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日報駐隴南記者站 周者軍
文縣範壩鄉在碧口鎮南麵,距離汶川隻有200公裏左右,是文縣受災最重的地方。5月15日下午,通往範壩鄉的道路還沒有打通,隻能坐船前往。坐在第一批運往範壩鎮的救災物資的船上,還有一個婦女帶著兩個孩子,滿臉的憂傷。
我們剛上船時,就發現這個婦女在偷偷抹眼淚,旁邊一位婦女告訴我們,哭的婦女是她丈夫的妹妹,叫王先俊,範壩鄉草壩村宋家河口社人,丈夫在四川汶川縣打工,一直沒有消息。她領著12歲的大女兒和7歲的小女兒,一邊在碧口鎮一個私人的掛麵廠打工,一邊照顧孩子上學。
我們開始采訪王先俊,她一邊流淚,一邊講她家的事。
為了讓孩子在碧口鎮上學,她在鎮上租了一間8平方米的房子,在一家掛麵廠打工,照料孩子,每月的工錢不到500元。地震前不久,大概是五一,她剛從汶川縣探望丈夫回來。這是她第一次出遠門,在汶川縣時,在電站打工的丈夫還帶她到縣城轉了一趟。5月12日中午12點30分,她還給丈夫打過一次電話,丈夫說正在工地上睡覺。由於老板還沒有給打工3個月的丈夫發工錢,所以丈夫也沒有給她錢,就讓她回家了。
王先俊回憶說,地震發生那天,她正在上班,地震過後,她哭著喊著向學校跑去,當她趕到學校時,看到操場上兩個女兒正抱在一起哭,她立即跑到女兒跟前,抱住女兒,3個人一起哭了起來。
當時,她就在校園裏給丈夫打電話,可聽到的是沒有信號的嘟嘟聲,從那天中午開始,兩個女兒也一直給爸爸打電話,每打一次,都是失望。
地震發生後,王先俊並不知道汶川縣是重災區。到第二天晚上7點,有用發電機發電看電視,著急的她也跑去看,從新聞中才知道汶川是重災區。她當時盡量往好處想,覺得丈夫工作的工地在山區,況且住在簡易的房子裏,不會有危險,在這樣的寬慰下,她就帶著孩子在碧口鎮等丈夫的消息。
租的房子塌了,有一個好心的人家,讓她和孩子在帳篷的一角過夜。雖然自家在範壩鄉的房屋也塌了,但她一直沒有回去過,這次是嫂子和姐姐來接她回範壩。
王先俊說著這些,眼淚嘩嘩流下來了。旁邊的小女兒一直沒吭聲,看到媽媽哭了,她的眼淚也一滴接一滴滾落下來。一直麵朝江麵的大女兒,聽到媽媽和妹妹的抽泣聲,回過頭,仔細地用衛生紙擦去媽媽的眼淚。
船在江中行進了1小時,快到範壩鄉時,經過一個叫銀廠村的地方,王先俊突然向正在地裏幹活的兩位老人招手,兩個老人也向王先俊招手。心裏難過的王先俊說不出話來,隻是指著兩個孩子讓老人看。王先俊的嫂子告訴說,那兩個老人是王先俊的公公和婆婆,王先俊招手的意思是她把兩個孩子帶回家去,希望兩位老人放心。
船到了離範壩鄉最近的一個村——毛家嘴村,我們要下船,王先俊母女3人也下了船,王先俊說,家還離鄉上很遠,今天隻能住鄉上,第二天趕回去。
我們和王先俊母女3人一起坐一輛吉普車前往範壩鄉政府所在地,從毛家嘴村到鄉政府的幾公裏道路上,瓦礫滿地,甚至兩個人合抱的大樹也斜倒在路邊。路邊的村莊到處是廢墟,透過有些破損的屋頂,能看見藍天。開車的司機告訴我們,全鄉40%的房屋倒塌,其餘的全成了危房。
在離鄉政府不遠的一個蔬菜大棚裏,住著近百人。這是一位菜農主動提供給鄰居們的,裏麵的菜已被踏平了。白天裏麵太熱沒有人,到了晚上人們才住進去。
眾多的臨時居所裏,人們都是互相擠著住,即使你不是親戚、不是鄰居,也住在一起。王先俊母女3人也住進了這個大家庭。看到母女3人有了落腳的地方,我們才趕到鄉政府去采訪。
如今,地震已過去好長時間,我們不知道王先俊的丈夫是否安全回到家,但母女的眼淚和憂傷的神情,卻讓我真實感受到了地震帶給人們的傷痛,渡船上的采訪牢牢印在了腦海中。
在接下來災區采訪報道的那段日子裏,一件件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讓我不停地在各個受災村社輾轉,不停地奔波在一個個廢墟上,用筆記錄一幕幕搶險救災的畫麵,用鏡頭記錄生死營救的曆史瞬間。
這期間,災區人民給予我們記者的無私幫助,更讓我終身難忘。當時,解放軍、醫護人員等救災隊員和記者成了震區群眾最受歡迎的人。一聽說是記者,賣水果、小吃的商販拒收我們的錢;一聽說是記者,素不相識的司機師傅義務把我們送到目的地;一聽說是記者,村民們把我們當救災隊員一樣看待,帶我們到災情最嚴重的地方……一樁樁、一件件讓我們感動的事,舉不勝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