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州是古絲綢之路的重鎮,東西往來的交通要道,佛教傳入我國後,很快在甘州興盛起來,唐朝時期佛教處於鼎盛期。《甘州府誌》載:“一城山光,半城塔影,連片葦溪,遍地古刹”,是甘州特有的風貌。在古時甘州,無論城鄉,古刹遍地,塔影連連,煞是壯觀。“半城塔影”源於佛教的興起。據說,釋迦牟尼涅槃後,虔誠的弟子們為了分散保存他的骨灰(舍利子),就在各處興建墓塔;隨後,眾多的高僧、和尚、道士、喇嘛們死後,他們的徒子徒孫為他們遺體火葬而修建了一座座大小不一,形狀各異,千姿百態的塔,進而,在甘州也就形成了遍地古塔的景觀。在古甘州城內,最有影響的塔有金、木、水、火、土五行塔,現保存完好的隻有土塔和木塔兩座。土塔修建在古甘州大佛寺院內,磚混結構,外表通體為白色,呈覆缽體,為喇嘛教式,相傳葬迦懾摩騰骨灰。關於它的興建在民間還流傳著一段感人的故事。
相傳,在造土塔的時候,藝術要求很高,要把密簷式空心塔身,全部填成實體,成為實心塔,人們不能登臨塔頂。塔的下部有一個高大的須彌座,座上雕刻有富麗的佛像、菩薩、伎樂,以及獅子像等物像圖案。這就要求有超高技藝的工匠才能完成這項工作。一班在西部造塔很有名的土木工匠領了這項任務。他們設計、運料、搭建,一段時間過去了,工程也完成了一半,最後就剩安裝一座八百多斤重的黃金塔頂。這可難倒了這些能工巧匠們,一座實心塔,三十多米高,怎樣才能將那麽重的塔頂完好無損地運上去呢?他們搭梯子運過,眾人用肩膀扛過,但都無法達到塔頂,離竣工期限一天天接近了,匠人們一籌莫展,想不出一點辦法來。
一天,在炎炎烈日下,工匠們一個個麵帶愁容,輾轉來回,這時,人們看見有一位白須長者從遠處姍姍而來,他步履從容,精神飽滿,在烈日下看不出有一絲一毫的倦怠。他走近土塔時,麵帶微笑地看著未完成的工程,工匠們因苦於無能為力而茫然地看著這位長者。領頭的工匠師傅似乎看出了什麽,他想和老人討教一番,便上前將工程情況向長者如實說出。誰知那位老翁胡須一捋,微笑著留下一句話:“我都是土壅脖子、半截子入土的人了,能幫你們什麽忙啊?”說完飄然而去。領班師傅看著老翁遠去的背影,覺得自討沒趣,反身一P股坐在地上。
領頭的工匠師傅自言自語地重複著老人的話:“土壅脖子、半截子入土……”,這時,他一下子站了起來,高興地狂笑了起來。他把大家招呼過來,將老人的話給大夥解釋,人們恍然大悟,齊聲說:“是神仙在指點啊!”看著老人離去的方向,他們虔誠的連連叩拜。
大家說幹就幹,很快,把土運來堆滿了土塔四周,一直堆到塔頂,順著土堆,他們很輕鬆地將黃金塔頂完好的安裝在最高端,最後清理完土堆,如期完成了任務。
(張蘭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