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鍾山
由藍天出版社出版的這套四本影視原創小說自選集,是我近幾年來的一次集中展示。書中包括了我的九部被改編成影視作品的小說。按理說,一個作家有這麽多部小說被改編成影視作品一定有著偶然因素,但我想更多的則是必然的一種結果。
首先,影視作品注重的是故事性,有了一定的故事,再加上其文學性,也就是鮮活的人物和文學的命題,自然會得到更多觀眾的喜愛。也就是說,一部成功的影視作品離不開文學的支持。影視製片人經過十幾年來的生產製作經驗,已經意識到劇本在一部戲中的重要性。另外,我的創作主張是一定要有較強的可讀性和當代性。任何一個作家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被更多的讀者接受,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試想,任何一部文學名著,不論中外都是首先有較強的可讀性之後,才一代代地流傳下來,然後才是不朽。假設一部作品的出版,隻有一小部分人在看,又怎麽能流傳下來呢?難以流傳下來的作品,又何談名著呢?
說到當代性,我指的並不是作品不能去寫曆史,隻寫當代。不管寫曆史還是寫當代,作品所呈現的當代性取決於一個作家對待生活的態度,這種態度就是審視生活的視角。怎麽對待生活和情感,隻要具有當代意識去關照作品中的人物,作品的當代性就有了延續,這種延續就是我們所說的當代性。
人情、人性是永恒的,隻要把人物的命運寫到位,他(她)符合某種文化環境內的行為規範,那麽作品便是人性的,也是人情的。現在的社會發展很快,但傳統的人情和人性永遠不會落伍。因為我們生活在人與人的關係中,這種關係的支撐靠的就是人情人性。人情人性寫到位了,作品自然就會走進讀者的內心,也就會有更多的人喜歡你的作品。
我要強調的一點是,這種人情人性是主流的,而不是變態的或極端的。我承認這種感情有,但它代表不了當今社會情感的主流。
作家和普通人沒有什麽區別,唯一有區別的就是這份職業。這份職業讓作家承載了多種情感和人性的拷問。所以說,作家是幸福的,也是不幸的。隻要能讓更多的人幸福快樂,作家的幸與不幸也就是小事一樁了。
2003.4.2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