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廣電總台電視新聞中心 餘恩波
5月12日下午,四川汶川大地震發生後,我心急如焚,無數次地給在文縣的家人打電話,卻始終不通。5月13日,當得知我台決定將派出首批趕赴隴南地震災區采訪報道組采訪地震災情時,我主動向中心領導請纓,在得到批準後我們於13日中午出發,趕赴隴南文縣地震災區。
第一時間走進災區
從蘭州出發已經是13日下午2點左右,晚上9點,我們行至隴南成縣,這個昔日喧鬧、繁華美麗的縣城變得格外安靜。由於地震,道路兩旁的路燈已經關閉。在黑暗中,我們看到在街道的綠化道邊和人行道上,到處是城區群眾搭起的一排排高低不一的簡易棚,坐在帳篷外拿手電筒相互交談的群眾,他們的眼神中充滿著焦慮、無助和惆悵,在這裏,我們感受到了地震的可怕和人類的渺小與脆弱,除了心中湧出的酸楚,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到災區一線用攝像機和手中的筆去了解“5·12”地震帶給老百姓的所有災難。
淩晨1點左右,進入隴南市武都區。我們看到在幾公裏的濱江大道和休閑廣場臨時安置點搭滿了用塑料布、彩條布圍起來的簡易棚,在縣城開闊的地帶停滿了汽車。隴南的災情要遠比我們預想的要嚴重得多!此情此景讓我們隨行的3位記者顧不上休息,在了解了一些情況後馬上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中,奔赴醫院采訪受災群眾的受傷情況。在隴南市第一人民醫院搭建的臨時病房,擠滿了因地震受傷的近百名傷員,他們當中有老人、孩子和婦女。正當我們采訪時,一聲孩子撕心裂肺的哭聲劃破了夜晚的寧靜,孩子不停地叫喊著:“媽媽,我疼!”當我看到這個受傷的孩子,我驚呆了:孩子的一條腿已經被截肢,那殘留的一半細弱的腿部傷口上還在不斷地滲血。地震發生時,孩子被學校坍塌的院牆砸倒,是地震奪去了這個幼小孩子的一條腿。在身邊守護孩子的媽媽,含著眼淚小心翼翼地撫摩著孩子的額頭,對孩子喃喃地低語著……那一感人至深的時刻,讓我們在場的每一個人動容,我的眼淚奪眶而出!結束采訪時,已經是淩晨3點多。此時,我不停地撥打著文縣家中電話,期盼得到家人平安的消息,可依舊杳無音訊。第二天,我們及時回傳了到達隴南武都區的第一批稿件。在《甘肅新聞》中播發了5條新聞,第一時間向社會各界報道了隴南災區的消息。
動情采訪及時報道
5月14日早晨8點,我冒著一路塌方、飛石滑落的危險由武都趕至文縣。原本隻需要6個多小時就可以到達,而這一次卻在9個多小時之後才到達文縣。當得知家人安好並已住進臨時安置點時,我兩天來的擔心、焦慮終於得以緩解。就在同一時刻,當我和隨行記者得知在文縣鐵樓藏族鄉發生了重大災情,我顧不上回家看望驚魂未定的家人,又一次上車與同事趕往鐵樓鄉的下墩村。下墩村位於半山腰地段,是藏漢群眾聚居的村落。這個村距離坡底約5公裏的路程,地震使這個原本就崎嶇不平的山路變得更加難走,山體到處是大麵積裂縫和塌方,當我們步履蹣跚地爬到半山腰,小心翼翼地從山頂滾落的一堆堆飛石上慢慢跨越時,突然一陣強烈的餘震襲來,頓時覺得身體無法站立,搖搖欲墜。慌亂中我緊閉雙眼,緊緊抓住隨行記者陶曉鵬的雙手。當餘震過後,我們用超平常狀態快速爬上下墩村。這個村有60多戶人家,300多口人,有50多戶人家的房屋全部坍塌,其他房屋都成了危房。就在我們到達時,全村的藏漢群眾正在全力地搜尋被倒塌的牆體掩埋近10個小時的86歲漢族老人。焦急的家屬跪坐在坍塌現場泣不成聲,藏漢群眾齊心協力地努力尋找著,在沒有挖掘工具的情況下,我們和藏漢群眾一起用自己的雙手一次次地往外扒倒塌的土方……我們的鏡頭記錄下了這令人傷心的一刻……
5月15日,從文縣趕往離震中最近的地方——甘川交界的中廟鄉餘家灣村。地震發生後,由於交通原因,致使這個村子與外界失去了聯係。餘震還在繼續,危房還在倒塌,但是我知道我肩負記者的責任,我與我的同事冒著生命危險,走進了麵目全非的村莊。這個村子70多戶人家,400多口人的房屋全部倒塌,無情的地震災情讓這個村民的家園在瞬間夷為平地,村民在頃刻間也變得一無所有。一位年近80的老太太,站在掩埋高過自己胸膛的廢墟中找尋著家裏的物品,在我們大家把老人家從廢墟中拉出來時,她的手中緊緊地攥著被砸得已經變形的碗。她告訴我:“家人都死了,我這一把年紀也沒人管我,為了以後討飯,我要把自己的飯碗掏出來……”這一幕幕的場景就像一聲聲擂響的戰鼓,把我從沮喪和悲傷的深淵中拯救出來。我明白:作為一個記者,有責任把現場的情況通過媒體傳播出去,讓更多的人了解這裏的災情。這裏需要救援,我們和他們在一起。這也是作為記者僅能做的、也是應做的事情。
在采訪中我們得知文縣石雞壩岷堡溝村,由於地震導致交通中斷、通信中斷,三四天沒有和外界有任何聯係。於是我和陶曉鵬又一次冒著生命危險探訪了這個村子。岷堡溝村的道路是一個狹窄的河穀,道路兩邊懸崖峭壁,巨石擋道,由於地震導致這條道路全部損毀。為了躲避隨時滑落的飛石、塌方,我們一路跑進岷堡溝村。
困倦疲勞,喝不上水吃不好飯。夜深人靜時,我們借助路燈的光線趴在河堤邊完成當天的新聞稿件。受信號傳輸條件和手段的限製,道路受阻、微波不通,我們拍攝采訪的素材無法及時傳送到台裏,常常是在災區采訪到夜裏九十點鍾,再長途跋涉幾十公裏從鄉村趕到縣城,克服沒電、沒水、沒有固定休息的地方,將第二天要播發的稿件趕製出來,然後通過接力棒的方式由村到鎮、由鎮到縣、由縣到隴南市區,最後借助隴南市電視台的微波信號傳送到蘭州。我們雖然曆經千辛萬苦,可是我們的努力使災區的現場畫麵在第一時間呈現在觀眾麵前。共發回新聞報道35條。
責任讓我更加堅強
從到達災區的那一刻起,我才發現用“生離死別”已經難以形容我的所見所聞。那些10來米高的廢墟,對我來說,變成了一座座高山。看到的處處是岌岌可危的布滿裂縫的房屋,隨處是塌方、山體滑坡,走在路上會時不時有碎石從公路兩邊滑下,隨時隨刻都威脅著我們的生命。在甘川交界文縣的最南端姚渡鎮和餘家灣村、在文縣石雞壩的岷堡溝、在文縣鐵樓藏族鄉的高山村莊、在文縣災區第一線的溝溝岔岔,我們一次次地身處險境,一次次地從危險中脫離,卻像人生中的一次次洗禮,生死經曆總會讓人永遠難忘。在我們眼裏:解放軍官兵、武警官兵、民兵、醫護人員、誌願者以及深入危險千千萬萬的受災群眾都用行動和意誌來詮釋生命的偉大,以一種令人感動的方式堅守生命!
為了及時報道一線災情,我們三下碧口鎮。吃住不能保證、3天不能洗漱,每天隻能吃一頓自帶的方便麵。在采訪現場,地震給我帶來的恐怖和悲傷超出了我的想象!大地震中,生命是那麽短暫與脆弱,但又是那麽堅韌和頑強!在現場,我眼前發生的這一切都是我需要記錄的,是要把它全部真實地記錄下來。作為一個女性,有著和其他女性同樣的脆弱,而身為災區一線的記者,我知道自己應該加倍的堅強。在災區報道的時間裏,為了生命的尊嚴,我選擇了堅強麵對。我一次次地深入險境采訪、記錄,是因為我已經變得堅強。作為一名女記者我心裏感覺踏實,因為在災區人民最需要的時候,我是一名新聞戰士,我積極地奮戰在災區第一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