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105章 難忘那些日子

  平涼人民廣播電台 魏柏樹

  2008年5月12日下午2點28分,四川省汶川縣發生8級強烈地震波及平涼,全市除8人死亡,61人重傷外,有16033人無家可歸;損毀房屋616718間、損毀水塔108座,直接經濟損失266380.15萬元。

  山河易位,蒼生泣血;季節變色,草木同悲。“5·12”成為一個永遠難忘的日子。

  “第一時間”迅速反應,是記者的責任和使命

  麵對重大自然災害,千方百計在第一時間趕赴現場,這是新聞工作者的責任和使命。

  5月12日下午2點28分,我手拄著的書案突然有些搖擺,一時頭暈目眩。“快,地震了!”大家喊著跑下樓去。震中在哪裏?幾級?我想,得盡快了解震情,可手機打不通。作為電台,必須搶“第一時間”。地還在晃動,我們便在院子裏分工,5分鍾後,我們的記者已分赴市地震局、市政府應急辦和平涼街頭采訪。晚6點,一條《四川汶川縣發生7.8級地震,我市震感強烈》的口播新聞傳遍全市。30分鍾後,《四川汶川地震波及平涼,全市人員傷亡近十人》的報道又迅速傳至千家萬戶。

  正是這兩條廣播新聞,使許許多多普通百姓了解到一場巨大災難的降臨。

  隨後,我們抽調5名記者,兵分三路到受災嚴重的崆峒、崇信、靈台等縣區抗震一線作現場采訪,另調3名記者緊盯市抗震救災指揮部,其他記者四處收集信息。很快又有《愛心傳遞在平涼》、《抗震一線黨旗紅》、《來自平涼地震災區的故事》、《為大家“放哨”的人》、《工人老大哥情灑災區》、《涇河岸邊暖流湧》等幾篇報道連續播發。特別是看到平涼市為災區捐款最早的幾個人,一位是殘疾青年張德武,一位是崆峒鎮農民張存娃,還有一位是靠撿破爛為生的雷乾坤老人。他們雖貧窮卻不缺少愛心。他們的掙紮,他們的積蓄,他們的行動喚醒了更多人的良知。他們在大災大難麵前所表現出的大愛、大義令人感動。還有盡職盡責搶救傷員的平涼市第二醫院的醫護人員,帶病奔赴崆峒區大寨鄉趙塬村參加抗震救災的崆峒區人武部部長王誌敏,遠赴隴南災區的平涼供電公司抗震救災搶險隊和我市醫療救援隊、活躍在我市抗震救災一線的一支支黨員突擊隊,他們奮不顧身、忘我工作、情係災區的可貴精神,使我深受鼓舞;平涼社會各界踴躍捐款捐物和獻血的故事,更讓人感到人間湧動著無限的真情與溫暖。每當編審這些稿件的時候,我常禁不住流下眼淚。我告訴自己,要以最快、最準確和完美的文字呈獻給廣大聽眾,讓各界人們都來關注災區、關注災情。

  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平涼人民廣播電台做到了多個第一:電台成為市內第一時間發布地震消息的媒體,時間是5月12日下午6點;第一個在市內媒體中采訪報道地震災情的媒體,時間是5月12日下午6點30分;第一個在直播間讓四川籍老鄉發出募捐救災款物倡議的媒體,時間是5月13日上午;第一個趕到全市地震重災區大寨鄉進行采訪的媒體,時間是5月13日中午;第一個邀請地震專家講解有關地震科普知識的媒體,時間是5月18上午;第一個對全市“愛的力量·抗震救災文藝晚會”進行現場直播的媒體,時間是5月28日晚。由於我們積極主動,贏得了社會的好評。

  擴大報道容量,展現媒體公信

  為了在黨和政府與災區群眾之間架起心靈溝通的橋梁,我們在未接到上級通知的情況下,及時調整與抗震救災形勢不協調的節目,暫停了所有娛樂性、情感類節目,加大了抗震救災工作宣傳報道容量。所有《整點新聞》全天滾動播出有關抗震救災的最新動態消息,以及防震抗震常識和專家提示等。《平涼新聞》、《888早知道》延長播出時間60分鍾左右,先後開設了《眾誌成城,抗震救災》、《來自抗震救災一線的報道》、《救災一線子弟兵》、《抗震救災英雄譜》、《自力更生,重建家園》等欄目,直播節目《我們在一起》延長到40分鍾至60分鍾,使抗震救災新聞增加到10檔,每天播出新聞條數達到300多條,播出量超過6小時,另外將社教節目《愛我平涼》調整為《抗震救災,我們萬眾一心》專題節目;服務類節目《信息快遞》調整為《抗震救災資訊服務節目》。每天的節目播出時間比平時延長了兩個小時。

  首先是來自一線的最新報道,由主持人與一線記者聯動,主要匯集一線記者即時發來的搶救被困人員、傷員救治、災民安置、災區群眾生活以及災區水、電、路、通訊和學校搶修等最新報道。二是後方記者與災區黨委政府聯動,反映當地受災情況以及開展抗震自救的情況。三是記者與部隊及相關職能部門聯動。及時報道奔赴災區抗震救災的最新進展以及組織物資支援災區的最新動態;四是與市民政局、市紅十字會、市工商企業和社會團體的聯動,著力反映社會各界奉獻愛心、支援災區的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通過多點連線,多方聯動,由“直播”到“跟蹤”,決策者聽民意、察民情、聚民智,人民群眾的知情權、表達權、參與權、監督權得到充分尊重,提高了新聞的時效性,擴充了新聞的信息量,增強了新聞的真實性和感染力,展現了媒體的公信力與責任感。

  客觀準確報道,讓真實“跑”在謠言之前

  地震發生後,各種謠言紛至遝來,民心不穩。一些群眾求助於小道消息。於是,我們利用廣播適時地配發評論,號召廣大聽眾在這非常時期要自覺維護社會的安定有序,不聽信謠言,更不傳播謠言。為了正確引導社會輿論,我們記者深入街道社區、工廠企業、機關學校進行采訪,反映廣大幹部群眾立足崗位、奉獻愛心、多作貢獻,用實際行動支援災區抗震救災,把社會各界的注意力引導到做好本職工作上來,引導到支援抗震救災上來。同時,為了消除人們對地震的疑慮和恐慌心理,從5月18日至20日,我從兩個方麵著手進行安排:一方麵在新聞節目中不時播出特別提示,對社會上的一些謠傳進行科學分析,揭穿謠傳的欺騙性,提醒大家不要上當;另一方麵在“本土專家講壇”節目中邀請全省地震專家萬存續先生講解有關地震的科普知識,讓聽眾了解地震發生的科學規律,對謠言和不實之詞及時澄清,有針對性地給予駁斥,切實維護了社會穩定,維護了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5月20日晚,看到在廣場、路邊乃至市委、市政府門前搭建的各式帳篷在一夜之間消失,人們的生活恢複了往日的平靜,我們備感欣慰。

  與此同時,我們每天播發災區物資短缺情況,尋求社會各界的幫助和支援;每天預告災區天氣變化及公路交通情況,滾動播出市紅十字會、市民政局的捐款熱線、賬號及救災款物發放監督電話,呼籲社會各界為抗震救災奉獻愛心,並對救災款物的使用發放進行監督。

  地震發生後最初的8天裏,全台共播出抗震救災方麵的新聞稿件76篇(條),其中消息54篇(條),專稿22篇(條);播發省、市黨委、政府有關方麵的公告、通告、指令等12條;開辦“抗震救災,眾誌成城”欄目,播出稿件21篇(條);共派出記者13人(次),先後深入崆峒、崇信、靈台、靜寧、莊浪等縣(區),采寫稿件16篇(條);向甘肅人民廣播電台報送稿件16篇(條),播出11篇(條),其中現場口頭報道6條。

  抗震救災的宣傳報道,無論深度、廣度和力度,都實現了曆史性的飛躍,也將廣播自身的優勢發揮到最大化。我們精心策劃每一個節目,每一組報道;精心安排每一個選題、每一條線索;精心修改、審定每一篇稿件。有時幾乎24個小時連軸轉,疲憊之極時隻能在辦公室的椅子上小憩片刻,但聽著廣播,聽著一聲聲的慰問,溫暖著別人,也溫暖著自己。

  這次抗震救災中,一幕幕感人的英雄劇,一曲曲用生命譜寫的讚歌,無不彰顯著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偉大品格,也無時無刻不令我們感動。

  災難,留給人難忘的記憶;難忘的記憶,是對靈魂的一次洗禮。

  感動常在,奮鬥不息。我將永遠銘記:總有一種責任讓我們衝鋒在前。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