有機會盡情地欣賞五彩繽紛的江南風情,並有緣與自己仰慕已久的古代名士邂逅相逢。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吳越風流叢書為你展示了桃花源的仙境、迪斯尼的世界。這裏有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神奇,山陰道上行,如在鏡中遊的絕勝,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的蒼莽,水天向晚碧沉沉、夜半鍾聲到客船的幽深以及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的夢幻。
人人盡說江南好,遊人隻合江南老——吳越風流叢書將如詩如畫的湖光山色呈現在你眼前。在千裏鶯啼綠映紅的江南之春,與之一起感受柳暗花明又一村,足以讓你如癡如醉,樂而忘返。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吳越風流叢書又將如歌如泣的先賢悲歡在你耳邊傾訴。在烏衣巷口夕陽斜的餘暉中,聆聽那一曲曲憂忡為國痛斷腸的歌吟,也必將讓你悲憤填膺,泣下沾襟。
謝善驍
2011年3月於北京人濟山莊
憶江南(代前言)
謝善驍
江南是春天的夢
思念是綠色的風
悄悄地潛入夢鄉
去尋覓孩提的影蹤
孩提的影蹤在河邊
童年的歡樂是小河
小河是從前的詩
流水是古城的歌
捕捉蜻蜓的白晝
牆影映照著藍天
追逐流螢的夜晚
繁星漂泊在水麵
河岸上的黑漆台門
衰老了,依然岸然道貌
河麵上匍匐的石橋
忠誠地承載著愛與辛勞
編織市廛的青綠河水
融入我周身的血流
沿河蜿蜒的石板小道
鋪在我深深的腦溝
逝去的歲月是緩緩流水
停滯的記憶是悠悠小船
那河底珍存的檔案
記錄了童年的天真
流水和小橋夢牽魂繞
最難忘的是家鄉父老
浮在酒氣中的舊氈帽
古樸得像失修的城堡
人麵桃花簇擁著春天
嫵媚是枕河人家的姑娘
梅蘭竹菊剪裁著冰霜
清高是吳越文人的幽香
點燃騷人墨客的靈感
是浣紗女的熱烈槌敲
遍布街巷的名人足跡
留下的是迷茫也是思考……
江南是秋天的畫
思念是白雲飄飄
悄悄地飛舞藍天
去尋找童年的歡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