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駐甘肅記者站 李琛奇
5月12日下午2點28分,四川汶川縣發生特大地震,震驚全國,震驚世界。
作為中央主流媒體駐甘機構的記者,在地震發生後,快速反應,把抗震救災報道作為最重要、最緊迫的任務,帶領同事們兩次深入災區一線采訪,從多角度、多層次,采取多種形式采寫出了一大批抗震救災一線的新聞報道,準確及時地報道了甘肅災情。
5月19日下午,當我們沿著彎彎繞繞的山路行至半山腰的康縣豆坪村時,頓時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到處是破碎的泥坯、瓦礫,橫七豎八的房梁和椽子,還有殘牆上長年累月受煙熏火燎而成黑黃色的牆皮……
看見有外麵的車來,有兩個村民停下手裏的活兒,從帳篷裏取出幾瓶礦泉水給我們,連聲說“辛苦了”,然後就去找村幹部了。在等村幹部的幾分鍾裏,我們不停地將手裏的水放回帳篷,又有人不停地將水送到我們手裏。樸實的山民!
為了逃避這份熱情,我們走出帳篷,正好碰見駐村鄉幹部馬晨琦。他說,豆坪村是康縣受災最嚴重的村子,全村197戶村民的房子不同程度受損,85%以上的房屋倒塌或受損嚴重。村裏有兩位老人在地震中罹難,兩人受傷。
在一頂掛著“康縣農村信用聯社抗震救災信貸投放點”橫幅的帳篷前,圍了不少人。原來是康縣信用聯社的工作人員正在給受災群眾辦理用於生活和房屋維修的貸款。豆坪鄉信用社的工作人員苟鵬飛告訴我們,受災群眾隻要拿著身份證和個人印章就可以辦理一萬元以下的貸款,這些貸款的利率在原基礎上優惠40%。地震發生後,康縣信用聯社緊急籌集了33000萬元的低息貸款,並在每個受災村設了投放點給受災群眾發放。
“這次太慘了,我的房子全部倒塌了。”村民王寶明剛剛辦理完一萬元貸款,這個在地震中失去住所的山裏漢子看著手裏的錢,一臉無奈地說,“房子修好後我就出去打工,一萬塊不是個小數字。”
“去學校看看吧。”村支書過來後說。地震後,豆坪小學在瞬間化為廢墟,但不幸中的萬幸是,10名老師果斷及時的疏散,使全校144名在校學生無一傷亡。
“這是心的呼喚,這是愛的奉獻……”快到學校時,遠處的廢墟中傳來一陣稚嫩的歌聲,歌聲來自豆坪小學,盡管豆坪村倒塌的房屋隨處可見,但當我們尋聲來到豆坪小學時,還是被眼前的景象震撼:原來的校門被地震摧毀了,隻剩下門板孤零零地斜立著;院子裏一群三年級的學生正在露天上課,操場上臨時搭建的帳篷裏不時傳來孩子們齊聲回答老師提問的聲音,向院內環視,原來的校舍已成一片狼藉廢墟,有位老師在用3塊石頭支起的火上燒開水。
已經有20多年教齡的王芳老師哽咽著說,“地震後,有娃娃哭著問我,‘老師,咱們的學校沒了,我們怎麽上課?’娃娃們還小,被嚇壞了。我當時隻能一遍一遍地安慰他們說,學校會有的。”
晚上8點多,我們到達武都區,一天跑了好幾百公裏路,人困馬乏,匆匆扒了幾口飯後,我們就在隴南市抗震救災指揮部宣傳報道組的帳篷裏席地而坐,打開電腦迅速寫稿,完成《隴南鄉村的帳篷信用社》、《臨時帳篷裏的第一堂課》兩篇稿件,處理完稿件已經到了12點,我們又向隴南的同誌們了解抗震救災的最新情況,一直工作到深夜。
第二天早上,我們隨隴南市文明辦主任劉慶生前往受災嚴重的武都區蒲池鄉上鞏家村。汽車沿著崎嶇陡峭的山路艱難爬行,一路上,滑坡、地麵塌陷和泥石流等“地震後遺症”隨處可見,10多公裏路顛簸了一個多小時。
在大山中穿來繞去,10點多才“攀爬”到上鞏家村。一見我們,還沒說幾句,兩鬢斑白的村黨支部書記熊利就老淚縱橫,失聲痛哭,“我們辛辛苦苦幾十年蓋起來的房子說沒就沒了,糧食也被埋在了下麵。村裏從來沒遇上過這麽大的災。”老支書的話,讓圍著得的群眾也泣不成聲,這個幾乎被地震摧毀的小山村被一片嗚嗚呀呀的哭聲籠罩。我們停下手中的筆,不知所措。
情緒稍稍穩定後的熊利說:“大家心裏都很難過,但區上和鄉上的幹部在第一時間步行趕到村裏,讓我們覺得有了主心骨。”
在隴南災區采訪的每一天,我們都被樸實、堅強而又不幸的隴南人民感動著,被他們自強不息、迎難而上、百折不撓的精神感染著。我們深知,隻有讓這種感動化成生動、豐富、貼近群眾的報道,才能無愧於心,無愧於記者這份職業。
在馬街鎮半山村采訪時,一位在地震中失去住所的婦女在剛剛搭建的帳篷裏說:“我們雖然沒房子了,但人還在;四川的受災群眾比我們更需要帳篷,我們應該讓給他們。”其實,這個有132戶群眾受災的小山村當時隻領到了5頂帳篷。
在隴南市民政局,一位民政職工的孩子在地震後看到父親和他的同事們忙得幾天幾夜連軸轉,就主動要求到民政局幫忙。雖然民政局的辦公樓已成為危樓,但為了在不動用救災物資的前提下保證安全,民政局的大部分工作都在辦公樓一樓的過道裏完成。作為接收和分發物資的部門,隴南市民政局自己沒有動用一頂救災帳篷,雖然每天都要經手大量的救災物資,但他們吃的方便麵、喝的礦泉水都是職工自己花錢買的。
在抗震救災進入災後重建階段後,報社領導將甘肅災區列入報社策劃的大型報道“聚焦災後重建”係列報道的範圍,並派出報社本部記者與我們再次赴隴南災區共同采訪,刊發一個整版的專題報道《恢複生產重建家園看隴南》。
6月25日我們第二次來到康縣豆坪村,與一個月前相比,已經看不到任何沮喪的麵孔,地震留下的廢墟上處處可見村民們忙碌的身影,他們苦幹實幹的勁頭告訴我們,堅強的災區人民正逐漸從災難的陰影中走出。6月21日,溫家寶總理到康縣豆坪鄉豆坪村看望受災群眾,“總理來看望大家,讓我們信心倍增。”康縣豆坪鄉人大常委會主任劉俊文指著村前的大幅展板告訴我們,“這三張圖,一張是以前的豆坪村,全是土房;第二張是地震後房屋坍塌的情況;第三張是重建後的豆坪和具體的戶型圖。”
康縣王壩鄉李家莊村是胡錦濤總書記6月1日在甘肅地震災區考察去過的村子。總書記的到來,極大地鼓舞了村民們重建家園的信心。村民張登劉從震後的危房中搶救出了一半的蠶繭,並且在臨時搭建的棚子裏擺上竹篩子,裏頭放了一些鬆枝以代替供蠶吐絲作繭的方格蔟。而同村的吳富英則開始向王壩鄉農村信用合作社了解小額貸款的情況,雖然仍住在救災帳篷裏,但吳富英想得更遠:“等地基一平完,我們就去鄉信用社貸款,蓋起新房。”
戰場是最好的練兵場,抗震救災報道是一場特殊的戰役報道。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將激勵我們繼續深入實際、深入生活、深入群眾,以實際行動踐行“三貼近”原則,寫出更多的富有親和力、吸引力、感染力的新聞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