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108章 堅守網絡一線的日子

  中國甘肅網 薛東明

  《隴之南,無論再大的困難都要挺起胸膛》,這是5月13日上午在中國甘肅網上我編發的第二篇網上評論的標題。當撕心裂肺的傷痛震撼13億國人以及全世界人民時,挺住——忍住無邊的悲傷,挺起胸膛,全身心投入到爭分奪秒搶奪可貴生命的戰鬥中去,這是媒體的最高使命。13日一大早,我負責編發的本網第一篇題為《抗震救災,我們願作誌願者時刻準備著》的評論員文章,號召甘肅有能力有辦法的各界人士,國之災難麵前當以時刻待命,準備去災區做誌願者。

  2008年5月12日下午2點28分,汶川發生8.0級大地震。來不及反應和躲避,數十萬計的同胞頃刻間被生生掩埋在磚塊瓦礫之下,生死不明。來不及悲傷,驚心動魄的搶救生命的行動立刻展開。之後的近三周時間裏,一個個奇跡不斷出現,或自救或被救,許多被壓在廢墟下的同胞逃出了夢魘和黑暗,而無數生命,永遠壓在了磚塊瓦礫之下。那一天,以及那一天以後的無數個日夜,我永難忘記。它在新中國的曆史上是無法抹去的,在若幹年後的中國史裏邊,某一章節的開篇注定要以那一天的那個時刻為起點。同時,它一定與網絡媒體聯係在一起。

  至今我依然心存感激和慶幸,幸虧我們有了龐大而逐漸步入成熟的網絡。汶川大地震,一道無聲的命令,全國的網絡媒體以及數以萬計的網絡媒體工作者全力以赴行動起來,速遞信息、消除謠言、穩定民心、凝結士氣、監督捐款、愛心尋親、網上哀悼、搶救獻計、重建諫言……從地震發生的那一刻起,網媒就用實際行動證明了並在此後3個多月的抗震救災、災後重建中證明著自己之於國家、人民、社會的樸實的生命情懷和責任擔當。

  “這次汶川震災過程,是全國乃至全世界實施救援的過程,也是網民實施信息救援的過程。”一位網上評論員這樣說。汶川地震發生以來,無數網民通過QQ、發帖回複等各種方式號召社會各界向災區捐款捐物、義務獻血,甚至提供了救援的寶貴線索和救災經驗。5月14日上午10點,網上流傳起一篇題為《希望大家頂起來!》的帖子。很快,帖子在各個QQ群中廣泛傳播。在該帖子中,網友稱,距離汶川縣城往成都方向僅7公裏的七盤溝村山頂特別適合空降。5月15日,在該帖經過近22000次的轉載後,四川省抗震救災臨時指揮中心軍方指揮人員電話聯係上了發帖人——茂縣女孩張琪,核實情況後參考帖子信息,成功空降汶川。地震發生後,許多網友對地震遇難者進行網絡祭祀,獻上一束虛擬鮮花,表達對死難同胞的哀悼。此後,全國哀悼日,很多網站自覺關閉了網上娛樂頻道,給死難者以最高禮遇,以告慰其在天之靈;紅十字會等公益組織通過網絡發動捐贈活動……可以說,汶川地震救災,網絡發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

  甘肅受災極其嚴重,作為甘肅網絡媒體工作者,網絡陣地就是我們發揮抗震救災作用的前線。我所在的中國甘肅網,地震發生當晚,開始對災情和救援工作進行24小時不間斷報道,向省內外及時提供最新、最全麵和最細致的信息。包括中國甘肅網在內的甘肅網絡媒體細致地記錄了這段曆史,這段曆史同時記錄了抗震救災中的甘肅網絡媒體,以及網絡媒體工作者。

  5月12日地震後半個小時左右,飛天論壇相關的帖子已經有好多,還有隴南網友上傳了一些現場圖片。下午2點35分網友發的一個帖子,很短時間內就有上百人跟帖,網民心情急切地關注著災情。

  網站評論由我負責。至12日下午5點,蘭州往外地的電話依然打不通,幸好網絡還暢通,我在網上通過論壇短消息的形式,以最快的速度聯係我們的網上評論員,要求他們緊密關注震情和論壇言論,最好能在最快時間內撰寫出引導性評論。第二天早晨,我們的網上評論員傳過來題為《抗震救災,我們願作誌願者時刻準備著》的評論,正是鼓舞抗震救災士氣之作,我立刻編發。自地震發生後,我緊密聯係十餘位網上評論員,從13日早晨開始,日均組織編發4篇原創網絡評論。兩周後根據抗震救災及災後安置進度,每日組織一至兩篇有側重點的評論。到6月中旬,共推出60多篇原創網絡評論。包括《罕見的災難使民族精神在全世界高揚》、《“隴南災情比想象得嚴重”:遲到的結論》、《甘肅的災後重建:一個全國性的現實課題》等原創評論,被鳳凰網、新浪網、大江網、浙江網、西部網等轉載,在網上引起較大反響。同時,自12日晚開始,我自己撰寫包括《隴之南,無論再大的災難都要挺起胸膛》、《隴之南,想盡所有辦法救治所有傷者》、《隴之南,以國家的名義哀悼震災死難者》、《隴之南,重建家園切莫忘記心理重建》等係列網絡評論6篇,被多家網站轉載。這一時段,每天根據實際情況認真組織評論,讓網站的聲音充滿鼓勵、人性、理性、堅強,引導網上輿論始終朝著一個方向,對我而言那就是全力抗震救災。事實上這也是最能表現媒體的社會責任感和黨性原則的時候,我們做到了。

  地震之後兩個小時,中國甘肅網迅速將報道重點轉移到救災方麵。13日中午推出汶川大地震專題,同時將網站首頁和新聞頻道要聞區幾乎全部用來做抗震救災報道。抗災救援、災情消息、感人事跡和網絡互動等同時推進,全麵跟蹤四川、甘肅、陝西的災情動態,發布最新災情,讓大家了解災情,消息迅捷、內容豐富。在地震的最初幾天,網站的點擊量也呈幾何級增長趨勢。

  與此同時,一些不負責任的聲音和毫無根據的傳言在我們的飛天論壇出現,並且一度引起網民的關注。在沒有大範圍傳播前,我們聯合各網站發出了“抵製謠言,同舟共濟抗震救災”的網上倡議書。同時組織了題為《萬眾一心抗震救災》的網上評論員文章,隨後又組織了《政府應該學會與謠言賽跑》的評論文章,沒有給灰暗的聲音給予傳播空間。把握輿論方向,永遠是新聞網站的首要職責,發生如此大的地震災難,而且就在我們身邊,自己要與網站一起,豎起堅定的旗幟。

  從13日下午,各家新聞網站推出愛心捐款活動,我們更是積極響應。此後,網上愛心捐款捐物掀起了一個又一個高潮,很多網民急切地把捐助愛心款的電話打到了編輯中心。此時我們的抗震救災專題的“最新災情信息播報”、“愛心捐助區”、“網友留言”、“尋親熱線”等欄目,成為關注甘肅災情的網民的信息獲取渠道和互動平台。來這裏的大部分網民都是甘肅在外人員,他們關心家鄉的震情,時刻守候在這裏查看每一條信息。14日省紅十字會的愛心捐款活動在蘭州全麵展開。我去省紅十字會采訪,看到一對剛上幼兒園的雙胞胎在媽媽的帶領下將壓歲錢交到了省紅十字會工作人員的手中,看到省衛生廳大樓下排著一百多米遠的隊等著捐款的市民,看到張掖路捐助點有一位老人坐著輪椅將身上全部的錢投進捐款箱……這無數的畫麵,讓我心潮澎湃。我在抗震救災後方,身在網絡報道一線,切身感受到了萬眾一心抗震救災的感人場景。

  隨後,我利用網絡資源,整合各類網絡信息,通過論壇和博客向網民介紹有關防震、抗震、救災的科學知識及衛生防疫等常識。策劃“我親曆的這場大地震”感人事跡網上征文,征集網友手中的地震圖片、一線素材,多渠道進行網上宣傳報道。進入6月,感人的抗震救災英模事跡巡回報告在各地開展,我負責全國及省上的抗震救災英模事跡報告網上直播,組織了甘肅省抗震救災愛心捐助晚會的網上直播,對甘肅省抗震救災先進模範的報告作了視頻專輯,在網上宣傳他們在抗震救災中的感人作為和事跡,宣傳不等不靠、全力以赴生產自救的隴人品格。

  3個月來,我和同事們實事求是地宣傳報道甘肅、四川、陝西抗震救災工作的進展情況和感人事跡。通過網絡及時公布抗震救災信息,讓網民及時掌握地震情況,通過輿論引導和技術處理手段堅決打擊謠言散播者,遏止謠言,減輕人們對地震的恐慌心理,對於社會穩定、人心凝聚和穩步有效推進抗震救災工作起到了積極作用,傳播了良好的甘肅形象。

  汶川地震雖然已經過去,回顧在網絡一線抗震救災,所見所聞,所感所思,真是百感交集。罕見的災難,讓災區同胞以及全中國人民以一種出人意料的方式向世界展示了中華民族萬眾一心、眾誌成城、迎難而上、敢於勝利的精神,也讓中國的網絡媒體成長為真正主流、敢於擔責的新聞媒體。就如一位網上評論員所說的,“災難也是推動社會進步的財富。人類也正是在一次次與巨大的災難抗爭中,積累了戰勝災難的智慧”“撕心裂肺般的情感的大起大伏,理應換來全民族的大徹大悟,使我們民族懂得,災難並不可怕,中華民族隻有昂起倔強的頭顱,挺起不屈的脊梁,災難就會變成財富,光明也才能寫在臉上。”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