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甘肅分社 張錳
5月12日,一個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日子,一切都在按照生活的慣性進行著,如果沒有地震的發生,這一天似乎僅僅是2008年日曆上密密麻麻排列的數字中的一個。然而,就在短短的幾分鍾之內,撼動神州西南部的大地震改變了所有人的生活,也使我經曆了一次從未有過的采訪之路,更經受了一次終身難忘的人生曆練。
地震第二天一大早,我隨分社副總編譚飛一道奔赴緊鄰四川的甘肅省隴南市,增援已經到達災區的分社另外兩名記者。路上不斷得到分社提供的消息,在靠近四川災區的文縣、康縣、武都等地,道路、通訊完全中斷,災情非常嚴重。職業的敏感令我熱血沸騰,激情在心中燃燒。到災區去!到受災最重的地方去!
晚上10點鍾,終於趕到隴南市首府武都區。我們分頭行動,譚總負責與抗震指揮部聯係、協調采訪,我則背著相機連夜采訪當地臨時帳篷醫院的救治情況。城區裏雖然沒有出現房倒屋塌的場麵,還是被一種恐懼的氣氛籠罩著。大街上搭滿了簡易的避震棚,驚魂未定的人們忙著加固臨時的“家”。雖然人頭攢動,卻透著一絲悲涼和無奈。
在結束了武都的采訪後,第二天下午,我趕到甘肅受災最嚴重的文縣,和先前到達的分社記者王豔明、韓傳號匯合。文縣緊鄰四川省青川縣,餘震不斷,隨時都在感受著大地的顫抖。為了確保安全,縣上安排所有的人住在臨時搭建的帳篷裏。鋪位不夠,我和分社司機謝海決定睡在車裏麵。經驗豐富的謝海把越野車後排座位翻起來,騰出後備箱的空間,鋪上一層軍大衣,就成了一張蠻不錯的雙人鋪。可是,躺下來卻並沒有想象的那麽舒服,車廂底部坑窪不平的部件墊得人渾身疼,兩個大老爺們兒擠在狹小的後備箱裏根本沒法翻身,隻能蜷起腿背靠背地躺著。也許是白天采訪太累,居然保持著固定的睡姿一覺到大天亮,全然不知夜裏又發生了2次較大的餘震。
越往南走,越靠近四川,越靠近震中,那裏的災情也越嚴重。在了解到文縣緊鄰四川省青川縣的碧口鎮交通、通訊中斷,成為“生命孤島”的消息後,我主動請纓,緊急奔赴文縣最南端的碧口鎮。沿途地震後山體崩塌、公路塌陷隨處可見,更加強烈地向我們展示著地震的殘酷。
在餘震不斷的情況下,為了深入受災最重的村莊,我搭乘軍車,和救援的解放軍官兵一起進入高半山災區,又步行10多公裏,走訪重災農戶,在廢墟上堅持采訪,拍攝了大量現場照片,被偏遠山村的受災群眾稱為最早來到村裏的外地人。在公路交通中斷的情況下,我翻山越嶺,在受災群眾的幫助下,乘坐小舢板船進入受困山村進行深入采訪。在餘震中冒著高溫,克服重重困難保證發稿安全,及時將現場稿件第一時間發回分社。
天色漸漸暗了,晚上在哪裏過夜成了一個看似簡單,但又無法回避的難題。鎮上給我們在救災指揮部的帳篷裏騰出了幾個床鋪,但是看著當地幹部和救災人員辛苦的身影,怎能忍心占用他們休息的地方呢?兩山之間的碧口鎮要想找到一塊平坦、安全的地方實在不易,當地受災群眾都住在防雨布、塑料布等搭建的簡易帳篷裏,我們為了不給當地抗震救災增加負擔,決定夜宿受災群眾安置點,傾聽受災群眾的心聲,也親身體會受災群眾的真實感受。在碧口水電廠附近的安置點裏,受災群眾在兩個防雨棚之間給我們騰開一塊空地,我們把租借來的被褥鋪在地上,露天席地而睡。躺在地鋪上,抬眼是滿天繁星,聽著深夜裏遠處神經質般的雞鳴狗叫聲,“零距離”感受著大地一陣陣的顫抖。半夜裏,被餘震驚醒的受災群眾的一次次的呼喊聲把我們叫醒,我們抓緊難得的機會,及時展開采訪。在災區露宿的第一個夜晚,就在反反複複與餘震的周旋中度過……
山區的朝陽還沒有露頭,但天空已經麻麻亮了。清晨受災群眾的生活狀態應該是最鮮活、最豐富的。我背起20公斤重的攝影器材,走進每一個安置點,尋找最鮮活的畫麵。在白龍江堤上,搭滿了受災群眾的臨時帳篷。我堅持走進每一個帳篷,了解他們的受災情況,捕捉拍攝當地幹部群眾在大災麵前,堅韌不屈的精神麵貌。每次這樣的采訪我都要步行近10公裏。許多受災群眾被我們感動,紛紛從自家送來飯菜給我們吃,還要騰出帳篷讓我們好好睡上一覺,但都被我們一一婉拒。
發稿安全應該是我們在災區采訪期間最擔心的問題。在災區通訊還沒有完全恢複的情況下,確保正常發稿隻能依靠海事衛星了。但是,海事衛星對環境要求非常高,必須在開闊的場地架設。為了找到這樣的地方,我和同事們爬上一個個山頭,冒著餘震的危險,及時、安全地發出稿件。一次,在當地變電所的空地上架設海事衛星發稿,時值中午,烈日高照,連接海事衛星的筆記本電腦不堪忍受高溫,死機“罷工”了。我和同事隻好交替更換電腦,死機的拿到陰涼處休息,另一台拿來繼續工作。電腦可以乘涼休息,而我們卻要在烈日下操作,確保發稿正常。我找來一塊大紙板子,頂在我們的頭上,坐在地上操作海事衛星,堅持一個多小時,終於安全完成了發稿任務。
在條件異常艱苦的情況下,我在文縣災區堅守了五天五夜,圓滿地完成了抗震救災第一階段的報道任務。
在分社統一部署下,我於6月1日再赴災區進行災後重建的采訪報道。此時災區餘震不斷,而且隨著雨季的到來,次生災害也不斷發生,麵臨的報道任務更加複雜。為了深入挖掘當地災後重建的進展和困難,我和同事再次進入受災最重的文縣,集中反映災區在教育、醫療等領域的重建進展,以及災區農業生產恢複情況,同時對災區重建中的困難和問題也進行深入地報道。這個階段中,我按照分社的統一安排,策劃、采寫並拍攝完成了災後高考、重陽節、災後一月等重要時間點的報道。災區不斷遭受暴雨、大風、滑坡等次生災害威脅。一天夜裏,災區忽然狂風大作,我們住的帳篷幾乎被大風刮倒,接踵而至的暴雨又使得帳篷裏小雨不斷,床鋪全部被打濕。我和同事們趕緊將電腦、海事衛星、攝影器材等設備轉移到安全地方,在保證自身安全的情況下,又冒雨采訪住在簡易帳篷裏的受災群眾。白天帳篷裏溫度高達40攝氏度,為了保證電腦用電和發稿安全,我們仍堅持在高溫下帳篷內編輯照片,采寫稿件。針對第一階段受條件限製沒有深入采訪的報道題材,此次進行了更加全麵的采訪報道,並且不斷拓展報道領域和手段,全方位報道災區災後重建工作。同時走訪了大量災後重建的重要部門和人員,為今後的抗震救災報道積累了大量素材。
此次抗震救災報道中,我采寫的攝影、文字稿件被總社播發180多篇(幅),多篇稿件被《人民日報》、中央電視台、《中國青年報》、《經濟日報》等重要媒體采用。在全國哀悼日當天,總社播發的《這一刻,全國同哀悼》攝影組稿中,我在文縣災區拍攝的照片被國內外160餘家媒體采用,受到廣泛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