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廣電總台廣播新聞中心 王成梧
從災區回來以後,有一段時間,我被安排在各種場合作報告、座談、領獎,這多少讓我感到一種不安。不是矯情,是因為在這次抗震救災的宣傳報道中確實有太多太多動人的故事和先進的事跡,我隻是做了一個新聞記者該做的事,在榮譽麵前總覺得心裏發虛。
有人說,大災麵前,就是考驗政府和媒體的時刻。“5·12”當天下午,《今日觀察》節目部成員召開緊急策劃會,決定立即對《今日觀察》節目做出調整,打破常規,策劃推出《今日觀察特別報道——抗震救災,我們萬眾一心》係列節目,並對節目的選題和人員分工作了具體安排。通常情況下,像《今日觀察》這樣的專題性節目的采訪製作周期至少要一周左右,而根據節目安排,抗震救災的特別報道從5月14號就要開始,這意味著,以往一周才能完成的工作要在一天之內完成,工作難度和強度可想而知。我承擔了第一期節目,連夜搜集素材,與前方記者連線、寫稿、製作。5月14日清晨,當人們打開收音機,《今日觀察》特別報道——《抗震救災,我們萬眾一心》第一期節目《直擊災區第一線》在甘肅人民廣播電台如時播出,及時地向外界報道了我省地震災區一線的情況。
由於節目部主要負責人有其他任務,加之節目部人員緊張,我一邊協調節目部內部事務、安排采訪,一邊還要承擔新聞節目和《今日觀察》節目的采編任務,同時,還要兼顧《今日觀察》節目的主持工作,工作量的驟然增加打亂了正常的生活秩序,那幾天每天工作到深夜、淩晨,甚至顧不上吃飯。
“真正的記者應該到第一線去!”大地震發生後,我就主動請纓,要求赴地震災區一線采訪。考慮到節目的人員問題,單位領導沒有安排我參加第一批次赴災區采訪任務。之後,我不斷請戰,要求參加一線報道。此時,我的祖母去世,由於工作上實在走不開,我委托親屬幫助料理祖母的後事,利用半天時間將祖母安葬後,就迅速回到工作崗位。次日,我戴孝奔赴災區一線采訪。
地震發生後,全國各地的愛心人士不斷向災區捐款捐物,表達愛心。當我從一個朋友那裏得知,一位山東企業家有意向地震災區奉獻愛心,便主動與山東方麵取得聯係,做了大量協調服務工作,最終,將價值60多萬元的收音機、棉被、膠鞋等災區急需的物資和10多萬元現金送到了甘南州受災最嚴重的舟曲縣,這也是舟曲縣收到的第一批外省捐贈的物資,緩解了災區群眾的燃眉之急。
就在我和山東企業家一同奔赴舟曲縣災區的途中,甘南州宣傳部的領導打來電話說,州上剛剛接到省上有關部門通知,3天之內舟曲境內會有強烈餘震,建議暫時不要進入舟曲。考慮到山東企業家的安全,一行人被迫轉道合作市。到達合作後,當地宣傳部領導說,省上明確通知有強烈餘震,史無前例,足見形勢的嚴重性,其他媒體的人已經撤出了,並再次建議暫時不要進入舟曲。而此時,進入災區、了解那裏的情況的衝動已經占據了我的腦海,我想,當地幾萬群眾還在那裏受苦,他們都不怕,我有什麽好怕的?在安排山東企業家返回之後,我毅然趕赴舟曲縣采訪。
進入災區後,餘震仍很強烈,我每天沿著陡峭崎嶇的山路,在受災嚴重的山鄉村落采訪。晚上回到駐地還要寫稿,通常也是忙到淩晨。之後,我又輾轉到了隴南市受災嚴重的武都區、康縣、成縣、文縣等地,幾乎跑遍了所有的重災區以及重災區的每一個鄉鎮、每一個村落,用手中的筆和話筒把我在災區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一切,通過各種體裁的新聞稿件及時發回電台,讓廣大聽眾了解到了災區的真實情況。
由於災區生活秩序受到地震影響,我和同事們一起住在臨時帳篷裏。帳篷裏白天的溫度高達40度以上,深夜又會被凍醒。在來來往往車輛的幹擾下,晚上根本睡不好覺,早上6點多鍾又要爬起來,趕赴當天的采訪地點。帳篷裏用水不方便,我通常是喝兩口礦泉水漱漱口,手裏捧一點水抹抹眼睛就出發了。夏日的隴南氣候悶熱,好幾次由於連續工作時間太長,加上天氣炎熱,我差點中暑暈倒。晚上,寫完稿通常是深夜,還要自己播音,自己製作音頻,合成節目。在災區上網不方便,為了及時把稿子傳回台裏,不耽誤播出,我有時候深夜還要獨自在大街上尋找可以上網的地方,也有半夜敲別人的門被趕出來的經曆。因為工作繁重,經常耽誤了吃飯,我隻能在深夜泡碗方便麵。由於水土原因,我到災區幾天後出現腹瀉,身體不適,全身無力,可我還是撐下來了。因為,一想到當地群眾受的苦,想到解放軍受的罪,我們這些苦累又算得了什麽?
甘肅的重災區在隴南,隴南的重災區在文縣,文縣的重災區在碧口。文縣碧口鎮距離四川省重災區青川縣的直線距離隻有10公裏,餘震在這裏顯得格外強烈,頻發的餘震使人情緒緊張、思想紊亂。尤其是當地地形複雜,山勢險要,交通不便,很多山路狹窄而危險,山上隨時可能發生泥石流或者滾下石頭,可越危險的地方越是出新聞的地方。我在文縣一共待了20多天,大部分時間是在受災最重的碧口鎮、範壩鄉、中廟鄉采訪。有時達到一個目的地需要走五六個小時的山路,車進不去,我就和當地幹部一起徒步走進村裏。
文縣碧口鎮李子壩村地處四川省青川縣包圍之內,“5·12”地震後,交通、電力、通訊全部中斷,直到六月中旬依然沒有完全恢複。因為距離碧口鎮路程遠,交通中斷,加之四川省青川縣施行交通管製,無關人員一律不準通過,所以一直沒有省內記者進入李子壩采訪,李子壩一度成為一個“信息孤島”。得知李子壩的情況後,我積極協調聯係,克服重重困難,於6月12號經過7個多小時的顛簸,繞經重災區四川省青川縣,進入了李子壩村,我們也成為第一批進入李子壩采訪的省內記者。在依然強烈的餘震中,我通過電話連線及時發布了李子壩受災後的真實情況。
在這次采訪中,我發現並報道了在抗震救災當中湧現出的大量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跡,其中,及時疏散並有效組織學生和村民抗震自救的文縣範壩中學校長許偉、為了搶救群眾生命財產而自己的父親在地震中逝去的康縣銅錢鄉王灣村村委會主任李仁清、三次衝進廢墟背出3個老人的碧口鎮法庭法官張雷雨、不怕髒不怕累走到哪幹到哪的華亭縣農民誌願者吳歲球、不顧各人安危緊急疏散學生的康縣豆坪小學全體老師、不顧自家受災連續多個日夜為轄區群眾救災的武都區洛唐派出所全體民警等等“抗震救災英雄”,通過我們的采訪報道,這些抗震救災英雄的事跡在廣大群眾中產生了極大的反響。
在和這些英雄相處的日子裏,我每天都被他們在大災麵前表現出來的勇敢和無私深深地打動,也一天天強烈地感受到:人世間最偉大的愛叫大愛,世界上最堅強的力量是凝聚力!
從5月19號到6月21號,我在災區一線采訪34天,走遍了受災嚴重的甘南州舟曲縣,隴南市武都區、文縣、康縣、成縣、宕昌縣等地,行程54000多公裏,采寫新聞稿件80多篇,采製新聞專題節目8期。
盡管在災區隨時會有危險,生活很苦,工作很忙,但是我心甘情願,因為我深知,全國、全省人民在關注著災區,關注著媒體,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去災區不是我的選擇,而是我的責任!在這場特殊的戰鬥中,我和我的同事們用行動向人們闡釋媒體的責任,用我們的筆和話筒記錄堅強,傳播大愛,我們做了,我們還將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