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廣電總台電視公共頻道 任涵之 張晨東 何林
從隴南返回,帶回的素材已經全部轉化為節目播出了。中午,正當我和同事們商量下一步的報道計劃時,一個一生難忘的選題擺在了我麵前……
前往四川省報道我省對口支援四川災區的情況!
沒有猶豫,10分鍾內準備好機器設備,下樓跟隨甘肅省交通搶險救援隊出發前往四川茂縣。
在車上我回想起了5月14日出發前往隴南的情景,因為沒能參加13日總台的大部隊,心裏多少有點失落。一個新聞記者,考驗自己的業務素質和職業操守的最佳時刻,就是在這種大事件發生的時候!而在這一刻不能夠上一線,真是令人心急如焚。14日中午,忽然一個消息傳來,甘肅省衛生廳組織的報導團將前往隴南災區,我飛快地報名參加!
10天奔波,我們記錄下的淚水和感動轉化為一條條消息,展現在電視熒屏上:《致敬,地震中的醫療隊!》、《告急!白龍江林業局醫院》、《勇氣與危險的較量》,感動了觀眾的同時也再次感動了我們。
在前往四川的路上,同行的甘肅省公路局局長趙彥龍向我們介紹了一線情況:我們跟隨的對口支援隊伍主要是為了打通國道312線鬆潘至茂縣段。國道213線,曆史上有名的茶馬古道,而叫這條公路更加出名的則是險峻狹窄,坐落於群山河穀之間,處於龍門山地震斷裂帶上。道路在峽穀中間地帶,一邊是高山,另一邊是水流湍急的岷江,公路距江麵近80米,路幅寬度隻有兩條車道。七八米寬的三級路路麵上堆積了數萬立方米的塌方,旁邊堵的全是車,地震後崩塌的土石方把車都掩埋在了下麵。許多人形象地稱呼這裏為“死亡之穀”。
而地理位置決定了茂縣勢必將記入此次地震救災的史冊,它坐落國道213線,一頭連接甘肅,另一頭則連接震中汶川和重災區北川縣。茂縣和汶川的救援路線隻有北線和西線,北線比西線更安全且更有效率。從蘭州方向即北線來的救援物資行走裏程,與成都繞道雅安—馬爾康—理縣進入茂縣即西線的800公裏基本一致。從九寨溝黃龍機場來的救援物資路程與成都繞道雅安—馬爾康—理縣進入茂縣的800公裏更是減少四分之三,因此搶通北線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在通往四條汶川的公路全部受阻的情況下,早打通汶川北線一秒,或許就可以多挽救一條生命!
5月12日,地震當晚,溫總理提出了打通通往汶川等重災區道路的明確要求。作為鄰省的甘肅,本身因為受地震波及,成為僅次於四川的全國第二重災區。第二重災區援助第一重災區,無疑需要巨大的勇氣,但是麵對嚴重的自然災害,甘肅向四川同胞伸出了友誼之手。
15日,甘肅省交通廳決定派出隊伍沿兩條線進入四川境內。甘肅省公路局迅速組織隴南公路段沿國道212線進入四川青川縣,打通罐子溝至青川沙州段的公路。甘肅甘南公路總段、臨夏公路總段、甘肅路橋建設集團甘肅路橋集團三支鐵軍組建甘肅軍團,沿碌曲、若爾蓋川主寺方向進駐鬆潘,打通鬆潘至茂縣道路!
跟隨第二支隊伍一路艱難跋涉,我們前進到鬆潘縣城,這裏曾經是文成公主出塞之處。古城鬆州門前記錄著這裏曾經的輝煌。無心流連曆史的輝煌,我們馬上開始了拍攝工作。
甘肅、四川,兩個相鄰的省份,施工作業環境卻極為不同,甘肅的山體多為黃土構成,四川的山體則是由土和碎石混積而成,結構極不穩定。這也是“5·12”大地震後公路多處多次塌方的原因,針對這一情況,工程人員迅速向親臨一線的交通運輸部專家求教,共同製定了適合現場的方案。
就在施工人員試圖清理這些塌方的時候,危險也隨時威脅著我們!
不是我們身臨其境,也許無法感受汶川大地震災區“搶通”二字的真正分量,是一種用生命搶通“生命線”的犧牲。一麵是不斷落石塌方的懸崖,一麵是洶湧湍急的岷江,發生險情時車輪大的石頭夾雜著塵土從山上呼嘯而下,工程人員將無處可躲。“5·12”後的災區餘震仍頻繁發生,往往是救援隊剛剛清理開一段路程,卻因為一次小小的餘震,土石再次滑落掩蓋路麵。為了保證車輛通行,工程人員用沙袋堵在路旁,而每次出現險情,施工的甘肅人最先疏散的,都是當地的群眾。我們與施工的隊伍也緊緊地戰鬥在一起。
工程作業往往要在很小的一點地方開展,有的時候需要在並不結實的土石塌方麵上進行。半個輪子都要懸空在外,而機械下麵則是深不見底的山穀湖泊,在請教了當地居民後我們得知,這片深藍色的湖泊是在1933年疊溪大地震中形成的堰塞湖,當年的地震造成這裏兩萬群眾隻有一人生還,其餘的都沉睡在了這片湖水之下……
在疊溪,我們認識了老阿媽楊興蓉,看到這些不計報酬,不畏艱險來給自己修路的外地人居然每天隻能吃方便麵的時候,悄悄地走回了自己已經成為危房的家裏,拿來灶具,義務給這些隊員做飯。
這些熱氣騰騰的飯菜也叫搶險隊員悄然淚下,這代表著阿媽的一片深情!楊阿媽家去年蓋起了一棟漂亮的小樓,為這個她也欠下一筆數目不小的債,而就是這場地震卻叫這棟小樓變成了危房,一切都要在還完債後重新再來。
得知楊阿媽家裏的情況後,甘肅路橋建設集團公司搶險隊決定從自己數量不多的給養中拿出一部分,以不傷及老人感情的方式慰問給她。
楊阿媽的房子還需要重建,搶險隊的祁書記悄悄拿出自己出發前領到的工資,硬塞進了阿媽手裏。拍攝完這一切,我忽然覺得視線模糊了起來,原來淚水已經掩蓋了尋像器小小的窗口……
其實,在甘肅每一個搶險隊的駐地,這樣的故事都在上演。茂縣鳳儀鎮甘清村十裏鋪,卡在通往茂縣咽喉要道上的一把鐵鉗,根據估算,因為山體滑坡沉積在這裏的土方要有十多萬方,而因為山體結構問題,剛剛清理開的道路隨時都有可能會被新的塌方掩蓋,施工在這裏顯得格外艱苦。十裏鋪組,一個離大塌方並不遙遠的小村落,嚴重的地震將這裏夷為平地,整個村落沒有一間還能住的房屋,在5月12日,不到100人的村裏就有3位村民遇難,災難叫這裏的人飽受痛苦。
從5月12日到16日,因為與外界聯係的公路被阻斷,甘肅的交通搶險隊成為他們震後見到的第一群人。他們明白,這些從甘肅人的家鄉也是災區。但是他們卻遠征千裏為自己修路,這份情誼感動了這些質樸的老百姓。老阿媽家裏的房子也塌了,她拿出了僅有的一點餅幹使勁給搶險隊的隊員手裏塞,而這是她目前所有的財產,忍著眼淚隊員們接了過來,又轉手悄悄塞在了村裏的孩子手裏。
離開時,鄉情們送我們走了好遠好遠,我想起了有位同行說的一句話:“在這一刻,我們都是四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