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廣電總台廣播新聞中心 曹煊
四川省汶川發生的8.0級大地震,波及甘肅省隴南市、甘南州等10個市州,造成365人死亡,數萬人受傷,數十萬房屋被毀,是僅次於四川的地震重災區。地震發生後,作為全省最具權威的廣播新聞采集發布機構——甘肅廣電總台廣播新聞中心,迅速啟動非常態新聞節目應急方案,第一時間發播震情信息,充分發揮廣播新聞媒體在災難性報道中的獨特優勢,為社會公眾提供及時、準確、權威的新聞資訊,高密度、大時段、大容量、全麵充分地報道了救災一線的情況,有針對性地引導社會輿論,消除人們的恐慌心理,為抗震救災工作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輿論支持。
啟動應急預案,反應及時迅速
5月12日下午2點28分,甘肅廣電總台大樓突然發生強烈搖晃,地震了!當人們還在萬分驚恐當中,廣播新聞中心立即派出記者分赴省地震局、省政府應急辦和蘭州街頭采訪,在整點新聞中滾動播出了《四川汶川縣發生7.8級地震,我省中東部震感強烈》的消息;在當晚6點30分的《全省新聞聯播》中播出了《四川汶川地震波及我省大部,人員傷亡超過千人》,同時播出了蘭州市民對這次強烈地震的感受。麵對如此嚴重的災情,我們在隨後的整點新聞中不斷增加有關這次強烈地震給我省各市州縣造成的損失情況,以及防震抗震常識和專家提示等。便捷靈活的傳播方式使甘肅廣播新聞中心成為第一家最早發布地震權威信息的甘肅媒體。
由於對地震信息報道迅速及時,從下午到晚上廣播新聞中心編輯部內聽眾電話不斷,有報告災情的,有詢問震情的。為了滿足聽眾對災情的知情權,消除對地震災害信息的不確定性,穩定人心,鼓舞廣大群眾抗震救災的鬥誌,當天下午,廣播新聞中心迅速啟動應急預案,成立了抗震救災新聞報道領導小組,當即決定打破部門界限,人員統一調配。抽調10名記者到受災嚴重的武都、文縣、徽縣、康縣、舟曲縣等抗震一線采訪,及時報道當地災情、被困人員救治、災區群眾安置等抗震救災情況;抽調十名記者盯緊省抗震救災指揮部、蘭州軍區及地震、氣象、民政、衛生、交通、通訊、電力、水利、物資、糧食等部門及時報道、公告、告示、援助信息、餘震天氣變化信息、全省抗震救災的戰略部署和措施及一些涉及抗震救災的關鍵點和重要環節;抽調專人負責有關市州黨委政府、相關網站及市州縣廣播台站有關抗震救災最新信息的搜集匯總綜合。同時決定,打破常規,大幅度調整節目內容,根據需要延長播出時段,高密度、大容量、全方位報道全省抗震救災情況。所有《整點新聞》全天滾動播出有關抗震救災最新動態消息;《甘肅新聞》、《全省新聞聯播》延長播出時間60分鍾左右,先後開設了《眾誌成城,抗震救災》、《來自抗震救災第一線的最新報道》、《救災一線子弟兵》、《抗震救災英雄譜》等欄目,直播節目《午間播報》延長到40分鍾至60分鍾,除全方位匯集抗震救災信息外,還連線一線記者,既信息豐富,又生動感人。這樣使得抗震救災的新聞節目增加到10檔,每天播出新聞條數達300多條,播出量超過6小時。另外新聞中心的社會熱點評說節目《今日觀察》調整為《抗震救災,我們萬眾一心》專題節目;監督服務類節目《廣播接待室》調整為抗震救災資訊服務節目。正是這種快速的反應、合理的安排,使得廣播新聞中心整個抗震救災的宣傳報道有條不紊、循序漸進,形成宣傳報道的合力和集群效應。
拓展信息渠道,實現聯動效應
在這次抗震救災的報道中,我們強化了和災區黨委政府的聯係;強化了和當地駐軍的聯係;強化了和省直有關職能部門的聯係;強化了和市州廣播台站的聯係,能夠在第一時間得到抗震救災最新信息,使新聞信息渠道得到進一步拓展。主幹新聞節目除了及時報道省委省政府對全省抗震救災工作的安排部署,及時發布有關震情、災情通報和政府的公告、告示外,采用多點連線、多方聯動的方式對全省抗震救災工作進行全麵綜合反映。首先是來自一線的最新報道,由主持人與一線記者聯動,主要匯集新聞中心赴一線記者即時發來的搶救被困人員、傷員救治、災民安置、災區群眾生活以及災區水、電、路、通訊和109隧道、嘉陵江堰塞湖搶修等關鍵點的最新報道,這些報道采用現場連線形式,生動感人。5月25號,四川青川6.4級餘震,震中距離文縣碧口鎮僅16公裏,當時記者史昆正在采訪,第一時間與中央台和甘肅台作了現場連線,把文縣受災最新的情況報道了出去,播出的背景音響中還有東西跌落的聲響和“地震了,快跑”的喊叫聲。二是後方記者與災區黨委政府聯動。由分擔這項任務的記者連線縣、(鎮)鄉黨委政府負責人,反映當地受災情況以及當地黨委政府領導組織群眾開展抗震自救的情況,每天約連線三四個縣;三是歸口記者與部隊及相關職能部門的聯動。通過記者口頭報道、錄音報道和連線方式,及時報道部隊、政府相關部門組織力量奔赴災區抗震救災的最新進展、以及組織物資支援災區的最新動態;四是與省紅十字會、省慈善總會、工商企業和社會團體的聯動,著力反映社會各界奉獻愛心、支援災區的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五是與市州縣廣播台站聯動,協作報道當地抗震救災的最新進展以及受災較輕地區和沒有受災地區支援重災區的情況。通過多點連線、多方聯動,提高了新聞的時效性,擴充了新聞的信息量,增強了新聞的真實性和感染力。
搭建服務平台,提供實用服務
地震發生後,災區交通、通訊、電力全部中斷,災區群眾獲取信息的唯一渠道就是聽收音機。在這非常時刻,廣播提供及時有效的信息服務顯得尤為重要,隻有為聽眾提供急需實用的服務,才能彰顯應急狀態下廣播的獨特優勢。因此,我們除了在新聞節目中提供資訊信息、告急提示等方麵的信息服務外,還在地震發生後迅速開辟了一檔麵對社會和災區群眾的服務類節目——《廣播接待室抗震救災特別節目》,根據抗震救災的進展,適時做好以下服務:一是及時發布政府災情通報、抗震救災情況通報和有關部門的通告、告示,以消除人們對獲知信息的不確定性;二是分階段邀請地震、衛生防疫專家,麵對災區群眾講解地震逃生、防震自救、災後防疫和心理調適撫慰等方麵的知識,用以提高災區群眾的自我保護能力和自我調適能力;三是每天播發災區告急以及救災物資短缺情況,尋求社會各界的幫助和支援。青島廣源發集團得知甘肅地震後來到蘭州奉獻愛心,當他們在廣播中得知舟曲縣救災物資缺口較大時,與我中心記者聯係,購置了災區急需的彩條布、被子、藥品等救災物資,並與中心記者一起送往災區;四是每天預告災區天氣變化及次生災害危險的情況,通報災區公路交通通達情況,及時為抗震救災的順利進行提供準確的氣象信息和路況信息;五是滾動播出省紅十字會、慈善總會、民政的捐款熱線、賬號及救災款物發放監督電話,呼籲社會各界為抗震救災奉獻愛心,並對救災款物的使用發放進行監督。節目中把對人的關懷放在突出的地位,為災區群眾提供的服務具體實在,作為對新聞節目的有益和有效補充,在抗震救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也深受廣大聽眾的喜愛。
正確引導輿論,消除社會恐慌
四川汶川大地震發生後,麵對接連不斷的餘震,一時謠言四起,什麽“地震中心向天水、西安轉移”,什麽“蘭州近期有7級以上地震”等,再加上地震台網對陝西寧武到甘肅文縣之間發生餘震的預告和蘭州市對自來水管道進行檢修發出停水的通知後,似乎印證了地震謠傳,給群眾造成極大的心理恐慌,一些學校開始停課放假,許多市民在空曠地方搭起帳篷,並湧向超市搶購食品。針對謠言而引起的社會恐慌現象,廣播新聞中心以強烈的社會會責任感及時向省上有關領導反映了這一輿情和人們的恐慌心理,省政府很快通過廣播等媒體發布了甘肅文縣與陝西寧武之間可能發生的強餘震不會對蘭州等地帶來影響的公告,我們適時配發了《不信謠,不傳謠》的評論,號召廣大聽眾在這非常時期要自覺維護社會的安定有序,不聽信謠言,更不傳播謠言。為了正確引導社會輿論,我們派出記者,深入街道社區、工廠企業、機關學校進行采訪,反映廣大幹部群眾立足崗位,勤奮工作、多作貢獻,用實際行動支援災區抗震救災,把社會各界的注意力引導到做好本職工作上來,引導到支援抗震救災上來。同時,為了消除人們對地震的疑慮和恐慌心理,我們一方麵在新聞節目中不時播出特別提示,對社會上的一些謠傳進行科學分析,揭穿謠傳的欺騙性,提醒大家不要上當;另一方麵我們在專題節目中邀請有關專家講解有關地震的科普知識,讓聽眾了解地震發生的科學規律,消除對餘震的恐慌心理。通過我們多層麵的引導,地震的謠傳逐漸消失,人們的恐慌心理也隨之消除,社會秩序恢複正常。
團結協作,體現廣播記者職業精神
廣播新聞中心隻有40多名采編播人員,承擔著10檔新聞節目和2檔專題節目共6個多小時的采集製作播出任務,在這次突發事件的報道中,第一個在省內媒體中報道發生地震的是廣播新聞中心記者;第一個在全國媒體中率先對寶成鐵路徽縣段109隧洞塌方堵塞情況進行報道的是廣播新聞中心記者;在所有媒體中第一個趕到我省地震重災區文縣采訪的是廣播新聞中心的記者……這許多第一的背後凝結著廣播記者的辛勞與智慧,更體現著廣播人不畏艱險,團結協作、敬業愛崗的職業精神。
在這次大災難的報道當中,我們派出的一線記者在省內所有媒體中不算太多,但我們從一線發回的報道卻是最多的。一線記者從5月13日奔赴重災區後,冒著餘震等危險,克服通訊、交通和生活等方麵的重重困難,滿腔熱情地投入到了災區采訪報道工作中。記者李思滬13日發回寶成鐵路徽縣段109隧道阻塞的消息後,即刻趕到重災區武都區,深入各個受災嚴重的村社進行采訪,由於采訪鄉村大多地處偏遠,每天要行走十幾公裏陡峭的山路到達受災村莊,經常一天隻能吃一碗方便麵。他深有感觸地說:“特殊時期,一線記者的工作時間是24小時!”他是一線發回稿件最多的記者。記者史昆13日晚10點半,從武都與台裏做了一條電話連線後繼續趕路。因地震去文縣的道路異常難行,塌方、滑坡、碎石很多,行車十分危險,有人勸他最好等兩天再過去,但他決定無論如何必須連夜趕到文縣。他和司機克服各種困難終於在5月14日淩晨5點30分趕赴隴南市重災區——文縣,是省內第一個趕到文縣的廣播記者。他先後深入碧口、範壩、中樓、鐵樓、尚德、城關等鄉鎮,采寫了大量新聞稿件。記者胡左光跟隨來隴南指導抗震救災的中央領導和省上領導采訪完之後,主動要求到災情最重的文縣采訪,他於5月18日到文縣後,克服車輛緊張帶來的困難,每天徒步深入到文縣的村社、學校、醫院、居民帳篷中了解情況,並趕赴文縣災情最為嚴重、道路最為艱險的碧口鎮,采寫了許多鮮活感人的稿件。所有一線記者都能夠在第一時間搶發新聞,不僅及時發回了當地災情和抗震救災情況的報道,還與中央台和數家兄弟省台連線報道甘肅地震災情和抗震救災的新進展,使新聞事件的發生與新聞報道同步,基本實現了新聞報道的“零時差”。同時一線記者還深入挖掘,采寫回傳了《抗震一線黨旗紅》、《共產黨員危難時刻就得站出來,豁出去》、《舍小家為大家,異鄉救災顯真情》、《從珠峰保障到災區應急》、《救災父子兵》、《脫掉軍裝我還是個兵》、《救災路上魚水情》、《“軍生”降生記》、《帳篷裏的特殊婚禮》等有一定深度的稿件。新聞節目中一線記者發回的稿件條數占新聞節目總條數的一半以上,充分顯示了廣播媒體在災難報道中的獨特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