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書法旗幟在隴上

  草聖張芝甘肅的驕傲

  凡是來到蘭州碑林的人都會為之震驚。

  它正麵大門上是趙樸初的“蘭州碑林”四個大字高鐫門楣;大門影壁的正麵刻有劉炳森所書的“萬裏金湯”;背麵是胡纘宗所書的“海不揚波”。整個庭院中綠草如茵,碧樹長青,在右側一座由花崗岩雕塑而成的“草聖”張芝的雕像格外引人注目。東西兩條長龍似的碑廊拱衛著正中的主體建築——一座仿古的亭台樓閣名之曰“草聖閣”。這種先入為主的布局結構,一下子就會把遊覽者的思路拉到了遙遠的秦漢乃至更遙遠的時代,使人恍忽間產生了脫離現代喧囂塵世,步入遠古清淨生活的感覺。同行者一下噤聲息語,以朝聖般的虔誠開始了各自的書法欣賞之旅。

  兩年前,中國唐代文學研究會常務副會長、文藝理論家、中華詩詞學會副會長霍鬆林遊覽白塔山巔的蘭州碑林時,感歎地說:“蘭州的變化真是太大了,如今我已看不出一點舊蘭州的影子了。特別是黃河兩岸的濱河路,十分美麗、壯觀,顯示出一個大都市的形象和氣魄。這麽大氣派的碑林也建造在原來的荒山上,眾多的碑刻從秦簡、漢簡到眾多古今名人的墨跡都成了如今人們觀覽的文化景點。這樣美好的文化景觀和自然景觀相結合,呈現出甘肅深厚的文化內涵來。”

  千百年來,中華民族以龍的傳人而深感自豪,中華大地被稱作龍的土地,龍已成為中華民族的圖騰。溯本求源,龍圖騰起自位居我國上古三皇之首的伏羲,同時,伏羲又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文化算起來有不少於七八千年的曆史。大地灣與伏羲文化,還需我們聯係起來作進一步的研究和發掘。關於伏羲的話題,中國史籍說了幾千年,中國人口頭傳了幾千年。歸根到底,是因為伏羲是我們的根之所在。以伏羲時代為標誌,中華民族從蒙昧跨入文明的門檻。伏羲畫八卦、結網罟、取火種、興嫁娶、造書契、創樂器,一係列的發明創造,猶如永不熄滅的明燈,照亮了中國幾千年的曆史。

  在書法方麵,人們尊崇張芝,敬重張芝,時常為張芝堅韌不拔的頑強奮鬥精神所感召、所激勵。當我們拂去歲月的風塵,回眸遠古文明深邃而豐厚的內涵所透視的智慧光芒時,總會思緒萬千,浮想連翩……

  中華民族曆來具有慎終追遠、飲水思源的道德傳統。中國之所以能成為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能保全自己民族傳統文化的國度,與對自己民族始祖的崇拜和對深厚民族文化傳統的繼往開來有很大關係。在霍老先生如長歌行板一樣的圈點中,眼前籠罩在中華民族悠遠文化濃濃氛圍中的蘭州碑林也仿佛更加莊嚴與神聖了。

  流螢先生在籌建碑林的日子裏,他時常說:“大凡碑林,總得有一個旗幟。譬如曲阜的孔廟、泰山的岱廟無疑以漢碑為主;西安碑林最出名的則是唐碑;韶山自然以毛澤東的書法作品為靈魂;太原碑林將傅山視為驕傲等等。蘭州碑林既然以甘肅地域文化為特點,它的旗幟是什麽呢?這個問題是興建蘭州碑林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我和許多專家學者反反複複討論了很久。因為甘肅是一個文化大省,值得宣揚的書法至寶就有許多。但最後我們還是統一了看法:東漢大書法家張芝,世稱‘草聖’。他就是甘肅之驕傲,蘭州碑林之旗幟嗬!”

  今天,來自天南地北的遊人都會看到,蘭州碑林已經把草聖張芝的全身雕像立於其中,並以其名命名主體建築的碑閣,把他的書作作為重點來展示了……

  張芝,生年不詳,約卒於漢獻帝初平三年(約公元192年),敦煌酒泉(今屬甘肅)人,字伯英。勤學好古,淡於仕進。朝廷以有道征不就,時人尊稱自為“張有道”。善章草,後脫去舊習,省減章草點畫、波磔,成為“今草”。據說張芝用白綢子練習草書,比竹簡好,技藝長進很快。用竹簡練習楷書,在夫人的指教下,也常練習隸書。每天堅持練習三種字體,從不間斷。竹簡、白綢用光了,但書寫興趣正濃,來不及去洗,就把替換的衣服也用來寫字練筆了。再無處寫了,便把竹簡、綢子、衣服放在池水中洗淨,晾幹後再寫。這樣過了五年,清清的池水變成濃濃的墨池,用筆蘸水就可以寫出墨黑的字來。因此,人們就把這池塘叫做“張芝洗墨池”。張芝刻苦練習書法的精神,在曆史上傳為佳話。晉衛恒《四體書勢》中記載:張芝“凡家中衣帛,必書而後練(煮染)之;臨池學書,池水盡墨”。後人稱書法為“臨池”,即來源於張芝刻苦練習書法的故事。尤善章草的張芝有“草聖”之譽,當時的人珍愛其墨甚至到了“寸紙不遺”的地步。

  張懷瓘《書斷》卷中列張芝章草、草書為神品,“尤善章草書,生諸杜度、崔瑗。龍豹變,青出於藍。又創於今草,天縱穎異,率意超曠,無惜事非。若清澗長源,流而無限,縈回崖穀,任於造化”;稱他“學崔(瑗)、杜(操)之法,因而變之,以成今草,轉精其妙。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及其連者,氣脈通於隔行”,三國魏書家韋誕首稱他為“草聖”。晉王羲之對漢、魏書跡,惟推鍾(繇)、張(芝)兩家,認為其餘不足觀。張旭、韋誕、索靖、王羲之父子、張旭、懷素之草法,均源於伯英。羊欣雲:“張芝、皇象、鍾繇、索靖,時號‘書聖’,然張勁骨豐肌,德冠諸賢之首,斯為當矣。”張芝的書法遒勁,技巧嫻熟,能行書、隸書,尤其擅長草書,精心研討崔(崔瑗,東漢學者,草書大家,著有《草書勢》,杜(杜操,以善章草出名)筆法,擺脫舊俗,獨創一體。他寫的草書一筆到底,連綴不斷,氣脈貫通,好比驚蛇出草,飛鳥出林,後世人稱“一字飛白書”。張芝的書跡保存在《淳化閣帖》的有五帖。並著有《筆心論》,今已佚。中國書法史告訴我們:“自漢末至中唐六七百年間,在草書領域內湧現出了韋誕、衛瓘、索靖、衛恒等這些傳於書壇的人物,更有王羲之、王獻之、張旭、懷素四位光耀千古的大師。他們的師承導源於中國書法史上第一位巨人——草聖張芝。”

  張芝的草書影響了整個中國書法的發展,為書壇帶來了無與倫比的生機。

  蘭州碑林有了張芝這麵書法旗幟後,還有古往今來但凡有關隴上的珍貴墨寶。諸如梁鵠、索靖、李世民、李白、彭澤、胡纘宗、鄒應龍、王了望、邢澍、張澍、唐璉、朱克敏、安維峻、馬福祥、劉爾炘等。他們或九五之尊,或文臣武將,或詩人墨客,皆隴上英才。今鐫刻其詩文墨跡於碑林,未嚐不引人慨然想見其時其人之風采。毛澤東與孫中山皆世紀傳人,或留足跡於隴上,或示手劄於隴人,今刻其手書,置於最顯要處,以示偉人對甘肅之關懷。林則徐、左宗棠、於右任、郭沫若、張大千、舒同,皆近現代名士,書法大家,曾親臨隴上,賦詩揮毫,今天在蘭州碑林也一一選刻之。至於趙樸初、啟功、季羨林等,皆學界巨人,書壇泰鬥,以耄耋之年,不辭辛勞,為碑林題名、題詞、書匾、書碑,至為感激。殊可珍貴者,淳化閣帖、秦漢簡牘與敦煌寫經,皆甘肅文化瑰寶,今逐一展現,為碑林鎮館之寶。淳化閣帖肅府本,妙意盡傳,譽滿神州,惟原石雙麵刻字,且係國家珍貴文物,世人難以目睹,今翻刻一部,以廣其傳。秦漢簡牘與敦煌寫經,皆民間書法之精粹,極盡鬼斧神工之妙,今選其精美清晰之作,勒之於後,開古今中外之先河。

  書畫名人盛讚碑林

  2005年夏天,年過周甲之年的著名書畫家王超先生從津門路過蘭州要去敦煌進行藝術采風活動。他的書法在許多名山寶刹留下墨跡在峨眉山有他補書的雙百字古聯與報國寺采用晉唐寫經筆法完成的“七佛寶殿”匾額,在為“神墨碑林”書寫的“文物浩瀚”書碑,為“翰因碑林”書寫的“秉天地之浩氣,聚華夏之精英”書碑,在齊雲山山門上有他補書的清乾隆題句“天下無雙勝境,江南第一名山”……

  這位以作畫書碑聞名的藝術家卻在蘭州碑林一轉就是好幾個小時,以至連陪他同遊的年輕藝術家們都幾次坐在長椅上顯得乏困起來,而他卻興致勃勃地說著,書法是一門獨立的藝術,也是繪畫的基本功。它是用最單純的點、線,去表現言之不盡的思想,氣質和情操。展現著博大的、潛在的內心世界。他來來回回走著,反反複複看著,口裏不住地說:“我去過許多碑林,看過許多書碑,還沒有見過像蘭州碑林有如此深厚文化積澱的碑刻總匯。真是渾勁雄強,樸茂凝重,結體謹嚴,氣宇不凡,碑帖兼融,變化巧妙,有大智慧、大氣魄!”先生從漢魏碑刻的摹寫轉到研究王羲之《蘭亭序》的書論考辯,寫出了數萬字的論著;先生能寫一手古雅質樸的漢婁壽碑、張遷碑,也練過魏碑龍門二十品和張黑女碑,在行草的結體和用筆上則得益於李北海和蘇、黃,偶涉二王書道,也頗有心領神會處。但那天他在“草聖”張芝的塑像前、在巍峨的草聖閣裏、在張芝的一塊塊書碑前快讀一場,驚歎不已。王先生探索於碑林墨海之中幾十年,他的書作像他的畫一樣具有剛正的元氣,雄渾壯美。更可貴之處,他既有一反空疏為文的嚴肅治學態度,又不乏解剖書畫藝術的理性精神。那次參觀了蘭州碑林之後,他執意要拜訪創建蘭州碑林的流螢先生。幾經打聽後他得知流螢先生恰逢有病在北京住院治療時,他終於趕到北京如願以償了。

  那天,王超先生還乘興在蘭州碑林賦詩一首:

  金城風雨洗征塵,相別吟詩贈友人。

  喜讀大作開天眼,悲憫蒼生慰鬼神。

  王超先生說:“蘭州碑林很有特色,很有文化底蘊。書法旗幟在隴上,提得很好,很準、很響亮!”言語間,這位李苦禪、李可染先生的苦學派傳人那種不息進取、粗中有細、拙中不乏精明的作風,在為學和治藝的跋涉中又不經意地表現了出來。

  今天,當人們從碑林大門沿石階曲折而下,就會來到東西長廊環抱的中心區。這裏種植著雪鬆、茅竹、梅樹等在黃土高原上特別在山頂並不多見的樹種。它們高低錯落散布在碑林的建築群落間,與山、水、石、屋、路構成韻味十足的空間藝術。它們再配以數千平方米的綠地和各種四時並開、爭奇鬥豔的花卉,造成一種莊重古樸、幽雅宜人的圍氛,使人賞心悅目。縮龍成寸的盆景和不同植物的枝、杆、葉、花組成的植物造型與點綴其間情趣盎然的景石相互穿插映襯,使得整體碑林在濃鬱典雅的園林風格中融為一體,創造出了個性鮮明的生態景觀,在花壇中矗立著淺灰色石質立雕的張芝雕像。

  這尊名為“草聖”的石質圓雕立像,由著名女雕塑家何鄂創作而成,曾七易其稿,用了整整兩年時間。綜觀這尊立雕莊嚴、含蓄而均衡,下部充分利用了石料的自然肌理作衣袍,上半部她精細地雕出了張芝麵部微頷,眼視前方,心緒沉浸在書法創作之中的神態。這位曾經以“黃河母親”的城雕等而名滿天下的雕塑家,對這一創作即是在最後為這尊雕像定稿時,依然覺得留下頗多遺憾,如這尊雕像因為石材所限的原因,沒能將右臂再舒展一些;考慮到為適應在花壇之中長期供遊人觀瞻的大眾性要求,將筆管塑得稍短了一點。她說:“我看就這樣了吧!”在藝術上,簡捷是更為難得更為高超的追求。盡管如此,它還是那麽美妙和諧、富有節奏地表現出這位甘肅籍的古代書法家那氣宇軒昂的氣質和他開創的“一筆書”的大家風範。

  流螢先生請著名雕塑家何鄂為張芝造像時,給何鄂提供了《張芝傳略》、《張芝創‘一筆書’辨及&;lt;冠軍帖&;gt;審美初探》、《沙州圖誌》等有關資料。

  何鄂在認真研究了張芝的有關資料後,提出創作張芝塑像必須把握的幾個特點:

  一是要突出張芝臨池學書,超越常人苦學書藝,獨創“一筆書”的史跡。二是要把握《後漢書·張奐傳》、《書斷》中對張芝均有記載與評價。三是要表現張芝不僅是一位卓著的書法家,還是一位書法理論家,造毛筆的專家,他的形象特征,應從分析敦煌一帶人的形象特點,突出其氣質與風度。

  在張芝的氣質塑造上,要把握他是“今草之祖”,以“一筆書”為契機,淋漓盡致地體現出張芝藝術的絕妙之處;張芝已不同於一般“家”,而是達到了“聖”的境界,氣質上要表現出他的正直、穩重、深沉而內心充滿激情;舉止應是大氣、大度、大方,舉手投足都充滿陽剛之氣;他拒絕進宮做官,具有高風傲骨而無絲毫媚骨,不貪富貴榮華,剛直不阿,飄逸瀟灑的氣度;他具有非凡的膽識,驚人的創造力,變法的決心與行動,構成了張芝智力過人、果斷剛毅的性格特征。

  基於以上思考,最後藝術家決定采用浪漫主義手法更好地表現了草聖的內心世界。經過長達一年時間的反複討論,數易其稿,直到1999年3月20日才算定稿。最終把張芝的年齡定在六十歲左右,因為這個年齡,正是一個人藝術創作最成熟的時候。造型上,讓張芝右手握筆略略抬起,左手捏住右手衣袖,頭部略略向左偏轉,表現他學識淵博,藝術精湛,構思成熟,欲下筆而未下的一刹那。再是盡量增加動感。現在,由何鄂創作的萬年青花崗岩張芝雕像,已經屹立在蘭州碑林西廊前。雕像底座上,是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沈鵬先生題寫的“草聖張芝”四個大字。藍天,白雲,綠草,黃瓦,古人猶在,雄風長存,一代書法大師的風采,被映襯得栩栩如生,觀者無不肅然起敬。雕像底座上有一段400字的張芝簡介,係流螢先生七易其稿的嘔心瀝血之作。最後一段為:“時人曰:張芝乃曠世奇才,光耀千秋,影響所及,遍於寰中。值蘭州碑林肇建之日,雕張芝像立於黃河之濱、白塔山之巔,藉以緬懷先賢,激勵來者。”

  遊人們沿著東西長廊緩緩而下,直去碑林主體建築“草聖閣”。在數百米長的長廊內鑲嵌著甘肅曆代著名書法家刻石和當代名家恭錄的詠隴詩詞百餘首,正、草、隸、篆相映爭輝,流派風格迥然不同。仔細品味著這許多古今書家的得意之作,會從那冰冷堅實的碑石所組成的人文風景中品咂出古代絲綢之路上的文化輝煌和今天這片待開發土地上的後來人的文藝繁盛。

  鑲嵌在西廊最顯著位置上的便是東漢時期甘肅籍著名書法家張芝的《冠軍碑》。上麵寫著的是:

  “曆代名臣法帖第二 漢張芝書

  知汝殊愁且得還,為佳也冠軍暫。暢釋當不得極,蹤可恨吾病來,不辨行動潛不可耳。”

  位於南端最高處的“草聖閣”高約30米,盤空樓閣直插雲霄。它是碑林中體量最大的建築,飛簷紅柱,桔黃色的硫璃瓦冠頂,巍巍壯觀。登閣憑欄遠眺,蘭州市區樓廈林立,曆曆在目;俯瞰黃河如帶,大河上下雲蒸霞蔚,茫茫東流。夜晚,萬家燈火,燦若珠璣,疑似銀河;放眼北望,群山巍峨,山林呼應,構成了“客山拱狀,主山始尊”的壯觀景觀。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