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廣電總台廣播電視文藝中心 齊霄
2008年“5·12”地震發生之後,文藝中心領導根據總台領導指示精神緊急召開了宣傳報道工作會議,我所在的《夢工場》欄目在震災發生3天後迅速派出外景記者趕赴隴南災區進行實地采訪,由於工作分工的不同,領導安排我和其他幾名同誌留守後方策劃關於抗震救災的晚會節目。那之後的四天四夜,我們平均每天隻休息兩個小時。前方記者不斷發回的消息震撼了我們的心,有些女同誌看著稿件忍不住失聲痛哭。“我們一定要為災區人民做點什麽!”,我在心裏告訴自己。於是,甘肅省第一台以抗震救災為主題的文藝晚會“生命之歌”在震災發生七天後錄製完成。在晚會現場我們共向甘肅省慈善總會和甘肅省紅十字會捐贈賑災款項人民幣700多萬元,達成捐款意向17900多萬元,廣電總台的品牌節目主持人在演播現場捐款達3萬餘元,現場觀眾捐出的善款也將近6萬元。晚會播出後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和共鳴,許多企業和個人紛紛打來熱線表示要為災區出一份力。晚會主創團隊也得到了總台領導和中心領導的鼓勵以及肯定。
但是,在很多外地打來的熱線中,一些身在他鄉的甘肅籍觀眾表示平時簡短的新聞報道不能讓他們全麵了解災區的情況,希望能看到一檔內容豐富的抗震救災專題節目。於是,文藝中心領導迅速做出決定,《夢工場》節目馬上從常態娛樂節目轉型成為每周50分鍾,以抗震救災為主題的文藝專題節目。作為節目的執行製片人,我和欄目同事加班加點擬訂了新的節目方案,派出外景記者再次趕赴災區進行實地報道。接下來的每個周末,我都是在製作機房度過的,父母把換洗的衣物和鋪蓋送到了機房叮囑幾句就離開了,他們怕影響了我的工作。《溫暖進行時》、《生之戀歌》、《我們在一起》、《士兵日記》、《手牽手》等一係列的文藝專題片通過甘肅衛視每周日晚10點30分的《夢工場》節目讓廣大的觀眾了解到了災區重建自救的過程,一幕幕抗震救災的感人畫麵、一個個鮮活的英雄人物,一個個動情的溫暖故事把我們和災區人民的心緊緊連在了一起。
2008年6月29日的《夢工場》節目中我們播出了“七一”特別節目《永遠的長城》,人民子弟兵在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中為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所付出的艱辛、汗水甚至生命凝結成了“永遠的長城”,讓電視機前的觀眾潸然淚下。作為這期節目的導演,節目播出時我已經四天三夜沒有合過眼了,我左手輸著液,用右手完成了最終的剪輯。《永遠的長城》後來也選送到了抗震救災節目評選活動中,並得到了甘肅省廣播電影電視局《視聽通報》“熒屏亮點”的嘉獎和局台領導的表揚。
其實,比起在抗震救災宣傳報道工作中的一線記者,我的付出還遠遠不夠。但是我覺得,製作機房就是我和天災戰鬥的陣地,我手中的筆和剪輯台就是宣傳報道抗震救災感人事跡的有力武器。現在,災區的工作已經恢複到了重建家園的狀態中。我也和欄目的同事一起為給老百姓製造快樂而繼續忙碌著。我深刻感受到,抗震救災宣傳報道工作是對我個人事業發展的一次洗禮,媒體工作者的公眾責任感無時無刻不在撞擊著我的內心。它提醒著我在今後的宣傳報道工作中要全力保障老百姓的利益,著眼於老百姓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為老百姓提供豐富的精神文化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