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七、兩個政治利益集團的形成:黨內形成既得利益集團;黨外形成政治反對派集團

  由於這“兩個”的聯係性,說明了前者也就說明了後者。

  1.黨內形成既得利益集團

  以前六個方麵的論證,都是以蘇共的立黨宗旨未變的假設為前提,亡黨的所有根源隻是政策選擇的錯誤(或失誤),而錯誤(失誤)還是一個偉大的無產階級政黨前進中的錯誤。筆者在這部分要探索的,什麽又是導致蘇共政策選擇錯誤(失誤)的原因呢?這就無論如何也繞不開蘇共立黨宗旨的問題。按照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事物的死亡是事物喪失了它固有的性質,蘇共是事物,蘇共死亡是因為喪失了其固有的性質——立黨為公。事實是這樣的:蘇共的立黨宗旨,不是未變,也不是驟變,而是漸變。當漸變的量積累到質變需要的極限時,就和所有的事物的發展過程一樣,代表原來事物的性質喪失殆盡,此事物已非彼事物,此“蘇共”已非彼蘇共了。在這個意義上的蘇共隻是以蘇共為外殼的“蘇共”。這同樣符合馬克思主義原理。

  黨的宗旨就是立黨的目的,也就是立黨為誰的問題。立黨目的轉移,就意味著宗旨的變化,意味著黨性的變化。達到目的,本質上就是實現利益;體現價值,本質就是體現利益。立黨的目的和價值,本質上就是實現黨所代表的階級利益。立黨目的不同,則黨性不同。蘇共宗旨的漸變過程,實際上就是由為蘇聯人民利益立黨逐漸轉移到為既得集團利益立黨的過程。當立黨宗旨完全是為了維護既得利益集團時,這個黨的滅亡就隻是遲早的事。從這個意義上講,蘇共的垮台是蘇共自己導致的;說蘇聯解體,毋寧說是被利益集團瓜分。人民利益隻是一個旗號,民族利益,也隻是一個旗號。旗號下,人民隻是被利用的工具。正因為如此,盡管現在的獨聯體有所發展(這不應否認),但我們還是在“主義”上不讚成“蘇共”的選擇。

  既得利益集團的形成,當然地始於掌權者。利益,而且是既得,就需要維護,否則可能失去;而維護既得利益最好的方法是掌權——掌握製定規則的權力,掌握確定既得利益合法性的權力,掌握分利的權力,掌握懲處妨礙既得利益者的權力,掌握肢解理論以維護既得利益的權力,掌握欺騙、蒙蔽、愚弄別人的權力,甚至掌握殺人、關人、流放人的權力。如此累贅地“掌握”形形色色的“權力”,似乎掌握權力本身成了目的。實際上,權力也是一種工具,掌權即掌握這種工具的目的隻有一點:維護既得利益,抵製一切改變既得利益格局的改革。而保守者遲早是要滅亡的。所以,一個政黨若為既得利益集團所掌控,它注定會滅亡,這難道奇怪嗎?

  我們是曆史唯物主義者,我們不假設曆史,不指責曆史,也不對別人的選擇說三道四。重要的是汲取蘇共教訓,走好自己的路,用事實洗刷蘇共對科學社會主義的玷汙。本文的主旨隻在於此,沒有遺憾、惋惜,隻有思考而已。

  如是觀,掌權本身不是目的。筆者在此做一個可笑的假設:假若不掌權就能維護既得利益,甚至還能實現和發展既得利益,既得利益者還願意掌權嗎?還願意置身於紛繁複雜的權力鬥爭中去嗎?肯定不會。這應該是一切機會主義者的心理學基礎。這樣,我們是否會明白,蘇共為何有那麽多的“兩個”:“兩個根本動搖”、“兩個思想框框”、“兩個認識偏差”、“兩個過分鬥爭”、“兩個嚴重失真”、“兩個放棄”、“兩個割裂”、“兩個焦點失誤”?

  所有“兩個”都來源於“兩個利益集團”的形成。明白了這“兩個”,就明白了一切。明白了馬克思何以強調真正的共產黨人沒有獨立於階級利益之外的特殊利益。如是觀,文中所言的“錯誤”,隻是筆者的判斷,對於既得利益者及其集團而言,則是完全正確的選擇,以“兩個過分鬥爭”論,還有比通過“過分鬥爭”來消滅既得利益集團的反對者(有許多連反對者也夠不上)更正確的選擇嗎?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論語》)。共產黨人理應把自己的個人利益置於人民利益之下,否則,與封建士人相比都等而下之了。

  子曰:“鄙夫可與事君也有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論語》)。對於既得利益集團形成的論述,莫過於先聖孔子。那些打著人民利益旗號的人為了個人利益,不擇手段鑽入權力階層,為了維護既得利益又互相勾結和利用,當妨礙其既得利益的任何事物出現時,他們當然就“無所不至矣”。這樣的人及其集團,與共產黨的宗旨尖銳抵觸,與古之君子相比都相差甚遠,是實至名歸的“鄙夫”。

  明白了黨內既得利益集團的形成,就從另一個角度明白了黨外政治反對派集團的形成。所謂“黨外政治反對派集團”隻需一句話就可以使之轉化為“黨外利益集團”:“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因經濟利益而結黨就成了政治反對派集團。二者一而二、二而一,隻是本質和形式的關係。至於這個集團的利益是“既得”還是“未得”,或者“既得的量”上的差別如何,情況是相當複雜的,這裏不予討論,因為這並不影響本文的論證。所有既得利益集團的形成,其原理都是一樣的。區別隻是所打旗號不同:“溫和的社會主義”、“民族主義”、“人道主義”等等,不一而足。形形色色的“主義”包含了不同集團的利益,無須盡述。

  當崇高的理論和低劣的實踐形成強烈的反差時,人們就不願相信理論了。同時也意味著崇高的理論口號已不能成為維護既得利益的工具,理論口號也就失去了其價值。既得利益集團必然會拋棄崇高理論轉而尋求其他理論: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無產階級專政,黨的領導被放棄就成了一種必然。既得利益者不會為理論而存在,相反,理論為他們而存在。這並未超越理論的一般作用。“主義”上與馬克思主義相對,“溫和的社會主義”、“全民國家”、“分權製”等等的出現也就不足為奇了。

  需要說明的是,蘇共並非從斯大林開始就形成了完整的利益集團,筆者的觀點是:蘇共倒台是“漸變”的結果。也有人說演變,內部不漸變,外部能演變嗎?

  2.黨外形成政治反對派集團

  既然號為“無產階級的”執政黨如此,非無產階級政黨及其他政治反對派集團的形成就得到了合乎邏輯的解釋:垂涎於“既得利益”的社會力量為變“未得”成“既得”,或為了增加“既得”份額,就必然會結成同盟。現實的既得利益集團成了他們的榜樣、動力。蘇共黨內既得利益集團攫取的利益越大,集團越鞏固,就對黨外政治反對派集團越有吸引力,他們就越迫切地想取代前者,承其衣缽,“享受曆史”。這就如同一棵大樹,沒有不想著占盡春光的,有的隻是不能把“未得”變成“既得”的“小樹”。而黨外政治反對派集團並不是毫無希望的“小樹”,他們準確地抓住了蘇共的“軟肋”,一步步逼著蘇共走向邊緣,走向深淵,走向死亡。沒有多少證據說明黨外政治反對派集團代表了蘇聯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若如此,倒是蘇聯的新生,但不幸,這一切都是假設。從政治性質上說,“兩個集團”的差別隻是名號。

  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破的,不是外部不能攻而破之,而是由內部人從內部攻更容易破。如果內外夾擊,堡壘還能不破嗎?在這樣的情況下,人民,這個偉大曆史的創造者,這個曾用鮮血和生命支持過蘇共的令世界為之感動的人民,隻能垂下他們曾支撐了一切的巨擘;他們有權選擇,也有權拋棄。曆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都不是一勞永逸的。理解這一點並不艱深,隻要讀一下《共產黨宣言》:“廣大群眾的團結,還不是他們自己聯合的結果,而是資產階級聯合的結果。”這個原理是否可以說明,蘇共事實上是自我毀滅呢?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