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節 唐玄奘西天取經渡黑河

  在法顯到西天(今印度)取經後的二百三十年時,又有第二個經張掖去西天取經的人,這人就是玄奘。他俗姓陳,名褘,洛州緱氏(今河南偃師市緱氏鎮)人。

  玄奘生於隋文帝仁壽二年(公元602年)。他的二哥出家為僧,他受其影響,於隋煬帝大業十年(公元614年)就當了和尚,此時他才十三歲。玄奘才思敏捷,智力超人,能言善辯。他最早在洛陽淨土寺學經。唐太宗時他去成都(今四川成都市)、荊州(今湖北江陵縣)、趙州(今河北趙縣)、相州(今河北臨江縣)講學,後到長安講學、譯經。人們稱他為唐僧、唐高僧、三藏(經、律、法)法師、釋門的千裏駒。

  在玄奘遊曆、講經的時代,中國的佛教與儒教、道教多有紛爭,同時佛教界各立派別,說法分歧,難得定論。唐王朝又崇尚道教,玄奘認為佛教界必須統一,說法必須一致,佛教的威望必須提高,於是他下決心到天竺(古印度)去尋求佛教的真諦,統一各派的認識,消除分歧。

  玄奘約好幾個和尚同去西天。因當時突厥族與唐朝的關係緊張,唐太宗不準玄奘等人去西天。其他幾個和尚不敢跟他去了,玄奘不顧太宗的詔令,冒著風險,於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從長安出發,偷偷西行。他出長安(今西安)、經秦州(今天水市)、蘭州(今蘭州市),達涼州(今武威市)。他在西涼講經,深得佛教徒的稱讚。但有奸人密報唐太宗“玄奘已到涼州”,太宗便下詔河西諸州的州官,要他們阻止玄奘西行。但玄奘還是毅然決然,於是唐太宗貞觀三年(629年),領了一個跟隨的人,騎著馬繼續偷偷向西而行。

  玄奘離開涼州,路上雖然荒涼,但還有稀疏的民戶村莊。他便投宿於農家,農人對玄奘極為恭敬,因而食宿沒有發生困難。走了幾天,進入牧區,北麵是濯濯童山,南麵是皚皚雪山,山下是牧場,偶爾見到一群牛羊,有幾個牧人。玄奘便在牧人的地窩鋪中食宿。

  玄奘極其寂寞地走了幾天,忽然眼前出現了綠洲。遠望,森林茂密,浮青滴翠;近看,水田漠漠,稻麥飄香。路上花木蔭濃,村中桃李迎人。真是魚躍花飛、風景佳絕的一鄉。日將暮時,玄奘到了一個大城中,商店櫛比,車水馬龍,古寺鍾聲悠揚,香煙繚繞。玄奘問此城的居民,他們說:“這便是絲綢路上的明珠、重鎮——張掖”。此夜,玄奘便投宿於古寺中。

  第二天清早,玄奘騎上馬,後邊跟著一個隨從,急匆匆地向西走。走了二十多裏,有一條大河(黑河),清澈見底,浪花四濺,寬二十多裏,深可丈餘,人馬都不能過。玄奘正在發愁時,河中間出現了一個黑點,向東遊來,越近越大,像一個木筏。這東西遊到距玄奘二十多步時岸上的人能辨清其形,不是木筏,是個活的東西。跟隨玄奘的那個人對玄奘說:“師傅,那是怪物,頭像個罐罐子,脊背像個案板子,四條腿像杠杠子,可能害我們,我們還是要離岸遠一點,不然就要受害。”玄奘說:“不要緊,等它靠岸後再看它的動靜。”

  等到那個怪物近岸時,原來是個龐大的烏龜,它先向玄奘點頭致敬,然後對玄奘說話了。它說:“我是千年神龜,因不守規矩,做了大孽,被西方佛祖懲罰,貶在這河裏馱渡東來西往的人。我在馱渡過河的人時,聽他們說:“‘有個唐僧要去西天取經,我想唐僧去西天,必經此河。您老,大概就是唐僧吧。’”玄奘聽了烏龜的話很高興,他說:“是,我就是去西天取經的唐僧。”烏龜聽到這個和尚是唐僧,就更加高興,連連點頭,表示敬意,並懇求道:“唐朝大師,我在這河中馱渡來往行人,已近百年,算是立功贖過之舉,我從心裏有了悔過自新之願。您是行善之人,做上一件好事,勝過念一卷聖經。您見了佛祖,為我美言一番,就說我神龜如何吃苦耐勞,如何殷勤渡客,如何悔過消罪。佛祖聽了,或許免了我的罪,讓我自由自由。”玄奘滿口答應。大龜便讓玄奘、從人和馬上到它的脊背,慢悠悠地遊到對岸。臨別時,大龜又再三叮嚀,玄奘也誠懇地應諾。

  玄奘過了黑河,一直向西而行。到了瓜州(今甘肅安西縣),得到瓜州刺史(佛教徒)的幫助,躲過沿途的關卡,便出了玉門關。經過四個烽燧時,都遇到斥候的阻攔,幸得第一烽校尉王祥的暗助(為沿途各烽官員寫信,讓玄奘通過),玄奘才到達西域。途中有兩件事,使玄奘幾乎丟了性命。

  一件是玄奘出了玉門關後,那個跟隨他的人,覺得路太遠了,生活也太苦了。想殺死玄奘,向東而回。玄奘察覺後誠心說服此人,讓他東返,並給了些錢,還讓他將馬騎上回去。那人接受了錢,受了感動,沒有要馬,便離開玄奘向東回去,玄奘才免了一次殺身之禍。

  另一件是玄奘到第四烽時,遇到了校尉王伯龍。王伯龍看了王祥的信後,不但熱情的款待玄奘,而且勸他不要經第五烽(今新疆星星峽),走別的路,過野馬泉取水。玄奘騎著馬在大漠中迷了路,東奔西行,五天滴水未進,昏倒在沙漠中,險些兒斷了氣。第六天早晨,忽然一陣涼風把玄奘吹醒,他便竭盡全力,騎上馬又向西行。正行之間,馬忽然掉頭向北跑,不到十裏,便找到綠茵茵的草,又清又涼的泉水。馬便飽餐,人便暢飲,都得到了活命。

  經過許多艱難險阻,玄奘終於到了高昌(今新疆吐魯番)。從高昌到阿嗜尼旬(今新疆焉支),再到龜茲(今新疆庫車),又經跋綠迦國(今新疆阿克蘇)等地到達阿富汗,再經巴基斯坦,進入天竺(古印度)。

  玄奘入印度後,先參拜了釋迦牟尼的生地迦毗羅(原屬古印度,今在尼泊爾境內),然後在那爛陀寺(今印度比哈爾邦巴臘貢)從戒賢受學,後遊學天竺各地,足跡遍及天竺。後應戒日王邀請,到羯朱溫衹羅國,在曲女城(今印度勒克瑙)與五十萬沙門、婆羅門、外道徒眾開會辯論。戒日王把玄奘的觀點寫出來懸於會場門外,讓各教徒駁辯,十八天沒有人提出異議。於是玄奘名震全天竺。玄奘在天竺十七年,帶著大量的經卷循原路回歸。

  玄奘又經張掖回長安。他到了黑河邊,大龜早在河邊等候,一見玄奘,便說:“師父趕快登上我的脊背。”玄奘把馬馱的經卷先放在龜背上,然後他與馬都上了寬大的龜背。神龜一邊馱著玄奘及經卷往東岸遊,一邊對玄奘說:“師父!從您走後,我年年、月月、時時盼您回來,我盼您回來就像三春久旱、莊稼人盼雨一樣,我整整盼了十七年,您終於回來了。您在佛祖前把我的懇求說了吧,佛祖的回答是什麽?”玄奘早就忘了神龜的托付,也沒有見到佛祖,一聽神龜的話,愣住了,他又從來不講假話,隻好實話實說了。神龜一聽,失望地昏過去。玄奘和馬及經卷全部都落在水裏,好在已經近岸,且有幾個農人在東邊等神龜馱渡。玄奘爬上岸要求農民撈經,大家一起動手把所有經卷撈上岸,把馬也救了出來。此時,神龜已翻著肚皮在水中躺著。農民過不了河,就幫助玄奘曬經,把經曬在河邊石台上後,幾個農民都要走了。臨別時,玄奘合掌,千恩萬謝地感謝農民,農民也安慰和尚:“不要緊張,陽光燦爛,天氣暖和,經卷很快可以曬幹。”說罷,他們便走了。玄奘將馬趕到草地上讓它飽餐嫩草,自己便去曬經。經過玄奘的精心護曬,絕大部分經卷完整無缺,隻有極少部分沾在石頭上撕不下來。如今黑河岸邊岩石上的黑斑紋,據說就是沾在石頭上的經文。

  玄奘將經曬幹後,讓馬馱上,他也騎上馬向東走。臨行時有點內疚,一則對不起神龜,欲向他道歉,然而神龜已無影無蹤。二則有些經卷已沾在石頭上,無法挽救。雖憂心忡忡,但總算實現了取經的願望,便縱馬揚鞭,高高興興地奔向長安。

  唐太宗貞觀十九年(645年)正月,玄奘回到長安,李世民接見玄奘,並加厚賞,將玄奘安置在弘福寺。後來,太子李治為紀念母親,修建了一座慈恩寺,玄奘移居於此寺。玄奘在兩寺中譯出經、論75部,共1335卷。玄奘、鳩摩羅什、真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唐王朝為收藏玄奘譯的經卷,在慈恩寺內還修建了一座佛塔(今西安大雁塔)。

  玄奘原是一個普通和尚,但他有一顆火熱的愛國、愛教之心。他違詔命,冒著生命的危險,以頑強的意誌、堅忍不拔的毅力,去西天取經,雖經千難萬險,但終於達到了目的,為祖國、為佛教立了功。魯迅讚揚他是“舍身求法的人,是中國人的脊梁。”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玄奘坐化歸仙,而他取經的故事卻流傳不已。元朝的吳昌齡寫的《唐三藏西天取經》雜劇,明吳承恩寫的《西遊記》小說,都是從玄奘的故事發展而來的。張掖的民間也傳說他在黑河岸曬經的故事。

  (周光漢整理)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