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廣電總台電視新聞中心 王暘
有的事情,歲月會慢慢磨去留在腦海中的記憶,無跡可尋;也有些事情,時間隻會讓記憶越來越深刻,銘刻在心。震區的28天,我想我永遠無法忘記!那一個個片段,串起了我的記憶,就像電影拷貝中的一個個畫麵,每一次放映,都牽動著我的心。
5月12日,我剛從河西采訪回來,回家不久,那突如其來的災難發生了,在我意識到地震的那一刻,我腦海裏隻有一個念頭:“我要到一線去!”隨後,我拿起尚未打開的行李,第一時間回到台裏,及時補充相關知識和背景資料,為隨後的工作做準備。
經過一番請戰,我終於如願前往,奔赴隴南的路上,看著車窗外飛逝而去的山川,我發現我的心裏有著很多情緒,有興奮、有焦急、甚至也有些許的不安,興奮是由於終於可以去親曆一個特殊的時刻,可以用手中的攝像機去見證一些東西;焦急是因為對隴南的受災情況幾乎一無所知,急於想要去做些什麽;而不安,這種幾乎從未有過的情緒,就是由於我覺得我肩上的擔子很重,我能駕馭這麽大的題材麽?我真不想讓我這一次的經曆留下遺憾。
切諾基繼續在公路上不斷地飛馳,不多久我們來到一個收費站,“你們是去災區救災的吧?”“沒錯,我們是甘肅電視台的,要去隴南做一線報道。”“救災車輛一律免費,一路走好!注意安全!”
切諾基繼續前行,回想起收費員真誠的笑臉和一輛輛滿載各種物資的救災車輛,我心裏一種激動油然而生。那一刻,我真的相信,災難麵前,中國不會倒下!中國的人民不會倒下!雖然災難突如其來,但是我們一定不會被擊垮!因為我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記得2004年5月我和朋友去嘉陵江漂流,那裏的青山綠水對我們這些在水泥森林裏的人來說,簡直就是人間仙境。而這次徽縣境內受災最重的109隧道就在我們上次漂流的嘉陵江旁,故地重遊109隧道,映入眼簾的景象讓我心裏隻有一個詞:震撼!原本翠綠的群山被油罐車燃起的大火熏得烏黑,曾經溫順美麗的嘉陵江被公交車大小的山石阻塞了河道,河床水位和公路幾乎齊平。
為了及時讓更多的人了解到這裏的受災情況,作為到109隧道現場的第一組電視記者,我們報道組第一時間和在這裏搶險的鐵路工程人員聯係,抓緊時間拍攝采訪。
我記得那一天氣很熱,隧道口的濃煙和餘熱讓人快要窒息,但是看著鐵路工程人員和消防官兵執著忙碌的身影,我們似乎也忘卻了這些,和他們一樣頂著餘震滾落的山石,忠實地記錄著這裏的一切。拍攝結束後,我們發現了一個大問題:節目做好無法傳輸回蘭州!怎麽辦?離這裏最近的武都微波站離這裏有數百公裏都是山路,平時就不好走,更別說在這樣的節骨眼上了。這時我們想到往常上網聊天的軟件——QQ,中央台發回的第一段災區視頻不也是用它傳輸的麽?既然他們可以,我們也能做到。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由於地震的原因,徽縣的所有網吧已經停止營業,唯一可以上網的徽縣賓館網速奇慢,被我們戲稱為“龜速”,一條3分鍾的新聞傳回蘭州竟然花了6個多小時,這讓我們采訪組很是無奈,不過當看到我們的節目順利播出的時候,大家都開心地笑了起來。
隨著成縣雞峰山微波站的恢複,我們終於可以放棄龜速網絡了,畢竟成縣到109隧道也就百十公裏,2個多小時就能到達,看來我們的時效性有保證了,開心!不過我後來想起這件事,一點開心的感覺也沒有。記得那段日子,為了節省時間,顛簸的汽車就是我們的工作室,每次拍攝完,我們都會在車內將剛拍攝好的素材,采集到我自己的筆記本電腦中,開始組稿、編輯,餓了,來一口幹幹的方便麵;渴了,灌一口礦泉水;顛簸中,身體撞上車廂來不及管;晃動中,鼠標偏移,就抓得更緊……就這樣,一條條新聞在這個特殊的“汽車機房”裏,在一次次顛簸中完成成片編輯,第一時間通過微波回傳到蘭州,有效地提高了電視的時效性。說老實話,那一段時間,真的很累,不光是身體,也包括內心,那段時間,我心裏最多的想法就是早一點將我們的新聞傳回蘭州,讓更多的人知道,甘肅的電視媒體在災難麵前沒有退縮,沒有放棄!
6月8日是端午節,是賑災開始後第一個中國的傳統佳節,也是第一個成為法定假日的端午節。那一天,我和攝像記者劉依然正在康縣采訪,聽說在康縣救災的蘭州軍區某紅軍師的“鐵錘子團”要在那天和當地百姓聯歡,於是我們和司機馬上趕往“鐵錘子團”在王壩鄉的駐地作采訪報道。
一起吃過炊事班精心準備的晚飯,聯歡真正開始,營區的空地就是舞台,軍車的大燈就是照明的燈光,沒有華麗的出場陣容,也沒有鮮花和禮儀小姐,有的隻是戰士們和同學們飽含質樸的表演,一束束野花甚至是野草就能表達大家對這些臨時演員的喜愛。
那一刻,我從攝像機的尋像器裏看到,無論是表演者還是觀眾,那一張張憨厚的臉上看不到絲毫的憂傷,有的隻是對重建家園的信心和希冀。那場晚會讓我想起中學語文課本裏的那篇《愛爾克的燈光》,災難過後還有希望作支撐的民族一定會重新站起來的。
隨後的日子裏,我和劉依然一直在“鐵錘子團”進行采訪報道,采訪過程中我發現,這個團為了幫助王壩鄉恢複生產,不但自費購買了繩索、工具,還將部分帳篷和炊事車等物資支援給當地學校,並發動官兵和當地百姓結幫扶對子,在他們的影響帶動下,更多地老百姓加入了重建家園的行列,看著那些在廢墟中忙碌的身影,看著那些臉上還有些稚嫩的士兵,在一次次的號子聲中,推倒一段危牆,搬出一件件東西,我再一次感受到了人民軍隊在這次災難中所起的作用,毫不誇張地說,是他們,用自己堅實的臂膀扛起了受災群眾頭上那片瀕臨垮塌的天!
28天,在人生的曆程中隻是驚鴻一瞥,但是這28天裏,我所經曆的事情太多太多……無論是帶著父親囑托、自費包車捐贈救災物資的個體經營戶;還是不顧自家受災嚴重、全力幫助村民重建的村幹部;或是主動幫助鄰村修建學校的村支書;以及一隊隊自發去部隊慰問的尋常百姓,他們的職業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但是他們都是黃皮膚,黑眼睛的炎黃子孫,正是他們這樣不計得失,群策群力的作法,讓我們滿目瘡痍的家園慢慢恢複元氣,讓我感動,讓我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