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節 法顯西天取經“夏坐”張掖

  途經張掖到西天(古印度)取經的第一個人叫法顯。他俗姓龔,並州上黨郡襄垣(今山西襄垣縣)人。

  法顯生於東晉成帝(司馬衍)鹹康七年(公元341年)。他的三個哥哥都在幼時病死。法顯三歲時,他的父親在當地寺院寫了度牒,將兒子度為沙彌(“沙彌”是佛教的出家五眾之一。這五眾指的是沙彌、沙彌尼[女]、比丘、比丘尼[女]、式叉摩那)。

  三歲的法顯雖然受戒,但還是患了一場大病,他的父親便將他送到寺廟中。他的病好了,但他不願回家,一直住在寺中學經。不久,他父親母親相繼去世,他回家殯葬了父母親,又回寺專心學佛經。

  後來,法顯到了長安(今陝西西安)。當時的長安是後秦姚興的國都,這裏佛教盛行,有許多佛學大師,法顯與大師們鑽研佛經,他感到翻譯的佛經中有錯漏,便下決心到天竺(印度)去求原文。

  東晉安帝(司馬德宗)隆安三年(後秦姚興弘始元年,公元399年),法顯與慧景、道整等人從長安出發西行求法。他們各拄著錫杖、拿著木缽,化緣取食,晝行夜宿,經隴西(今甘肅隴西縣)、狄道(今甘肅臨洮縣)、到達樂都(今青海樂都縣)。樂都,當時為南涼國都,南涼國主禿發傉檀接見並款待了法顯一行人。法顯等人休息幾天之後繼續西行。

  他們到了西平(今青海西寧市),對所走的路線進行了研究,均認為走南道不行。因為沿途有摩天的雪山,茂密的森林,而且溝深路險,猛獸出沒,危險很多。走北道比較安全。

  法顯一行人便從西平出發,向北而行。他們走了幾天,便到養樓山(今青海大阪山)下,走到山腰,看到了奇觀:東邊,群峰插天,山頂上皚皚的積雪如堆玉一般;山麓,森林廣布,蒼鬆翠柏,參差有致;西邊,一條幾十丈寬的大河(今之大同河)緩緩下流,清涼沁齒。法顯等異口同聲地讚道:“不料華夏的西部竟有這樣的奇山好水。這裏真正是風景秀麗、環境優美的仙鄉。”

  他們爬上山頂,已是中午。因空氣稀薄,各個頭昏眼花,躺在地上。不一會兒,幾個鮮卑族牧民騎著犛牛經過山頂,老遠看見幾個人東倒西歪地躺在路上。鮮卑族牧民走近一看,原來是幾個高僧。鮮卑族人對高僧很尊重,立即將法顯等人扶在牛背上,拿上高僧的錫杖等物,慢慢下山。到了山腰,空氣多了,法顯等人也清醒了。他們從牛背上下來,感謝牧民,但語言不通,隻是合掌對牧民念“阿彌陀佛”。

  法顯等念“阿彌陀佛”,祝牧民們成仙成佛。但牧民們不懂其意,隻是點頭招手,表示別離。離開高僧,牧民們騎上犛牛下山去了。

  法顯一行雖然疲乏,但還是鼓足勇氣慢慢下山。到了山下,便是一望無涯的草原和平坦的草灘。小草如茵,牛羊遍野,牧民們的帳房散布其間。此時,落日西山,黃昏將至。法顯們投牧民家住宿,牧民熱情招待高僧,端來奶茶、糌粑(青稞或麥做成的炒麵)。法顯等人飽餐之後,躺在氈上,一覺睡了個大天亮。第二天早上,他們又飽餐一頓,謝了牧民,向北而行。

  大約在中午時分,他們到了一個險要的關口。兩麵奇峰對峙,懸崖峭壁如刀削一般,中間有條小路,隻能容單人獨馬通行。法顯等人正觀看這無限的風光,覺得賞心悅目,怡然自得。忽然烏雲翻滾,大風怒號,霎時間大雪紛飛,寒氣逼人。不一會兒,雪擁道滑,寸步難行。他們便蜷縮在山崖下,手腳幾乎凍僵。有的人心灰意冷,怨天尤人,便說:“我們就在此地殉道吧!”法顯勸大家說:“我們為了佛教的發展,為了震旦(印度人稱中國為震旦,佛教徒也稱中國為震旦)的光榮,遇到天大的困難也不能灰心,何況暴雪,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大家忍耐忍耐,待雪停日出,我們再走。”

  正在他們無可奈何的時候,來了一幫去青海賣糧的糧販子,各人騎一頭駱駝,還帶著幹柴、水桶、鍋、碗及幹饃、炒麵。這是一夥漢人,他們看見法顯等人,問清來由,然後生火、燒水,讓高僧們取暖、喝水、吃饃。並說:“這是兵家必爭的大鬥撥穀(今民樂扁都口),不但地險路窄,而且六月下雪,不好經過。”待高僧們恢複精神後,糧販們讓法顯一行人騎上駱駝,一直把他們送到張掖(今張掖市區)。

  法顯等人到張掖時,正是沮渠蒙遜殺了北涼王段業而自立為王的時候,社會秩序較亂。法顯等人去見沮渠蒙遜,沮渠蒙遜殷勤接待法顯,因沮渠蒙遜也信佛教,所以沮渠蒙遜要求法顯在張掖住上幾個月,並承諾一切佛事的經費由他負擔。法顯想:一則在張掖可以傳教,二則正值“夏坐”(是印度傳來的佛家規矩。中國的“夏坐”,從夏曆4月16日至7月15日,共90天)季。他便答應暫留在張掖,一麵傳經,一麵“夏坐”。

  法顯在張掖期間,參禪布道,整日不休。張掖本來是先接受佛教之地,僧尼很多。他們聽到從長安遠道而來的大師講經,喜出望外,都紛紛到寺中去“夏坐”、聽經。日複一日,法顯的聲譽遠揚,鄰近各縣的僧尼也來張掖,聽法顯講經。涼州(今甘肅武威)的高僧智嚴也來張掖,一麵“夏坐”,一麵與法師交流佛法,討論佛教的經、律、論,並與法顯結為道友。有時沮渠蒙遜也來寺院聽法顯講經,目的是取得張掖的佛教徒與漢人的擁護,因為法顯既是佛教名人,也是漢人。

  張掖是塞上江南,魚米之鄉,物產特別豐富,人民純樸,僧侶們又很虔誠。來寺院“夏坐”聽經的僧尼們都拿上鮮美的素食素菜,供法顯一行人食用。每月初一和十五日,大家一同吃消災飯,僧尼們還供香燭錢;來上香免災的俗人也供香火錢。法顯等人的食用有餘,佛事活動的經費充足。

  法顯在張掖“夏坐”之時,對來寺聽經的僧尼和燒香拜佛的俗人,大講“棄惡從善、脫胎換骨”的好處,因而張掖佛教徒和俗客的覺悟大大提高,將互相攻擊變為互敬互愛。張掖的社會秩序比以前好得多了。

  “夏坐”期滿,法顯要離開張掖繼續西行。他起程時,張掖的僧俗千餘人夾道送行。沮渠蒙遜派人拿來銀兩送別。法顯謝絕所送銀兩並深表感謝,然後謝別僧俗群眾向西而行。

  法顯、慧景、道整等人離開張掖,出了陽關,進入西域。途中時而遇飛沙襲擊,時而被驟雨撲打。但法顯早離雙親,在寺中苦練,在寺外也苦練,具有驚人的毅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本領,他與同行人履艱險,冒風霜,經過千百道難關,終於到達天竺。

  法顯等人在天竺求名師,釋惑解疑;廣結朋友,研究經文。他們遍曆北、中、西、東四天竺,學到不少經文,對他原來發現的佛經中的舛錯和缺漏完全弄清楚後,便離開天竺回國。

  法顯等人出天竺之後,到獅子國(今斯裏蘭卡),後又到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於東晉安帝(司馬德宗)義熙八年(412年),經海道回到青州廣郡牢山(今山東青島市嶗山)。

  法顯去西天取經,前後十四年,遊曆三十餘國,帶回很多梵文(印度文)佛經。他後來到建康(今南京市)道場寺與佛陀跋陀羅合譯法、律6部,共24卷。他又記旅行見聞,撰寫成《佛國記》,是研究南亞次大陸曆史、地理的重要資料。約在南北朝時的宋武帝(劉裕)永初三年(422年),法顯歸仙了,但他熱愛祖國、忠於佛教、奮鬥不息的精神永遠流傳於民間,當然亦流傳於張掖。

  (周光漢整理)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