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37章 “5·12”,甘肅地震災區親曆

  省廣電總台電視經濟頻道 景海峰

  會議安排在下午2點40分。5月12日那天下午上班,我比以往早一點去辦公室,正在準備會議用的文件,覺得有點眩暈,就像暈船那樣,還有點惡心,起身想拿杯水,忽然就覺得有點晃動,後來覺得整棟樓都在搖晃,隱約覺得樓體有巨大的聲音發出來,天花板上也有塵土落下……地震了!這時我突然明白,地震了!不知道要去什麽地方躲,不知所措。後來聽到樓道裏的驚呼,出門看了看外麵的形勢,這時候離上班還有點時間,整棟樓裏工作人員不算太多,我看到的人都躲在衛生間裏,那個隻有六七平方米的地方大概躲了十幾個人,每個人臉上充滿驚恐,單調的語言一直在重複“還在震、還在震”……

  幾分鍾後,有人說電梯來了,我們衝出衛生間魚貫而入(全然不知乘電梯的危險),到了辦公樓前的廣場一看,足足有上千人聚集在那裏,大家都在打電話,每個電話都打不通……

  按照台裏的安排,去隴南地震災區采訪的記者,要10天一換。我是第二批去災區采訪的記者,前方傳來的消息是,當地餘震不斷,食品短缺,帳篷不夠等,我們按部就班準備了基本的生活用品,主要是水、食品和藥品。從蘭州出發,3個小時後就到了天水,天水市的景象已經讓人非常吃驚,從高速公路的入口開始,就零星地出現了當地居民搭建的帳篷,各式各樣,多半都是彩條布搭起來的,這種氣氛很快地傳遞給我們每一個人,大家初步感覺到了震區的氣息。沿江洛公路往西南方向去,起初路邊還是那種丘陵地貌,公路穿行在還算寬敞的穀地裏,很快,兩邊的山丘陡然挺拔了很多,而且山與山緊緊相連,很少有目光可以穿過的縫隙。這裏應該是秦嶺山脈,也是長江流域多支河流的發源地,嘉陵江就穿行其間。我多次去隴南采訪,知道這裏是一個群山開會的地方,那麽多大山,很少有叫得出名字的。

  一路上,不斷有那種藍色的救災帳篷出現,搭在路邊,但都是零星的,少有連在一起的成規模的帳篷,我們也能看到,在很多大山的山腰上,很高的地方,也有這種帳篷。下午5點多,我們到了隴南的市府所在地武都區——一個以產花椒和橄欖油著名的縣城。按照計劃,我們直接到長江大道邊上搭建的帳篷裏宿營。長江大道是當地正在修建的一條景觀大道,就在白龍江畔。公路兩邊,是綿延不斷的帳篷,自地震後,當地居民大多都宿營在帳篷裏,隻有白天做飯的時候,才會回家。武都區的城市建築受損情況不算嚴重,隻是搭建在每條街道上的帳篷和形形色色的救災車輛,能讓你感覺到,已經置身災區之中。從那天開始,我們進入了甘肅災區,進駐了帳篷,先後在武都區、文縣、康縣和成縣采訪。

  災情。甘肅是僅次於四川的受災地區,“5·12”地震波及甘肅隴南、甘南、天水、平涼等地,直接經濟損失為507.72億元,死亡360多人。采訪過程中我們了解,甘肅的災情以隴南最重,隴南的災情又以文縣最重,文縣的災情以碧口最重。從地理上講,隴南與川西北、陝南接壤,其中碧口鎮與廣元的青川縣毗鄰,所以損失較大。在武都區,很多村莊尤其是在半山上的村莊,幾乎都被夷為平地,武都區的海拔大致在11000米,我走了不到一個小時,就來到一個叫蒿坪的村莊,海拔11800米,整村70多戶人家,所有的房屋都變成一堆瓦礫,村民都住在帳篷裏。村民的生活已基本正常,飲用水是當地的山泉,食物供給也沒有問題,就是學校沒有複課,救災的解放軍搭建了臨時的帳篷小學。文縣的災情要嚴重一點,除了臨時安置以外,最主要的危險是次生地質災害的防範,公路上不斷有滾石和塌方,很多村莊都建在山下的壩子上或山腰的坪上,地震後山體有了不同程度的裂縫,很多村莊都麵臨著滅頂之災,急需異地安置。我遇見很多國土資源部從全國各地抽調來的地質專家,都在當地摸底調查,相信很快會有一個整體搬遷的方案。災區的很多情況和我們想象的不太一樣,比如食品的供應就很充足,很多救災車輛送來的米、麵,尤其是方便麵。後來帳篷短缺的情況也有了大的改觀,最短缺的應該是重建所需要的資金了。

  災民。盡管我不願意這樣稱呼他們,但事實是他們失去了家園、財產甚至親人,他們原有的安靜的生活在一瞬間改變了,所以還是稱呼災民吧。我看到的大部分災民都很純樸、善良,身上有那種久違了的簡單和信任,盡管自己身處危難之中,但非常知足,對來自外界的任何幫助,都充滿了感激。災區的很多人都在外地務工,地震後從很遠的地方趕回來料理生活,很多人能講普通話,表情生動自如,和我們在城市裏看到的農民工截然不同:是屬於在自己的家園裏,所擁有的那種歸屬感帶給他們的自信,和與生俱有的單純雜糅在一起,帶給我們美好的感覺。還有他們的樂觀,我們能想到,擺在他們麵前的恢複生產和自救要持續好多年,但你很少能從他們那裏看到懼怕。隴南人講“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在一個半山腰上的村裏,一眼還冒著水的山泉旁,幾個女人聊著如何災後重建,她們的那份淡定,讓你無法和身旁的廢墟聯係在一起,你隻會覺得,這就是大山的一部分,和浮在山間的雲朵、山穀中的鳥鳴一樣,都因為這一座座山,才能在任何災難麵前,表現出令你驚訝的從容。

  解放軍。目前我國的行政布局是由很多部門構成的,很多日常工作都需要多個部門協商,但在生產生活秩序已遭到破壞的災區,沒有這樣的時間和過程,隻需要一個高效的、跨部門的超級團隊解決一些緊迫的問題,承擔這一任務的就是解放軍。幾乎在主要的受災村莊,都能看到解放軍的身影,這些身著97式數碼迷彩、開著新裝備的“勇士”牌越野車的戰士,和我們想象的一樣,列隊、唱歌,還有幫老百姓排險。他們都是十八九歲的孩子,鋼盔下的臉龐俊秀而威武,按照上級的各種命令,參與搶險救災。我遇見了很多四川籍的戰士,其中就有汶川、映秀等地的,他們在這裏搶險,無一例外的想法是,家裏有和他們一樣的戰士,在做同樣的工作。老百姓壓在廢墟裏的財物、糧食,還有危房的處理、塌方的公路清理都是解放軍的工作,所以在災區,總有來回穿梭的軍車,總有一隊隊戰士的身影。但最讓我難忘的還是帳篷學校,災區的大部分學校,都因為危險暫時停課了,解放軍搭起了一座座的帳篷,孩子們讀書聲讓受災的民眾內心安定下來。一位執行任務的上尉說,他們在離開一個村落的時候,為了不驚動老百姓,撤離的時間定在淩晨4點,不想部隊剛集合,全村的百姓都來了,來歡送他們……

  誌願者。我一直覺得,誌願者和我在城市裏見到的義工應該是一樣的,他們可能屬於某個組織,有個名稱,通常做與自己相關的工作。但在災區第一次看到誌願者的時候,我還是很驚奇,這些來自四麵八方的人,很少有人能確定一種工作,他們自己安排時間,和當地的共青團組織聯係工作地點和工作內容。我住在帳篷裏的第一天晚上,就不斷看到帶著紅袖標的誌願者在清理周邊的衛生、噴灑消毒藥水。夜很深的時候,有一隊隊誌願者在巡邏,我想他們這樣做,就是要告訴大家,我們一起麵對。

  餘震。在文縣采訪,每天都能感覺到餘震,開始有點驚慌,後來就習慣了。碧口有個叫馬家山的茶園,產龍井,那裏雲霧繚繞,是個很美的地方。茶園裏有個老人,我認識他有十多年了。他帶我看過霧裏的茶園、晴天的茶園,這次,他一定要帶我看看地震後的茶園。他已經71歲了,和我一起上到山上,路上不停地喘氣、嘔吐,但仍然陪我上到茶園,他說我這麽遠都來了,他一定要陪著我。中午在一個茶農家吃飯的時候,忽然從山裏傳出了轟隆隆的巨大聲響,緊接著就是一陣搖擺……我大驚失色,奪路而逃,等回頭一看,那位老人笑吟吟地看著我說,沒事,大概就是4級。很慚愧,我從來沒有聽到這種所謂的“地聲”,覺得很恐怖。馬家山距青川縣隻有一山之隔,當地茶農經常去那邊趕集,當地風俗、語言等都和川北非常相似。後來對餘震的恐懼主要來自路上,每次餘震都可能引發山體坍塌,山上的滾石非常危險,我們在路上就看見有輛中巴車,被滾石砸中,車上的12人全部遇難。司機開車時會提醒我們,要注意山上的塵土,要是有塵土,就是有滾石。

  記者。災區有很多很多、隸屬於不同機構的記者,但發揮主要作用的還是那些傳統的媒體,新華社、黨報、中央台等機構陣容都很大,我在文縣宿營的帳篷設在縣委大院裏,那裏的幾十頂帳篷裏都住著記者,他們身著各式服裝、帶著不同的工具,從白天到夜裏,都在工作,很多人都堅持了20多天,你能從他們的服飾和膚色上,感覺到他們在這裏待了多久。縣委大院裏的幾棟建築物上,都有很大的裂縫,好像在提醒大家,隨時都可能存在危險。大院裏設有衛星地麵站、寬帶、電話等,都是為記者免費提供的。盡管這樣,災區方圓100多公裏,這裏是唯一的一個可以把信號傳出去的中心。因為每天的餘震大都發生在下午,多數記者都盡可能避開這個時段出行,那個時候,那些平時見到的文弱的書生們,很是無畏、果敢。當時大家互相安慰、相互鼓勵,氣氛非常好,後來我回來後才看到了一些文章,很多當時並肩戰鬥的同誌,都在強調自己的“第一”,誰第一個進入了現場,誰第一個作了報道,但當時我們都沒有覺得,“第一個”對於誰來說,有多麽重要。隻能說,那些穿行在危險中的瘦弱的身影,忠實於自己的職業使命。那時候你忘記了所謂版麵、時段、創收等,隻知道自己是一名記者,是心靈勇敢的人。

  10天後,我們離開隴南,來到天水。街上還有很多帳篷,花花綠綠的,我知道那是在一種恐懼下的從眾行為。回到蘭州,開始的幾天,還會做夢,有關災區的一些事:廢墟、善良的人、孩子們清澈的眼睛……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