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個讓人難忘的聚會,有男有女,有皓首有紅顏,全是圈中至交好友。席間的主角是一對剛從北京歸來的老夫婦,老者滿腹經綸,學富五車,引經據典,針砭時政,意氣風發不減當年。老夫人蘭蕙心質,溫柔敦厚,少言少語。酒逢知己,老者妙語連連,情緒高昂,坐在旁側的老夫人偶爾低語一聲,提醒一句,老者即迎上溫情的目光,孩子似地頑皮一笑。那種默契,讓全座的人無不菀爾。
散場的路上,我提及這一細節,一位熟知他們的老師說,老者年輕時英氣逼人,才華橫溢,後被錯劃右派,但雖成右派,卻不似其他的右派那般落魄,穿戴得清清爽爽,脖子圍著一條五四青年模樣的圍巾,卓爾不群。而老夫人則始終相伴左右,不離不棄。讀同樣的書,做同樣的學問,然後相守到暮年。我不敢妄論這份厚重的情感,卻在老者一次訪談中猜出端倪:“我們在一起,是那麽的自然……”仿佛生來就要在一起,天生就是一家人!
自然而然地愛,順其自然的愛,這是多少高貴的愛情!於世間的男女卻是如此不易。年輕時,繽紛世界裏,我們不免張望打量,總會有奇遇發生,也時有心動乍現。我們根本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麽樣的伴侶,也不清楚一位適合的伴侶對自己人生的意義。以為適婚的年紀時,碰上那個適婚的人,就是一段婚姻。
孰不知,選擇什麽樣的婚姻,就會衍生什麽的人生。朱元璋不是遇到馬氏,他可能隻不過是一個不安分的和尚;蔣介石沒有宋美齡,他永遠不可能得到國際援助;還有被薩特尊稱為“終生伴侶”的波伏娃,彼此之間思想養份的汲取成為他們一生無法分離的理由……
男人與女人是兩個世界的人,他們的思維是有本質差異,又各有優勢,缺乏女人幫襯的英雄是莽漢,離開男人輔助的女傑是女流。就象至今令史學家不理的是,對兒子隆慶皇苛嚴有加,一心想將他培植成一代名主的李太後,在心儀的首輔張居正辭世後,居然自此對隆慶皇荒唐行徑不聞不問,一心向佛……
此生最你是知己。人生苦短,知己難覓,不是所有知己都會知情知義,相隨一生。人世間,更多的是象金嶽霖苦戀林徽因,半生比鄰而居,卻終生沒成正果。當然也有象黃宗英一樣女子,即便是年過七旬,也不惜毀譽趙丹遺孀的名節,拚卻氣力,爭得來有生之年的幸福。
最好的婚姻,在我眼中,莫過於錢鍾書和楊絳,也莫過於這位老先生和夫人。得此知己,就不會再懼怕衰老,不會害怕死亡,因為在人生最自由的老年(時間和財富上的自由),會有他(或她)如影隨形,分享著時光沉積下的樂趣,交流著歲月磨礪過的思想。幸福與否,隻有在人生終點才有資格總結!
祝福著我所尊敬的一對老人,祝福天下所有不放棄追求幸福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