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天下第一帖

  《淳化閣帖》全名《淳化秘閣法帖》是我國法書叢帖之祖,可說是唯一結集了殘唐五代以來的文化遺產的書法匯帖。所謂法帖,就是古代名書家的墨跡經雙鉤描摹後,刻在石版或木版上,再拓印裝訂成帖的。法帖原版以棗木刻之,以當時名貴的歙墨和澄心堂紙棰拓而成,拓印量小,宋太宗拓成閣帖賞賜近臣,因而民間流傳極少。刻成不久於宋仁宗慶曆年間因宮中失火,原版盡數焚毀,因而初拓本被視為寶物,價值連城。

  元趙孟頫《鬆雪齋文集·閣帖跋》曰:“宋太宗……淳化中,詔翰林侍書王著,以所購書,由三代至唐,厘為十卷,摹刻秘閣。賜宗室、大臣人一本,遇大臣進二府輒墨本賜焉。後乃止不賜,故世尤貴之。”宋代記錄此帖為木板刻,初拓用“澄心堂紙”、“李廷珪墨”,未見此種拓本流傳。淳化閣帖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叢帖,由於王著識鑒不精,致使法帖真偽雜糅,錯亂失序。然“鐫集尤為美富”,摹勒逼真,先人書法賴以流傳。此帖有“法帖之祖”之譽,對後世影響深遠。因帖石早佚,摹刻、翻刻甚繁,顧從義本、潘允亮本、肅府本等較著名。

  宋太宗趙光義於淳化三年(992年),出內府秘閣所藏曆代名家法書墨寶,令翰林院侍書王著編次、摹刻,匯成我國第一部大型法帖——《淳化閣帖》。因完成於北宋淳化年間,故名之。

  全帖共分十卷,前五卷是曆代帝王、名臣和諸家的篆、隸、草、行、楷各體,選入唐以前百家的書法,如張芝、鍾繇、索靖和歐、褚、顏、柳等人的作品,後五卷是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的草書墨跡。璞玉渾金,字字珠璣,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書法遺產。後木版毀於戰火,故傳世拓本極少。從宋至明轉相傳摹,不下數十家,玉石雜糅,真贗難辨。其中,明朝肅王府在蘭州翻刻的版本,從宋刻本摹成,世稱“肅府本”或“蘭州本”,是現存時代較早,摹刻較精,而又保存完好的一部法帖原石。

  肅府本《淳化閣帖》重摹於明朝後期,明太祖朱元璋封第十四皇子朱為肅莊王,賜宋本《淳化閣帖》一部,以為傳代之寶秘藏內府。萬曆年間,陝西右參政分巡臨鞏張鶴鳴得閣帖別本,向肅憲王朱紳堯借藏帖校對,因請姑蘇溫如玉、南康張應召雙鉤。次年,憲王乃令摹刻,未成而薨,世子朱識踵成之。先後曆時七年,用富平鍾磬石144塊刻成,收藏於肅王府東書院遵訓閣內,視為珍寶。各卷末除照刻宋本款識外,新鐫“萬曆四十三年乙卯歲(公元1615年)秋八月九日,草莽臣溫如玉、張應召奉肅藩令旨,重摹上石”隸書三行。帖藏肅府東書園殿遵訓閣,視為珍寶。倪蘇門《古今書論》雲:“淳化帖在明朝,惟陝西(注:當時陝、甘尚未分省)肅王府翻刻石最妙,謂之肅本。從宋拓原本雙鉤上石,所費巨萬,今市本相去天淵。”陳奕禧《皋蘭載筆》稱:“初拓用太史紙、程君房墨,人間難得,拓工間有私購出者,值五十千。”鄭學孚在《夤帖舉要》中也說:“明翻刻閣帖,以肅府本為最佳,跋語亦最多。”今存肅府帖初拓本,筆力遒勁,紙好墨勻,清新悅目。人稱“新舊不爽,毫發俱在,與宋本無異”。在明代翻刻閣帖中居於首位。《淳化閣帖》曆代廣為翻刻,宋時已有30種以上的翻刻本,元、明、清三代更是不計其數,形成了玉石雜糅,真贗難辨的局麵。自明萬曆年至光緒末年的300多年間,肅本《淳化閣帖》原石屢遭戰亂毀壞,曆代也曾相繼進行補刻,以臻完備。明肅王府在蘭州由宋刻本摹成的版本,是現存時代較早,摹刻較精和保存最好的一部法帖原石,為研究蘭州肅府本《淳化閣帖》提供了又一珍貴的實物資料。

  據《甘肅日報》介紹,對肅府本《淳化閣帖》摹刻法帖的優劣、肅府帖的祖本問題,前人也多有評論。

  一般人士認為前八卷摹自閣帖原本。肅府本一至八卷,筆勢肥厚方整,遒勁奔放,與某些細瘦的版本不同。翁方綱在鑒定一本有銀錠紋的閣帖拓本時說:“肥厚與肅本相近,而筆勢頗方。聞之初拓宋本,亦肥而方也。”(《蘇齋題跋》)孫承澤雲:“近人多不識閣帖,某家寶藏本皆非真。真者字極豐穰有神采,如潭、絳則太瘦,臨江則太媚。”他還舉出幾條辨認真帖的標準,如“他本刻卷數在上,版數在下,惟此本卷數版數皆相連屬”;“他本行數字比帖中字小而瘦,此本行數字比帖中字皆大而濃”等(《閑者軒帖考》)所謂“肥而方”,“字極豐穰有神采”,以及舊有卷版數的刻法,正是肅府本具備的特點。再將肅本與被稱為由“畢士安所得賜本”摹刻的乾隆四十三年《欽定重刻淳化閣帖》作比較,其氣韻之奔放、古樸,都十分相近。可知此帖前八卷實得閣帖初刻原本的真傳,人稱“不失宋帖本來麵目”,是不過分的。

  肅府帖卷九為別本。肅府本第九卷筆畫細瘦,無舊刻卷版號,卷尾脫失“塞仰料靜”以下三行十八字,有別於其他各卷。翁方綱認為“肅本此九卷是別從一本摹入,以致過於細瘦”。我們判定此卷是摹自南宋別本。

  肅本卷十摹自“修內司帖”。第十卷筆跡較前八卷反見肥碩,亦非原本。前人曾以南宋淳熙年間摹刻的“修內司帖”與肅本對校,認為修內帖卷十是此卷的祖本。

  盡管肅府帖的祖本存在摻雜不一的問題,但在明朝翻刻閣帖中仍不失為較好版本。清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陝西費甲鑄用肅府初拓本重摹一部,置於西安碑林,稱為“陝西本”或“關中本”,足見肅府本影響之大。肅本閣帖附有較多的後跋,也為其他摹刻本所少見。初拓本有張鶴鳴等二十七跋,及溫如玉跋一版,不啻是一部法帖簡史,對研究該帖頗有參考價值。

  《肅本淳化閣帖》是由148塊石碑組成,刻成後,曾多次遭到破壞。明、清之際,帖石佚失,損壞多塊,清順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洮岷道陳卓聘邀陳曼仙、毛香林補摹四十餘版(處),帖文補全,複成完璧。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陝西提督王輔臣隨吳三桂反清,攻陷蘭州,曾以帖石為馬槽,致有“馬房光怪,櫪馬皆驚”之說。清軍圍城,守兵又毀石為炮子,使部分帖石遭到損壞。左宗棠督甘時,將這肅王遺物交文廟保管。光緒末年,翰林劉爾炘移帖於蘭州府文廟尊經閣保存(後為誌果中學,今蘭州二中內),又補刻木版釋文40塊。此後,得到甘肅教育家趙元貞先生長期保護。抗日戰爭時期,為防日機轟炸,一度埋入地下。一次趙元貞先生出差寧夏,《肅本淳化閣帖》被全隴希社挖出後收藏在豐黎義倉,一時要求《肅本淳化閣帖》歸屬的單位很多。他回蘭後,向執政當局據理力爭,將其要回歸誌果中學保管,安裝在尊經閣深簷下。1966年交甘肅博物館珍藏,現存141塊,藏於甘肅省博物館。石高27.4厘米~34.5厘米,寬36.5厘米~40.7厘米,厚5厘米~8.9厘米,大都為兩麵刻字,也有僅刻一麵的。據了解,“閣帖”肅府本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全的“閣帖”,目前有記載的全套國內隻有兩套,分別被北京故宮、甘肅博物館收藏。

  關於天下第一帖《淳化閣帖》近年來又有不少新的發現與進展:

  2003年4月,上海博物館斥資450萬美元從美國收藏家安思遠手中購回初拓本《淳化閣帖》殘本,僅存第四卷、第六卷、第七卷和第八卷,共170帖。該拓本殘本在上海展出後,引起轟動……

  其中,被譽為《淳化閣帖》至善本的《懋勤殿本》現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香港商務印書館最新出版共10卷的《懋勤殿本淳化閣帖》,以高科技的印刷技術,展現了這一書法藝術瑰寶。這是懋勤殿本自乾隆時期入藏故宮後,第一次全部十冊完整印刷出版。

  幾個月前,揚州一收藏家收藏的一套(十冊)完整的《淳化閣帖》明肅府本,雖然十本字帖的封麵已發黃,有點破舊,但翻開字帖,卻字跡清晰,完整無缺。經上海博物館古碑帖專家陶喻之先生等鑒定,評價為“品相如此之好,完整無缺,為世間少有,上博至今都未收藏全套。”確認為真跡,引起了轟動……

  《甘肅日報》2005年11月報道,莊浪縣博物館在整理館藏古籍善本時發現一套明代肅府本《淳化閣帖》拓本,全套共10冊,每冊均用桐木板製作封皮。該拓本長31厘米,寬20.5厘米,拓印精細,精裱工整,保存完好。卷首有“曆代帝王法帖第一”、“漢章帝書”字樣,第十卷後有明代肅世子、張鶴鳴等人的題跋。經考,莊浪縣館藏《淳化閣帖》拓本均屬蘭州肅府本……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