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廣播電視台新聞中心 王莉
有這樣一種感動,當你經曆其中時,也許並未感到熱血沸騰;然而當你回過頭來重新梳理那段記憶的時候,點滴細微的觸動卻匯聚成一股巨大的洪流,讓人感慨不已。
——題記
當“5·12”的陰影還在人們身邊徘徊時,堅強的天水人在積極進行生產自救的同時,也將友愛之手伸向了毗鄰的隴南地區。5月17日晚,一大批來自北京天津等地的救災帳篷由鐵路運至天水,隨即將在最短時間內運往隴南災區。我和同事隨同運送帳篷的救災車隊前往隴南,開始了我們的感動之旅。
最可愛的人——軍人
很多人戲稱軍人為“傻大兵”,他們幹起活來的確是“傻”。在這次轉運帳篷的過程中,這些兵們累得滿頭大汗,還衝著鏡頭傻傻地笑著:“不累!我覺得我渾身充滿了力氣!”後來我們得知,說這話時官兵們已經不分晝夜進行搬運工作連續好幾天了,我的鼻子開始發酸。
車站的采訪結束時,同事告訴我他剛才拍到了一個非常震撼的鏡頭,我在攝像機上回看時,看到一組正在集結的士兵士氣高昂地呼喊著口號:“不拋棄、不放棄……”鏡頭上,一個腦門上布滿汗珠的士兵正在竭力高呼,你甚至能感受到他臉部神經的緊張,隨著鏡頭的推進,大家可以清晰地看到他鼻孔下方出現了一道殷紅——鼻血!此時,夜間泛黃的鏡頭裏,殷紅的鮮血顯得格外刺眼,久久響徹耳邊的是那句排山倒海般的“不拋棄、不放棄”……
向你們致敬——永遠的最可愛的人!
最辛苦的人——司機
一路走來,最辛苦也是最讓人感動的人就是車隊的司機師傅們。60多輛車的司機師傅們晝夜兼程,從天水至文縣將近500公裏的路途中,4個小時的夜路、滿載的貨物再加上多處滑坡路段,師傅們隻用了14個小時時間就全部安全到達。其中大多數司機在路上都沒怎麽休息,精神高度集中的他們到文縣後,有的連飯都沒吃一口就睡了。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次任務司機師傅們是沒有運輸費用的。
文縣至碧口,80公裏的環山路,路途中有多處經常滑坡的險段,一些推土機之類的大型裝備就停在路邊,隨時準備清理滑坡的碎石,很多文縣當地的司機都不太願意跑這段路。路途中,我看到至少三處直徑在兩米左右的巨石橫在道路中間,我不敢問司機看到這樣的石塊有什麽想法。
這裏說一位最讓我感動的司機,來自張川的妥平平師傅,男性,30出頭。從文縣到碧口,我們乘坐的就是妥師傅開的大貨車。這是我第一次乘坐這樣的貨車,幾乎兩人高的車,想爬上車都有些困難。雖然長途車駕駛室裏很容易髒亂,但妥師傅車裏的東西都收拾得幹幹淨淨、井井有條。一路上,他話不多,偶爾幾句交談也都非常平和。對於這趟缺吃少喝、危險重重的旅途,我沒有聽到他哪怕是一個字的抱怨。
到碧口卸完貨以後,我們采訪了妥師傅。這時我們才得知,怕家裏人擔心,他是瞞著家人接受這個運送救災物資的任務的。他說,能把這些東西安全送到災民手中,覺得非常高興。我接著問他,回去以後計劃幹些什麽?我本來以為他會說,回去以後睡個一天半天的好好緩解一下這幾天來的緊張情緒。但沒想到他卻說,等回去以後,看看公司裏再有沒有送救災物資的安排,有的話就繼續幹。我問,要是再讓來碧口的話,還來不來?他特別樸實地說了一句:來啊!哪裏有需要就去哪!從隴南回來後,我每次再回味這句話的時候,眼眶都會充滿淚花。
我在下車時,不慎將自己的照相機落在了車上。妥師傅發現時已經到達成縣了,而我們留在武都待命。於是,他主動打電話給我,問我是否急需,說要給我送過來。回到天水後兩天,妥師傅又要運貨了,順路把相機帶給了我。我問他去哪,他說還是運送救災物資,這回去西峰。
在這裏向所有運送救災物資的師傅們道一聲——辛苦了!一路平安!
最真摯的人——老百姓
隴南之行,帶給我們很多意外和感動的是沿途的百姓,他們的樂觀、他們的善良、他們的真摯,無不觸動著我們。
在武都采訪時,坐在一處簡易帳篷裏的一位阿姨告訴我們,雖然他們也遭了災,但生活還能過,前兩天他們捐款,她也給災區人民捐了款,希望災區能好起來。得知我們運送的是救災帳篷時,她表示自己這邊的困難可以克服,救災帳篷一定要給那些最需要的人。
進入文縣後,一位老人一直笑眯眯地看著我們的車隊,他說看到這些車就覺得心裏特別踏實。我問他還有什麽想法,他笑著,非常直率地說:我想能不能給我發一頂。當地的老百姓為了表示自己的感謝,紛紛自發地給每位司機師傅送水送茶葉蛋,還遞上洗得幹幹淨淨的油桃。他們不在乎運來的這些帳篷到底是發放給誰的,他們隻想向司機師傅們問一聲辛苦。
在文縣的那一晚,我們是在馬路邊度過的。到淩晨4點的時候,氣溫已經比較低了,我有些支不住了。一位住在我身後帳篷裏的阿姨醒來見到我冷得發抖,便將她的衣服披在我身上,還一個勁地跟我說:姑娘,你要不嫌棄就把衣服穿走,別凍著了!這一句話的溫暖,足以抵禦寒冷。清晨,她還張羅著要讓我們去她家洗臉、吃早飯,怕我們不敢去,還再三強調家裏的房子挺結實的,待一會應該沒有問題。我們謝絕了她的好意,繼續踏上了行程。
最後一站,碧口。這裏已經是甘肅省最靠南的鎮子,距離四川邊緣的姚渡鎮30公裏,距離四川汶川的直線距離為208公裏。地震帶給這裏的損失是比較重的,馬路中間赫然一條幾百米長、三四厘米寬的裂縫,一座框架式的舊樓透過裂縫已經從一樓能直接看到六樓了,一座三層小樓的陽台護欄從10米高處砸落至地麵,幾乎所有的居民都集中在白龍江河堤附近簡易的帳篷裏。碧口鎮的一條舊街上,每隔幾步就能看到散落的殘磚碎瓦,隻有稀稀落落的幾個人影恍惚其間,偶爾一陣風吹過,不由讓人頭皮發麻。在這裏度過的4個小時中,我們感覺到比較強烈的餘震就有兩次。
至午後1點采訪結束時,我和同事已經有十六七個小時沒吃東西了。但因為地震,這裏基本上找不到一處飯館。由於天氣很熱,一時還感覺不到餓,烈日烤曬著皮膚,有種焦灼的痛感。我們和已經完成任務的幾位司機在臨街一位阿姨家乘涼,她看我們都沒吃飯,就主動提出給我們做飯,還把洗好的黃瓜和西紅柿塞到我們手中。5分鍾後,一大盆酸菜麵就端上桌了。說實話,那盆麵並不好吃,但是我們知道,能有一口熱乎飯吃,這在當地來說已經屬於很高的待遇了。阿姨怕我們吃不慣,還端上了一大碟酸菜和泡菜。顯然大家都餓了,一盆麵很快就見底了。吃完了飯,為了安全起見,她讓我們去馬路對麵的帳篷裏休息,還為我們專門打開了帳篷裏的電視。除了不停地說謝謝,我們都不知道該怎麽感謝這位好心的阿姨。
其實,我們的隴南之行還有很多給予我們幫助的人。麵對這麽多善良的人們,我隻能在心底默默祈禱——好人一生平安!
特殊時期的隴南之行,給了我一次畢生難忘的身心感觸,這種感觸在我來說,是經曆、是財富,更是一種支持我在記者生涯中繼續戰鬥的勇氣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