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節 自13世紀起西藏正式納入中國版圖

  從公元7世紀起,西藏與祖國內地的關係日益密切。13世紀,西藏正式納入中國版圖。此後七百多年間,中國中央政府一直對西藏行使著主權管轄。西藏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晚清以後,隨著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加強對中國的侵略,我國的領土西藏也成為西方列強的口中之食。帝國主義者為了尋找侵略西藏的借口,製造所謂的“西藏問題”,就是從否認西藏自13世紀起即為中國領土一部分這一曆史事實出發的。因此實事求是、認真研究西藏的曆史地位及其法律性質,是我們研究西藏問題的出發點。

  唐蕃和親與甥舅會盟

  大致從公元7世紀開始,即從唐朝和吐蕃“和同為一家”的時候起,西藏與內地民族的關係就開始並加強。

  公元7世紀初,藏族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鬆讚幹布,先後征服、兼並蘇毗、羊同、白蘭、黨項、附國等古羌人各部落,建成了強大的奴隸製政權——吐蕃王朝,建都邏些(今拉薩)。這時的唐朝正以其經濟、文化的繁榮和政治上的高度威望,贏得周邊諸族、部的內向。公元630年西域首領共尊唐太宗李世民為天可汗,唐蕃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聯係不斷發展。

  吐蕃讚普鬆讚幹布向往唐朝的繁榮,為了加強同唐朝的親密關係,借唐朝的強大勢力鞏固自己的政權,學習中原地區的先進文化,使吐蕃也興旺起來,鬆讚幹布於貞觀八年(公元634年)遣使與唐朝修好,唐朝也派臣入蕃。638年,鬆讚幹布派專使去長安請婚,過了兩年,又派大臣祿東讚攜厚禮使唐求婚,唐太宗便以宗室女文成公主許嫁吐蕃讚普鬆讚幹布。

  文成公主進藏時帶去了營造與工技著作六十種,能治404種病的醫方百種,診斷法五種,醫療器械六種,醫學論著四種,還有大批日用品和農作物種子。把各種先進生產技術傳入西藏。吐蕃送許多貴族子弟到京城長安入國學讀書。這一切,對吐蕃社會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隨著文成公主入藏和唐蕃交往的日盛,吐蕃的政治,經濟,文化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鬆讚幹布仿製了唐朝的兵製、官製、度量衡製,並製造了文字。

  鬆讚幹布之後,唐蕃之間的聯係不斷發展。據不完全統計,自公元630年(貞觀四年)開始,到842年,雙方來往共達191次,平均每一年零一個月,就有官員來往一次。其中唐朝官員入蕃66次,吐蕃官員到唐朝來的有125次。

  公元704年(長安四年),赤德祖讚即位後,也派官員多次赴長安求婚。710年,唐中宗許將金城公主嫁給他。金城公主也帶去了許多妝奩、書籍、佛教經典、器具。赤德祖讚上書唐朝,“外甥是先皇帝舅宿親,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樂”。金城公主在吐蕃生活了30年,為藏漢關係的繼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公元八世紀中葉,吐蕃奴隸製社會由全盛走向衰落。在奴隸主階級內部,王室和貴族的矛盾日益突出。吐蕃王室為了鞏固集權統治,暫時緩和階級矛盾,反對力圖獨霸一方的貴族將領的武力擴張政策,極力主張唐蕃會盟。據曆史記載,從公元705年至822年的100多年間,吐蕃和唐朝共會盟八次,其中第八次會盟碑,現在仍矗立在拉薩大昭寺前。因為這次會盟是在唐穆宗長慶元年至二年(公元821年至822年)進行的,所以也稱長慶會盟。在盟文中,雙方重申了曆史上“和同為一家”的舅親甥誼,決心今後要“社稷為一”,“煙塵不揚”,“鄉土俱安”。

  100多年內兩次和親,八次會盟,是非同尋常的。和親政策是唐朝對毗鄰諸部、族的一項重要國策,體現了唐朝對吐蕃王朝的重視。唐蕃和盟表述了雙方對於失和交戰的批評,重申了“舅甥親誼”。這說明自唐朝開始,西藏與中原內地的關係已經十分密切了。

  元朝統一中國,西藏正式納入中國版圖

  唐朝後期起,吐蕃進入了一個分裂割據時期。842年,吐蕃讚普朗達磨因滅佛被殺。吐蕃奴隸製政權崩潰,西藏處於分裂割據的混亂局麵,長達近四百年之久。此間藏傳佛教的教派矛盾、農奴主與農奴間矛盾日益惡化。群雄鼎立,內戰不息,人民苦難深重。因此停止戰爭、統一西藏成為人民的迫切要求。

  元朝統一中國,即把西藏從近400年的戰亂和痛苦中拯救出來。

  公元1239年(南宋嘉熙三年),駐守涼州的蒙古皇子闊端(1206—1251,成吉思汗之孫),派大將多達那波率軍進入西藏。1240年,多達那波返涼州,向闊端建議任用當地宗教首領協助蒙古統治西藏。1247年,闊端和藏傳佛教薩迦派首領薩班商定了西藏歸屬蒙古的條件,並由薩班寫信通告西藏各地僧俗首領。信中列舉事實說明,西藏歸屬蒙古,趨利避害,為大勢所趨:

  漢地、西夏、阻卜軍於未滅之前,將彼等與蒙古一樣看待,但彼等不遵命令,攻滅之後,無計可施,隻得歸降。其後,因彼等悉遵命,故現在各處地方亦多有任命其貴人充當守城官、財稅官、軍官、必闍赤者。吾等吐蕃部民愚頑,或企望以種種方法逃脫,或希救蒙古因路遠而不來,或期待與蒙古交戰而能獲勝,凡以欺騙辦法對待(蒙古)者,最終必遭毀滅。……

  前此數年,上部地方未曾被兵,餘率白利歸順,因見歸順甚善,故上部阿裏、烏思、藏等部亦歸順,白利各部亦歸順,故至今蒙古未遣軍旅前來,亦已受益矣!

  這樣,蒙古以和平方式解決了西藏歸附蒙古王室的問題。此後薩班派的稅吏和文武官員被蒙古王室委派管理西藏的一切事務,西藏的在職官吏仍留居原職不變。這些辦法,奠定了元朝中央對西藏地方進行行政管理的基礎。

  公元1260年,忽必烈即帝位後,封薩班的侄子八思巴為國師(後稱帝師),賜玉印。1264年,忽必烈遷都北京,同年,在中央設立了掌管全國佛教事務和藏族地方行政事務的機關——總製院,忽必烈授命八思巴以國師身份兼管總製院的院務,使他正式成為中央政權的一名高級官員。

  1271年,忽必烈南下攻宋,建國號大元,1279年滅南宋。自此,西藏成為蒙元中央王朝管轄下的一個行政區域。

  總製院於1288年改稱宣政院。西藏地方的重大事務,高級僧俗官員委任,重要機構的設立,軍事措施的製定等,均由宣政院決定。元朝在西藏地方設立了三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一是吐蕃等處宣慰使司都元帥府,主要管理今甘、青藏族地區和四川省阿壩、甘孜兩個藏族自治州的部分地區;一是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帥府,主要管轄今四川阿壩、甘孜兩個藏族自治州的大部分地區和西藏昌都地區的一部分;一是烏思藏納裏速古魯孫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管轄的範圍是衛(前藏)、藏(後藏)、阿裏等地,即今西藏自治區的範圍。同時在烏思藏地區設立了十三個萬戶府和若幹個千戶所,封授西藏地方首領管理民政或兼管軍務。從中央的宣政院到吐蕃各宣慰使司都元帥府,萬戶以上的重要官員,都由宣政院或帝師提名,再由皇帝委任。各級官員都是僧俗並用,軍民通攝。

  忽必烈即帝位後,即派以達門為首的官員到西藏,清查西藏各地的戶口,設置驛站,規定貢賦的數額。西藏的烏拉(即差役)製度從此開始。

  清查戶口是中央政府對於直接管轄的地區體現完全主權的一項行政措施。1268、1287年又進行人口的清查。1287年清查後,元朝中央還在西藏設立了軍站,專為軍事行動提供方便。驛站、軍站的設置,是元朝中央對全國藏族地區施政的重要措施。

  元朝在西藏地方和其他藏族地區進行戶口調查,確定貢賦,建立驛站、軍站,推行烏拉製度,屯駐蒙古軍隊,設立行政機構,派王室將領駐守邊疆,賑濟貧民,實施元朝刑律和曆法,對地方官員的升降、賞罰有直接處置的權力,等等。這一係列措施,是元朝統一全國的政策在藏族地區的實施,盡管元朝在西藏等地設立的行政體係具有不同於中原地區的特點,但它都是在中央政權直接管理下的全國行政製度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元朝在西藏的施政是全麵的,是擁有完全主權的。西藏同中國其他行政區域一樣,都是中國版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