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大西北漫畫家們的風采

  繪世漫畫之沉浮

  漫畫又稱諷刺畫,乃繪事中簡筆而注重意義之繪畫。其“漫”字,與漫筆、漫談中的“漫”字用意相似。漫筆、漫談在文體中是隨筆、小品文,而漫畫是畫中之隨筆、之小品,一般亦隨意取材、篇幅短小,通過寫實、比喻、象征、假借、誇張、點睛諸法表現精粹內容。在我國,漫畫至今有近百年曆史。最早可推至清朝末年,陳師曾在上海刊行的《太平洋報》上有即興隨意之作,小形、著墨儉省而意趣頗濃。惜戰火頻仍,塵封煙襲,刊物散失,難窺全貌。隻是魯迅、鄭振鐸氏所輯《北京箋譜》內,搜集陳氏類似漫畫之作,尚能看到初期漫畫之餘韻。到了1925年,豐子愷有畫刊載於《文學周報》,編者特稱之為“漫畫”。漫畫之名始見於大眾。自此及今八十多年間,我國漫畫後來居上,蔚為大觀。漫畫家們以創造性的精神、豐富的生活體驗和藝術造詣,發揚光大了漫畫這門繪畫藝術,尤其是漫畫更多地貼近和反映現實,使得漫畫作品顯示出這一期間的人間相和世間相,從不同的層次和側麵揭露和諷刺了舊中國的腐敗和黑暗,反映了民族爭取解放的畫卷,宣傳了民主思想和時代風貌,抒發了個性的藝術品位,這樣使得漫畫成為我國繪畫藝術中的一枝奇葩,在我國近現代繪畫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新中國誕生後,甘肅漫畫作者繼承中國漫畫民主革命時期的革命性、戰鬥性傳統,積極配合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蓬勃開展,創作出許多漫畫,通過報紙刊物、展覽櫥窗向廣大群眾宣傳,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影響。當時比較活躍的漫畫家有陳伯希、米瑛、楊丁東、裴廣鐸、馬笑君、耿漢等。

  1957年的“反右”使不少漫畫作者蒙受不白之冤。從此,漫畫園地在極“左”氛圍的籠罩下,除“風馬牛”的虛假題材漫畫風行一時外,基本上是群芳凋零,景象淒涼。到了文革期間,漫畫藝術更是被逼上了絕路。

  “四人幫”粉碎後,漫畫藝術枯木逢春。以蘭州漫畫家為主力的甘肅漫畫家們運用手中的漫畫武器,對“四人幫”進行了無情的揭露與諷刺。在蘭州的街頭上出現的大批漫畫前,常常擠滿觀看的人群。這些漫畫作品(包括所配的詩歌),深受廣大人民群眾喜愛。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漫畫創作如雨後春筍,生機勃勃。

  1987年4月,甘肅省漫畫研究會應運而生,由馬笑君任會長,蘇朗、裴廣鐸為副會長,朱光榮為秘書長。研究會成立後,立即發動漫畫家搞創作,並於1987年5月舉辦了“甘肅省首屆漫畫展”。同年8月,又邀請了全國著名漫畫家繆印堂親自來蘭州授課,舉辦全省性的漫畫創作講習班,著手培養中青年漫畫作者。

  1992年8月,研究會換屆,更名為甘肅省漫畫學會,蘇朗任會長,曹昌光、朱光榮為副會長,朱誌勇任秘書長。從此甘肅漫畫創作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他們多次舉辦大型展覽。1987年5月、1992年8月、1997年5月,先後在蘭州舉辦了甘肅省第一、二、三屆漫畫展,共展出省內各地作品390多件。1997年8月,甘肅省漫畫學會牽頭還與有關部門合辦了計劃生育、綠化與環境、破除封建迷信等內容的專題漫畫展,並在嘉峪關、金昌、武威、臨夏、玉門、榆中等地市縣以及廠礦企業巡回展出,受到廣大觀眾的歡迎。他們在蘭州舉辦了首屆西北五省漫畫聯展,還協同省工商銀行《城市金融報》、《蘭州晚報》等單位聯辦了有多省、區參與的多種漫畫展覽和漫畫大賽。學會為培養新生力量,經常性地舉辦漫畫創作講習班,發揮群體優勢,組織創作交流和漫畫技法切磋,集思廣益,促進漫畫創作。據不完全統計,當時在全國各類報刊上發表的作品超過了5000幅。20世紀90年代以來是建國後漫畫創作最繁榮的時期,造就了一大批漫畫藝術人才,湧現了一大批優秀漫畫作品。“文革”劫後餘生的漫畫作者不過兩三個人,現在已擴展到近50人,並形成老中青梯次結構。作品在題材的選取、立意的斟酌、褒貶的分寸、構思的奇巧等方麵都日趨成熟。他們以幽默的視角觀察現實,凝煉出為人民、為社會主義服務的佳作,贏得了專家和群眾的共同喜愛。有多幅作品入選中國漫畫展、全國漫畫佳作展、七屆、八屆全國美展以及在日本大宮市舉辦的五屆國際漫畫展等。在此基礎上,蘭州漫畫家又集體創作了《金城迎新世象圖》,見報後被廣大讀者譽為“改革開放時期的《清明上河圖》”。邀請首都漫畫家聯手創作、出版了《中國儲蓄漫畫選》、《啼笑皆非》、《情不自禁》、《漫畫絲綢之路》的敦煌卷(中、日、英三種文本)等係列作品。《漫畫絲綢之路》生動形象地宣傳了甘肅曆史文化,受到廣泛好評。

  漫畫新風更可人

  2004年9月中旬,甘肅省漫畫學會與臻瑛軒畫廊聯合舉辦的“甘肅省首屆水墨漫畫作品聯展”在蘭州市隍廟紅紅火火地舉辦了一個星期。眾多的參觀者不但欣賞到了漫畫家們新近創作的40多幅水墨漫畫作品,也真真切切地認識了一直活躍在全省的漫畫家蘇朗、朱光榮、李鼎元、朱誌勇、魏友貴、馬艾敏等。大家又是請他們表演,又是邀他們為自己畫漫畫像,又是與他們探討有關漫畫的諸多問題,展出場地上簡直天天就像過年一樣,有時排隊的群眾就能達到上百米長。

  開展當日,幾位漫畫家的水墨漫畫作品就受到了觀者的諸多好評。同時,一部分書畫同行也對幾位漫畫家的聯展作品給予了肯定,一致評價水墨漫畫在甘肅的問世,是我省諸多漫畫名家潛心畫藝的一個思想結晶;他們的創舉為甘肅漫畫界的繪畫藝術衍生了新的派支,進一步豐富了甘肅漫協的漫畫繪畫藝術。可以預見,水墨漫畫在甘肅的前景是不可限量的。

  水墨漫畫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漫畫藝術品種(流派),其技法是將傳統的中國水墨畫表現手法融合到漫畫之中,使漫畫更具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過去,漫畫大多是服務於報刊的,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漫畫的多種功能被逐步開發和利用,它的宣教功能和娛樂特性,已在社會文化和經濟活動中得到了充分展現。如今,漫畫也開始像國畫及其他藝術品一樣,走進尋常百姓家,供喜好者掛貼於居室,以隨時品味和遣性欣賞。

  幾位漫畫家謙虛地說,因為是初次嚐試,難免在選題內容和表現形式上存在不足與瑕疵。將畫作展示給觀者,是希望通過這些作品得到觀者與喜歡繪畫藝術的朋友們的批評、指正,以期蘭州的水墨漫畫創作有更大的進步,有更絢爛的發展。幾位漫畫家盡管是探索性的嚐試,也是創作的水墨漫畫首次“亮相”,但他們筆下綻彩,風格迥異,令人會心一笑的同時,更能收獲一份難得的對身邊美好生活的細節解讀與真諦感悟。綜觀幾位漫畫家的作品,蘇朗是造型簡潔,寓意深刻;朱光榮是形象生動,自然諧趣;朱誌勇是刻畫細膩,風趣幽默;李鼎元是筆墨洗練,意蘊悠長;魏友貴是誇張變形,筆簡境重;馬艾敏是取石攻玉,豪放快意……

  他們的這次展覽非常成功,在美術界、文化圈內傳為美談。大家說,蘭州有這樣一些思維活躍、思想進步的中老年漫畫人,他們默默耕耘,勤奮創作,歌頌真善美,鞭撻假惡醜。以一幅幅別具匠心的畫作,為隴原人民帶來了歡笑。展出的作品,每一幅畫作都能豐富觀者的心情和心境。

  漫說幾位漫畫家

  裴廣鐸先生是一解放就投身黨的新聞工作的畫家和美術記者,他創作了大量的版畫、速寫、素描、插圖、風俗畫等。近些年來,他更習慣以漫畫這種更為直觀的藝術表現手法,抒發他的情感。其思想性、藝術性更趨於成熟,畫筆下蘊含著強烈而機智的諷刺與幽默。他參與籌建和主持了甘肅省漫畫研究會。在此期間,他創作的《哥倆好》、《心病》、《紀念照》、《三分人才七分打扮》等佳作,取材於生活,其細致觀察勾畫生活中的具體形象,引起讀者感情的共鳴,引起了書畫家的關注,在漫畫藝術上的生動的造型,誇張的神態,瀟灑大膽,以描繪精、氣、神取勝,絕俗而出奇,看他的漫畫作品似陳年老釀,回味無窮。

  他的漫畫,受豐子愷影響頗深,尺幅小品,融畫、詩、詞並用,凝古人諸法,獨出機杼,頗有韻味,寫意與超脫性相融,畫龍點睛之筆獨殊,難怪黃胄稱讚裴老:“霜葉紅於二月花”。

  蘇朗同樣是在《甘肅日報》當編輯、做記者恪盡職守四十餘年,現在早已退休的老畫家。如今他執著地成為一名漫畫“專業”畫家了。他說:“我愛讀、愛畫漫畫,我看到在讀者目光的大海中,漫畫最凝眸。在這由太多的遺憾而構成奇異多彩的人世間,漫畫可以最清晰地照到世俗的影子。作者在作品中無論是假設命運或是編織妙情,都迅速、深邃而多棱麵的用其潛台詞和讀者交談著人生的真諦。在創作與審美活動中,欣然得到感情釋放的快慰和精神感悟的升華。”

  20世紀60年代,他的版畫在國內頗有聲譽。粗獷、質樸、渾厚而充滿了濃鬱的西北風情。1962年,他洋溢著理想主義的套色版畫《黃河渡》在全國美展一炮打響,當時他才二十多歲。《黃河渡》及其變體畫被選入剛剛建成的中國美術館展出時,得到我國美術專家們的高度評價。著名老版畫家力群在全國學術刊物《美術》上盛讚他創作的人物“這是真正站起來的中國人民的形象,他們的神采將永遠鼓舞著人們前進”。這攝泥土之芳香、凝生活之精華的力作,在推薦到東歐各國巡展後,為中國美術館收藏。接著,他帶著對大西北真誠和熾烈情感創作的《煦風吹不盡》、《絲路的風》、《奶站笑浯》、《風霜起高峽》、《無字的歌》等許多版畫精品,連連入選全國美展或送往出國參展和被收藏。後來,由於青光眼疾的折磨,他沒有更多精力刻印版畫了。二十多年前,蘇朗筆鋒一轉開始了在漫畫藝術領域的開拓。蘇朗常說“寧肯光著腳走路,也不要穿別人拋下的鞋”,這是他追求真、善、美藝術崇高法則的心靈自白。對藝術的真誠和感悟,使他又取得了不凡的成功,十年間他創作發表了上千幅內容新穎、思想犀利的漫畫作品。他的《神不守舍》摘取了中國美協頒發的中國漫畫創作最高獎“金猴獎”;《影子部隊》獲首屆全國報刊漫畫大展一等獎;《迷彩》獲人民日報社《諷刺與幽默》優秀作品獎。特別近十年來,作為甘肅省漫畫學會的會長,他不僅自己創作頗豐,還把該學會建設成為在全國創作、研究活動頗有影響的一個學術團體。

  朱光榮是一位自學成才的畫家。從漫畫研究會成立到更名為甘肅省漫畫學會,他一直是腳踏實地的從事漫畫創作與研究的骨幹。2001年第三屆會員大會上,他被推選為會長,朱誌勇、李鼎元、魏有貴為副會長。新一屆學會領導班子在朱光榮的帶領下繼續為甘肅漫畫的群眾性、藝術性和戰鬥傳統而努力。朱光榮是來自基層的多麵手。他在國畫、年畫、連環畫、版畫等領域頗有建樹,出版和發表了許多各類樣式的作品,尤其受到黃胄、董辰生等軍旅畫家善畫速寫的影響,常年堅持速寫,曾獲得全國速寫佳作獎(是甘肅省唯一的獲獎者)。改革開放以後,他調入甘肅科技報社,遂與漫畫結緣,創作一發而不可收,先後發表了400多幅漫畫作品。其中《間苗》、《孫子“兵”法》、《“家”“家”都有難念的經》、《寶葫蘆的秘密》等連續14次入選參加全國美展和全國性大展,20多次獲省級以上的各種獎勵,兩次獲甘肅省委省政府頒發的敦煌文藝獎。他的作品富有生活氣息,善於運用巧妙的比喻和民間俗語,人物刻畫生動有趣,頗受觀眾歡迎。近年來,他又致力於水墨漫畫的創作,為使漫畫進入尋常百姓家而辛勤耕耘著。

  他是地道的蘭州人,小時因病輟學後,受家庭藝術氛圍的熏陶,自幼隨清末蘭州著名畫家曹蓉江得意門生的其祖父李海洲、外祖父羅敬塵習畫。在他三十餘年的藝術生涯中,創作了大量的油畫、國畫、連環畫、年畫等,近幾年他另辟蹊徑,創作了大量的水墨漫畫,在國際上頻頻獲獎而引起了國內外美術界的重視。觀賞他的作品,可用一位美學家的話來概括:“我之為我,自有我在。”這裏的“我”就是蘊涵在鼎元漫畫作品中的國畫風格、中國氣派。即運用國畫技法,使漫畫布局虛實、疏密、聚散得當,巧留空白,給觀賞者以“此處無聲勝有聲”的回昧。他講究筆法,皺擦勾點絲絲不苟;他用墨自如,五墨六彩淋漓盡致;設色謹慎,濃淡相宜雅而不俗,

  他的水墨漫畫創作,遵循了國畫“意在筆先”的傳統方式,其立意構思即在研墨時:以形形色色的世間萬象為素材,待到胸有成竹時,才展紙落筆。創作中又將國畫傳統技法,以及它追求神似的特點揉合起來,依據主題對描繪對象大膽取舍,從而收到“筆意不減而意無窮”的藝術效果。他恪守傳統文化的那份執著,鮮明的創作個性及深厚的文化底蘊,使得他的水墨漫畫作品有著雋永、脫俗的意境,簡約、寧靜、哲思的意形結合,又加重了作品本身的分量。可以說是李鼎元將中國畫的傳統技法又以漫畫形式向世界推廣,並被接受。他的作品屢次在國際展覽中獲獎便是例證。他的作品《播》所以成為15年來第一次在土耳其獲得大獎的中國畫家的作品,正是因為他以漫畫特有構思來強化了中國畫特有的表現力度,而成為典範。

  畫家曹昌光是另一位褒貶皆在漫畫中的畫家。他從小在羲皇故裏天水接受濃烈的傳統文化熏陶,自小就對民間藝術,特別是繪畫藝術有著濃厚的興趣。在西北師範大學政治教育係上學時,他一直堅持學畫,從而成為美術係的“旁聽生”,假期裏三去甘南草原寫生,其勤奮不亞於專業學生。1984年他調至蘭州後,省城強烈的文化氣氛使他激動,又再次激發了他的美術創作欲望。由於他所學的專業,工作環境和樂觀的天性,以及對社會的熱情及責任感交織在一起,他的漫畫作品不斷出現在國內,甚至國外的報刊和展覽中。

  文化品位的追求是他漫畫的一個特點。曹昌光很注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與思考,注重從博大的民族文化中汲取營養,從而使其作品視野開闊,蘊含豐富,品味其作自然有回味悠長之感。這種文化品位還體現在昌光先生漫畫創作中對中國畫古典技法的借鑒與追求上。他從意趣、布局、氣韻、造型、用筆、敷彩、題款等諸方麵拉開了與國外漫畫作品的距離,使其作品獨具中國特色,他的這種努力已經引起國內美術界的注意。他以藝術家所特有的敏銳的洞察力,從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活中捕捉題材,精心構思,用漫畫所特有的藝術手法和藝術語言,來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如《上任》、《幹部病房》、《留得青山在》、《保鏢》、《洋為貴》、《持續性開發》、《六十大壽》等佳作中,可見曹昌光在鮮明的褒貶、憂慮中所表現出來的社會責任感。

  漫畫為心靈的醫術。讓欣賞者在愉悅的心情中反省覺悟,不管是善意諷刺與刻意批評,均應讓欣賞者回味無窮,有所思悟,並且在會心的一笑後得到心靈上的洗禮。

  近年來,蘭州漫畫家在全國多次獲得褒獎,其中有:集體創作的《隴上情》獲全國好新聞漫畫二等獎;曹昌光獲人民日報《諷刺與幽默》優秀作品獎;宋旭升獲人民日報體育漫賽二等獎;裴廣鐸獲首屆全國報刊漫賽二等獎;朱光榮獲全國新聞銅獎;李鼎元多次在國際漫賽中獲獎,其中最高獎次為土耳其漫畫賽大獎;馬艾敏、朱誌勇獲亞太經社會50周年漫展獎;蘇朗的作品《神不守舍》獲全國美協中國漫畫金猴獎;《影子部隊》獲全國黑白漫畫大賽一等獎和首屆全國報刊漫畫大展一等獎,以及中國新聞漫畫佳作獎;《迷彩》獲人民日報《諷刺與幽默》優秀作品獎(後又入選《中國現代美術全集》)等。

  2005年夏天,甘肅省漫畫家協會的畫家們,又一次同蘭州尕老漢餐飲娛樂有限公司牽手舉辦了新一年度的漫畫展覽。這些思維活躍、思想進步的中老年漫畫家,默默耕耘,勤奮創作,歌頌真善美,鞭撻假惡醜,以一幅幅別具匠心的畫作,為隴原人民帶來了歡笑和思考。同時漫畫家們,順應市場經濟的大趨勢,紮根生活,直麵社會的風貌與探索精神,也在蘭州書畫圈內以至全社會一時傳為美談。

  §§書法

  甘肅有著令人羨慕的書法淵源。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發源地之一,起源於陶文符號,濫觴於青銅刻辭,便是書法燦爛曆史文化的端緒。西漢名將李陵書法有“神品”之譽;東漢書家張芝享“草聖”之稱。漢唐以來,聞名中外的絲綢之路貫穿甘肅全境,敦煌漢簡、居延漢簡、武威漢簡、甘穀漢簡等舉世矚目,為書學增添了寶貴的漢代墨書資料。曆代名人墨跡,遍布三隴,一代又一代書法家星光燦爛,留下了無數傑出的書法珍品……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