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台灣之行

(一)台灣,我來了!

台灣,這片神秘而親切的土地,我來了!終於來了!

飛機抵達台灣時,正是晚上七點多鍾,從空中往下俯看,宛若一串串交織成網的夜明珠,璀璨奪目,熠熠生輝。飛機徐徐下落,我清楚地看到蜿蜒的海岸線,看到海上升起的夜台灣,在幕色的中央,閃爍著迷人的光茫。

我們降落在台北的機場,機場很袖珍,簡樸而實用。天上下著細雨,空氣中流動著清新的氣息,全然沒有城市的喧囂和不潔感。街道不寬,與內地的南方城市相差無幾,一字高懸在門店外牆的繁體字招牌,稍稍讓我們有種陌生感。

我是隨省民建組織的專家團來到台灣調研的,一行30多人。與他們不一樣,台灣,於我是別有一番深意。它不僅是地理書上物質豐茂的寶島,是特殊時代的敏感地區,更是我爺爺生活過的地方,交錯著我們家族一脈相承的根係。

1949年大撤退時,時任山東大學教務處長的爺爺被安排到台灣,他唯一的孩子,我的父親當時正在武漢念讀,本來爺爺是要將父親一起帶到台灣的,可由於戰亂時期飛機誤點,陰差陽錯地,父親留在大陸,爺爺移居台灣。窄窄的海峽成為阻隔父子相見的鴻溝,骨肉一別就是四十餘年。直到1989年,已年屆八旬的爺爺輾轉回到大陸,與我們全家團聚。

一晃二十多年又過去了,爺爺早已作古台灣,而六年前,父親也駕鶴遠去,所幸爺爺的靈骨已被送回大陸安葬,而他日夜牽掛的兒子,也終於可以長伴他的左右。兩代人的悲歡,一個家族的命運, 無不與台灣息息相關。台灣,這個從小被家人小聲提及的名字,這個被父親日夜牽掛的地方,成為我生命中不可妄動的閘口,攔截著萬馬齊喑的激流。

踏上這片土地,我禁不住輕輕地戰栗,隻希望自己的腦子象內存無限的攝影機,記錄著這裏的山山水水、風土人情。

夜宿台北郊區的一個小鎮,我再次捧讀台灣地圖,這個形若雞蛋的地區麵積約3.6萬平方公裏,人口兩千多萬人。在隨後七天的時間裏,我們將環著台灣島,遊曆台北、台中、高雄、南投等城市,參觀故宮、憑欄眺海,遊覽神往已久的阿裏山和日月潭。

那一夜,我怎麽也睡不著,我隻希望太陽早點升起,早點升起,連同太陽升起的將是我追夢的足跡。

(二)台灣故宮的傳奇:匠心與恒心

台灣的故宮號稱裝著“中國八千年曆史”,比我們慣常說的五千年中華文明史還早三千年。

行至故宮,遠遠看到幾幢並不起眼的白房子,與雕梁畫棟的北京故宮相差甚遠。隨團的導遊卻大言不愧地說,北京故宮是一所空房子,珍寶都藏在台灣故宮,數量多達成65萬5千件。由於珍寶太多,很多寶貝隻能三月輪換一次,一名遊客一輩子也不可能看完所有的藏品。

故宮的藏品果真讓人眼花繚亂,有石器時代的工具,有宋、元、明、清四朝宮廷的皇家收藏。最讓人震撼的莫過於翠玉白菜、核舟微雕和象牙食盒等等。

翠玉白菜是光緒的瑾妃帶進宮的陪嫁品,用一整塊玉石雕刻而成,色綠處是綠葉,色白處是菜梗,翻卷起的菜葉栩栩如生,葉麵上還停著兩隻活龍活現的昆蟲,渾然天成,而且寓意耐人尋味。“菜”及是“財”之諧音,表示富貴萬代,永享尊榮,就算兩隻小小的昆蟲也非“尋常之輩”,可是寓意多子多孫的螽斯和蝗蟲。隻與比宣傳品上所見小許多,後來我們在玉石加工廠看到幾棵玉白菜,遠比這個大,而且做工似乎更精美,色澤似乎更光潔,但是價值就遠遠無法與故宮藏品相提並論了。也許是我並不懂行,但是我覺得這棵白菜最大的價值是工匠的匠心。估計之前尚沒這種創意,這種情與境的絕妙構思,色與形的美妙結合,讓人無限遐想,回味無窮!盡管有後來者模仿,但是匠心的偉大永遠屬於第一個人。

象牙食盒宛如盛裝的貴婦人,華麗而繁複,經得起任何人來挑剔。那絲絲如扣的盒蓋,以及雕在細欄上的花草魚蟲,沒有一樣不是精致的、完美的。解說員告訴我們,象牙韌性並不好,很脆,極易折斷,如果稍用力不當,都會功虧一簣。可以想象當年工匠在雕刻這件作品時,是何等的專心致誌和精益求精。果不其然,這件藝術品是兩代人傾其一生的心血,父親一輩子沒完工,兒子子承父業,才得以讓這件罕世珍寶現天日。同行的專家學者無不佩服不已,都歎服道:“如今的工業社會太浮躁了,沒有這種難能可貴的恒心,所以也難出這種精品。其實現在做手藝也罷,做學問也罷,我們缺失的正是古人那種持之以恒的堅持……”大家唏噓一片,不勝感慨!

在參觀鑽石店時,我們似乎得到幾許安慰。我們驚奇地發現這裏的鑽石要比內地便宜許多。台灣也並非鑽石的產地,為什麽會這樣呢?導遊自豪地說:“台灣手工業十分發達,有許多工藝精湛的手工藝人,他們獨具匠心、手藝精湛,所以原產地南非總是把鑽石礦石運到台灣,在台灣加工,然後再銷往世界各地。”眼瞅著不起眼的鑽石礦石,在台灣匠人的打磨下蛻變成閃閃發光的鑽石,我禁不住為我們的同胞驕傲滿懷。這是中華並沒有斷代的精神,這是華人不改初衷的信念。

匠心與恒心,這兩枚最大的鑽石,在我們的寶島,在華人的後代中,閃耀著讓世界矚目的光芒,並將繼續成為推動中華民族前行的力量!

(三)野柳:女兒態的女王

在台灣野柳地質公園,我們與一群“海的女兒”不期而遇。

遠遠地,眺望著海灘,我們就被那些婀娜多姿、風情無限的“女兒頭”吸引住了。從來沒有見過如此千奇百怪的岩石。岩石的上方狀如蘑菇,形似頭像,如挽著高高發髻的女子,而中端一節細細的,多像修長的脖子。整塊岩石活脫脫就是偷偷上岸的“海的女兒”。強勁而溫柔的海風吹過,令我們錯覺這群“女兒”,正在旁若無人地嬉鬧、追逐。

最著名的一塊岩石,叫女王頭像,是野柳地質公園的鎮園之寶。哇,與英國黑便士郵票上的維多利亞女王頭像簡直一模一樣!讓人莫不稱奇上帝之手的鬼斧神工。如此近距離地與“女王”親近,遊客無不樂開懷,一個個好耐心地排著隊,與尊貴的“女王”來個“親密接觸”。同行中有膽大妄為者,竟將自己的吻印在“女王”像上,隻不過高貴的“女王”,不氣不惱,一並照單全收!同行的朋友們頓時爆出一陣哄笑,若幹相機象開明星見麵會似的,都聚集在這一刻。在“女王”亙古不變的凝視下,這些歡聲和笑語似乎要穿透照片,流淌在回憶中。

穿梭在怪石嶙峋的海灘上,宛若回到童年時代,在一位“敬業的攝影師”的鏡頭下,我也拋卻了矜持和拘謹,揚起飄逸的紗巾,躲藏著,跳躍著,歡呼著,縱情地展露遠去的女兒態……

繞過“女王頭像”,我們登上一處高地,憑臨海岸,耳畔海風呼嘯,似有戰鼓擂動,飄散的頭發、飛揚的裙裾和敞開的胸襟,把我們打回到原形,大夥兒麵向大海,莫不大呼小叫,尖叫聲,歡呼聲,不絕於耳。

野柳,這個台灣之行中普通一站,居然成為最開心的驛站。

也許,人類最初是始於海洋,我們才會如此親近大海,在大海的懷抱裏,我們仿佛被赦免回到童年的孩子,簡單的快樂,透明的心境,可以當女兒,也可以做女王。

後來得知,野柳風景畫還被連戰當作禮物送給大陸,這如畫的風光,既有野趣,更能登大雅之堂,不恰似一位女兒態的女王嗎?

(四)日月潭:一泓有經曆的湖

作為台灣最著名的景點之一,第一眼看到日月潭,不免有些失望。這樣的湖麵,這樣的山勢,隨處可見。而那個據說形圓如日、形觚如月的日潭和月潭,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十分勉強。

可是從導遊的講解中得知,1999年,日月潭經曆過一場翻天覆地的地震。我這才意識到對它的認識過於膚淺,這條靜靜流淌著的湖,暗湧著激流,蘊含著生機,是如此得深邃,如此得動人心魄!

以前的日月潭有著涇渭分明的日潭和月潭,住著台灣人數最少的原住民--邵族,坐擁日月同輝的龍脈之尊,卻過著刀耕火種的簡單日子。這裏不光山清水秀,而且資源豐富,山中盛產名貴藥材鹿茸、鹿血等。邵族人長於狩獵,待人實誠,十分好客,每有客人迎門,總是不吝奉上鹿血酒。據說宋美齡飲用鹿血酒後,還無意中治好困擾她半生的皮膚頑症。因此,宋美齡十分鍾愛這裏的山水和族民,在這裏建有一座行宮,每年過來居住兩個月之久。而且到現在為止,邵族還享受著許多優厚的待遇,這裏的族民生一個孩子就可補貼大約幾萬元的人民幣。導遊說,曾有一個山民生了十個孩子,靠生孩子居然成了“百萬富翁”。以恩報德不正是中華民族繁衍生息的力量所在?

與這些有根有據的傳聞相比,兩個情投意合的姐妹投水化潭的傳說,似乎更動人。在中國的民間傳說中,相約赴死的愛情早司空見慣。千百年來,人們憑吊著不能同生但求同死的淒美愛情,卻沒人念及那失去親人的白發父母和同胞姊妹。而這個傳說,卻讓親情在與愛情的較量中占了上風。

登上四麵環水的“珠仔島”,極目遠眺,日月潭如一名處子,仿若靜守在這裏千年了。而順著導遊的指端,我們處處可覓斷垣殘壁的遺跡。那突兀在湖心的小島原是半坡山體下陷所致;那斜插拂水的垂柳當年曾連根撥起;那四簷飛翹的小廟宇可見年代不一的油漆……所有這些,都在時光下隱匿下變得平靜、自然而貼切。就象那位賣了30多年茶葉蛋的阿婆的臉,波瀾不驚,從容和善,卻有一種格外的滄桑美。

在日月潭的一座小關廟裏,我意外地發現一幅宜昌畫家汪國新的書法,汪先生以畫著稱,字尚是其次,但這幅書法卻被台灣同胞恭奉在上位。我不免為這位同鄉自豪。記得與汪老師閑聊時,他曾說過,書法大家寫書法,從來都隻寫繁體字。據說,隻有繁體字才能體現中國漢字的美感和深意。站在沿用繁體字的台灣,回想起汪老師那句話,我猛然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就在年前兩會期間,我還看到一位全國政協委員提議要恢複繁體字,當時聽來覺得荒誕不經。也許對使用簡化字多年的我們來說,確實沒有必要來化簡為繁。但是我們和我們的後代都不要忘記這些老祖宗留下來的繁體字,因為就是一個個端正的方塊字,卻包涵著大千萬象,世間百態。仿佛所有經曆過的山繁水複、滄海桑田,都歸於這一豎一橫,一撇一捺中,就如同這靜靜的日月潭。

(五)敬禮!阿裏山的神樹

一頭撞進了阿裏山,滿眼都是那種接天蔽日的參天大樹,那棵棵挺撥修長的樹,宛若正氣浩然的偉丈夫。這種樹名叫紅檜樹,形似杉木,卻比之偉岸;壯如鬆柏,卻較之秀逸。

養在深山的紅檜木,總是給來訪者以強烈的震撼。如若是女兒,便平添幾份豪情;如若是男子,便油生幾份多情。可不幸地是,一群強盜遁著它的菲芳,硬生生地闖了進來,自此一場災難在19世紀末那個春天,野火般地肆意地燃放。

在日本侵占台灣的罪惡曆史中,也許這些都難入罄竹,但是對於阿裏山,對於阿裏山的神木來說,這些罪證卻被它們以獨有的方式記錄在案,永世不忘。就象潘多拉星球上的樹精靈一樣,阿裏山的神木,也讓來勢洶洶的入侵者見識到一棵樹的尊嚴和氣節。

在持續30多年阿裏山天然森林資源的濫觴中,日本人的屠刀肆無忌憚,包括紅檜、扁柏等珍貴樹種幾已被砍伐殆盡。他們嫌人抬車運太慢,還專門修建一條鐵路直達深山。並用這條專用鐵路將一棵棵倒下的紅檜樹,源源不斷地運輸回日本國。他們以為這些不會說話的木頭已屬於自己,卻不知,他們運走的是紅檜樹的屍體,而真正的樹魂依然縈繞在阿裏山上。

就象當初那個名叫小笠原富二郎日本人,自以為自己的“豐功偉績”會贏來後世的瞻仰,孰不知,那塊永立在阿裏山山頭的功德碑,卻因為那個筆畫沒出頭的“功”字,而泄露天機,成為被後人唾棄的恥辱柱。

站在群樹中央的“樹靈塔”前,我們無法不肅穆,當年,當地的山民唯恐日本人的暴行,觸怒了樹神,於是自發地捐建這座靈塔。這座凝聚著阿裏山山民智慧的靈塔,終於讓心虛的強盜繞道而行,簇擁著靈塔的神木群終於躲過這一劫,成為幸存的最古老的樹群。而在它們的身邊,阿裏山神木的子孫已蔥蔥鬱鬱、蔚為大觀。

這是樹的傳奇,更是人的傳奇。在中華民族的抗擊外侮的曆史上,中華兒女從來都是不畏強暴、寧死不屈的,隻不過,阿裏山的神樹更神奇,阿裏山的山民更睿智。

敬禮!阿裏山的神木!

(六)一座幹淨、安靜的島

在我的設想中,台灣是燈紅酒綠的花花世界,與香港相似,沒想到它竟如此得安靜和幹淨。

台灣的植被十分豐茂,即使在台北、高雄等城市,街道兩旁也是樹木林立,綠樹如蔭。間或有街心花園,小橋流水、亭台樓榭,頗有中國古代園林的風貌。隨意地落坐在一個石凳上,平生幾份愜意和閑情。

台灣街道十分幹淨,地麵沒有塵土和垃圾,台灣人的環保意識較強,街道沒設垃圾桶,他們都習慣於垃圾隨身帶。我們的旅行車經過一處綠樹掩映的樓群時,導遊介紹,這是台灣最大一所水泥廠。滿車人無不驚詫,因為這裏不僅空氣清新,就連片片樹葉上都幹淨得如同水洗般的新綠。導遊指著那一道道遊走在綠樹叢中的彎彎曲曲的煙囪,說那是排汙通道,排放標準都有嚴格的審核。

在人山人海的台灣故宮和摩肩接踵的台北101大廈,我們同樣感受到不可思議的安靜有序。在故宮,導遊為每一個旅遊團導遊和遊客都發放了同聲傳遞的耳麥,導遊講解隻限於本團遊客聽到,避免了噪聲幹擾。而在台北101大廈,每人領取一個像手機一樣的耳機,觀景台各區域都有醒目的標識數字,遊客無論走到哪個區域,隻要摁一下耳機上相同的數字,就可聽到導遊的詳細講解。

台灣的民眾普遍都很和氣、謙恭,在自助餐廳吃飯,每去添一道菜,為你服務的服務員反道向你致謝;到商場購物,廣播裏傳來的是:“歡迎到敝店購物……”;在街上問個路,就有人耐心地幫你指路;就連一向我們視為從事“嘻皮笑臉”行業的導遊,居然從來不說黃段子,不瞎開玩笑,說起曆史掌故來,還頗有一番見解。大多數人都保留著古代仕子的風範,整個社會的文明程度都比較高。

台灣的廟宇眾多,供奉的神靈也是千差萬別,有的祈平安、有的求財富,也有是升學升官……好象各路神仙隻獨掌一方,各司其責,這與我印象中神通廣大、無所不能的神仙有點區別,多了些煙火味,少了份神秘感。廟宇散落在尋常的巷陌裏,也並非都是古色古香的,就象生活區的一家超市、一座校園。很多市民是茶閑飯餘後去參禪悟道的。台灣許多電視節目中,都專門開課講佛學道教,我看了幾期,絕對沒有裝神弄鬼的內容,多是講調節心態,尊重自然之類的修身養性話題,那些身著道袍的仙姑,雖慈眉善目,但卻很親切,象生活中的老師和長者。

可能是這種無處不在的氛圍,讓台灣民眾對自然和生靈都有一種虔誠的敬畏感。不隨意破壞環境,不再單單是政府有要求、法律有規定。那些生活在煙火中的神仙,也是權力有限,不能無法無天,自律是從神仙到平民都需要做到的。恭良謙讓,是深植在每一個中國人心底的行為準則,是中華民族共用的尺度。同根同宗的文化源淵,讓這座幹淨、安靜的島,與我們遠在天邊,卻近在咫尺。

(七)夜訪爺爺的故居

這次來台灣很大程度是想尋訪一下爺爺的故居,可是沒想到差點與爺爺的故居失之交臂。不過,最終在兩岸好心人的合力幫助下,完成了心願。

爺爺生前是台灣一所大學的校長,住在久負盛名的台灣省政府駐地--南投縣中興新村。來之前,我在網上查閱過,這個地方曾被國民黨當成“陪都”,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盛極一時,是社會賢達和學界名人的居住地。不過,國民黨失勢後,這裏被棄作他用,從此也日漸蕭條。

無論是興與衰,於我,都有著非同尋常的情感。那一封封輾轉寄來的信封上,都赫然寫著這個地址,這個地名,成為纏結在我血脈中的向往。爺爺雖身葬故裏,人在天堂,但這裏留下了他的足跡和氣息。正是因為這份難以舍棄的情結,一踏上台灣島,我就無時不在設想去尋訪這個地方。特別是從阿裏山下山後,我更是抑製不止地激動,因為我知道,我離爺爺故居已很近很近了……

沒想到,事情並沒有想象得那樣順利,我居然遭受到阻力……

事情後來有了轉機,在善良的台灣導遊和團隊裏好心人幫助下,我們終於趁著夜幕來到我日思夜想的地方。

開車的台灣小夥,十分熱心,徑直將我們帶到一所綠樹掩映下的別墅,看著這座無數次在照片在相見過,無數次在夢裏相會的房子,一股熱流湧上心間。淚,奪眶而出……物是人非,鬥轉星移,20年的光陰,已帶走爺爺和爸爸兩代人,人世間,空餘下一個孤零零的我。所有悲歎,無盡的哀愁,都化為紛紛擾擾的淚雨,肆意飛濺……

爺爺的故居雖亮著燈,可是任憑台灣司機怎樣叫門,都沒有人回應。本想親眼去看看爺爺房間的想法落了空。這時,對門的一所房子,出來兩位阿婆,當得知我們的來曆後,兩位阿婆都稱認識我的爺爺奶奶。一位阿婆絮絮叨叨地講述起關於爺爺的陳年舊事,曆曆在目,清晰如昨……

拜而不能會,過而不能入,命運就是這般捉弄人?海峽阻隔40年,陰陽相隔20年,三代人的相思情,就在時空逆轉中,成為一個破不開的謎,融不了的冰!我聲聲泣血,卻喚不回爺爺的身影,喚不回那釅釅的親情……

心力交瘁的我,終於在好友的攙扶下,步入小區裏派出所,我們期待在這裏能尋找到爺爺的養女、我失散多年的姑姑。派出所的警察十分和善,聽完我們的陳述後,還專門拿出上好的台灣茶葉為我們泡功夫茶。我將姑姑的情了久違的姑姑,並知道她現在定居台中。不過遺憾的是,由於台灣方麵十分重視人權,所以警方不被允許告訴我姑姑的具體地址,隻能等他們與姑姑聯係後,征得她的同意後,才能轉達。如此以來,估計我在台灣這幾日是無法得到準信了。蘇民警看出我的失望,專門給我留一張條,寫上派出所和他個人的電話,讓我回大陸後,再與他們聯係。

我隻好留下一封給姑姑的信,黯然地離開這個地方。

當我們回團時,已是深夜十二點。而我所在那個小組的隊員全都沒睡,一直等在那裏。被他們簇擁著去吃宵夜的路上,我再一次潸然淚下……我想起那個幫我聯係司機的台灣導遊;想起陪我同行的兩位大哥和一位小弟;想起婉言謝絕我小費的台灣司機;想起那個和顏悅色的蘇警官;還有這麽多關心著我的一幫團友們。我沒有理由不感到幸福。也許我們無法挽留生死的離別,但是這萍水相逢的友情,這兩岸同胞的情誼,卻讓我們看到人性的善良和美好,這是中華民族共有擁有的美德,是海峽隔不開的,時空割不斷的。

台灣,再見!台灣,我還會再來!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