淵源家世長
清代莊浪衛城,一群小兒嬉戲,其中一小兒布石作方圓陣,做擊退群兒的遊戲,如果有違反規則的則要受到責備。這位執行規則、布石為陣的小兒便是嶽鍾琪。
嶽鍾琪(1676—1754年),北宋抗金名將嶽飛的第21世孫,原籍相州湯陰(今河南省湯陰市),宋朝廷南遷以後,嶽家遷往陵(今江蘇省常州市)。嶽飛的第17世孫嶽仲武被“贈榮祿大夫”,並在明朝的萬曆年間宦遊來到甘肅,把家也遷到了蘭州,以後其後代一直居住在此。到了嶽鍾琪的祖父嶽振邦這一代“移居河西,其地逼近番夷”,把家遷到了河西和少數民族居住區相臨近的莊浪衛,後來死於永登,被葬在了永登縣北獎俊埠嶺下的大川溝。嶽鍾琪的父親嶽升龍,加入行伍行列,憑其才幹,剛剛入伍便被授予永泰營千總的官銜——此時的永泰營在今景泰縣正路鄉境內,明代歸莊浪衛管轄。在清聖祖康熙十四年(1675年),嶽升龍出任莊浪守備,其家眷就住在莊浪衛城鎮署子街,而嶽鍾琪就是在其父任莊浪守備的第二年出生於莊浪衛城。所以,宣統《甘肅新通誌》和張澍《涼州府誌備考》中稱嶽升龍為“涼州莊浪人也”。張玿美在《五涼考治六德集》中也曾明確說明嶽鍾琪是:“平番人”(莊浪衛於雍正二年改名為平番縣)。說明了嶽升龍、嶽鍾琪父子是不折不扣的蘭州人。對此能得以進一步論證的是嶽鍾琪被彈劾,“放歸田裏”時,曾給他的舊部西寧鎮總兵、莊浪衛人張世偉寫過一封家信,信中的內容是這樣的:“西征共事,素仰雄才,湟水建牙,企瞻威望。曩在京師,荷承厚贐。弟旋蒙特旨,放歸田裏,柴門薪屋,仍沾雨露之恩;短褐牛車,獲享田園之樂,何莫非聖恩高厚也。茲啟者,平番祖業,變價入官,聞老鎮台先生用價賣得,素知老鎮台先生道義居心,而此舉或有深意,故敢瑣瀆清聽。緣弟一門隸川籍,而故鄉先塋拜掃乏人,今欲令四舍弟仍歸原籍看守墳塋,乃無棲身之地,亦乏糊口之資。萬不得已,隻得赧顏相懇……年家眷弟嶽鍾琪拜。”在這封書信中嶽鍾琪把平番稱為“故鄉”、“原籍”,明確地肯定自己是平番人。對於信中所說:“緣弟一門隸川籍”是指在清聖祖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嶽升龍跟隨康熙帝征伐噶爾丹,因立有戰功被提拔為四川提督,此時嶽升龍以“母年逾九十,乞入四川籍”,得到了康熙帝的允許,於是在清聖祖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加入四川籍,時年34歲的嶽鍾琪也隨之入了四川籍,盡管如此他卻鄉情不改,在他的心中家鄉依然是莊浪衛,他依然是平番人。
出生於武備世家的嶽鍾琪愛好軍事,兒時所做遊戲均與軍事有關,而且自幼文武兼習,讀書速度極快,可謂是一目十行,所以到十幾歲的時候,便博涉群書,除了經史之書外,說劍論兵,天文地理,風角占驗,無所不知,無所不曉,是位小有才氣的少年“軍事家”。
沙場常勝將
隨父入四川的嶽鍾琪,由需次同知改授鬆潘鎮遊擊,後又被提升為永寧協副將。清聖祖康熙末年,西藏叛亂,康熙帝命皇子允禵出兵征討叛軍,同時任命嶽鍾琪為先鋒隨從出征。大軍一路上過關斬將,攻關奪險,令諸番驚為是神兵自天而降。戰爭中擒叛軍首領400餘人、降叛軍7000人,重要的是擒住了叛軍首領蘭占巴,占領了拉薩,叛亂被平定。此次平叛勝利,康熙帝大悅,嶽鍾琪因其戰功被授為左都督、四川提督。
17世紀初,青海的厄魯特蒙古和碩特部酋長達什巴圖爾歸附清朝,享受政府的冊封,在他死後,其子羅卜藏丹津襲封,但清世宗雍正元年(1723年),羅卜藏丹津非但不感念皇恩,反而圖謀叛亂,私自拘禁清政府駐西寧官員常壽,脅迫青海各台吉在巴爾海會盟,攻奪西寧,無視朝廷皇權。雍正帝任命年羹堯為撫遠大將軍、嶽鍾琪為參讚大臣,前往青海平叛。年羹堯和嶽鍾琪分析了青海叛軍的情況,製定了“乘春草未生”、“搗其不備”的作戰方針,以萬餘名兵力打敗了10萬叛軍,並全線進攻,直搗羅卜藏丹津的老巢,又追剿餘孽,降台吉三、擒台吉十五,斬賊8萬餘人,俘虜數萬人,其中繳獲的軍器、駱駝、馬匹、軍帳更是不計其數。青海平叛告捷,而往返隻用了兩個月的時間,被雍正帝稱之為“奇功”,犒賞三軍,嶽鍾琪因戰功顯赫被賜爵三等公,擢升為川陝總督。戰後,清政府為了加強對青海的管轄,改西寧衛為西寧府,並設置青海辦事大臣。
一波剛平又起一波,青海叛亂平息不久,新疆準噶爾部勾結沙俄,企圖進行分裂活動。雍正帝拜嶽鍾琪為寧遠大將軍前往征討。嶽鍾琪征討西路,築城巴爾庫爾,打敗了叛軍,使其不敢貿然進攻。但後來雍正帝召嶽鍾琪進京議事,叛軍趁機劫持駝馬,圖謀不軌,雍正帝即刻派嶽鍾琪重返新疆繼續平叛。當時準噶爾部侵犯北路攻打傅爾丹,靖邊將軍傅爾丹戰事不利,嶽鍾琪為解其危機,督軍攻打烏魯木齊,以分散叛賊的勢力,解救傅爾丹於危難之中。後又逐出巴裏坤,越木壘,渡阿察,分兵三路擊賊,殺敵無數,最終不負重望,平定了準噶爾部的叛亂。
作為一個軍事將領,嶽鍾琪治兵恩威並重,每次登壇閱兵,將士股栗,隊伍肅然,無人敢喧嘩,深有當年先祖嶽飛的風采。每次遇敵,他總是潛心謀劃,周密部署,唯恐因有失誤而無辜傷及將士。如士卒有疾苦,必親自過問,幫助解決,其部下深受感動,爭相為其效命。
據說在嶽鍾琪率軍攻打青海叛軍時,當走到哈喇烏蘇時,水源斷絕,所有將士一天一夜未飲食,嶽鍾琪向天祈禱,其心之誠使天為之所動,於是甘泉隨之湧出,全軍將士為之歡呼雀躍。
嶽鍾琪以英明神武的軍事天賦。成為中國軍事史上一位常勝將軍,成為滿人政權中一位深受重用的漢人將領。
高處不勝寒
作為嶽飛的後裔,帶給嶽鍾琪的是榮譽和威脅;作為一個手持重兵的大將,他擁有的是權利和壓力。尤其是在那個滿人排擠漢人的清朝前期,嶽鍾琪作為一個手握重兵的漢人,令其他滿族大臣心生不滿。而作為抗金名將嶽飛的後裔,這使他們感到畏懼,唯恐他有反叛之舉,於是在雍正帝麵前多次彈劾嶽鍾琪。嶽鍾琪雖深受雍正帝的信任,而且對於鼓動他起兵反清之人,他也深明大義的向朝廷做了告發,但麵對無端的猜忌,無休止的彈劾,他對清廷的一片赤誠之心換來的卻是因“誤國負恩”之罪於清世宗雍正十年(1732年)鋃鐺入獄。
一個曾為清廷的穩固立下戰功的大將,卻成了一個階下囚。直到清高宗乾隆二年(1737年)度過了5年牢獄生活的嶽鍾琪才“放歸田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看破了紅塵萬物,看淡了功名利祿的嶽鍾琪,沒有任何怨言地回到了四川,居住在成都。於是在風塵滾滾的沙場中少了一位叱吒風雲的將軍,在成都的鄉村田野中多了一位經常手持書卷,吟嘯自適,徜徉於山水之間,悠然自得的鄉叟。
乾隆十三年(1748年),四川金川酋長莎羅奔等發動苗民叛亂,清政府派張廣泗前去征討,卻無功而返。乾隆帝重新起用嶽鍾琪為四川提督前往招降。嶽鍾琪先是挫敗叛軍,又親入苗寨進行招降,平定了金川叛亂,被加封為太子少保,加兵部尚書銜。嶽鍾琪重返朝堂覲見天子,受到的禮遇甚為隆重,乾隆帝禦書“壯猷茂績”四個字賜予他,肯定了他的功績。乾隆十五年(1750年),西藏珠爾默特叛亂,嶽鍾琪雖然年事已高,但國家有難,他義不容辭,親自帶兵出征平息叛亂。乾隆十九年(1754年),嶽鍾琪卒於資州(今四川省資中縣),享年78歲,天子震悼,諡曰襄勤。乾隆皇帝有感於嶽鍾琪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所作出的功績,在所作的《禦製懷舊詩》中稱嶽鍾琪為“三朝武臣巨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