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三十二章 彭英甲:橫跨黃河的一座橋

  蘭州城依山阻水,東控陝隴,西扼河西,自古以來就是東西交通要塞,具有重要的政治、經濟、軍事戰略地位,然而占據著如此重要地理位置的蘭州,卻有一條黃河阻隔,使兩岸無法貫通。在蘭州黃河之上的“天下第一橋”,則成了曆史與今天、東部與西部連接的象征。黃河鐵橋宛若一條巨蟒跨臥黃河,至今雄姿猶存,與橋兩麵的白塔、五泉遙相呼應,美不勝收,而建橋之人彭英甲則在曆史的長河中漸行漸遠……

  敢叫天塹變通途

  “昔黃河八千裏,自西往東,行者均以舟渡”,是說人們的渡河方式是依靠舟楫擺渡,而主要是用羊皮筏子。試想:在波濤洶湧、濁浪排天的河麵上一葉小舟顛簸前進,的確有一種“縱一葦之所如,淩萬頃之茫然”的驚險美,但在人們“行到水深處”時,生命卻也在波穀浪尖之上,得不到保障,也就很難有“坐看雲起時”的雅興了。到了冬天,“千裏冰封,萬裏雪飄……大河上下,頓失滔滔”,黃河結冰,形成一座“冰橋”,其景甚是壯觀,人們可以在河麵上行走,想來應是一件很浪漫的事情,但是“黃河灘上看春冰,人在未消冰上行。猿臂長杆如打漿,悵惘失足一心驚”,隨時都有“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危險。在黃河之上建橋成了一種曆史的必然。為適應這一需要,所建成的鎮遠浮橋正如馬世燾在《蘭州竹枝詞》裏所寫的那樣:“長堤鐵索壓虹橋,天下黃河第一橋。二十四船聯最穩,任他春水浪迢迢。”宛如彩虹的鎮遠浮橋,解決了人們的過橋問題,但每遇狂風暴雨,浮橋就會在風雨中飄搖,有時甚至會出現橋毀人亡的悲劇。人們需要的是一座堅牢永固的橋。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春,時任甘肅勸業道的彭英甲率領眾地方官員來到黃河岸邊,麵對奔騰翻滾的黃河水,心中感慨萬千,為了適應蘭州政治、經濟、發展的需要,毅然提出要解決黃河“無一橋永久貫通兩岸”的千年難題,建議在蘭州黃河上建造鐵橋,以代替原有的“鎮遠浮橋”。他的這一提議無疑是晴天炸雷,眾官員議論紛紛,猶豫不決。彭英甲力排眾議,一錘定音:“天下事總是要幹,要幹最是要一片實心。”

  然而那時的清朝政府已是窮途末路,在數年戰火硝煙的燒烤下即將耗盡元氣,經濟更是積重難返,官吏內部意見不一,而黃河鐵橋就在這種情況下艱難起步了。1906年,彭英甲報請清政府批準,動用庫銀3066兩,開始籌建蘭州黃河鐵橋的建造。工程項目由德商承擔,保證80年堅固不垮,但進口物資運輸一律由我國負責。在當時交通十分落後的情況下,建築材料先用火車從天津口岸運到河南新鄉,而從河南到蘭州,笨重巨大的金屬橋梁材料,隻能用最原始的工具運輸。地形險峻,行路艱難,就憑馬車、驢車、駱駝車,甚至人力推車這樣的運輸工具,中國人硬是把數以噸計的建材運到了蘭州,工人又冒著嚴寒酷暑在奔騰咆哮的黃河上施工,艱辛和困難可想而知。

  在中國當時的國力下,運輸、建橋的過程是一個艱辛的過程,而彭英甲的籌款過程更是艱難,可謂是一波三折,但天下黃河“第一橋”終於在大清國覆滅前建成了。工程從1907年2月開工,到1909年6月竣工,曆時兩年。新建成的鐵橋被命名為“鎮遠橋”,後被更名為“中山橋”。橋寬8米,(車行道6米,兩邊人行道各1米),長250米,全橋5孔4墩,載重8噸,保固期80年。黃河鐵橋跨臥黃河,為蘭州的政治、經濟發展作出了貢獻,成為連接青海、新疆、寧夏的交通要道,從而結束了“隔河如隔天,渡河如渡鬼門關”的曆史,實現了“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的偉業。百年後,這座橋被譽為“中國對外開放的象征”、“中外合作的壯舉”。黃河鐵橋是中華先輩在國力衰頹的淒風苦雨中大智大勇的結晶,它更是一座強國的路標,東西交通的大動脈。

  黃河鐵橋保固期80年,然而到今天它已走過了百年的曆程,百年風雨,百年滄桑,而它卻依然挺立在黃河之上,見證著那段艱難的建橋曆程,訴說著彭英甲的建橋偉績。曆史是無情的,曆經百年的風風雨雨,黃河鐵橋已幾改容顏——橋,老了。但她默默地延續著她的使命。逝者如斯夫,當年建橋的那位來自東南之地的人物彭英甲早已隨黃河之水漂流遠去。斯人已逝,然而彭英甲的名字會和鐵橋同在,永遠烙刻在蘭州人的心上。

  創業為圓強國夢

  彭英甲,字炳東,號鐵函,思想開通,有遠大抱負,希望以工業強國。他於1906年至1911年任甘肅勸業道兼主甘肅農工商礦總局,這6年中,在蘭州興辦了一係列近代工業。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蘭州西大街商品陳列所,人群從四麵八方蜂擁而來,如同趕廟會一般。看著展出的產品,人們讚不絕口,紛紛稱妙,恨不得立即出錢把它買回家去。而被人們交口稱好的產品,都是出自蘭州勸工廠。這個工廠由彭英甲創建於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五月,內設綢緞、織布、裁絨、玻璃等六科,從外省招聘技師指導生產,在蘭州招收藝徒,利用當地優勢發展生產,其產品質量高,樣式多,既為蘭州提供了經濟來源,又讓民眾開闊了眼界。工廠開辦後,省城和各縣的人士紛紛前來參觀,以期學習借鑒。在當時清朝政府末期,閉關鎖國的狀態下,彭英甲讓人們在某種程度上看到了外麵的世界;而他創辦近代工業的創舉,又顯示了彭英甲的遠見和強國之誌。

  同是1906年,有人向彭英甲稟報,說在皋蘭鐵石山有人發現了“礦苗頗旺”的鐵礦石山。一心想為蘭州人民創辦工業的彭英甲,即刻著手做聘請比利時化驗師賀爾慈的工作,並讓他同本地工匠對礦石先進行小型的冶煉,再進行化驗,以檢測是否可有開發價值。經過檢驗,礦石的含鐵量在四成以上,賀爾慈認為可以進行開發。於是彭英甲在黃河北岸購買土地,建造了皋蘭官鐵廠,但因為當時技術和工具有限,對於礦石隻能用土法進行開采、冶煉,工廠建成後生產了隻有半年多,便因生產成本太高,礦石相對含鐵量太低而被迫停工,彭英甲開辦的皋蘭官鐵廠以失敗而收尾。

  除創辦蘭州勸工廠和皋蘭官鐵廠外,彭英甲還創辦了窯街官金銅廠。1906年10月,彭英甲奉命與比利時參讚林阿德簽定合同,購置機器,並聘請外國工程技術人員,創辦了窯街官金銅廠,於1910年耗巨資建成,建成後工廠外貌十分壯觀,然而因原選礦有誤,從白銀運送礦石,入不敷出,賠累過巨,隻得草草結束。

  1908年冬,彭英甲再次與比利時參讚林阿德合作,在蘭州白雲觀西側開辦了蘭州洋蠟胰子(肥皂)廠。此廠於1910年竣工投產,中方投資白銀1萬兩,從國外購買回成套的製造洋蠟、胰子的機器數台。並充分發揮甘肅的優勢,生產中所使用的油脂原料是從臨夏、甘南一帶運來的牛羊油,而且產量很好,又因原料名副其實,產品質量無可挑剔,如此好的產品本來應當有著很好的銷路,但因生產成本高,人民的購買能力有限,致使銷路不暢,洋蠟胰子廠是苦苦維持。辛亥革命後,工廠無以維持,隻得停產關廠。

  建廠的失敗,尤其是所創辦的窯街官金銅廠的失敗對彭英甲震動極大,痛定思痛,彭英甲從中深深地體悟到:此舉之失敗,完全是中國沒有自己的人才,依賴洋人所致。落後就要挨打,帶著“師夷長技以製夷”的強國抱負,彭英甲注意培養本國人才,學習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一改甘肅隻有文科學堂的慣例,重視理科性人才的培養,開辦了農礦學堂,既培養了人才,又為工業建設儲備了技術人員。

  彭英甲如同一座橋,他用膽識和魄力把黃河兩岸相連;他又用遠見和卓識把蘭州與外界相接連,把東部與西部相接。彭英甲看到了曆史的必然,他為蘭州帶來了工業文明的熹光。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