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曲縣廣電局 馮曉宏
位於甘肅省南部的舟曲縣素有“隴上小江南”之稱,鑲在祖國版圖的中心地帶。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環境是舟曲縣的真實寫照。舟曲山地層巒疊嶂,群峰連綿,萬山皆翠。汶川8.0級強震波及舟曲,打破了小城的和諧與美麗。地動山搖使舟曲大地滿目瘡痍,地動山搖使昔日翠綠的山川塵煙四起。
麵對這場無情的災難,舟曲縣13萬群眾沒有退縮,他們奮起抗震,戰天鬥地重建家園,勤勞善良的舟曲人民向世人再次展示了自己的堅強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
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深入災區采訪報道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在這場人與災難的戰鬥中有許許多多的事讓我感動,也使我深受教育,讓我切實感受到了黨的偉大,社會主義家庭的溫暖,親眼目睹了共產黨員臨危不懼,身先士卒的先進本色,見證了“新一代最可愛的人”的堅強和風采。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這是中華民族的偉統美德,舟曲受災後,全國人民都在關注。5月13日,鄰近兄弟縣市紛紛伸出援助之手,送來帳篷、食物等生活用品;北京,深圳等全國各地帶著捐助資金、物資紛紛趕來。支援舟曲縣,他們的關懷,不僅是物質上的,而且帶來了專家,醫生,幫助舟曲救治傷員,指導抗震救災,危難之際方顯民族本色。
房子塌了,地陷了,但黨旗高高飄揚。5月29日,滿目瘡痍的舟曲縣江盤鄉姚家楞村,在一間救災帳篷裏舉行了一場特殊的入黨儀式,楊海軍、劉滿朝等4名藏族農村青年在抗震救災一線光榮入黨。楊海軍說:“地震時房子塌了,路斷了,關鍵時刻,是黨救了我們,能加入共產黨,是我最大的自豪!”
黨旗在,支部在,就等於在群眾心裏築起了震不垮、壓不塌的堡壘。5月12日,地震發生時,舟曲縣峰迭鄉狼岔村村支書董豆次從自家屋裏衝出來,指揮驚慌失措的村民躲避危險。大震剛過,他就組織全村黨員和幹部成立了3個自救小組,察看災情,清點人數,排查隱患。狼岔村離鄉政府15公裏遠,在縣、鄉工作組趕來之前,他們早已動員群眾展開救援。一個個黨員的及時出現,讓廣大群眾深刻體會到;災難關頭,黨組織與我們同在!
麵對災難,舟曲縣江盤鄉姚家楞村黨支部立即召開緊急會議,成立搶險突擊隊,及時疏散群眾。村裏兩名婦女不幸遇難,3名老人被砸成重傷,在這關鍵時刻,黨支部一邊組織搜救遇難者遺體,一邊迅速安排幾名青年黨員徒步將傷員送到舟曲縣醫院救治,3名重傷員告別了死神。
同時,村黨支部組織的搶險突擊隊,逐戶了解受災情況,排除險情。有20戶人家房屋被夷為平地,村黨支部號令全體黨員,伸出援助之手,妥善安置了他們的生活。
“我們不能等,不能靠,首先要自救。路通了,黨和政府各種救災物資才能到來。”在舟曲縣南峪鄉勒地別村,震後第二天,村支書王路英便帶領村黨支部一班人,發動黨員群眾清理塌方500多立方米,修複公路2公裏。
峰迭鄉咀上村是舟曲縣受災較重的一個村子,地震後第三天,在黨員幫群眾排險的同時,村黨支部在倒塌的房屋後豎起了一麵鮮豔的黨旗,並搭起了帳篷,開展組織活動。村支書仇虎生說:“黨旗在,支部在,老百姓就不會慌張。”
地震,震垮了家園,但沒有摧垮舟曲黨員幹部堅定的理想信念,危難關頭方顯黨員本色。
黨員幹部是親人,人民軍隊是長城。在汶川地震發生後的每一天裏,在深入災區的道路上,廢墟中,我始終被這樣一種熟悉的顏色感染著,這就是象征生命,象征希望的綠色。
八楞鄉鳳安山村道路不通,隻是一條20裏長的山間小道,地震使這個村近一半的房子倒塌,群眾恢複生產有很大困難。某炮兵一團的解放軍成了鳳安山百姓的供給線,提供生活後勤保障。他們披星戴月,風雨無阻,每天步行近100裏的山路。給群眾送生活用品、建築材料,安置群眾,幫助清理廢墟,有時他們把自己吃的省下來送給群眾。
鳳安山一名70多歲高齡的藏族老大爺被解放軍感動得熱淚盈眶,用很不流利的漢語說:“兵娃真好,是我的救命恩人。”解放軍官兵把他們的熱血與汗水,揮灑在災區的每一寸土地上,用他們的身軀匯成了一道道綠色的風景區,綠色承載著生命的希望,鋪就了生命的通道。2008年的夏天,不平凡的夏天,大震災中有軍人將永遠被曆史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