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經濟日報駐隴南記者站 白楊
2008年5月12日下午2點28分!
當這個令大半個中國為之顫抖的時刻過後,我和其他新聞工作者奔波於地震災區,目睹失去親人的悲痛,感受痛失家園的無助,觸摸殘垣斷壁間的傷痕,品味人性堅強的本質,感悟大災大愛的溫暖。
如果說,地震是一種難以抗拒的災難,那人們已經學會了災難麵前如何堅強;如果說,地震是一種過程,那這段刻骨銘心的經曆將是我生命曆程中永不磨滅的記憶……
“災民營”裏受傷的母親
經過一整天的長途奔波,汽車終於在晚上7點40分到達武都。
因為地震發生,所有救援物資還未到達,隻要有一塊空閑地帶,老百姓都用塑料布和彩條布搭建起了簡易帳篷。在武都區新建的長江大道兩側,擠滿了避難的人群。昔日鋪設漂亮的人行便道,此刻成了災民們棲身的床。馬路邊上停靠的大大小小的車輛,裏麵也躺滿了人。這已是災民營裏最豪華的居所!
一些小孩和老人已經睡去,更多的人則坐在僅有的空間裏發呆。除了木訥和無助,找不到任何形容他們麵部表情的詞語。
一位來自瑤寨鄉的災民一隻手被繃帶緊纏著,一隻手裏懷抱著幾個月大、且已熟睡的嬰兒。提起地震當日的情景,她怎麽也走不出當時的驚悸,以至於懷抱孩子的手,一直在瑟瑟顫抖。
她說,她的胳膊就是為了保護孩子被砸斷的。她還說,如果地震再次來襲,她還會用她的身軀甚至生命來保護孩子……
哭泣的村莊沒有一間完整的房屋
要不是“5·12”大地震將康縣平洛鎮貫溝村夷為平地,我恐怕一生都沒有機會到那裏去。
貫溝村坐落在江武公路右側的半山腰,一條僅能放下車輪的鄉村公路蜿蜒而上,一麵是陡峭的山坡,一麵如刀削絕壁,汽車在如此的夾縫間顛簸,車內每個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上。
遠遠的,陣陣哭聲淒楚而又酸澀,這也是地震發生後,我們這些新聞記者隨處都能聽到的最熟悉的聲音。
走進貫溝村,眼前的慘景讓人幾近驚呆。偌大一片村莊全部傾倒,偶見一處尚未坍塌的房屋,也已是頂翻壁仰,搖搖欲墜。
村邊的一塊打麥場上,孤零零的搭著幾頂帳篷。幾位村民在石塊堆積的灶台上燒水,其他村民席地而坐。老人在哭,孩子在哭,男男女女都在哭,就連我們幾位采訪的記者也都在哭。
村長告訴我們,地震發生當日,貫溝村幾十戶人家連個喝水的杯子也沒拿出來,所有生活用品全被埋在廢墟底下。就眼下村民們燒水的幾口鐵鍋,還是鄉政府連夜送上山來的。
不該逝去的生命
和貫溝村一樣,宋家壩村也倚山而建,沿江武路流淌的小河,將它們分隔在對岸的山坡。相比之下,宋家壩村坐落的位置較為平緩,村裏還有零星蓋起的二層樓房。
這裏的民房一樣被震得七倒八歪,幾乎所有磚混樓房,有的牆麵被震倒,有的裂開了拳頭大的縫隙。
我們懷著悲淒的心情剛剛走出村莊,一陣撕心裂肺的哭喊再次將我們引了回來。
原來,村口一位老奶奶在自家房屋廢墟下挖撿平日用來裝醬油的壇罐,被二次倒塌的牆壁壓在下麵,七八位村民費盡周折才將老人挖出,盡管老奶奶滿身是土,頭部受傷鮮血直流,但終究化險為夷。
然而遺憾的是幾日之後,當我打電話詢問老人的情況,得到的消息卻是,老人已在我們采訪次日離開人世……生命有時堅強的讓人難以置信,有時,又脆弱的不堪一擊。
廢墟校園裏的園丁
要不是親自走進豆坪,恐怕誰都不敢相信豆坪村的災情會是那麽慘烈。
全村169戶人家,95%的房屋被夷為平地,豆坪小學的48間校舍無一幸免。校園的圍牆全部倒塌,隻有一座木製門框臨風而立,在廢墟中間,顯得尤為悲壯。還未完全傾倒的幾根立柱,吃力的強撐著垮塌的屋頂,透過殘垣斷壁,清晰可見課桌上被瓦礫掩埋的書包。
在一片完全塌陷的廢墟上,幾位老師正在掀開瓦礫,將壓在下麵的課本一本一本撿出來,抖落塵土,然後將其整整齊齊地摞在一起。
該校一位老師告訴我們,當時在危急中,老師們把小學生全部疏散到操場上,學生課本和所有教學設備全都壓在廢墟底下。於是,他們隻能先將學生的課本揀出來,一旦學校複課,學生就可以有書可讀了。
樸實的舉動,卻讓人看到了每位老師金子般的心!
風雨中的愛心同期聲
災區的天氣也是喜怒無常,剛才還是豔陽高照,頃刻間又下起了傾盆大雨。村民們搭建的簡易帳篷被掀翻,雨水眨眼間濕透了被褥。
我正在豆坪村僅有的7頂帳篷裏采訪,突然手機鈴聲響起,我接通電話,原來是甘肅人民廣播電台的直播電話,電話中主持人說,他們正在蘭州東方紅廣場全民賑災義演現場,要我將所處位置的受災情況現場連線。
我手持電話衝出帳篷,全然沒有感覺雷鳴電閃和風雨交集,將豆坪村的受災情況和災民的生活現狀作了翔實的報道。
當晚,由蘭州雁灘佳新小區208戶居民自發捐助的8萬多元救災物資連夜啟程,次日上午安全運抵豆坪村。一位居民代表說,這些物資是他們僅用一下午時間在小區募捐的,小區居民都很踴躍,幾乎所有捐助的東西都是居民新買的。本來打算次日運往災區,可當他們在廣播中聽到災民的生活狀況,臨時決定自己駕車,連夜啟程。
後來記者才知道,佳新小區幾位運送救災物資的居民代表,臨行前當著所有送行居民的麵,都簽下了“如遇不測,後果自負”的生死諾言……
超越情感的護士
記不清她叫什麽名字了,隻記得和她見麵是在隴南市第一人民醫院搭建在馬路上的臨時病房裏。
她是該院骨傷科的一名護士,女兒在四川綿陽上學,父母恰好就居住在文縣。地震發生以後,成批的骨傷病人湧入醫院。和其他醫護人員一樣,他們滿腦子就是處理一個接一個的病人,有時在手術台上幾十個小時下不來。直到所有骨傷病人處理完畢,她們已經是三天三夜沒有合眼了。
見到她的時候,她清秀的臉龐上滿是疲憊。她說,丈夫是位公務員,整天忙著救災,女兒電話打不通,父母至今聯係不上,她也不知道這幾天自己是怎麽挺過來的。和記者談話期間,她一直淚流滿麵。她說,連續幾天不停的工作雖然很累,但忙碌也可以淡化心中的痛苦。
身為一個護士,大災麵前救死扶傷的是她的義務,也是她的責任;作為一個女兒和母親,她的確虧欠親人太多太多。然而,現實終究是現實,以至於太多和她類似的人們,和她一樣交織在情感與責任的網中找不到頭緒。
大愛無限軍民情
大概是由於自己曾經也是綠色方陣中的一員,當我住進紅軍師救災指揮部營地帳篷裏的時候,心裏感到無比的親切和激動。
帳篷裏的溫度很高,一鑽進去使人仿佛置身於一座正在加溫的蒸籠,討厭的蚊子爬滿帳篷的每個角落。
分管宣傳的幹事向我講述幾天來紅軍師在抗震救災一線的感人事跡。
——在武都區一救災村莊,戰士們正在搶救掩埋在危房中的財物和糧食,餘震頻頻侵襲,瓦礫不斷掉落,殘垣斷壁隨時都在倒塌。當一位戰士正欲衝入房子搶奪最後一袋糧食時,女主人撲過來抱住這位戰士的腿,淚流滿麵地央求他,糧食她不要了,戰士的生命比糧食要重要。
——為了緩解交通不便、地方災民口糧短缺之困,連日來,部隊將麵粉運至山下,再由戰士扛到山頂村莊。平日村民空身上山要走一個半小時,可戰士扛上一袋麵粉50分鍾不到就可送到災民家裏。
……
晚飯時間,我們和戰士們一起來到食堂。饅頭盆裏盛裝的饅頭變質發黃。宣傳幹事笑了笑,歉意地說,湊合著吃吧!部隊的麵粉全部給了災民,新麵粉明天才能運到。
那一夜,躺在綠色的軍用帳篷裏,我感到親切!那一夜,我翻來覆去,卻始終沒有睡意!
這是一次無法抗拒的災難,回想那被地震摧毀的家園,回想那被廢墟埋壓的生命,回想那一幕幕悲壯的場景,回想那一幅幅感人至深的畫麵,翻飛的淚花是心靈無聲的語言,是心底流出的哀思,也是人類曆史上又一曲催人奮進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