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市廣電總台 區鵬
心懷抗震救災的信心,肩負新聞記者的責任,我加入了蘭州市廣電總台赴甘肅災區報道組。此次赴甘肅災區報道組兵分三路,隴南,甘南,天水。我與同事冉亞玲,廣播電台劉建文連司機一行4人,踏上了去甘南報道的路途。
5月25日,清晨的大雨絲毫沒有澆滅我們去災區報道的信心。我們一路向南,經臨夏、夏河趕往合作,雨不知不覺停了,道路兩邊的綠樹在雨後的雲霧中顯得愈發秀麗,然而急切趕赴災區報道的心情讓我們無暇顧及美景。
此次“5·12”汶川大地震,甘南藏族自治州震感強烈,特別是甘南南邊的舟曲、迭部等縣,受災特別嚴重。舟曲的博裕鄉距離“5·12”汶川大地震的震中汶川的直線距離也僅有100多公裏。那麽作為重災區的舟曲縣又會是什麽樣子呢?在一種悲切心情的驅使下,心急如焚的我們迫不及待地向舟曲方向趕去。
一路顛簸,蹣跚前行,約400公裏的路程,整整走了8個多小時。26號下午6點多,我們終於到達了甘南震災區最嚴重的舟曲。進入身處深山峽穀的舟曲縣城,隨處可見的就是帳篷。特別是受狹窄地形的限製,數十頂帳篷整齊地搭建在白龍江兩岸。暮色漸進,盡管地震已經過去了整整半個月,但是一些居民尤其是老人,晚飯後早早就坐在了江邊。一邊聊天,一邊防震。畢竟,汶川“5·12”震災至今,這裏已發生間歇性餘震30餘次。
汶川8.0級地震,波及舟曲的震級就達到了7.5級,導致全縣19個鄉鎮的13.2萬人受災,15人在地震中遇難。受汶川地震的波及,舟曲縣城除今年年初投入使用的統辦樓之外,其他的樓房和建築全部出現了裂縫,更有30%的建築裂縫較大。像舟曲縣第一初級中學的一棟三層教學樓直接成了危房,近22600名學生被分流到今年新成立的舟曲縣第三初級中學。當然,到底有多少樓房成了危房,舟曲縣正在等待專家的進一步現場鑒定結果。
夜深了,街上的行人漸漸稀少了,半個月以來的緊張和疲倦,使不少人有些撐不住了。此時,他們已經鑽進了防震帳篷。要知道每天晚上,全縣城約有32000多人都是在帳篷裏度過的。
次日,我們來到舟曲受災較為嚴重的姚家楞村,因為它在山上,所以地震給他們帶來了巨大的災害。崎嶇的山路,加之地震造成的山體滑坡,在這條山路上,錯車都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平時,這裏是十次下雨九次滑坡。震後,山路上有11處路段出現嚴重塌方。盡管現在通往姚家楞村的道路是基本暢通的,但是我們還是花了近一個半小時的時間,才提心吊膽地趕到村裏。
說起“5·12”地震發生時的情況,村民們說跟炸彈爆炸一樣,感覺整個村子就快要翻了。我們行走在姚家楞村,處處是倒塌的房屋,處處可見又長又寬的裂縫,幾乎看不到一間完好無損的房屋。村裏的人都已被安排住進了由解放軍和鄉、村幹部搭建的帳篷裏。
說到救援,那就不得不說一下這裏的3支救援隊伍——黨員突擊隊、民兵應急分隊和部隊官兵。他們身穿迷彩服,組成了一支無堅不摧的救援隊伍。在村裏一處滑坡路段,十幾個黨員突擊隊員正在塵土中清理、搶修,他們猶如一麵麵飄揚的旗幟,在這片土地上播撒著他們的愛心。
下山之時,村民們又開始清理廢墟了,遠處的山坡下,有一位藏族老人,一個人不停地挪動滑坡散落下來的碎石。我看看四周,這裏好像沒有路,我便走過去,問她,“這裏是滑坡的地方,有餘震是很危險的,你為什麽在這裏搬石頭?”她說:“在這片石頭下麵,是一條小路,一條隻有人才能通過的小路,這條路通向一片莊稼地,我要把路打開。”這裏本是災區,國家的救援物資也發放到他們手中,但是在這位老人身上,我看到的是堅強,自立,還有重建家園的信心。
幾天的采訪中,這樣的故事很多,感動也很多。在結束舟曲采訪時,想起前日在帳篷中看一個小姑娘寫的作文:“我們為什麽會哭泣?因為我們熱愛我們的家園,讓我們擦幹眼淚,重新建設我們美好的家園。”車緩緩駛離了舟曲,我回頭看著街邊帳篷旁站著的人們,他們麵帶笑容,樂觀地麵對著未來的生活。是的,地震震垮了房屋,卻沒有震倒人們的信心。現在,在舟曲的每一片廢墟,每天都有忙碌的影子。我們期待他們早日建起新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