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成縣縣委宣傳部 張巍
詩人艾青有一句詩,“為什麽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我隻不過是一個縣委宣傳部門的負責人,沒有詩人那種偉大的境界,但參與抗震救災和災後恢複重建工作之後,一股莫名的感動在我心裏流動,令我不自覺地惦念著那片天空,那片土地,那片土地上的芸芸眾生,而在災區發生的一個個感人的細節,更是讓我淆然淚下。
在“5·12”地震發生時,我正準備參加縣委全委擴大會會議,聽了縣上領導的臨時指示後,我立即前往店村鎮、紅川鎮查看災情,看到慌張的村民,聽到紅川鎮中心小學有學生傷亡的消息後,又立即前往學校察看災情並進行救援,看到倒塌的校園,躺在血泊中的學生,我當時就有一種揪心的痛。13號淩晨2點,初步的災情匯總後,成縣前所未有的損失程度令我震驚:一張張震撼人心的照片,一組組令人窒息的損失數據。“5·12”地震發生後致使成縣18人遇難,經濟損失估算32.77億元!
我想,鑒於災難性事件的複雜性,如果動作遲緩,或者隱瞞不報,往往會引發公眾的恐慌以及對信息的大量渴求。所以地震發生的當天,我們就派出幾組采訪隊伍兵分幾路跟蹤調查。一路記者跟隨縣委、政府領導,及時報道地震帶來的損失情況,了解縣委、政府部門部署救護措施的情況;一路記者跟隨參與救護的醫療衛生單位,追蹤搶救傷員情況;還有一路跟隨相關單位了解事件調查情況。掌握了第一手資料,為報紙,視頻,廣播等陣地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報道提供了群眾所關注的翔實問題,想盡一切辦法聯係省市電視台、報紙雜誌記者,迅速報告災情和成縣幹部群眾抗震救災情況。隴南的災情在省電視台播出的新聞,成縣的是第一條。
5月16日,我和宣傳部的幾名幹部徒步十幾裏山路,在黃陳鎮查看災情時,我看到畢河村鄭底社無保戶鄭康文6間房屋全部倒塌,糧食全埋,連吃的食物都沒有,鄭康文的情緒幾乎崩潰,老淚縱橫。我一到現場就安排鎮村幹部給他配備了帳篷、麵粉、棉被等急需物資,親手幫助搭建了帳篷,把人和家具撤離了危險地帶,並拿出身上帶的200元錢給他,當場拍板將他列為全鎮災後重建幫扶重點對象。目前老人家的危房已經拆除,重建的房屋已經開工建設,老人入冬就能住進新房。黃陳鎮是我負責幫扶災後重建鄉鎮,也是成縣受災最嚴重的鄉鎮之一。為了給畢河村鄭低社11戶群眾選擇一塊理想的災後重建的場地,我幾乎踏遍了臨近幾個村社的土地,召開了數十次群眾會議,硬是攻克了難題,及時展開了重建。
6月21日下午2點,這個時刻將會永遠寫進成縣的曆史。在成縣黃陳鎮葦子溝,我和視察災情的溫家寶總理把手握在了一起,溫總理那親切而堅定的麵容,這是我們中華民族充滿溫情而又堅毅性格的最好體現。這一天,我想了很多,從黨和國家領導人親臨我們災區一線,到宋坪鄉數百人一起吃大鍋飯攜手共渡難關,再到店村鎮一個賣油為生的個體戶每賣出一斤清油捐獻5毛錢的義舉……我們還有什麽困難不能克服,還有什麽災難不能戰勝的呢?
我患胃病已有幾年,無論下鄉和開會都帶著藥品,在地震發生至今的日日夜夜裏哪還能顧得上這些,啥時候方便啥時間吃,有什麽東西吃什麽東西,老家天水也受了災,家裏年近七旬的雙親一直借住在親戚的平房裏,老人本來身體一直就不好,地震之後受驚不小,幾次病倒,隻能打幾回電話進行問候。妻兒住在親戚家臨時搭建的帳篷裏,連續20多天。白天熱不說,由於太潮濕兒子病倒我也沒有照顧過一回。災難麵前,我隻有想方設法先幹好工作,才是我的本職。
一分努力,一分收獲,截至目前,成縣已在中央電視台、《人民日報》等中央級媒體播出、刊發新聞24條(幅),在甘肅電視台、《甘肅日報》等省級媒體播發新聞近200條(幅),在隴南電視台、《隴南日報》等市級媒體播發刊發新聞280條(幅)。縣電視台自辦節目播出近400條。製作了《與震災相搏的人們》等8部專題片。在網絡搜索有“成縣抗震救災、災後重建”條目新聞上4萬條。成縣醫療機構救治的近千名患者全部康複出院;成縣學生複課時間成為全市最早的縣區之一,高三延考的成績創下曆史最好水平;因地震停產的84戶工業企業全部恢複生產,農村災後恢複重建工作取得階段性的成效。拋沙鎮轉彎村賈根正低保戶在國慶節前,在自家已經封頂的新房上貼上“重建家園政策好,安居樂業奔小康,橫批:永記黨恩”的對聯……我自己也被評為“甘肅省抗震救災宣傳報道先進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