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力報駐甘肅記者站 李陽山
地震一發生,甘肅省電力公司新聞中心主任雷達就組織安排災區采訪工作,買光立、葉友嶽兩位年過半百的老記者主動請纓,5月13日一早就隨公司抗震救災指揮部奔赴一線。在抗震救災期間,甘肅省電力公司共派出十餘名記者深入救災搶險一線采訪。
5月12日地震發生以後,甘肅省電力公司立即組織搶修力量趕赴災區。現場組織隴南電力搶修的甘肅省電力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有11000多名供電搶修人員晝夜奮戰在隴南地震災區,13日開始,甘肅公司正組織力量努力打通一條碧口水電廠到文縣的電力通道,盡快恢複災區主網供電。
我在趕往成縣的路上不時看到電力搶修車、醫療救助車、物資供應車向災區集結。一名叫李妮的隴南師專2006級學生告訴記者,她家在隴南市武都區,因為通信中斷,到當日下午6點還沒有和家裏聯係上,學校已停課了。當晚,我們旁聽了甘肅省委書記陸浩、省長徐守盛組織召開的抗震救災協調會,會議在成縣招待所一間簡陋的會議室召開。會剛開始,與會人員就又經受了一次餘震。
5月14日下午1點,我從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趕往文縣。途經漢王鎮大岸廟時,前行的路被山體滑坡阻擋,近10立方米土掩埋了路麵,幾十輛車行駛受阻。交通搶修機械正全力清障。
炎熱的中午,堵在這塵土飛揚的路上,倒是碰上了進入災區以來少有的閑暇。我們和司機抓緊時間吃中飯——兩包方便麵。
1個小時過去了,一邊悶在車裏“桑拿”,一邊用手機寫稿子。在酷熱中等了很久,路終於通了。
路上大約每隔11000多米就會路過一處塌方,每隔八九千米就會途經一處大麵積塌方。
行路難。從武都到臨江一路塌方不斷,在安化鎮米倉山,土石如流沙般地緩緩下瀉,有的在慢慢吞噬著公路。塌下來的有土山,也有石山,絕大部分阻斷道路的土石已被挖掘機推在路邊。在剛剛發生塌方的路段,搶修人員正頂著烈日工作,通行的車輛土裏來土裏去,卷起漫天的塵埃。
14日下午4點多,我們曆經艱辛,翻過了傳說有99道彎的高樓山,抵達文縣110千伏變電站。一個好消息正等待著我們:隴南市唯一沒有恢複供電的文縣,已經於下午3點41分用上了從碧口水電廠送來的電,縣城實現通電。
通電的確不易。隴南電視台的記者李新民告訴我,他們台有位女同事的丈夫在武都縣電力局工作,據說電力局局長趙炳忠已連續兩天兩夜沒合眼,帶領員工搶修線路和設備。武都區12日下午2點30分因地震停電,13日淩晨4點就恢複了供電。
因路況太差,我們沒能趕到碧口鎮。晚8點,我們住進了漢坪嘴水電站大壩下的宿舍樓。
太困了。似乎沒完沒了的餘震也無心關注了。
19日11點50分,我正在35千伏尚德變電站用手機寫報道。國家電網公司副總經理曹誌安風塵仆仆地從武都區災區趕來指導搶險工作。下午2點28分前,他又在塌方不斷的公路上行車百餘裏,深入受損嚴重的220千伏早陽變電站察看災情,慰問一線員工。
下午,3分鍾的鳴笛聲劃破了幽藍的天空,全體電網搶修人員麵朝貼有悼念標語的牆壁,手端安全帽低頭默哀。那一刻,時間應該是停止的,空氣變得那麽沉重。
餘震不斷。18日淩晨1點多,躺在床上剛睡著就被搖醒。與以往餘震不同,醒來後房間一直在搖,我趕忙披上被子跑到衛生間。
晃動停下以後,漢坪嘴水電站宿舍樓下已站了很多人。下樓後,看到同行葉友嶽已在樓下。有人隻穿了一件褲衩,有人還是赤腳跑下了樓。第二天得知這次6級餘震震中位於四川江油。
19日下午2點多,我們快到早陽變電站時,又發生了一次5級以上餘震。震中位於四川青川,早陽變與青川就隔一座山。
碧口供電分公司的辦公樓在5月12日的地震中縱向裂開一道約20厘米的口子。辦公室主任邱建軍指著院子說:“當時地麵裂開一尺多寬的長縫,地下水噴出一米多高。噴了一陣子,縫隙又合上了。”
采訪的日子天天經過鬼門關。14日從文縣縣城趕往碧口鎮的路上,眼見著數輛汽車被山上滾落的巨石砸毀。此後幾天,我們天天穿行在這條路上。餘震時時有,落石天天有。隴南的山路緊貼崖壁,如刀鋒似利刃的巨石懸在車頂,有的裂縫已很明顯。砸落在公路上的巨石最大的一塊長七八米,寬四米,最厚處約三米。所幸我們的司機個個機智過人。
每當在乘車返回住處的時候,我都坐在開路車裏用手機寫稿,顛簸不斷,手機難以握穩。我想起幾天以來奮戰在搶修一線的14300名電網員工,翻山越嶺,立杆架線,穿行在天天塌方的“生死路”上。目前,甘肅主網已恢複運行,隴南電網35千伏以上線路已通電。再有兩天,災區可基本恢複供電。
往返的路上,時常閃現一簇簇紅豔豔的、隴南特有的夾竹桃花,迎著陽光,綻放在殘垣斷壁外,像是在微笑——為了堅強的災區人民和堅強的電網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