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學廢興關世運
劉爾炘(1864—1931年),字又寬,號曉嵐,別號果齋,又號五泉山人,甘肅蘭州人。祖籍陝西三原縣,清康熙年間,高祖劉世英遷居蘭州。父親為五品州判,50歲後退職居家,所以家道逐漸轉為貧寒。劉爾炘自小勤奮好學,早年從師於盧政、佘德楷,受到盧之理學思想和佘之易學思想的影響;後入蘭山、求古書院,受業於山長張國常、劉光祖,張之謹嚴和劉之寬宏,又使他受益匪淺。1879年考中秀才,1885年經鄉試中第六名舉人,1889年進京會試中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1894年任翰林院編修。同年繼母去世,次年歸家守製。後索性辭官返回故裏蘭州,主講於五泉書院。
“正學廢興關世運,斯文絕續在人才。”劉爾炘早在考中舉人以後就在蘭州西城鄉和山字石鬥母宮設帳授徒。當進士後兩任蘭州府立五泉書院山長。他針對諸生熱衷功名、唯知讀八股文的時弊,擬定了六條學規:“一宜立誌,一宜存心,一宜有抉擇,一宜有次序,一宜切記體察,一宜隨事力行。”力戒人雲亦雲,倡導身體力行。1903年,陝甘總督崧蕃聘劉爾炘為甘肅文高等學堂總教習,麵對當時國家積弱不振、橫遭列強欺淩的現實,在學堂上懸掛自撰對聯:“五大洲同在地球,何故人強我弱;二三子欲擎天柱,當思人異月新。”思慮時事,勉勵後昆。他還根據“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宗旨,中西課程兼而有之,包括經學、史學、地理、外文、理化、博物、數學、體操、法製、兵學、圖畫、萬國公法、修身等課程。其後他還先後參與創辦了兩所小學堂,奉命將育才館和簡易師範改建為存古學堂,籌資創建了全隴希社國文講習所等教育機構,把希望寄托在發展文化教育事業和造就各類人才上。這如他在《果齋別集》所說:“國運之盛衰,關乎人才;人才之盛衰,關乎學術。”主張通經致用,因撰《治經條例》,又作《勸學邇言》。常以“弘毅”勉勵後學,告誡學生要堅守誌向,不可懈怠。嚴師出高徒,他培育的英才遍於隴上,如王烜、楊巨川、水梓、水楠、趙元貞、魏振皆等甘隴名人,均出自其門下。他離世後不久,由社會團體籌資創建的“誌果中學”,就是為了紀念這位把大半生心血都獻給地方教育事業的果齋先生的。
劉爾炘一生著作頗豐,計有《果齋前集》l卷、《續集》l卷、《別集》1卷,《勸學邇言》l卷,《授經日記》:《周易》1卷、《書經》1卷、《詩經》1卷、《春秋》l卷,《春秋大旨提綱表》l卷,《果齋一隙記》4卷,《果齋日記》8卷,《拙修子太平書》1卷,《隴右軼餘集》2卷(此為爾炘所集先賢著作),《甘肅新通誌·藝文》都有著錄。另有《五泉山修建記》、《重修小西湖記》等等。
要度眾生苦厄中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武昌起義,陝西相應,甘肅總督長庚委派劉爾炘負責蘭州治安,劉爾炘“遙戴皇恩,決不承認共和主義”,乃募誌果軍300人。後來由於共和失敗軍隊也就遣散了。
劉爾炘常因四方多難,眷念鄉邦,深為貧苦生民所憂慮,認為非興實業,不足以救人。於是與南通張季直書信往來,商訂創辦實業計劃。創建實業待興社、豐黎義倉,使饑饉之民得到救濟;設立樂善書局,印刷隴上先賢著作;開辦全隴希社、五泉圖書館,辦皋蘭興文社、同仁局。對這樣關於地方文化與慈善的事業,劉爾炘傾盡全力,出謀劃策,因此都有較為卓著的成效。
1919年,劉爾炘以一個地方名流的身份,發起募捐,重修五泉山,本著“補其舊毀、增其本無”的思路,精心策劃,躬與其事,嘔心瀝血達5年之久,於1924年竣工,以其非凡的智慧和精巧的構思,依山傍水,隨勢建成許多佳境勝地,使五泉山作為一座大型園林享譽西北。
1920年發生古今中外罕見的海原(當時屬甘肅所轄)大震以後,官方並未直接組織救災活動,但民間組織的募捐救災活動遍及全國。當時,旅京、滬各地的甘肅籍人士紛紛倡捐救災。而執掌甘政者恰逢新舊更替,致使救災工作頗為不力。北京的王少魯“隴右公賑會”、柴東生“震災救濟會”、李浚潭“賑款經理處”,上海的“甘人公立之救濟會公賑會震災獎卷局”,日本的“同鄉會”等民間自發募捐組織即電函甘肅省長陳訚交推薦劉爾炘主持賑災事務。隨後,劉爾炘便以紳士名在蘭州建立“震災籌賑處”,專司救災之事,並邀王竹民、李興伯相助,撤銷原設在蘭州的“籌賑公所”,其賑務統歸該處管理。到1923年4月為止,“震災籌賑處”共收到國內外捐銀30餘萬兩,捐款的一半用於海原地震救災,而其餘多半則用於次年甘肅雹災縣及創設豐黎義倉等活動。
1929年甘肅50多縣大旱,導致饑饉流行,遍地餓殍,僅蘭州地區就有13.8萬災民。劉爾炘所設的豐黎義倉,立即在木塔寺、官園開倉平糶。同時又會同警察廳,在河北廟灘子、東稍門、雷壇開設粥廠救濟災民。
民國二十年(1931年)卒於家,享年68歲。《皋蘭新誌稿》有傳。同鄉王烜撰著《劉果齋先生事略》及《劉果齋先生年譜》。鄉人私諡文毅,入祀皋蘭先賢;並鑄銅像,以五泉層碧山莊為專祠。1935年10月27日舉行揭幕儀式,市民聞訊而來,恰好東關火藥庫爆炸,使附近居民免遭災難,當時就有傳言:“劉大人走了,還在拯救百姓。”
但願淋漓揮灑去
爾炘為詩,立意清奇,新穎別致,情趣橫生,可謂不傍人籬下,不拾人遺唾矣。即經見之題,亦多想象奇警,推陳出新之作。而聯係現實,關切國計民生之篇章,頗富社會意義。爾炘還擅長書法,晚年又習繪畫,以蘭草和山水見長。楷書遒麗柔婉,隸書雄樸壯健。綜觀五泉山保留之聯額,便可領悟其藝術修養。作為一代楹聯大家,劉爾炘先生最值得大書特書的就是重修蘭州五泉山園林及為五泉山名勝景點題書的楹聯。在修建五泉山的過程中,劉爾炘以其深厚的文化涵養為五泉山題詠書寫了130多副楹聯。
劉爾炘先生題書的五泉山楹聯,立意奇遠,構思精妙,語言清麗,飄逸灑脫,用語平淡而意韻雋永,大多是字字珠璣、音韻鏗鏘、妙造自然、發人深省、膾炙人口的傳世佳作和藝術瑰寶。如濬源寺拈花塢門聯:“白鳥忘機,任林間雲去雲來,雲來雲去;青山無語,看世上花開花落,花落花開。”聯語技法巧妙,表達了先生曠達無羈但又消極出世的悵惘情緒。再如摸子泉聯:“糊糊塗塗將佛腳抱來,求為父母;明明白白把石頭拿去,說是兒孫。”以其詼諧風趣的筆調,把破除迷信的意旨,以嘻笑口吻托出,使人在啞然失笑中引起深思,受到教益。還有題臥佛殿聯:“還不起來麽?此等功夫,怕是懶人都藉口;何妨睡著了,這般時代,倘成好夢亦歡心。”真是“嘻笑怒罵,皆成文章”,看似遊戲之作,實際上是有其深意的。題金剛殿右“無色界”門聯:“裏麵清清淨淨,安安閑閑,無非妙諦;到頭囫囫圇圇,活活潑潑,便是如來。”在疊字聯珠中,畫出了如來的本來麵目,敢在佛祖頭上著穢,其膽也大,其語更妙。題“若登天然”坊聯:“高處何如低處好;下來還比上來難。”短短14個字,字字深喻人生哲理,是五泉山楹聯的代表之作,達到了楹聯藝術的最高境界。諸如此類妙語警句,在題五泉山楹聯中,俯仰皆是。登山臨泉,訪勝踏幽,俯仰之間,盡是妙聯,讀之見仁見智,情怡神暢,悅目賞心,令人陶醉,會心一笑,令人不得不擊掌叫絕。
除五泉山楹聯外,劉爾炘先生題詠較多的是蘭州小西湖,為小西湖景點題寫了19副楹聯,無不是情景交融,意境高遠,或憂世憂民,或自抒胸襟,皆為佳句精品。另有題蘭州潛園、白塔山、五泉書院、甘肅高等學堂等處的楹聯多副,亦多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