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日報記者部 周丹波
“災區的采訪經曆帶給了我什麽?”這恐怕是每一位到過災區采訪的新聞記者都曾有過的自問。相信每一位同仁都把到災區采訪當作難得的從業經曆,因為,災區就是一所特殊的課堂。
在後方和一線同事共戰鬥
“5·12”特大地震發生後,甘肅日報社迅速反應,在第一時間派出記者,克服一切困難,趕赴災區采訪。駐隴南、甘南、天水等市州記者站的同事們始終堅守崗位,及時報道抗震救災情況。
在後方記者部值班的我,通過每晚等著編發駐站記者的稿件,不斷了解了災區抗震救災的進展,同時,也為同事們的敬業精神和工作勁頭而感到敬佩和驕傲,采訪的道路不通,但他們頑強挺進;沒有發稿條件,他們想方設法發稿;夜已深了,但他們隨時發來稿件。在與他們的電話交流中,我得知,駐隴南記者站的周者軍夜以繼日地工作,把一件白襯衣穿成了黑襯衣;駐天水記者站的趙建卿在餘震來臨、辦公樓所有人員都已撤離的緊急關頭,還要堅持發完一篇急稿再撤離,盡管電話這頭的我也焦急地催促他快快離開。出版部夜班的同事們同樣辛苦,那段時間,為等災區的最新報道,他們經常通宵達旦地工作。他們兢兢業業,與夜晚同行,與災區人民、前方記者並肩戰鬥,我為自己是這樣一支隊伍中的一員而榮幸和自豪。
5月中旬以來,《甘肅日報》基本上保證每天不少於3到4個版麵用於抗震救災報道,並幾次擴版,在2~3版之間設置了“抗震救災、眾誌成城”的通欄標題,開設了《抗震救災第一線》、《抗震救災群英譜》、《抗震救災子弟兵》、《來自一線的報道》、《抗震救災,重建家園》等欄目,每天連續刊發來自一線的消息、通訊、特寫等,並適時推出深度報道,組織了多個整版的新聞圖片報道,配發了大量評論。報社領導帶隊,數批記者陸續派出,深入災區全麵采訪,大家協同作戰,密切配合,充分發揮了黨報在特殊時期的輿論引導作用。所有這些,都讓我深深認識到一名黨報記者所肩負的職責和所應有的工作狀態。
正是一位位同仁用自己對災區人民的大愛和職業精神,與災區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在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中,新聞記者和解放軍、搜救人員、醫護人員一樣成為最受災區人民歡迎和稱讚的群體。可以說,新聞記者在這個特殊的課堂上,經受住了職業素養、業務素質的考驗,交出了合格的答卷。
走進災區,一路感動
6月中旬,在報社領導的帶領下,我和同事們來到隴南、甘南災區采訪。當自己真的走進災區時,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一名黨報新聞工作者的責任和災區人民自強不息、重建家園的精神。
一路上,無論是重建家園、搶收莊稼的農民,還是駐村幫助群眾重建家園的幹部;無論是特殊時期的“帳篷生活”,還是麵對困難人們臉上從容的微笑,災區人民自強不息的精神,人與人之間在特殊環境下的濃濃關愛和理解,都令人感動。
文縣範壩鄉,曾被稱為“孤島”。在汶川大地震中,範壩鄉通往外界的道路、通信、電力全部中斷,一度與外界失去聯係。靠著範壩初級中學校長許偉在地震中搶出的一個固定電話,才讓範壩鄉與外界有了唯一的聯係渠道。
6月20日,當我和同事趕往範壩鄉時,由於餘震未斷,加之陰雨連綿,路途依然艱難。路兩旁堆積著從山上滑落的泥石,路當中還不時橫著大石塊;在雨水的浸泡下,一段段土路泥濘難行,車行其中左搖右擺。然而,震後的範壩鄉山川依然秀美。
範壩中學建在一麵山坡上,國旗在教學樓頂高高飄揚。校門已在地震中損毀,從校園的水泥台階拾級而上,碧綠的青草不時從台階的縫隙間探出頭來,顯示著生命的頑強。一種印著中國地圖和奧運五環標誌、寫著“中國加油”的T恤,成為學生們的流行服裝。
校園內一頂用彩條布搭建的帳篷裏,一群女學生正在打掃衛生。我和同事小心翼翼地和她們聊了起來。當問起她們心中的願望時,一位叫高琴的女生說:“當個醫生,能救死扶傷。”初二女生高小芳說:“長大要當個記者,記者在這次地震中也付出那麽多。”頓時,我的眼睛濕潤了。親愛的同學,懂事的孩子,未來的同行,願你微笑著大步地走,我相信,在不遠的將來,我們一定會相逢在采訪路上。
臨近中午,這些懂事的學生又在操心著我們的午餐,催促著我們去學校食堂吃飯。
隴南一中。6月25日上午,參加過高三畢業典禮、即將參加災區延期高考的學子們走出校園,邁向新的人生。經曆過地震的高三畢業生更加懂得感恩和責任,學生們告訴我,地震讓他們懂得了很多,大家搶著說:“高考不是唯一,活著真好。”“活著就要好好活下去。”“珍惜時間,學會珍惜。”
隴南一中副校長蒲忠感慨地告訴我:“這一屆畢業生心態更加平和,心情更加平穩,不像往屆學生那樣對前途命運沒有把握時的衝動、壓抑。”“他們忽然長大了,更加懂事,熱愛生活,富有責任心。”
地震也悄然調整著學生們的人生坐標和人生方向。“應該從事社會服務、幫扶這一類的職業。”高三(二)班學生祁海東告訴我。祁海東說,經曆過地震,原來他準備報考師範類學校,現在決定報考軍事院校。高三(六)班的王釗也決定改變自己的報考專業,對動漫設計感興趣的他決定在誌願書上填下建築專業,而且學校就鎖定四川美院和四川藝術學院兩所學校。“四川的災後重建需要多年,讀完4年大學後,我就留在四川,貢獻談不上,但願能盡自己的力量,我要把房子修得堅固一些。”王釗說。
走進災區,一路感動,采訪充盈著別樣的激情。就這樣,白天趕路采訪,深夜寫稿傳稿,災區人民故事和精神俯拾皆是,能寫的新聞素材太多,以至於寫稿的過程就是充滿遺憾的過程。這樣緊張的采訪,更是難得的鍛煉機會,錘煉著我們的工作作風和業務能力。
在災區采訪報道的日子裏,處處感受到災區人民給予新聞記者的無私關愛,出租車司機要義務送我們去采訪,小商店說啥也不收發稿時的上網費,村民拽著我們要留在家中吃飯……這一句句貼心話、一股股暖流,使我真正認識到了一名新聞記者的價值,懂得了自己所要努力的方向。
從災區歸來,除了感動,更多的是對普通生活的珍惜和熱愛。可以說,每一個對平凡生活稍有厭倦的人在那裏都可以找到動力,在那裏都能夠找到激情。災區的采訪經曆告訴我,要把更加飽滿的精神和熱情投入到工作中,以更加平和的心態麵對生活。就讓我細細咀嚼這種種心情和點滴收獲,讓它們慢慢沉澱,浸潤和滋養未來的人生和新聞職業。
“特殊教材”激勵人生
經中央軍委批準,在隴南、甘南執行抗震救災任務的蘭州軍區66000餘名部隊官兵,從8月中旬開始分3批回撤。盛夏時節,我又有機會和同事走進隴南,走近災區人民和蘭州軍區某紅軍師的官兵。
3個月前,在隴南人民遭受地震災害最艱難的時刻,蘭州軍區某紅軍師官兵義無反顧,挺身而出,在第一時間開赴隴南與災區人民攜手並肩共同抗震救災、重建家園。如今,隴南人民以最隆重的禮節歡送心中這些最可愛的人。無論是在城區的大街上,還是在鄉村的山路上,幹部群眾手握國旗和“謝謝親人子弟兵”、“子弟兵的奉獻,隴南永遠銘記”等標語,敲鑼打鼓,在道路兩旁夾道熱情歡送子弟兵。農民們提著自家的新鮮葡萄、蘋果、核桃和煮好的雞蛋、玉米棒子、洋芋等“山貨”,說啥也要讓親人子弟兵帶上。文縣人民為子弟兵送上文縣的“山水”——一瓶聖潔的白水江水和一罐飽含文縣人民深情的泥土……
此情此景,所見所聞,令人動容。更為打動心靈的是,子弟兵在回撤前一如既往為當地群眾做好事、辦實事,處處彰顯著愛民為民的赤誠情懷。
我發現,每一位戰士的手都磨出了老繭,這是他們與災區人民並肩共克時艱的最好印證。走進抗震救災部隊的一個個營地,每一輛整裝待發的軍車上都貼著醒目的標語——“我們永遠是人民子弟兵”、“真情永駐隴南”、“祝願隴南明天更美好”,默默傳達著抗震救災部隊和隴南災區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深情厚誼。
當我走進蘭州軍區某紅軍師部隊鐵錘子團的帳篷營地,官兵們正在拆除帳篷,為回撤做準備,他們認真打掃營地環境衛生,仔細清理地上的石塊。鐵錘子團副政委劉青江說:“我們要求是撤走的營地上片紙不留,不能在這裏留下一顆螺絲釘、一個鐵絲頭、一塊磚頭,不能讓農民種莊稼紮了腳,給農民留下一片鬆軟的莊稼地。”部隊回撤前,鐵錘子團組織官兵討論“給災區人民留下什麽?從災區帶走什麽?”了解回撤前村裏還需要部隊做什麽事,及時根據群眾需要提供幫助,同時還把一些勞動工具等非軍用物資留送給當地群眾。部隊派出的一支小分隊也在縣城、各村甚至商店、小賣部走訪,進行紀律督查,詳細了解部隊官兵有無違反紀律情況、欠賬借物情況,及時歸還借用群眾的物品。
官兵們告訴我,鐵錘子團從援建過的文縣的學校中挑選出15名困難學生,進行長期幫扶,團、營級幹部都將用個人工資資助這些學生。
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蘭州軍區某紅軍師和薑家山村簽訂合同,今後部隊每年購買薑家山村6噸花椒,幫助農民解決“賣難”,增加收入;紅軍師師級幹部每人將聯係幫扶災區一名困難大學生,直至他們大學畢業。
8月11日,在武都區至文縣的盤山路上,蘭州軍區某紅軍師政委張繪武給我講起了抗震救災中一個個感人的故事。其實,這位曬得麵色黝黑的政委本身就有好多故事,他從5月13日帶領部隊進駐隴南抗震救災,除因師裏開黨委會離開3天外,3個月來,始終堅守在抗震救災一線,不停奔走在隴南的大山間,3個月間他的車跑了3萬多公裏,磨破了4個輪胎,車窗曾被飛落的山石擊碎。
張繪武把抗震救災視作一個大課堂,“這一批參加抗震救災的戰士,大多數是90後及獨生子女,參加抗震救災,經曆軍民魚水的感人真情,是對他們心靈的洗禮和成長的鍛造,使他們切身感受到祖國有難我們怎麽辦、人民群眾需要我們怎麽辦、我在成長過程中今後怎麽辦,激勵他們為人民無私奉獻。”張繪武說。
張繪武告訴我,等部隊撤回後,要組織人員整理在隴南抗震救災中的一個個感人故事,編寫成《擁軍故事集》,以此為教材,教育廣大官兵。
對我們每一個新聞工作者來說,這同樣是一部“特殊教材”,滌蕩心靈,激勵人生和新聞從業路。它讓我深深明白,忠於職守同樣是一種美德,一種至高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