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與越南的邊界問題,是近代史上中法越南關係中的曆史遺留問題。中越邊界領土爭端包括陸地邊界、北部灣劃分和南沙群島及其附近海域的主權和海洋權益爭議等三方麵。中越陸上邊界全長1347公裏,曆史上已經對中越邊界做了規定和劃分,新中國成立後,也形成了比較友好和平的邊界。1975年前後越南南北統一後,不斷在兩國邊境地區滋事,使得爭端凸起。與中蘇邊疆問題類似,當代的中越邊界問題也充滿了意識形態與地緣政治的矛盾與衝突。而在冷戰後中越兩國領導人本著“睦鄰友好,麵向未來”的方針,兩黨兩國關係得到了全麵的發展,兩國邊疆問題也基本解決。其中,北部灣劃界談判的成功經驗,更加值得借鑒。
古代越南為中國南方的藩屬國。17世紀初,越南分為南北兩國,1802年越南統一時其嘉陵皇帝仍被清朝冊封為安南王。19世紀中葉後,隨著英國與法國對印度支那半島的殖民爭奪,越南開始受到法國的殖民侵略,法國逐步侵占了安南南圻、北圻各省。1872年,法國逼迫越南簽定了“西貢條約”,企圖迫使越南放棄千年來對中國的宗藩關係,而成為法國的殖民地。清政府為了應對南疆的邊疆危機,不得不與法國展開外交與軍事的鬥爭。與近代中日兩國圍繞朝鮮的歸屬地位和邊疆問題的交涉一樣,近代中法越南關係的交涉,同樣見證西方列強對中國領土與邊疆侵略的曆史。
一、近代中、法、越關係與邊界問題的交涉
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為了保護安南,清政府派馮子材駐守鎮南關,並在諒山擊敗法國軍隊。但軟弱的清政府在戰勝的情況下,依然同法國求和,簽訂了《中法越南條約》。其第三款規定:“自此次訂約畫押之後起,限6個月期內,應由中法兩國各派官員,親赴中國與北圻交界處所,會同勘定界限。倘或於界限難於辨認之處,即於其地設立標記,以明界限之所在。若因立標處所,或因北圻現在之界稍有改正,以期兩國公同有益,如彼此意見不合,應各請示於本國。”1885年8月,清政府命周德潤往雲南、鄧承修往兩廣會同當地督撫,與法國代表會勘中越邊界。翌年初,鄧承修、李秉衡與法使浦理燮會談桂越邊界,爭論激烈,幾致決裂,受到清廷申斥。1887年初,鄧承修到東興與法使狄龍會談。因遊勇在邊界襲擊法人,狄龍不敢實地勘察,按地圖分定兩廣與越南的界線。同年6月清總理衙門與法國公使恭裏當續議商務專約,將當時有爭議的白龍尾、江平、黃竹劃歸中國防城,以換取龍州開埠。1890年清廷派員與法方會勘廣東防城段(今屬廣西)與越南界線,長203公裏,多以河道為界,立界石33埠,簽訂《廣東越南第一、第二界約》。1891年清廷派員會勘廣西與越南東段界線,自平而關向東到吞倉山,長302公裏,立界碑67塊,簽訂《廣西中越東路立界圖約》。1892年清廷派員與法方會勘桂越西段界線,自平而關向西到各達村,長648公裏,立界碑140塊。其中金龍峒與裏板的歸屬爭持不下。因中日關係緊張,清廷令從速了結,隻收回金龍七隘,放棄裏板三村。拖至1894年5月才簽訂《中法桂越界約》。至此,兩廣與越南勘界工作經曆10年才告竣。
二戰後,越南人民民主共和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相繼成立了新生的共產黨政權。曆史遺留的邊界問題,考驗著同誌加兄弟的中越兩黨兩國政府。當時,兩國實際管轄的邊界線與中法界約規定的邊界線基本一致的,約有1230公裏;不一致的地方約有120公裏;其中中國認為有爭議的地區62處,約63平方公裏;中方超界限的13處,約14平方公裏;越南超越界線的12處,約16平方公裏;越南提出領土要求的有13處,約5平方公裏;雙方認識不一致的有19處,約28平方公裏。這些不一致的地方並不是什麽大問題。事實上,在中越友好的時期,中越邊界也沒有發生任何的糾紛。
二、中越關係惡化與邊疆衝突的凸現
作為中國的南方鄰邦,越中兩國山水相連,人民往來頻繁。越南建立了社會主義政權。中越兩黨兩國關係友好,被稱為“同誌加兄弟”。中國政府在越南反對法國的鬥爭中,作出巨大的民族犧牲。但是,1973年越南統一後,大力宣傳“北方威脅”論,兩國關係在一係列問題上出現嚴重分歧。共同的意識形態無法掩蓋兩國在國家利益與邊疆問題的差異。這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麵。
1.旅越華僑問題
中國旅居越南的僑民共有200多萬人,其中絕大多數在越南南方,是下南洋的勞動人民。由於廣大華僑吃苦耐勞,在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和地區逐漸在商業與企業方麵占有重要地位。因而從一貧如洗的討海人成為在南洋被人眼紅的資本家和地主商人,也就成為越南“社會主義專政”與革命的對象。而華僑的國籍問題,正如其他東南亞國家一樣,隻是越南政府掠奪華僑財產的借口之一。
1955年,中國共產黨同越南勞動黨就旅越華僑的國籍、權利和義務等問題交換意見。其後經過多次協商,達成了原則協議。雙方確認:旅越華僑在和越南人民享有同樣權利的前提下,經過長期耐心的思想說服和教育工作,按照自願原則,可以逐步轉為越南籍公民;絕不強迫命令華僑轉籍,決不歧視保留中國國籍的華僑。當時兩黨還協議:越南南方的華僑問題,待越南南方解放後,再由兩國另行協商解決。此後,中國就從各方麵采取措施,協助越南引導華僑加入越南國籍。周恩來總理和陳毅副總理1960年5月訪問越南時,親自接見旅越華僑代表,動員華僑自願加入越南國籍。但是,1975年越南全國解放後,越南當局在對待華僑問題上一步步背棄了上述兩黨協議,這首先表現在對待越南南方華僑的問題上。從1956年起,吳庭豔集團曾頒布一係列反動法令,強迫越南南方的華僑放棄中國國籍。對此,中華人民和國華僑事務委員會1975年5月20日提出強烈抗議,指出它不僅粗暴地侵犯了南越華僑的正當權利,而且嚴重違反了國際法的原則。
越南統一後不久,河內就違反中越兩黨過去關於越南南方的華僑問題待越南南方解放後再由兩國另行協商解決的協議,把反對吳庭豔集團強迫華僑放棄中國國籍的那些表態拋到九霄雲外,宣布:“在越南南方,早在1956年,幾乎所有華僑都加人了越南國籍,他們不再是華僑、而是華裔越南人。”這也就是肯定了他們過去曾經斥之為“獨裁的、法西斯的和嚴重違反國際法的行動”。與此同時,越南當局在全國範圍內加緊歧視和迫害華僑。大批華僑被迫流落街頭,那些僥幸留在工廠企業工作的華僑,在工資福利方麵也不能與越南職工受到平等待遇。越南當局還剝奪華僑報刊,解散華僑團體。中國方麵多次通過內部協商,勸吿越南方麵停止反華排華,伹是他們都置之不理。1977年甚至發展到大批驅逐華僑。先是在兩國的邊境地區,以“淨化邊境”為名,把許多華僑逐往中國境內;隨後又在越南全國各地,通過各種高壓手段,通華僑離境;到處公開聲稱“我們的方針已定,不入越南籍的都要趕走。”到1978年7月20日止,被越南當局驅趕回國的難僑總數達16萬人。越南華僑問題成為越南北南統一後,河內惡化兩國關係,鼓吹“北方威脅”的第一個方麵。
2.援助越南問題
在當代中國對第三世界的“革命輸出”與援助中,越南一直居首要位置。從50年代的抗法援越到六七十年代的援越抗美。中國為了盡國際主義義務,保衛南疆安全以“同誌加兄弟”的情誼大量援越。曆史具有諷刺的是,1975年越南一統一,就視中國為“北方威脅”。
中國對外援助,對越南的援助時間最長、數量最大。據統計,到1978年止,按當時的國際市場價格計算,中國對越南的援助總值達200億美元左右,其中包括足夠裝備陸海空軍200多萬人的輕重武器彈藥和其他軍用品,450個成套設備項目(已完成339項),3.46億米棉布,3.5萬輛汽車,幾百公裏鐵路的修建工程以及全部鐵軌、機車和車廂,500多萬噸糧食,200多萬噸汽油,3000多公裏的油管和6.35億美元的現匯。這些援助不附帶任何條件,絕大部分是無償的,一小部分是無息貸款。除物質援助外,在20多年間,中國還向越南派專家、顧問2萬餘人、工程和防空部隊30多萬人。毛主席教育中國援越人員要把越南人民的事業當作自己的事業,全心全意為越南人民服務。他同周總理還經常囑咐中國援越人員必須堅決反對大國主義,愛護越南的一草一木,絕不容許損害越南人民的利益。中國人民在支援越南人民抗美戰場上傷亡達5000多人,其中1000多人的遺骨就安葬在越南的國土上。對於中國給予越南的援助,越南領導人給予過很高的評價。胡誌明主席說是“恩深、義重、情長”。黎筍在1975年9月訪華時也向毛主席說:如果沒有中國這個遼闊的後方,沒有中國提供的援助,越南是不可能成功的,“我們一直認為,能向我們提供最直接、最緊急和生死關頭的援助的,是中國”。
1975年越南統一後,越南對華政策發生了很大變化。越南當局為了反華的需要,居然在中國向越南提供援助的問題上食言而肥,從讚揚、感謝轉為誣蔑、詆毀,把援助當作“討價還價的籌碼”,“施加壓力的工具”,以“強迫”越南改變它的“獨立、自主和國際團結的路線”。1978年7月,由於越南方麵不顧中國政府的耐心勸告,一意孤行,不斷加緊反華排華,極為嚴重地破壞了中越兩國的友好關係,極大地損害了兩國人民的兄弟情誼,破壞了中國專家在越南繼續進行工作的最起碼條件,中國政府不得不作出決定,停止對越南的經濟技術援助,撤回在越南工作的中國工程技術人員。
3.中越柬埔寨問題的紛爭
70年代後期,中越圍繞柬埔寨問題的紛爭,事實上與當時的中蘇美大三角地緣政治密切相關。越蘇1978年簽訂了軍事合作條約,南北製約中國。中美建交則聯合反製之。1975年越南統一後,越南當局就迫不及待地加緊推行其“印度支那聯邦”計劃,越南試圖控製老撾、柬埔寨搞地區霸權。它無視過去同柬達成的一係列有關邊界線的協議,於1975年6月派兵入侵屬於柬埔寨的威島。中國對越南的作法表示遺憾和不能理解,希望越柬雙方協商解決這一問題。1976年越柬邊界談判破裂。到1977年,越南在越柬邊境進行挑釁的規模越來越大,那一年年底,甚至集中5萬兵力進攻柬埔寨。
1978年11月,越南同蘇聯簽訂了帶有軍事同盟性質的《友好合作條約》。就在這一條約出籠後不久,越南於12月25日派遣十幾萬正規軍,兵分七路,對柬埔寨反動了全麵的侵略戰爭,1979年1月7日占領了柬首都金邊,第二天又拚湊了名為“柬埔寨人民革命委員會”的傀儡政權,2月18日還炮製了一個包括軍事“合作”條款的所謂越柬《友好合作條約》。至此,越南自以為它建立“印度支那聯邦”的計劃已經得逞了。但是柬埔寨愛國軍民不畏強暴,堅持抗戰,打破了越南的“印支聯邦”計劃。中國政府在1979年1月7日和14日的聲明中宣布:中國人民堅決支持柬埔寨人民把神聖的民族自衛戰爭進行到底,將竭盡努力給柬人民以多方麵的支持和援助,希望一切關心東南亞、亞洲和世界和平穩定的國家和人民都采取各種可能的措施來製止越南當局對一個主權國家的野蠻侵略。在聯合國和其他有關的國際會議上,中國強烈譴責越南在蘇聯支持下嚴重違反聯合國憲章和公認的國際法準則的行為,為公平合理地解決柬埔寨問題進行了不斷的鬥爭。
三、邊界爭端:從陸疆到海疆的全麵爆發
邊界爭端是中越紛爭的重要表現之一。70年代中越南走向統一後,就在中越邊界挑起事端,製造邊界糾紛,開始用武力強占它單方麵認為是它的土地,並私自廢除舊界樁,設立新界樁。而且,越南還在中國未同意的情況下,改變邊界實際管轄情況,派人到它所指定的地區巡邏、植樹、修路等,並幹涉中國方麵的巡邏,幹涉中國邊民的生產生活,蓄意鬧事,毆打中國邊民,製造了許多流血事件。僅1979年就發生侵犯中國邊界地段事件162起,打死打傷數以百計的中國人員。對於越南的挑釁,中國政府多次抗議和警告,也多次表示要用談判的手段解決中越邊界爭議。
中越兩國的海疆爭端也在70年代中後期突出出來。這就是中越圍繞南海諸島的爭端,以及北部灣問題。南沙、西沙群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1887年的《中法界約》中規定,芒街南線以東及東北一帶均歸中國管轄,該線以東的海中各島也是中國領土。從地圖上看,芒街南線近東經108度,西沙和南沙群島均在該線以東,屬於中國領土。新中國成立後,1958年,中國政府發表關於領海的聲明,其中規定:“適用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領土,包括……東沙群島、西沙群島、南沙群島以及其他屬於中國的島嶼。”同年,越南總理範文同給中國總理的照會中,表示越南政府承認和讚同中國關於領海的聲明,並尊重這一決定。1965年5月,越南民主共和國就美國總統約翰遜宣布美軍在越南及其附近“戰鬥區域”發表聲明,明確承認西沙群島屬於中國;6月15日,越南外交部副部長曾正式向中國外交部表示:“從曆史上看,這些島嶼屬於中國領土。”那時,在越南出版的地圖、教科書中都標明南沙、西沙群島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可到了20世紀70年代中期,越南統一過程中,卻出爾反爾,以突然襲擊的方式侵占了中國南沙群島的六個島嶼,並公然宣稱南沙、西沙群島是越南領土,完全背離了它過去承認這些地區是中國領土的聲明和照會,自然遭到了中國政府的強烈抗議和反對。
中越海疆爭端,主要包含了南沙爭端和北部灣兩個部分。由於中越兩國海疆糾紛的全麵性以及1979年邊界戰爭的曆史怨仇,人們還認為中越海疆談判也是最難以取得成功的。北部灣是南海西北部的一個半封閉海灣,灣頂(北麵)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東麵為廣東省的湛江市(雷州半島)和海南省(海南島),西麵為越南,麵積約12.93萬平方公裏。北部灣最大寬度170海裏,其大陸架為中越兩國領土的自然延伸,依照聯合國海洋法,屬於兩國共有的大陸架,因此存在重疊的海域與權利要求。北部灣有明顯的區位優勢。沿海港口既是我國滇、黔、蜀、桂四省區向南出海的最近通道,又是我國距東南亞各國以及南亞海灣區最近的口岸。北部灣海洋資源豐富。這裏具有良好的儲油條件,蘊藏豐富的石油天然氣資源。同時還是我國著名的漁場。由於它屬於熱帶、亞熱帶內海,各種海洋生物都可以迅速生長和繁殖。在北部灣海底沉積物中含有豐富的砂礦,主要有鈦鐵礦、金紅石、鋯英石、獨居石、鱗釔礦、板鈦礦等。北部灣曆史上是中越兩國人民往來的重要海上通道。在越南戰爭期間,中國政府通過北部灣大力援助越南人民的抗美戰爭。中越兩國政府在北部灣相互尊重對方的12海裏領海主權,也沒有發生任何爭端。
北部灣海域劃界是越南首先提出來。70年代中期,隨著越南北南統一的到來,中越邊界問題日益凸現出來。1973年12月26日,當時的北越因準備把第一批勘探區批準給意大利石油公司,故建議中國舉行北部灣海域的劃界談判。1974年1月18日,中方答複同意談判,但要求雙方均不得在北部灣中心107°-108°E,18°-20°N的一個長方形區域內進行勘探活動,亦不準任何第三國在灣內進行勘探。北越接受這些條件,暫停與意大利、日本、法國石油公司進行勘探談判。1974年8月15日,中越雙方在北京舉行第一輪副外長級談判,延至11月底暫時休會。1977年10月7日談判重新開始,但未能達成協議。雙方主要分歧在於北部灣是否已經劃定的問題。
越南硬說1887年中法《續議界務專條》已經劃分好了兩國在北部灣的邊界,並臆造了一條所謂的“海上邊界線”即“108度線”。越方認為:把北部灣作為兩國共有的曆史性海灣,正如1887年6月26日界約規定的那樣,以格林威治東經108°線作為邊界線,各自的水域為本國的內水。雙方均不再提出各自的領海區和專屬經濟區問題;北部灣為越中兩國的“曆史性海灣”,近百年來兩國政府一直按照“108度線”行使了主權管轄;越南方麵希望同中國依此談判確立北部灣的封口線,並正式全麵確立北部灣的邊界線。1982年11月,越南公布其領海基線聲明時,堅持了同樣的觀點。越南單方麵臆想的“108度海上邊界線”包藏著強烈的私心。如果按照越南的意見,以東經108度線為界,那麽越南將占有北部灣海域的大部分。這條線離中國海南島最近點隻有30多海裏,而離相應的越南海岸卻有130多海裏,從而使越南占有了北部灣的三分之二,這就是越南主張“108度海上邊界線”的實質。
中國方麵認為北部灣海域過去從未劃分過。事實上,越南主張的“海上邊界線”,無論是在曆史條約中,還是在中越的實際管轄中,都是不存在的。當年中法談判時,劃分的僅是北部灣沿海的島嶼,而沒有劃分到北部灣海域。而且在1887年6月26日簽署的《中法續議界務專條》中,其第三款也規定:“廣東界務,現經兩國勘界大臣勘定邊界之外,芒街以東及東北一帶,所有商論未定之處均歸中國管轄。至於海中各島,照兩國勘界大臣所劃紅線,向南接劃,此線正過茶古社(茶古社漢名萬注,在芒街以南竹山西南)東邊山頭,即以該線為界,該線以東,海中各島歸中國,該線以西,海中九頭山(越名格多)及各小島歸越南。”因此中國方麵一直認為,中法界約中的“紅線”,隻是芒街附近沿海島嶼的歸屬線,而不是北部灣的邊界線。在北部灣海域中越兩國從未劃過邊界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