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國的大西北地域遼闊,河山萬裏。這裏生活著數千萬勤勞、純樸的人民,有著極為豐富的自然資源,僅天然草原就有43億畝,更有數不清的牲畜。1941年,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為提防新疆督辦盛世才聯合蘇俄,分裂疆土,割據稱雄,擬派其子蔣經國接任新疆省主席。為了親身感受從未謀麵的大西北,蔣經國和國民黨軍事委員會政治部部長張治中將軍組成西北宣慰團,經河西走廊,跨青海,出嘉峪關,跑遍西北各省,飽覽了祖國的壯麗河山,一路激情澎湃,返回重慶後,蔣經國以《偉大的西北》為題,寫下了他此行的感受:
“那裏地大物博,有無窮無盡的寶藏;那裏豐腴的物產,堅強純樸的人民,燦爛的文化,廣大的土地,都是祖宗留下了給我們的,我們一定要以無限的熱烈,無限的忠誠,無限堅強的力量來愛護它、來保存它、來發揚它,我們要堅持西北的進步,西北的進步就是中國的進步,沒有新的西北,就不能完成新中國的建設。”
不特蔣經國有如是之感受,任何隻要走過這片國土的人,都會被它深深所吸引,都會受到強烈的震撼,產生獻身這片熱土的迫切願望。
早在19世紀末葉,晚清重臣左宗棠經略西部時,就將新疆作為一個行省,開始了修建道路、興修水利、植樹造林以及創辦實業等一係列舉措,以使西部邊陲能跟上東南諸省前進的步伐。
民國時期,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在他的《實業計劃》中,最早將西北列為全國鐵路網建設的重點,並提出墾牧、移民實邊的主張。
但作為中央政府係統提出西部開發的戰略,還是在大革命後的國民政府。
1927年成立的國民政府,也把目光投向了這塊亟待開發的土地,看到幾乎占國土一半的中國西部,地處高原,自然環境惡劣,氣候幹旱少雨,要平衡發展這個國家,以求長治久安,就得把它的開發搬上議事日程。1928年1月,國民政府成立了建設委員會,把“開發西北、建設西北”作為其戰略目標。西北科學考察團、西北實業考察團等被相繼派出,到大西北進行實地考察,一致同意國民政府製定《開發西北計劃》,進行整體規劃。
1931年3月,為顯示開發西北的決心,全國經濟委員會籌備處成立。同年5月,國民會議第七次大會通過了《開發西北辦理工賑,以謀建設而救災案》等,正式確立了以工代賑的開發計劃。隨後國民政府相繼製定了土地法、森林法、水利法等,從法製上確定了使用權、物權歸屬和獎懲,為西部開發提供了法理依據和保障。
開發剛剛啟動,“九一八”事變就打亂了整個部署,戡亂禦侮成了頭號大事。一方麵要打內戰,一方麵又不能不作抗戰的準備。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明白無險可峙的華北、東南,難以阻遏日軍的淩厲攻勢,隻有讓開正麵,於腹地險塞構成牢固的防線,或可等待國際支援,打贏未來的戰爭。於是,他心中形成了“西南是抗日根據地,西北是建設根據地”的構想。軍政部長何應欽也慷慨陳詞:“西北為中華民族搖籃,又是中國大陸之屏蔽。從國防考慮,從經濟考慮,從文化考慮,都需開發”。有的學者更主張:“西北是中華民族的出路,要恢複中國版圖,必須以我民族發祥地的西北做大本營,要集中全力來開發西北”。於是,西部開發由一個國家全麵建設規劃的部分升格為戰略的長遠考慮,進入了實質性的階段。
1934年,蔣中正派出考試院長戴季陶到西北視察交通、水利、農業和教育,為開發、建設西北作準備。差不多同一時期,以留學歸來的地質學博士翁文灝為秘書長的國防設計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集合了全國知識界、實業界數十名高層人物,又聘請了200名各界專家學者擔任專員,分為軍事、國際關係、經濟及財政、原料及製造、運輸及交通、文化、土地及糧食等七組,分別負責相關部分的情況調查與國防設計事宜。地質學家,後來的玉門油礦總經理孫越崎等也跋山涉水,致力於中國礦產資源的調查與地質學研究,重點對中西部關乎國家戰略資源的金屬礦、煤礦、石油礦等進行了更廣泛的調查。在隨後的開發利用中,為支持抗戰能源發揮了巨大作用。
自此及至抗戰時期的十多年間,大西北在土地墾殖、水利建設、林網建造、礦業勘探、興辦教育等方麵進入實施階段,並取得一定成效。如陝西涇惠渠的建成和使用,新疆迪化的築壩和開挖坎兒井,甘肅建成的金塔鴛鴦池水庫和洮惠、湟惠水渠,寧夏修建的雲亭渠,青海、寧夏、新疆等地駐軍的部隊墾荒,東南沿海工廠的內遷,公路網的修築,甘肅玉門油礦的建成等。教育事業也取得積極成果,1932年,經立法院長於右任、考試院長戴季陶聯名提議,國民政府在陝西楊陵示範區創辦了西北農林專科學校,設有農藝、園藝、森林、畜牧、水利、農業經濟6個組;1939年,教育部在蘭州成立西北技藝專科學校,設有畜牧獸醫、農藝、森林、農業經濟、農田水利等科;1941年,新疆學院內增設農藝和畜牧獸醫兩個專修科。抗戰期間,在蘭州還設立了西北羊毛改進處、西北獸疫防治處,從事羊種改良、疫病防治、牧草調查、畜產品加工和貿易等。但畢竟當時正是處在一個內憂外患、戰亂頻仍的年代,成效終歸有限。
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還在抗戰期間於百忙之中親臨蘭州,視察與督導西部建設。
1942年8月,蔣中正從重慶飛赴蘭州,開始了對甘肅、青海、寧夏、陝西4省曆時一個月的巡視。在胡宗南的陪同下,蔣介石首先來到玉門油礦視察,昔日荒涼的戈壁灘上矗立起一座座鑽井平台,當聽到中國無油的曆史將要結束了,這裏會湧現一座萬人規模的大油田時,蔣介石喜不自禁,連聲說:“不容易!不容易!”
蔣中正飛抵嘉峪關,登臨關城,遙望古稱西域的那塊遼闊的國土,他豪情滿懷,發誓要把它收歸中央,實現真正的統一。經宋美齡一番遊說,曉以利害,與蘇聯人已心生芥蒂、需要尋覓靠山的盛世才決定投向蔣中正,同意國民黨派遣黨務人員和中央軍部隊進入新疆。蔣派中央軍10萬大軍入駐新疆,調盛世才回中央任職,隨後蔣又調整了對西北三馬的兵力部署,完成了對西北局勢的掌控。
蔣中正還視察了寧夏馬鴻逵部隊,並在西安召集長江以北各戰區高級將領開會,指示西北駐軍除了軍事訓練以外,更重要的是建設西北,即屯墾、畜牧、興辦水利、植樹造林、發展交通5大任務。他告誡眾將領必須認清西北目前的形勢與其在國際上的重要性,一致努力來建設西北、鞏固西北,不可視為邊疆而言辛苦。
由於時局維艱,經費吃緊,人力有限,艱苦的抗戰相持階段使國民政府無暇也無力把精力、時間和金錢投向西北,蔣介石開發西北的設想宏圖終成泡影。
但他在視察蘭州期間,下榻興隆山,有感於黃土高原上那珍貴的大片森林和秀美的風光,還是把注意力投向了荒山綠化,特意由中央政府撥款200萬元,專門用於蘭州大沙坪以北山巒的綠化。這就是由我國已故著名經濟學家張心一(行一)教授主持的蘭州徐家山綠化。1940年底,張心一出任甘肅省建設廳廳長,即在徐家山開始種樹種草、保持水土的實驗,開創了我國荒山綠化的先河,引起了國內外許多專家、學者的高度重視,不斷有專家、國家元首、政界要人來蘭州徐家山參觀、考察。1942年8月蔣介石偕夫人在省主席穀正倫和張心一的陪同下,視察了徐家山種樹種草的實驗後,留下了手諭,責成省府支持、督辦蘭州綠化荒山的事業。為了紀念蔣介石的這次視察以及徐家山地區的大規模綠化,甘肅省政府於民國三十二年(1943)元月,把公園西北方向的那座紅柳依依,側柏常青的青山,命名為“中正山”,並在山巔樹碑一塊,碑麵勒“中正山”三個大字,落款是穀正倫和年款。當年在西起金城關,東至棗樹溝一帶的荒山上,栽種成活了白榆約8萬株,紅柳、側柏、洋槐等樹種共13萬多株。解放後又經多年努力,特別是改革開放,再造西北秀美山川,徐家山林區進一步得到發展,如今已成為省會城北最美的一塊休閑林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