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廣電總台電視文化影視頻道 張冀安
5月20日清晨,看著天放晴了,想著航拍的計劃可以實現了,我們攝製組3人一下子興頭起來了,再次檢查了一下設備,便迅速上車趕往機場。
天水市內的街道上搭起了許多帳篷,許多預防震災的市民已入住其中,這時手機上也出現將會有餘震的預報,但我們無暇顧及,徑直向機場疾馳而去。
此時的機場一片繁忙,救災物資的轉運工作緊張有序地進行。停機坪上的幾架軍用直升機正在裝救災物資,機場的工作人員先訴我們,這些是新疆軍區陸航團的飛機,機型是米格171型。
因來得匆忙,上飛機的手續還在辦,我們用兩架攝像機爭分奪秒地抓拍鏡頭。十幾分鍾後,一切都妥當了,我和同事燕衛濱兩個都年過半百的人攜攝錄設備上了直升機。
轟鳴聲加大,機艙門關閉,機組人員已各就各位,富有航拍經驗的老燕早已抱著機子拍了起來,飛機升空,艙內無法站穩,老燕和我們就用力抵住,堅持著拍攝。
10點40分飛機通過天水市郊,地麵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同為一飛行編組的另兩架直升機也同時升空,一下子讓我倆感到我們並不孤單,並為又多了一個擺設點兒感興。
駕駛員在聚精會神地操作,經隨機領導安排,我們拍攝了駕駛艙,隨即駕駛艙便進入了封閉狀態。
機組的其他人員打開圖表,平時根據地形、高度氣流等因素的變化,研究著應對措施,我和燕衛濱不時地變換拍攝方法、拍攝角度,可謂使盡了渾身解數。
漸漸地,地麵的景色也有了明顯的變化,由梯田覆蓋著的平緩山坡過渡到崇山峻嶺,我們估計是進入隴南地界了。
隴南正好在我國南北地理分界線上,因其地處隴山以南而得名,它南接四川,素有“川蜀門戶”之稱。這次受災嚴重的文縣,距汶川中心震區的直線距離隻有100多公裏。
進入隴南上空,透過落霧可以看見地裏的小麥已經成熟了,一些村落中有不少人在忙碌著,車輛也在蜿蜒的公路上緩緩而行……
正饒有趣地看著、拍著原本隻打算拍攝幾組鏡頭,這時,我們倆不謀而合地產生了全程拍攝這次空運航程,製作一期完整節目的構想。我當即在一份隨身攜帶的文件背麵,寫下了“曆經生命航程”幾個字,此後,再也顧不得去看船外的景色,我倆分了分工,不失時機地將所見所聞,所感所想詳細記錄下來。
機內有了明顯的顛簸,飛機幾乎與山腰平飛,在雲霧裏穿行,能見度越來越低了,我們迫不得已關上了攝像機。擔任本次航行指揮的新疆軍區陸航處副處長王新華告訴我們:從奉命救災到5月20日中午的本次航運,7架直升機已飛行160多個小時,飛行112架次,救運危重傷員95人,運送方便麵1萬件,棉被59000餘條,還有帳篷等其他救災物資數十噸……
能見度好一些時,就能看見依山錯落而建的民居,這種山高穀深的地形,容易使地震災害的危險性變得更大,同時也給救援工作帶來重重困難。此時此刻讓我們備感救災中,這條空中航線的重要。
11點20分,飛機已接近文縣,村頭田野上支起的頂頂帳篷讓我們意識到這裏已是受災嚴重地區。也許一頂帳篷就是一個急救室,就是一座課堂,就是一個重新燃起希望之火的家。我們的目光和鏡頭不由得回到機艙內,注視著那一頂頂印著“中國民政部”字樣的帳篷,心中升起了一種使命感。
11點40分,飛機在文縣尚德鎮的農田中降落,穿著迷彩服的裝運人員立即擁向飛機,燕衛濱提起機子就跳下飛機,我也手執話筒緊跟上去,飛機螺旋槳蕩起的風吹掉了老燕的帽子,我趕緊拾起裝好,這時他已開拍了。我看見兩個指揮調度人員,一問才知道一位是隴南軍分區副司令員孫建民,一位是文縣武裝部長劉牛印,我倆當即在飛機旁對他們進行了采訪。他倆用喊話回答著我們的提問,當還想在了解一些情況時,機組人員已拉著我們登機了。
飛機起飛恢複正常飛行後,王新華副處長才向我們解釋說,因為飛機降落地條件差,又無後勤保障,所以停機隻能在幾分鍾內完成裝卸任務後返航。
在返航途中,機組人員並不輕鬆,因為他們知道,在最近這段時間,像今天這樣的好天氣是不多的,必須抓緊時間搶運,保證救災物資盡快送到受災群眾手中,保證傷痛人員能及時得到救治。
也就在這時,我們才注意到機組人員多是年輕人,也就是人們所說的80後吧,他們顯得有點疲憊。機組的小張不知從那裏翻出幾個小西紅柿,給機上的每個人塞了幾顆,我問了一下,才知道他們是早晨6點鍾吃的飯,然後一直工作到現在的下午1點。看著他們忙碌的身影,看著他們可親的麵龐,一種發自心底的憐愛與敬意便油然而生,我們真想替災區人民向他們表示感謝。可在那一時刻,的確感到語言的乏力,於是我和燕衛濱又認認真真地工作起來,拍下了一組較高質量的鏡頭,記下了那一個個感人的瞬間,用我們的盡職盡責回報這些可愛可親的子弟兵。
時間過得真快,轉眼間我們已看到遠處的機場了,這次千裏之行就結束了,在我們感慨之餘,飛機已降落。我倆下機後,同機的王新華處長和幾位機組人員便拉著我們去吃飯,因還要去另外一地點采訪,我倆隻好和他們握手致謝。
站在停機坪上,腳下微微有點顫動,這時另一機組又在起飛了,一架、二架、三架,這不斷疊加的飛行架次不斷擴大著救災的力量和希望,這一次次的航行是人民軍隊為服務人民的真實體現,我們不由得久久注目藍天,心中再次充滿了深深的敬意。
5月23日,回到台裏後,我們完成了一期急待播出的節目《天水市全麵抗震救災紀實》,隨即投入到這期航拍節目的製作。經反複商量,決定以紀實風格敘述這次空運救災物資的過程,處於最初的感覺,我們將節目名稱定為《震災中的生命航線》。
就在節目即將完成時(5月31日),驚悉成都軍區陸航團邱新華機組不幸遇難的消息,該機組的機型是米格171型,我和燕衛濱不由得惦念起我們全程航拍的那個的機組來。一時百感交集,便在節目的解說詞中又寫了這樣一段話:
這是一次難得的拍攝,這是一次難忘的航程,它讓我們真正感動,它讓我們看到實實在在的希望。這是一條在崇山峻嶺中奮力開通的空中通道,這是一條人民子弟兵用生命托起的生命航線。
6月1日晚節目播出,我們向機組發了手機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