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廣電總台電視新聞中心 邱曉龍
汶川大地震,舉國震驚。我總是不斷回想起在隴南災區的所見所聞和一幕幕難以忘懷的場景。
畢竟那是我們許多人有生以來第一次親曆這樣的災難。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能夠親曆災區,我是幸運的,而作為一個普普通通的人,我也是幸運的,就像網上寫的:“活著的每個人都是幸存者。”
2008年5月17日,上午我正在七裏河采訪有關為地震災區捐款的節目,欄目突然通知趕緊回單位,要我們今天就去災區拍攝抗震救災的節目,趕回台裏匆匆收拾後已經到了下午,給家人打了個電話就趕路了。當天晚上住在了天水,晚上11點左右的一次餘震非常明顯,這也是我們進入災區後第一次感受到的強餘震,實話說當時確實有些害怕,但還是故作鎮定地說:“沒事兒,要是大地震,跑也來不及了,睡覺。”當時住的好像是在十一樓,如果真的有危險跑是肯定不可能的。後來,每天幾乎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時間久了漸漸也就習慣了。
根據欄目的安排,最初我和攝像蘇磊主要負責康縣的采訪報道。剛開始到這兒我感覺災區跟我想象的不一樣,但是以後的時間,徹底改變了我的看法。原來,真正的傷口在大山裏,在那些最貧窮的地方……
通過采訪了解,地震給康縣這個小縣城的災害遠遠超出我的想象,路旁一處處的房屋看似還好,其實好多已經成為危房不能住人,街道兩旁一個個五顏六色的防震帳篷,無聲地告訴人們不久前的傷亡和損失,當地人幾乎大部分都是住在戶外,晚上整個縣城的樓房幾乎找不到亮燈的窗戶。記得剛剛住進當地招待所時,服務員告訴我們:“你們晚上還是睡到外麵好,餘震一直不斷,最近幾乎沒有人住了。”
康縣受災最為嚴重的是以豆坪村為主的幾個村鎮,縣委宣傳部的一個科員帶領我們翻山越嶺,趕到豆坪,看到全村所有的百姓都轉移到村子僅有的空地上。他們的表情麻木而凝重,大災之後的人似乎都有一種絕望和茫然。村子裏到處是殘牆斷壁,坍塌的房屋埋掉了村民們所有的財產和糧食。好多人從廢墟裏爬出來的時候,完全成了一無所有的人。
豆坪小學,和村裏的大多數民房一樣,也是一片廢墟,學校有學生147名,教師10名。地震當天,除了有兩名學生請了病假外,其餘師生都在校,難以想象在短短的幾十秒時間裏這些孩子和老師是怎樣從搖搖欲墜的教室裏麵跑出來的。豆坪小學的一位老師向我們介紹了當時的情景,“老師站在教室門前,用肩膀扛著門,大聲喊著讓同學們趕緊往操場跑。學校整個都毀了,教室、課桌、學生的書本文具,什麽都沒了。地震前沒有一絲征兆,學生剛剛上課,幸虧每個教室裏都有跟班老師。萬幸的是在房屋倒塌之前,所有的學生和老師都安全撤了出來。”在豆坪采訪的時候大家都在說,甘肅都這樣嚴重,不知道四川成什麽樣了……
在災區的那段時間,有很多難忘的事情,我們的攝像機也記錄了很多故事。但作為一名電視新聞工作者,現在回憶起來還是有不少的遺憾,采訪中有一個現象,隻要災區有一個新聞點就會有很多的媒體進行集中輪番“轟炸”,有時候無疑是一種資源浪費,重複信息,可能是由於當時的環境因素,大家的鏡頭全部集中在描述受災程度和後果上,相對忽略了一些看似普通的東西。譬如,所有媒體都在關注報道災區的損失程度和數字,進入災區的物資和部隊等,是否能夠抽出一些力量關注其中的故事和看似單獨的個體,如果當時能夠拍攝一個加油站或沿途的飯館,記錄這裏每天來來往往的車輛和不同地方的人,了解他們來災區的目的,統計一天的數字和流量,可能會感覺更生動一些。
從我個人的角度來看,甘肅的災情有不少地方是“內傷”,不容易被人察覺,而災情嚴重的地方大都在交通不便的大山裏。其次,甘肅的人員傷亡和四川相比比較少,畢竟人命關天,不像四川死亡人數那麽驚人,讓人震撼,所以在電視鏡頭表現方麵,可能很少拍攝到央視或四川台那樣具有衝擊力的畫麵,這個時候挖掘選題和故事就顯得十分重要。有一個細節,隴南地區當時的賓館或招待所幾乎每天都有服務員通知,晚上不要住在室內,最好住在帳篷或戶外,如果能夠以這個服務員為線索,記錄她的工作環境和旅館裏旅客的反映,可能作為電視新聞的效果會更好。
同時覺得遺憾的是,關注的角度有些單一,從抗震救災到災後重建,關注的多數是現在如何如何,而地震災害的後患同樣也是比較大的,在甘肅很多地方震後造成的山體裂縫和滑坡,顯然不再適合人類居住,那麽,深山裏毀滅了家園的人們往哪裏去,今後他們如何生活住在哪裏?再一個方麵,重建的不僅僅是房子和學校,心靈的重建更加重要,失去孩子的老人,失去親人的孩子,他們的故事都是可以發掘的新聞線索,像這樣的新聞專題報道卻做的不多。
另外,在前方報道當中,媒體可能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進入災區的人和事,而對從災區出來的人或事很少關注,如果當時能夠顧及這方麵的內容可能會從另一個視角反映主題。地震期間,央視的電視直播把現場情景的圖像、聲音及記錄、報道、采訪等即時傳播給觀眾,這種突破了傳統電視節目所受的時間、空間的限製,記者的報道、現場的進程、電視台的播出和觀眾的接收在同一時間進行,將事件在第一時間相對完整而真實地呈現在受眾麵前,體現了新聞報道所要求的及時與真實,可以最大程度地還原或重構事件。但由於目前我們的設備和資源無法做到這些,就更需要記者去尋找新的新聞線索,或用多一些紀實性較強的故事來揚長避短。歐美電視提出“新聞就是LIVE”,就是要促使新聞采編人員打破原有的思維與敘事模式,在更大的時空範圍內去主動捕捉新聞事件,增加報道中觀眾未知因素的含量。
其實在此次汶川大地震中,從中央到地方多次出現的一個詞就是啟動應急預案,我一直在想我們新聞報道,能不能針對這樣類似的突發事件也製定一個應急預案?如果以後再遇到相同的情況或其他突發事件,也可以立即進入狀態,更好得完成任務。比如,日本政府指定的唯一公共放送機關NHK早在1985年9月就建立了“緊急警報放送係統”,在其《日本放送協會防災業務計劃》中,就災害報道的諸多事項製定了極其周密的實施細則,各家電視台為了應對《放送法》、《災害對策基本法》和《大規模地震對策特別措施法》的要求,也積極建立起緊急特別報道機製。近幾年來,NHK利用高科技不斷完善緊急特別報道機製,比如設立了專門網站,市民隻要通過手機就可以隨時隨地掌握天氣情況,為民眾盡早避難提供了便捷、暢通、雙向互動的信息渠道,這樣就使災害報道從“結果型”轉變為“預報重視型”,減少了災害造成的損失。
電視媒體緊急特別報道機製的建立,不僅將事件、新聞報道、社會三者緊密聯係在一起,有力保證了電視台無論在何種條件下都能夠及時、準確地向受眾傳達信息,而且憑借受眾關心度獲得高收視率,將電視媒體融入政府社會危機管理係統,使媒體的社會效能得到充分發揮。
現在,地震已經過去,人們的生活工作仍在繼續,我們的新聞報道和電視節目同樣也在繼續,而在當下媒體競爭激烈的環境當中,如何更好地適應和麵對值得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