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14章 災難切片中的群雕

  省廣電總台 蘇銳鈞

  在我半個世紀的記憶中,對地震的感知從來就隻是一串數字,至少在公元2008年5月12日下午2點28分之前是這樣的。這個時間之後,地震在我的記憶中突然變“活”了,感知不再僅僅是數字,而是頭頂吊燈的晃動和腳下大地的顫抖,是眼前一片片民房的坍塌和一雙雙淚眼的閃光;是突然間反應過來的對親人安危的擔心,是身臨其境後心際不易察覺的一絲恐懼和焦灼……

  一

  我是在地震變“活”的那瞬間,快步趕向台裏的。進到大院後,眼前已是一片黑壓壓跑出來的人群。由於震感過於強烈,我誤以為地震就發生在蘭州附近。急於了解真相的心情促使我立即給還在機房值班的製片人打電話,請他們立即給地震局打電話或派記者前去采訪。得到的答複是電話打不通,但已有記者趕往地震局采訪了。大院裏的員工紛紛描述著十幾分鍾前各自見到和感受的景象。而我急於想知道地震究竟發生在哪裏!怎樣盡快地把消息發出去!大約是半小時後,大樓內新聞中心主任王龍軍把從央視新聞頻道獲知的最新消息告訴了大家:四川汶川發生7.8級地震!此時,八樓機房裏,《今晚新時空》正在錄製當晚6點30分播出的節目,我立即通知值班製片人張健盡快把這條消息編發上。分布在七樓八樓的中心記者立即忙碌了起來,有的用固定座機與甘南隴南聯係,有的立即被派往市區進行采訪。當晚6點30分,廣播新聞中心和電視新聞中心分別在《全省新聞聯播》和《今晚新時空》節目中同時把“四川汶川發生7.8級地震,我省蘭州以東及隴南甘南震感強烈”的消息發了出去。此時據地震發生僅4個小時。當晚7點32分,《甘肅新聞》在頭條播發了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陸浩就四川汶川強烈地震波及我省甘南隴南地區作出的重要指示,同時播報了副省長陸武成下午趕往地震局了解震情和本台記者與甘南台、隴南台進行電話采訪的消息,並最早把兩地受地震波及的現場畫麵在第一時間作了報道。(事後得知,全國隻有甘肅電視台和中央電視台在當晚新聞節目中把地震消息編發為頭條。)

  審完新聞回到家裏我突然接到省政府辦公廳打來的電話,通知我們立即派記者趕到雁灘高速公路收費處集合,隨副省長陸武成一行連夜趕赴隴南。幾秒鍾後,我就打電話通知了中心主任王龍軍,半小時後,記者梁鎮雲和梁琨準時趕到了指定地點,13日淩晨4點20分,梁鎮雲站在成縣街道上搭起的帳篷前,發出了第一篇來自災區的現場報道。也就是當天晚上,我先後接到記者胡海濤打來的電話和其他記者發來的短信,他們都在詢問,都在請戰,都認為應該立刻派出記者趕到震區。正是記者們高度的職業敏感促使我決定不能再坐等上麵通知了,災情就是命令,災情就是新聞。我連夜打電話通知廣播、電視新聞中心負責人,第二天上班開會,研究往隴南災區派記者,同時和台長武來銀在電話上進行了溝通,得到了他的支持。13日上午9點,我和武台長在十二樓會議室召集兩個新聞中心的主任進行了研究,決定立即派四路記者共15人趕往隴南。同時又得知,記者部主任楊柱周一大早已隨陸浩書記出發了。會後我趕到省委宣傳部,參加了上午10點中宣部緊急召開的電視電話會議。大約11點多,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勵小捷從省政府趕回部裏,又通知武來銀台長也趕來,在四樓小會議室裏向我們傳達了省抗震救災指揮部召開的第一次會議精神。勵部長明確提出:“對地震災情,總的要求是如實反映,及時準確,公開透明。”從省委大院出來時已是中午12點半了,我和武台長簡短溝通後,就決定抽調的15名記者立即出發。幾乎是同時,記者胡偉已隨剛開完會的徐守盛省長出發趕赴成縣了。下午2點,臨時調集的15名記者分成四個小組,由我帶領奔赴隴南。

  13日晚上11點,由總台派出的19名記者已全部抵達災區,有的正隨省上領導在成縣了解災情;有的直接趕到武都市醫院采訪受傷群眾,有的馬不停蹄地連夜趕往文縣……這是一個讓記者們不安的夜晚;餘震不斷、危險就在身邊的夜晚。那一刻,記者劉永輝從醫院完成采訪後,已是淩晨2點了,他和司機,就躺在了隨行的車裏;記者張健和餘恩波、史昆正指著山上滾下來的一塊塊巨石,借著車燈在被堵的山路上作現場報道;而我和胡海濤正在徽縣嘉陵鎮的路口,正為采訪109隧道受阻氣憤不已……

  二

  5月14日下午,我結束在徽縣醫院的采訪後趕到了隴南市。許多賓館因地震停業,住宿頗費周折,經隴南台多方聯係,才住進了白龍江賓館,此後的兩個多月中,這裏就成了總台前線采訪的指揮部。賓館離隴南電視台很近,而我們當時采訪的所有報道,都必須在隴南台五樓微波機房傳輸。“5·12”地震中,隴南台大樓嚴重受損。剛到隴南的幾天中,我從早到晚都是守在那裏審稿發稿,誰都不敢想何時餘震會把樓頂再次搖塌,而隻要傳輸設備在,我們就必須堅守。

  在傳輸機房裏,我每天看到記者們提著攝像機匆匆趕來,放下帶子又匆匆離去。一天午飯時,隴南台的同誌從外給我買來一袋包子,我吃了幾個後忽然想到肯定還會有記者來,便不再吃了。幾分鍾後,就有記者後壽青趕來,料定他沒吃飯,我讓他吃幾個包子充饑,他笑了笑,一口氣把剩下的包子吃完。在災區,由於受災麵大,受災點多,崎嶇山路時斷時續,扛著機子跑一天,全靠體力硬撐,且不說時時麵臨的餘震,僅為了一條新聞每天在顛簸的路途中耗七八個小時,就對記者們的體力和毅力提出了嚴峻的考驗。

  餘恩波,電視新聞中心的一名導播。因家在文縣,地震當天就主動要求下去采訪,她是第一批下去的15名記者中唯一的女性。在文縣采訪的日子裏,因為停電斷水,她3天沒洗臉,白天采訪,晚上則陪姐姐一家住在帳篷裏。

  盛榮,電視新聞中心《今日聚焦》欄目的攝像記者。5月13日上午,他正在醫院為手術後需要化療的父親辦住院手續,接到通知後,他二話沒說,匆匆帶上設備趕往災區,一幹就是半個月。

  黃文新是《今晚新時空》的記者,接到采訪出發時,距他結婚的日子隻剩一個月了,他匆匆給未婚妻打完電話,就和同事陳紀元出發了。這位擅長現場出鏡的記者趕到災區也是深夜,他跳下車拿著話筒就鑽進了路邊的帳篷。

  張卉,一位文弱的姑娘,新婚的日子剛剛過了4個月。平時在欄目上主要做後期編輯。到災區後,因人手不夠,臨時指派當記者,扛起攝像機後居然也拍出了一幅幅催人淚下的畫麵。

  李思滬,一位長像略顯蒼老的廣播記者,其實年齡不過34歲。從5月13日到隴南後,半個月內,他一人就發回現場連線和錄音報道65篇,在災區采訪,一幹就是整整18天。

  也許有人會問,是什麽讓他們忘卻了危險?是什麽讓他們忘卻了恐懼?又是什麽讓他們展示出了真誠和自信?其實很簡單,因為他們是記者。是責任和使命擁他們前行,是災情和危難呼喚他們衝上前!

  5月15日,也就是地震後的第三天上午8點30分,電視新聞中心記者張健一行3人最先趕到文縣碧口鎮。沿途的一片片廢墟讓他們感到震驚。已經來不及找當地幹部了解災情了,他們迅速和率先抵達這裏開展救援的蘭州軍區某紅軍師金鋼鑽團取得了聯係,得到部隊的同意後,張健隻身一人隨部隊開往碧口鎮受災最嚴重的範壩鄉。這個鄉與四川平武交界,地震中全鄉有17人死亡。碧口到範壩鄉的公路有97處塌方,道路完全中斷。張健和戰士們坐船趕到鄉上,沒喘一口氣,就開始了緊張的拍攝。

  這位有點軍人氣質、被同事們稱為“拚命三郎”的記者,當得知台裏派出的第一批記者中沒有他時,他給我發短信質問:“為什麽不讓我去?我有參加這類突發事件的經驗,我去最合適!”當他的請求得到允許後,隻用了一個小時就出發了。而此時,他已經懷孕4個月的妻子正是反應強烈、非常需要丈夫守在身邊的時候。從5月15日起,他日夜奔波在碧口與文縣的山路上,靠著時斷時續的手機和前線指揮聯係。發回了一條條來自災區現場的最新報道。

  5月19日傍晚,在一所軍用帳篷裏,張健看到部隊勤務員要把剛洗完腳的一盆水倒掉時,他說:“別倒了,讓我也洗一次腳吧。”因為他到災區已經七天七夜沒洗過腳了。

  其實,在救災一線,每一位記者都有一段自己的故事。

  戴懿,這位《今晚新時空》欄目的出鏡記者,經台領導特批來到災區的唯一理由是,32年前,她3歲時正趕上了那場唐山地震災難,她是被母親從震後的廢墟中救出來的,作為幸存者和見證者,她堅決要求到隴南震區采訪。5月16日晚,她和另外兩位女記者趕到隴南。第二天一大早,她接到丈夫從蘭州打來的電話,告訴她奶奶剛剛去世了,希望她能回來。好不容易爭取到災區來的她,忍著對奶奶去世的悲痛,就立即乘車趕到了武都區五庫鄉草山村采訪。

  劉依然,一位年輕的女編輯。她被派往災區的主要任務是協助記者做後期編輯。而事實上一線采訪人手不夠時,她又趕到現場當起了記者。就在她出發的前一天,未婚夫也從蘭州石油化工廠職工醫院骨科抽派到四川災區支援醫療救助。同在災區,每天傍晚,兩位年輕人靠手機互報平安,輕輕訴說著共同的思念。

  楊柱周,電視新聞中心記者部主任,這位塊頭高大身體壯實的男子漢,似乎就是為了幹電視記者降生到人間的,由於具備較強的政治意識和業務素質,他一直承擔時政報道的重任。從“5·12”地震的第二天起,他就跟隨省委書記陸浩奔赴災區,到8月22日,他已10次下隴南采訪。他又寫又拍,業務精湛,不論在越野車上,還是在直升機上,他的鏡頭蓋幾乎都是打開的。在災區的那些日子裏,胡錦濤、溫家寶、李克強、周永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到隴南視察的消息,都是從他的手中發向隴原大地……

  5月19日,共和國舉國哀悼“5·12”遇難同胞。那一刻,在災區,我們與山河同悲,與人民子弟兵同悲。那一刻,嗚咽的長鳴聲中,也裹挾了我們的淚水和呼喊!

  災難淬煉了我們每一位年輕人,也再次檢驗了我們隊伍的凝聚力和戰鬥力。災情發生後,總台以廣播、電視新聞中心為主的各宣傳部門緊急行動,迅速調配人員派往災區。公共頻道的記者出發了,經濟頻道的記者也出發了,文藝中心、都市頻道、少兒頻道的相關欄目,紛紛派出記者,星夜兼程趕赴災區,截至5月20日,廣電總台有近百名記者戰鬥在災區一線。

  強地震引發的餘震在記者們采訪的日子裏頻繁發生,不論是在白天,還是在晚上,幾乎沒人在意。災區的生活是平靜的,這種平靜下卻時時潛伏著危險;災區的生活是忙碌的,這種忙碌中,到處可以見到記者的身影。從一個縣到另一個縣,從一個鄉到又一個鄉,災情發生後,不少村子的災民見到的第一批外來人員,就是我們的記者。文縣碧口鎮李子壩村是該縣最南端的一個山村,距四川青川縣僅有十幾公裏。“5·12”地震發生後,因鄉村道路嚴重損壞,這個村就與外界失去了聯係。5月24日,記者陶小鵬經多方聯係,隻身一人乘坐一架小型的民用直升機降到了這裏,為災民送去了第一批救災方便麵。並及時發回了報道。

  梁翔,電視新聞中心一位文質彬彬的記者。地震發生後,他被派往深圳參加省上組團的文博會作報道。身在深圳,卻天天牽掛著隴南的消息。文博會剛結束,他就和同行的記者劉珊返回蘭州,並立即要求到一線采訪。從到達隴南的那天起,他和劉珊一頭紮到重災區文縣,整整幹了16天。

  楊鬆,電視公共頻道的一位製片人。地震發生後的第二天,他也是第一批帶領3名記者趕到一線的。當他的父母得知兒子在災區采訪時,已經是震後的第五天了。不是楊鬆出發時行程太急忘了告知父母,而是他不願意讓兩位老人為自己的工作擔憂。誰能預料,剛剛發生強地震的災區會發生什麽事情呢?

  公共頻道是這次往災區派出記者僅次於電視新聞中心的一個部門,他們先後分11批共21名記者奔赴災區。在省內,他們也是第一批前往四川采訪的媒體。5月26日,記者任涵之、何林、張晨東隨交通廳搶險隊經鬆潘、茂縣抵達汶川。在災區的路上,任涵之與20多天未見麵的未婚妻相遇了,但這對熱戀中的年輕人來不及說一句話就揮手相視而過。

  這就是我們的記者,在災難發生時追求相同、樂於奉獻的記者。我慶幸地震災難給了我一個和他們朝夕相處的機會,許多平時不起眼甚至看不順眼的記者,在災難中都顯露了他們的才華和執著。這是真實的一麵,這一麵讓我心存敬意,這一麵將深深鐫刻在我的人生閱曆中。

  三

  由於省委宣傳部的高度重視和總台領導的積極努力,國家廣電總局支援我省的一套電視衛星地麵傳輸設備已於5月19日在文縣安裝開通。隴南的光纜幹線和成縣雞山的微波傳輸線路也先後開通,大大緩解了節目傳輸的壓力。5月25日,由省委宣傳部、省廣電局等部門主辦,省廣電總台承辦的《與愛同行》大型賑災義演晚會在總台一樓演播廳舉行,由於是現場直播,勵小捷部長親自策劃晚會要與災區現場進行連線,並要求把文縣小學生在帳篷裏觀看賑災義演的畫麵傳到晚會現場。為了辦好這場晚會,勵部長嘔心瀝血,連續幾天紮在總台,每晚開會研究到零點以後。從24日到義演當天,他不斷給我打電話發短信,了解文縣現場準備情況。恰恰在25日下午4點18分,四川青川發生6.1級餘震,距青川僅有幾十公裏的文縣震感強烈,地震時我正組織學生們在帳篷裏搬凳子,突然間大地晃動,似乎已經習慣了的孩子們並未驚慌亂跑,在我的叫喊中圍到了一起。幾分鍾後,我收到勵部長的短信,詢問文縣情況及傳輸設備是否受損。大約快6點時,又下起了中雨,他得知消息後又發信問是否會對傳輸節目有影響。在這之前,老師為學生們在現場的演唱準備了3首歌曲,我用手機把學生們演唱3首歌曲的聲音分別傳給勵部長,他親自敲定唱《愛我中華》。當晚10點15分,義演晚會主持人與文縣現場記者張健進行了電話連線,由於現場轉播導演的差錯,造成了傳輸畫麵和聲音的錯位,但孩子們的歌聲還是傳到了晚會現場。這是地震兩周後,電視屏幕中第一次把來自災區現場的畫麵同步直播,雖然它隻有短短的幾分鍾。

  5月27日,我奉命返回台裏。3天後,即31日,因胡錦濤總書記要來隴南看望受災群眾,我再次趕赴隴南。6月2日,我在康縣遇到了剛剛送走胡錦濤總書記的省委書記陸浩,他約我在會議室裏談了近40分鍾,對前一段廣播電視的抗震救災報道給予了充分肯定,並就近期的宣傳報道十分中肯地提了四點要求。陸浩書記在交談中還就進一步提高時政報道的時效性、權威性及在大局麵前要正確處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關係、要加大省台新聞在央視播出等具體工作講了明確的意見。這是我到電視台8年來,第一次與省委書記麵對麵地匯報交流宣傳工作。我深切體會到了省委省政府領導在這個特殊時期對廣播電視宣傳工作的高度關注和關心,在接下來的一個多月中,總台根據陸書記的指示,繼續加大了抗震救災報道的力度,增加了播出時間和節目量,並將報道重點放到了災後恢複生產、重建家園上。

  大自然的力量是難以抗拒的。這種難,表現在它毀滅性的打擊是人類目前還無法掌控的。但是,人類畢竟是生存在地球上的一群高智慧的精靈,現代科學技術提取的地質切片上,我們不僅能找到地殼運動的規律,也能清晰分辨出人類幾千年來在災難中不息抗爭的印跡。再過一百年、一千年,我們的後人一定會通過汶川地震博物館,通過遍布隴南千山萬嶺間的一座座校園和農舍的變遷,清楚地看到打烙在岩石切片上的影像。那是一場災難的烙印,那是一個時代的記憶,那是一片挺立的群雕!

  讓我們永遠記住他們——逝去的和活著的!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