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日報攝影部 呂亞龍
5月13日,我和我的同事李峰、司機梁亞彤作為報社首批派往災區的記者,經過近10個小時的長途跋涉,當天就趕到了我省地震重災區——隴南市。
在重災區的文縣碧口、中廟、範壩等鄉鎮,因地震造成塌陷的公路、滑坡的山體、倒塌的民房、裂縫的教室、砸爛的汽車隨處可見,還有失去親人的悲慟哭聲更是令人心碎……
十多天裏,及時到達災區搶險救災的解放軍、武警官兵、醫務工作者及誌願者冒著不斷發生的餘震,奮力搶救傷員、刨挖被埋物資、拆除險情障礙、搭建臨時帳篷、搶修被毀路段……這一幕幕場景令人感動。
在災區采訪的日子裏,我先後到過隴南市重災區4個縣的30多個鄉鎮。作為一個親曆地震一線的攝影記者,我見證了溫家寶總理眼含熱淚親切看望慰問災區群眾和冒雨查看災情的珍貴瞬間;目睹了80多歲的鄭朝真老奶奶,流著感激的眼淚為參加搶險的解放軍戰士送方便麵的場景;耳聞了成縣宋坪鄉史坪村的老支書一邊組織小分隊搶挖被廢墟埋沒的糧食,一邊發自內心地說“國家遇上了這麽大的災難,隻要我們能多挖出一點糧食,就會為國家多減輕一份負擔”的樸實語言。
18天裏,我深感自己肩上的責任重大,絲毫不敢懈怠,一路奔走一路拍攝。我強忍著眼中的淚水,用手中的鏡頭忠實地記錄下了在災區所見到的一切場景。
變為廢墟的賀家坪
到達災區的第一天晚上,也就是5月13日晚上11點50分,經過幾番周折,終於在隴南市委宣傳部同誌們的幫助下,把當天采訪拍攝的照片傳回了報社。我們一行帶著滿身的疲憊走出市委大院,然而,所看到的情景,令我們睡意全無。滿大街五顏六色的避難帳篷,還有蹲在地上半醒半睡的災民和橫七豎八躺在醫院臨時搭建的帳篷裏接受緊急搶救的傷員。我們再也坐不住了,要去一線,要到地震最為嚴重的地方去。
5月14日早晨,我和同事第一站就趕到受災較為嚴重的武都區桔柑鄉賀家坪村采訪拍攝。這是一個坐落在半山腰的村子,村裏118戶人家房屋在這次地震中全部倒塌。在村頭我遠遠看見有一位四五十歲的男子在低頭搜尋著什麽,看到來人,這位中年男子攤開雙手跌坐在地上,突然仰起頭,用盡力氣大吼一聲:“老天啊,你為什麽要奪去我媽媽的生命?”同時淚如斷線的珠子一般滾落下來,幾位婦女更是發出撕心裂肺的哭聲。我和在場的其他人一樣,眼淚也一下子控製不住湧了出來,手中的相機也不由自主地停了下來。在近10年的采訪經曆中,這是我第一次在新聞現場產生了收起相機的念頭。
廢墟上的午餐
文縣中廟鄉緊挨著四川汶川震區,也是這次地震我省的中心位置,那裏因為山體滑坡,道路中斷,通訊受阻,與外界失去聯係,而一度成了一座孤城。我和同行的《蘭州晨報》、《鑫報》、電視台的幾位記者,在鄉長楊仲金的帶領下,沿著崎嶇的小山路走進了距鄉政府比較近的中坪村,這個村裏的房子幾乎都塌了,糧食也被埋在了下邊,當時救災物資還沒有運送到,鄉親們隻好三四戶人家擠在用塑料布和床單搭起的窩棚裏麵。
我邊走邊問邊拍,看著一個個無助的眼神,感到肩上的攝影包越來越重。不到兩公裏的路程,居然磕磕絆絆地走了近1個小時,楊鄉長說中坪3社到了,麵對房屋幾乎全部倒塌的廢墟,已經筋疲力盡的我們根本沒有心思休息,立刻投入采訪。
臨近下午兩點,我見到了圍坐在被廢墟圍起來的灶頭邊熬大米稀飯的姚齊雙一家人。他們熱情地邀請我這個大半天滴水未進的外鄉人喝上一碗熱粥,並連聲說:“記者為了我們老百姓的事奔跑,辛苦了!”我為鄉親們的熱情和豁達而動容!我們的老百姓真好,他們忍受著失去親人和家園的痛苦,依然保持著自己的尊嚴,在忍耐和厚道中孕育著一種巨大的堅韌的力量。
麵對此情此景,陪同的楊鄉長流著眼淚說,這裏的村民已有兩天沒有吃上熱乎飯了,糧食全部被埋在了下麵,這是鄉上從臨近的四川緊急調運的30噸大米,每個受災群眾分到了5斤。
不經意間已經到了晚上7點鍾,我們還要走幾十公裏的山路,趕回縣城發稿子,此時大家都還沒有吃飯。司機梁亞彤說,他看見路邊一個工程隊搭建的廚房裏有一籠花卷,能不能買上幾個,報著試探的口氣梁師傅推開廚房的門,裏邊的人說他們的饃饃不賣,在我們即將轉身離去的時候裏邊的人追了出來,他一邊給我們手裏塞花卷,一邊說“你們是記者吧”。
看著各自手中的花卷,我們感動地不知道說什麽好,作為須眉男兒,大家不禁熱淚縱橫。
幾個難忘的瞬間
在地震災區,麵對一個個生死離別的場景和人們在災難中表現出來的堅強和大愛,我始終被這種力量推動著,不斷拍攝、不斷記錄、不斷安慰受傷的群眾,甚至顧不上吃飯睡覺,在災區采訪的十多天時間裏,我拍攝了近萬張照片。
5月13日,在文縣縣醫院臨時搭建的帳篷裏,我見到了一個腿上打著石膏的孩子,當我的鏡頭對準他的一刹那,孩子突然發出了淒厲的哭叫聲,叫喊著要找媽媽。麵對此景,我本能地按動著快門,向孩子的父親詢問著發生的事情,但是,人卻早已是淚流滿麵,泣不成聲。這位孩子今年6歲,叫張英鐸,是文縣碧口鎮小學學前班的一位小學生,就在地震來臨的那一時刻,他的媽媽正在領他去上學的路上,突然倒塌的圍牆把他的媽媽壓在了下麵,而他卻被媽媽推了出去,失去媽媽,這是一個6歲小孩難以接受的事實。
5月15日,文縣碧口鎮碧峰村清水溝社災民強貴德蹲在垮塌的房屋前欲哭無淚,全村老少30多口人擠在一個臨時搭建的窩棚裏,個個流露出惶恐和絕望的表情。這個村子共有8戶人家,在地震中房屋全部倒塌,糧食也被埋在了廢墟下麵,村民說地震發生3天來,他們度日如年,記者是村民見到的第一個外鄉人。
5月16日中午,文縣城關鎮賈昌村村民、該村“白楊林”農家樂經營者肖梅和她的丈夫、姐姐,自願免費為城區值班的幹部職工以及吃不上飯的受災群眾,從4公裏外送來了3大桶本地人都愛吃的“片片兒”麵和4大盆菜。很快,我也加入到吃飯的行列,等到周圍的近百人都吃完了,桶底還有一些飯,她們才一邊繼續等待,一邊自己盛飯吃,到這時我才知道她們自己也沒有吃飯。我不失時機地抓起手中的相機,記錄下了這幾位農家婦女動人的瞬間。
5月19日,全國哀悼日。武都區在中心廣場上舉行了哀悼儀式。
下午2點28分,在廣場的一塊空地上,一根簡易的旗杆豎立在廣場中心,降半旗的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在刺目的陽光下似乎反射出血一般的顏色,國旗周圍是近千名暫時放下手中工具的解放軍、武警戰士和自發趕來的市民,每個人都神情肅穆,麵向國旗向遇難著默哀。遠處驟然傳來各種車輛的鳴號聲,聲音淒厲,響徹寂靜而悲涼的山穀。
就在我轉身的瞬間,從就近的兩個帳篷中間探出一個小女孩的腦袋,那眼神,是恐懼、是憂傷、還是期盼……孩子的目光深深刺痛了我的心。
回想起來,這次采訪的辛苦和危險是不言而喻的,泥石流、山體滑坡、道路中斷、斷電、斷水、斷米、沒有通訊信號,半夜裏連人帶床墊被搖到地上的情況也時有發生……
記得剛去災區采訪,當妻子從電視裏得知災區天天有餘震時,或打電話或發短信,提醒我要改掉強脾氣,一定住帳篷,千萬不敢和大自然作對。其實在災區采訪的前10天時間裏,我們每天的睡眠時間不超過5個小時,當然也根本就沒有帳篷可住……
按照報社的安排,我的采訪行程即將結束。每當我回想起在地震災區采訪的18個日日夜夜,我又一次淚水濕潤眼睛,這段銘刻在心裏的記憶就會像放電影一樣曆曆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