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58章 用筆記錄大愛

  光明日報駐甘肅記者站 陳宗立 羅斌

  8月8日晚,記者正在蘭州家中看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直播時,收到一條短信:“政府前幾天幫我們在帳篷裏裝上了電視機,現在所有受災群眾都在看奧運會直播,大家非常開心!”發來短信的是隴南市文縣縣委宣傳部的幹部劉啟舒。3個月前我們在文縣碧口鎮采訪相遇後,一直和他保持著聯係。8月12日,又收到他的一條短信:“今天文縣3萬群眾揮淚送別抗震救災解放軍官兵。”看到這兩條短信,記者頗感欣慰,一直掛念著隴南災區的心總算可以稍微放鬆一下。

  記者不禁又想起在隴南采訪的那些日子。雖然已經過去100多天了,但采訪時看見的那一幕幕——那些顏色各異的帳篷,那一張張悲情但仍充滿希望的臉,救災一線官兵和幹部群眾疲憊卻矯健的身影……仍曆曆在目,終生難忘。

  怎能忘記呢?震魔無情,讓中國遭受如此災難,讓甘肅遭受如此災難,但全國人民、全省人民,眾誌成城,共克時艱,在災難麵前挺起了不屈的脊梁!我們寧願忘卻:地震曾如此殘酷無情,荼毒生靈,摧毀家園;我們願永遠銘記:黨和各級政府全力以赴抗震救災,廣大群眾飽含熱切希望積極生產自救,災區處處洋溢著大愛真情。

  奔赴隴南

  快些,快些,再快些!汽車行駛在奔赴隴南災區的公路上,我們在心裏一遍遍地默念,但卻沒說出來,司機已經開得夠快了,怎麽好再催呢。

  受四川汶川8.0級大地震波及影響,甘肅隴南、甘南等10市州受災,132萬間房屋倒塌,365人遇難,526萬人受災,甘肅成為除四川外受災最為嚴重的省份。麵對這場從未經受過的特殊考驗,隴原人民迅速行動起來,盡全省之力,抗震救災。光明日報社甘肅省記者站記者從地震發生之時起,始終關注甘肅災情,堅持深入災區采訪報道,將全省抗震救災的進展及時向全國報道,並對抗震救災中湧現出的先進事跡和典型人物進行了弘揚宣傳。

  5月12日地震後,記者站的同誌緊急行動起來,在當天的第一時間將甘肅災情向報社做了匯報,讓報社第一時間了解甘肅災情,為此後的全麵報道做鋪墊;13日開始,記者站積極參加省政府新聞辦舉辦的新聞發布會;14日,《光明日報》開始全麵報道甘肅災情和抗震救災的情況。

  從地震發生的那一刻起,記者的心就已飛到了災區,一直關注著災區、報道著災情,尤其是惦念著隴南重災區的情況。經過積極準備和爭取,5月23日一大早,記者站同誌和兄弟記者站幾人一起,趕赴隴南災區。在天水,我們看到廣場和馬路邊上密密麻麻搭起的帳篷,不禁陡地緊張起來,心裏沉甸甸的,話也少多了。車不知不覺進入隴南境內,不時能看到公路兩邊倒塌或有大裂縫的房子,心情更顯沉重。下午5點,我們在尚未到市區的武都區甘泉鄉,碰見奉命前往災區一線抗震救災的蘭州軍區某紅軍師鐵錘子團官兵,他們連夜行軍、已經17個小時沒有休息,卻仍精神抖擻。我們做了簡單地采訪,約定到災區前線再做進一步采訪,然後繼續趕往隴南。

  將近晚上6點,我們終於到達武都區,見到隴南市委外宣辦負責宣傳報道的同誌,匆忙了解了一些情況。因為已經過了晚飯時間,大家匆匆吃了點幹糧,就開始在武都區進行采訪。晚上10點多,一行人回到帳篷裏碰頭商量,大家一致認為要先去災情最嚴重的文縣碧口片區采訪,並決定第二天早上吃完早飯就出發。

  路上碰到一些小麻煩,中午1點多才趕到文縣縣城,很快吃了飯,我們就往重災區碧口鎮進發。路上但見山高路險,都是巨大的山石夾雜在鬆散的土沙中。

  真情在廢墟上熠熠生輝

  一路上不斷地停下來采訪,最後終於到達碧口鎮。在碧口鎮街上,記者看到醒目的橫幅標語“不等不靠,齊心協力,抗震救災,重建家園”。

  張建華是文縣水庫移民安置局的一名工程師,家在碧口鎮,為了向我們談災情,他特意領著記者到他的房子裏看,牆壁上到處是無規則的裂縫,讀初三的兒子房間內,裂縫大得幾乎可以把雙手伸進去。碧口鎮居民告訴記者,當地80%以上的房子都成了危房,不能再住人。農村房屋大部分已倒塌。

  然而,無情的地震能震垮房屋,卻震不垮希望和真情。隴南災區群眾手拉手,互相幫助,互相鼓勵,下定決心要一起渡過艱難關頭。

  “我回蘭州了,他怎麽辦啊?”在結束碧口鎮采訪的頭一天晚上,記者勸說任菊紅搭我們的車回蘭州。任菊紅3歲的兒子在蘭州,母子倆一個多月沒見麵了,兒子常在電話裏說“媽媽我想你”,聽到記者的勸說,她明顯動心了,猶豫了半天後,她說讓她再考慮一個晚上。

  任菊紅說的“他”,指的是丈夫於永祥,文縣碧口鎮電信傳輸局的一名普通職工,在地震發生後的那些天裏,他一直忙著搶修通信線路。經朋友介紹,記者在趕赴碧口采訪時找到了於永祥,質樸憨厚的他非常熱情地把帳篷騰出,自己卻睡在沙發上,還為記者找到他們單位的機房發稿;他妻子任菊紅也為記者忙前忙後。

  然而,第二天一大早,任菊紅卻告訴記者她決定留下來,“我回蘭州了,心裏會更牽掛。我陪著他,能給他不少照顧,這樣他工作也方便些。我自己不能上前線,這也是對抗震救災的一種支持吧。等地震過去了,我再回蘭州照顧孩子。”在地震廢墟上,愛情之花綻放得如此鮮豔!

  在隴南尖山腳下,記者遠遠就聽見琅琅的讀書聲,走近一看,原來是當地尖山小學六年級的學生正在上課。在剛剛收割完的麥田裏,當地老師用僅有的6頂帳篷搭起了3個教室,給六年級87個學生複習功課。

  尖山小學校長杜德才告訴記者,在地震中,由於及時疏散,學校200多名學生和23位老師都沒有傷亡。“當務之急是複課”,杜校長說,“前天我們向附近農民征用了三塊地,其中一塊地的油菜剛收割完,另兩塊地的小麥是昨天下午我們老師幫著收割的。下一步,等帳篷一到,我們就在另兩塊地上搭起帳篷,讓全校學生都複課。”

  尖山小學的學生大都住在山裏,為了學生安全,杜校長讓學生就住在帳篷裏,那6頂帳篷白天是教室,晚上就是宿舍。而老師們則住在用彩條布搭起的簡易棚裏。

  在帳篷學校附近,學校的幾位老師剛剛豎起6塊牌子,上麵用大字寫著:刻苦學習報效祖國。

  用大愛戰勝震魔

  自5月12日至20日,在震後的八天八夜裏,武都區第一人民醫院急救科主任李樹德始終堅守在醫療救治的第一線,困了就趴在辦公桌上稍作休息,餓了就吃方便麵。李樹德的妻子黃曉麗在醫院的心電圖室工作,兩人都以醫院的救治一線為“家”,年邁的老人和孩子隻能托付給親友。8天以來,李樹德帶領急診科全體醫護人員治療了200多名病人,為28例重傷員進行了手術,為50餘名輕傷員進行了清創縫合、包紮固定等小手術,全部手術成功。

  5月26日下午,記者在武都區第一人民醫院的帳篷病房裏見到了李樹德,超負荷的工作使得李樹德麵容憔悴,疲憊不堪,但他仍堅持救死扶傷。“在國家危難時刻,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醫務人員必須與時間賽跑,因為時間就是生命,迅速有效地治療能挽救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這是他對記者說的話。

  “由於超負荷的工作,李樹德曾三次因陣發性心律不齊昏倒在崗位上,經過簡單的吸氧處理後又回到了戰場。領導勸他休息一下再工作,他卻始終堅持著。”這是李樹德沒有告訴記者的,他的一名同事悄悄地告訴了我們。

  在隴南,記者有幸采訪到好幾位這樣的抗震救災英雄,對他們的采訪,是為了弘揚英雄事跡,也是對自己一次次精神上的洗禮。

  在隴南災區,采訪越久,感受越深刻:災難麵前,沒有一個教師扔下學生,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什麽叫師德大愛;關鍵時刻,各級幹部挺身而出,成為抗震救災的“主心骨”;緊要關頭,一個個共產黨員衝了上來,一個個基層組織在廢墟上站了出來;危難之際,遍地是英雄,平凡人的人性光輝溫暖著所有的人,他們用實際行動譜寫了一曲曲愛的讚歌。

  在隴南,記者深入武都區外納鄉、三河鎮,文縣碧口鎮、中廟鄉、玉壘鄉等地采訪,從抗震救災一線向報社發回了一批重要稿件。記者還與隴南市、文縣、武都區宣傳部門,蘭州軍區宣傳幹事建立聯係,在記者離開災區後,繼續全麵報道各級政府和部隊抗震救災情況。

  抗震救災,《光明日報》共發表甘肅省記者站采寫的甘肅抗震救災稿件50多篇,近4萬字。在光明日報各記者站報道抗震救災中,甘肅站發稿量位居第二,僅次於四川站。6月13日,《光明日報》發表長篇通訊《同譜大愛曲此情可感天——甘肅省抗震救災紀實》,將一個月來甘肅省黨政軍民抗震救災情況進行了綜述報道。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