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商報 金奉乾
“5·12”汶川大地震已經過去了,我的心至今還深感沉重。這場突如其來的地震造成的巨大災難是難以用語言來描述的,讓我感到震驚的是,在災難麵前災區的群眾沒有被困難打倒,他們用自強不息的精神展開抗震自救。作為一名記者,我有幸用自己手中的筆和鏡頭,記錄下了震撼人心的每一刻、每一幕……。災區的36天雖然很短,但是讓我看到了災區群眾的堅強和從容;災區的36天雖然很短,但是讓我感受到了13億中國人民萬眾一心抗震救災的信心和力量。
2008年5月12日下午2點28分,當四川省汶川縣發生強地震的時候,身在蘭州的我跟其他人一樣,也深刻地感受到了強震帶來的恐懼。當時,我的第一反應就是了解震情,當得知我省的隴南和甘南也遭遇強震破壞的消息後,強烈的職業責任感和使命感瞬間湧向我的心頭:我一定要去災區最前線采訪,我要把災區的受災情況和災民所需及時告知廣大讀者。因為我采訪報道過2003年10月的張掖地震,我深知一個記者在這個時候的責任是什麽,應當去做什麽。
一個記者的職業榮譽不在於獲得多少新聞獎,而在於通過自己的努力是否對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有所幫助。地震發生後我多次主動請纓去災區,最後報社同意了我的請求,震後的第三天我終於到達隴南地震災區。一路上,看到滿載救援物資的車隊源源不斷地開往隴南災區。到達隴南市第一人民醫院門前的時候,我被眼前的情景所震撼:由彩條布和鋼管臨時搭建的“帳篷醫院”裏,數百名受傷的群眾在這裏接受搶救治療,從醫護人員匆匆步履中可以看出,搶救工作是分秒必爭。隨著大量傷員被送來,就連尚未正式運行的隴南市第二人民醫院也成了救治傷員的重點場所,醫護人員全部提前上崗。在武都區東江附近的一大片空地上,一架架軍用直升機運來物資,送走緊急轉診的危重傷員。
5月16日上午,我向嚴重受災的武都區城郊鄉深溝村進發,一路上塌方的土石阻斷道路,徒步行走4小時後,我進了村子。當時我看到第一個場麵就是兩個瘦弱的老人在一片廢墟前哭泣,他們家跟村子裏其他263戶人家一樣,都遭遇了房子倒塌、糧食被埋、親人受傷的災難。站在村子最高處,記者俯瞰整個村子,所有的房子都成了廢墟,隻有一兩根電杆斜立在現場,這樣的情景使得我當場流下了淚水。在一間完全變成危房的土坯教室前,腰部受傷的64歲的鞏永祥老師,用嘶啞的聲音為20多個學生露天上課。同學們說,地震發生後,鞏老師不顧個人危險,用身體扛住即將倒塌的門和土牆,將50個同學全部救出,而他自己的腰卻被土牆砸傷。我立即抓住了這個難得的素材進行了認真采訪,晚上冒著餘震在帳篷前寫下了《地動山搖他扛起50娃娃生命之門》的獨家報道。鑒於同學們沒有教室上課的現狀,記者緊急與城郊鄉抗震救災指揮部取得聯係,在記者的努力下,4天後兩頂救災帳篷運到村子,成為同學們上課的教室。
因為報社派出多路記者趕赴災區,當時采訪車很緊缺。沒有采訪車,我的采訪並沒有因此而受阻,在所有到達災區采訪的記者中,我是唯一租用老鄉摩托車進村入戶堅持采訪的記者。我去了武都馬街鎮蒿坪村、漢林鄉紅土灣村、安化鎮郭坪村,柏林鄉浩家灣村,文縣橋頭鄉、臨江鄉、舍書鄉,武都桔杆鄉,康縣豆坪鄉豆坪村等20多個鄉鎮40多個受災嚴重的村子。在康縣豆坪小學采訪了英雄老師王永軍危急關頭鎮定自若營救學生的感人事跡,地震發生後,眼看著土坯結構的房子將要倒塌,王老師用三聲長哨將147名同學從教室裏喊了出來,使該校的學生無一人傷亡,創造了我省抗震救災的奇跡。《三聲長哨救了147名娃娃》5月19日見報後,英雄老師王永軍的感人事跡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反響。
在災區的許多村莊,我親眼看到了災區的廣大幹部,不顧個人安危,不顧家裏妻兒老小的安危,與受災的老百姓同吃同住,共同抗災。他們的舉動,極大地鼓舞了廣大的受災群眾。武都區馬街鎮的副鎮長劉社平,地震發生後帶領薑家山村的村民清理廢墟、搶救糧食,誰料,餘震突然發生,結果從房頂掉下的飛石砸傷劉社平的左眼,村民們用門板將他抬下救災陣地。在醫院裏,眼睛上裹著紗布的劉社平多次要求出院返回抗震救災前線,結果都被醫生勸回。醫生說,他的傷非常嚴重,如果不及時治療將有殘疾的危險。災區幹部帶領群眾抗震救災的感人事跡,在災區的大地上每天都在發生。
在地震災區,更讓老百姓感動和欽佩的就是人民子弟兵。是啊!軍民魚水情深。地震發生後,廣大的解放軍指戰員、武警官兵第一時間深入重災村。最難、最苦、最累、最髒的救援任務,都由這些鐵骨錚錚的子弟兵來完成。在文縣碧口鎮,許多戰士因為連續作戰疲勞過度而出現發燒等症狀,還有些戰士身上長出疹子,但是他們硬是沒有一個人願意下火線主動接受治療,當地的群眾和衛生人員實在看不下去了,多方勸導後才給這些英雄們送去治療的藥品。在地震災區,到處都是人民子弟兵奮勇抗災的身影,到處都能聽到人民群眾對這支英雄隊伍的由衷稱讚。這就是人民的子弟兵,災難麵前永遠靠得住的人民子弟兵!蘭州軍區某部戰士杜濤,在文縣災區一線救災時從廣播中聽到災區血庫血源緊缺的消息後,顧不上休息專程從文縣趕到武都區參加無償獻血,在他的眼裏,隻要老百姓有需要,子弟兵應當義無反顧。廣大的人民子弟兵,用忠誠和勇敢在地震災區譜寫了一篇篇感人華章。
災難麵前,全體中國人民萬眾一心眾誌成城;災難麵前,全世界人民都伸來援助之手。在地震災區的醫院裏,一位75歲的老奶奶帶著3個孫子,義務為傷員及家屬送飯,而這一送就是20天;在災區的街道上,許多通訊公司設立愛心電話點,讓災區的群眾隨時能聽到遠方親人的聲音;在地震災區的村子裏,來自全國各地的誌願者,用熱情鼓舞著受災的群眾;在地震災區的醫療機構,省上大醫院派去的醫療隊員們,把傷員當成了親人,深夜點蠟燭為他們治病療傷。愛心無國界,巴基斯坦等國家的醫療隊,帶著異國他鄉人民的同情和祝福,來到隴南災區為傷病員看病療傷。
我在地震災區,每天都被這些場麵感動著,我從老百姓的臉上,看到的是他們遭遇災難後的堅韌和從容。讓我難忘的是,武都區桔杆中心小學的13歲少年王磊,在自己的腿被砸傷的情況下連救3名同學,最後,他失去了左腿。5月22日,中央軍委副主席徐才厚在醫院看望了這個抗震英雄少年。記者在隴南市第一醫院裏曾先後不下20次見到過王磊,在我的印象裏,王磊從來沒有哭過,正因為他超出常人的堅強,使得所有的醫護人員看到這個少年後都潸然淚下。王磊曾對我說,他長大後的夢想就是當一名解放軍戰士,雖然他的願望可能無法實現,但是,王磊幼小的心靈深處所映射出的為人民服務的光芒,讓每個人都為之感動。
6月6日,我結束了在災區的23天采訪後返回蘭州。在省人民醫院、蘭大一院等醫療機構,我又采訪了由災區轉來的傷員,通過更全麵的采訪報道,讓更多的人關心和關注這些傷員。
6月24日,我再一次赴隴南災區,我看到災區的許多學校都建起了活動板房。第二次采訪的13天裏,我又來到文縣、康縣、武都等縣區采訪災後重建情況,並且還冒著餘震的危險到四川省青川縣、陝西省寧強縣等受災嚴重的村子采訪。兩次赴災區采訪的36個日日夜夜裏,我始終覺得自己重任在肩,盡管自己沒有像救援大軍一樣去直接營救傷員、搶救物資,但是,我用自己的筆和鏡頭,向外界真實地報道了災區每天的救災進度以及災區群眾的真正所需。在災區采訪期間發表的30多篇報道和20多幅照片,先後被人民網、中國甘肅網等網站刊用,讓更多的人及時了解了真實的隴南災情。
在災區采訪期間,我先後向甘肅省衛生廳心理衛生救援隊提供了8名受地震驚嚇出現心理病症的患者情況,在我的積極協調下,經過我省心理衛生救援人員的多次心理疏導救治,羅星梅等8名患者最後全部康複。“六一”兒童節,我又購買了許多玩具和文具,送到了受災嚴重的深溝小學和何家山小學,同災區孩子一起過“六一”兒童節,讓災區的小孩感受到了這個特殊節日裏別樣的溫暖。
36天的災區經曆,讓我永生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