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智慧
中國有一句名言,“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意思是說當一個人在權勢、機會不如別人的時候,不得不低頭退讓。
對於這種情況,不同的人會采取不同的態度。有誌進取者,將此當做磨煉自己的機會,借此取得休養生息的時間,以礪再進,那些經不起困難和挫折的人,卻往往將此看做是事業的盡頭,一味地消積乃至消沉、畏縮不前,不願想法克服目前的障礙,隻是怨天尤人。
“堅忍”者,君子所為,於戰則無敵,於禮則大治。於事業則會一步步接近成功,於生活才能真正體驗到其甘味。所謂“尺蠖之曲,以求伸也;龍蛇之蟄,以求存也”,正是這個意思。堅忍,體現了一個人的心理能量,一個人的意誌力。刀不藏鋒時,叫“忍”。“忍”,怒也,是心字和刈字組合而成的一個古字。心中的感情思想像利刃沒遮攔的時候叫怒。怒不是忍。
心中無“刃”,空空蕩蕩無利器的時候,也不是“忍”。刃鋒磨隱了,刃鋒藏在心胸的刀鞘裏,才能算是真正的忍。“忍”不是窩囊廢般的忍氣吞聲。所以“忍”之“刃”就不僅僅是標音的聲旁,也是對表義的義附。“忍”是一種能力。《說文解字》說“忍”,“能也”。
“能”又是什麽?
“能”是一種屬於熊類的像鹿一樣的野獸,皮毛之下,有強壯堅硬的骨肉,所以把賢能而強壯的人叫做人傑。
忍是能力,就是說“忍”首先是一種很有內在的鋒芒的力。忍是一種能力,是那些善於把尖銳的思想感情含蓄起來的人的本領,是他們行人所不能行,成人所不能成之事的首要條件。腰帶寶刀的韓信,硬是從別人的胯下鑽了過去,能夠忍受胯下之辱的檢閱,沒有超凡的內在定力,恐怕是很難完成的;範蠡也是一個大忍者,輔佐勾踐贏了夫差,麵對盛大的功利,依然能夠清醒地身退,這恐怕也絕非是那種以物喜、以己悲的憤憤者所能為。
當我們在生活中遇到不如意、不順心的事情時,就要做到“忍讓為先”。人無完人,都有犯錯的時候,都有有意或無意中傷害別人的時候,或對不起別人的地方,為了營造和諧良好的人際關係,為了少遭明刀暗箭,我們就非要懂得忍讓之道不可。
忍讓是一種修養,一種德行,一種度量、一種糊塗。如果我們人人具有寬容忍讓的心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肯定會變得更加和諧。
“忍”為修養,其義應該相當深刻、相當廣泛。世間取人,唯才、唯德,德才兼備,有才務須要忍,有忍才能有德;不能恃才便張揚,真正的才,是不張揚的。如此,才、德、忍便是一種互動和印證的必然關係。4不逞不妄,自修求強
原文
三達德之首曰智,智即明也。古豪傑,動稱英雄。英即明也。明有二端:人見其近樓則所見遠矣,登山則所見更遠矣。精明者,譬如至微之物,以顯微鏡照之,則加大一倍、十倍、百倍矣。又如粗糙之米,再舂則粗糠全去,三舂、四舂,則精白絕倫矣。高明由於天分,精明由於學問。吾兄弟忝居大家,天分均不甚高明,專賴學問以求精明。好問若買顯微之鏡,好學若舂上熟之米。總須心中極明,而後口中可斷。能明而斷謂之英斷,不明而斷謂之武斷。武斷自己之事,為害猶淺;武斷他人之事,招怨實深。惟謙退而不肯輕,最足養福。
譯文
“智、仁、勇”三項通透的德行中,排在首位的是“智”。智就是明,古往今來,豪傑誌士、才能特出之人都被稱為英雄,英也就是明的意思。所謂明有兩個方麵,他人隻看到近前的事物,我則可見更深遠的事物,這叫高明。他人隻看到粗大顯眼的東西,我則可看見細微的東西,叫精明。這裏所說的高明,好比身處一室之中,人們隻能看近處的景物,若登上高樓看得就遠了,再如登上高山所見的就更遠了。而精明,就如極為細微之物,用顯微鏡照它,會放大一倍、十倍、百倍。又如滿是粗糠的糙米,搗兩遍就可除去粗糠,搗上三遍四遍,就精細白淨到極點了。
人是否高明取決於天賦資質,精明則全賴於後天鑽研學問的程度。我曾氏兄弟如今僥幸身居高位,天賦姿質都不算很高明,全靠勤學好問來求得精明。好問如同購買顯微鏡,可深知極細微方麵。好學如同搗熟透了的米,可去粗取精。總之,必須心中了如指掌,而後才可口中說出自己決斷。對事物能了解明白再做決斷,就叫英斷。稀裏糊塗就做決斷,稱之為武斷。
武斷自身的一些事,產生的危害還不大;武斷他人的事情,因此招致的怨恨就很深了。隻有謙虛退讓而不肯輕易下決斷,才足以保住福分。
原文
擔當大事,全在“明”“強”二字。《中庸》學、問、思、辨、行五者,其要歸於愚必明,柔必強。凡事非氣不舉,非剛不濟,即修身養家,亦須以“明”“強”為本。“難禁風浪”四字譬還,甚好甚慰。古來豪傑皆以此四字為大忌。吾家祖父教人,亦以“懦弱無剛”四字為大恥。故男兒自立,必須有倔強之氣。惟數萬人困於堅城之下,最易暗銷銳氣。弟能養數萬人之剛氣而久不銷損,此是過人之處,更宜從此加功。
譯文
至於要擔當大事,全要在“明”“強”兩個字上下功夫,《中庸》中的學、問、思、辨、行之方麵,主要歸結為使不明白的弄明白,使不堅強的變堅強。天下的事,沒有誌氣就不能發起去做,不堅定就做不成功,即使修身養家,也必須以明強為根本。“難禁風浪”四字說得很好,大慰我心,合乎我意。自古豪傑之士都以擁有這四字為大忌。我家祖父教導別人,也說以“懦弱無剛”四字為大恥。所以男兒自立於世,一定要有倔強的氣概。隻是數萬人被困在堅固城池之下,最容易暗中消磨銳氣。老弟能夠保持數萬人的剛猛士氣,長時間不至於消靡折損,這是你的過人之處,更應在此下功夫呀。
原文
凡國之強,必須得賢臣工;家之強,必須多出賢子弟。此亦關乎天命,不盡由於人謀。至一身之強,則不外乎北宮黝、孟施舍、曾子三種。孟子之集義而慷,即曾子之自反而縮也。惟曾、孟與孔子告仲由之強,略為可久可常。此外,鬥智鬥力之強,則有因強而大興,亦有因強而大敗。古來如李斯、曹操、董卓、楊素,其智力皆橫絕一世,而其禍敗亦迎異尋常。近世如陸、何、肅、陳亦皆予知自雄,而俱不保其終。故吾輩在自修處求強則可,在勝人處求強則不可。福益外家,若專在勝人處求強,其能強到底與否尚未可知。即使終身強橫安穩,亦君子所不屑道也。
譯文
凡是國家強盛的,必須得到眾多賢臣的輔佐;家庭強盛的,必須多出賢良孝義的子弟。這關係到天命,不全由人來謀劃。至於一個人的強勝,則不外乎北宮黝、孟施舍、曾子三種情形。孟子能夠集思廣義,使自己慷慨自得,和曾子自我反省而屈伸有度是等同的,隻有親身實踐由曾子、孟子的經驗和孔子告訴仲由強勝的道理,自身的強勝才可保持久長。此外,鬥智鬥力的強勝,則有因為強勝而迅速興旺,也有因強勝而徹底慘敗。古時人如李斯、曹操、董卓、楊素之流,他們的智力都卓絕一世,而他們災禍失敗也超乎尋常,近代人如陸、何、肅、陳也都自知自家膽力超群,卻都不能保持強勢到最後。所以我們在自己弱的地方,需修正時,求得強勝就好;而在比別人強的地方,謀求更大的強勝就不好。福氣和利益在外,個人如果專門在勝人之處逞強,那麽是否真能強到底,還是不能強到最後,都不能預料。即使終身強橫鄉裏安穩度日,這也是有道德的君子們不屑提起的。
曾氏體悟
曾國藩一生剛強,堅而不脆,以為古來豪傑以“難禁風浪”四字為大忌。他自述道:“吾家祖父教人,也以‘懦弱無剛’四字為大恥。”又說,“至於‘倔強’二字,卻不可少。功業文章,皆須有此二字貫注其中,否則柔靡不能成一事。孟子所謂‘至剛’,孔子所謂‘貞固’,皆從‘倔強’二字做出。吾兄弟皆受母德居多,其好處亦正在倔強。”他上承家訓,進而總結了自己的經曆,深刻地認為:“凡事非氣不舉,非剛不濟。”他甚至“嚐自稱欲著《挺經》,說他剛毅”。這種倔強的性格,使曾國藩雖屢次躓跌,卻依然充滿剛毅,勇往直前。
鹹豐九年十月十四日,他作一聯以自箴:“養活一團春意思,撐起兩根窮骨頭。”這正是他這種倔強性格的寫照。
至於強毅之氣,決不可無。然強毅與剛愎有別。古語雲:“自勝之謂強。曰強製,曰強恕,曰強為善,皆自勝之義也……舍此而求以客氣勝人,是剛愎而已矣。二者相似,而其流相去霄壤,不可不察,不可不謹。”
自勝,也得克己,所以,剛強也是一種克己之學。克己,必須從兩個方麵同時下手,即“剛柔互用”,不可偏廢。曾國藩說:“太柔則靡,太剛則折。剛並非就是暴虐,強矯而已;柔並非卑弱,謙退而已。”
為使“剛”得恰到好處,“柔”得也恰到好處,曾國藩強調剛柔均須建立在“明”的基礎之上。他說:“擔當大事,全在‘明強’二字。”他致書諸弟說:“‘強’字原是美德,我以前寄信也說‘明強’二字斷不可少。第一,‘強’字須從‘明’字做出,然後始終不可屈撓。若全不明白,一味橫蠻,待他人折之以至理,用後果證明它,又重新俯首輸服,則前強而後弱,這就是京師說的瞎鬧。我也並非不要強之人,特以耳目太短,見事不能明透,故不肯輕於一發耳。”又說,“修身齊家,亦須以‘明強’為本。”
不明而強,於己則偏執任性,迷途難返,於人則濫用權威,逞勢恃力,終歸都是害人害己。什麽是“明”?就是要明於事,明於理,明於人,明於己。欲強,必須明;欲柔,同樣必須明。否則,雖欲強而不能強到恰當處,雖欲柔而不能柔到恰當處。一味剛強,必然會碰得頭破血流;一味柔弱,遇事慮而不決,決而不行,待人則有理不爭,爭而不力,也是不能成功立業的。
所以,曾國藩認為,“強”有兩種:“鬥智鬥力之‘強’,則有因‘強’而大興,亦有因‘強’而大敗。古來如李斯、曹操、董卓、楊素,其智力皆橫絕一世,而其禍敗亦迥異尋常。近世如陸、何、肅、陳亦皆予知自雄,而俱不保其終。惟曾、孟與孔子告仲由之‘強’,大概能持久恒常。”《孟子·公孫醜上》載:“昔者曾子謂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嚐聞大勇於夫子矣: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怕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曾國藩所追求的,正是這種“自反而縮”的“強”。孔穎達注:“縮,直也。”指正確的道理。反躬自問,為維護正確的道理而勇往直前,這才是真正的“強”。故曾國藩說:“吾輩在自修處求‘強’則可,在勝人處求‘強’則不可。”一味逞強,終必敗露;煉就意誌剛強不拔,就可能有所成就。
明強就是敢爭,當一種判斷確定後,曾國藩從不遷就他人的意見,有主見,敢鬥爭。他向清廷伸手要權、拒絕鮑超北上勤王,便是《挺經》明強法中最顯著的事例。
人生智慧
做官講求明強,能處理很多麻煩事。
所以做官講明強,修養心性,第一件事就是訓練自己處事不煩,不急不躁,無怨,清醒。頭腦清醒才能保持安靜,保持安靜才能穩住部下,穩住部下才能做出決斷。不然的話,心急似火,性烈如馬,隻會使事態的發展更加混亂。
因此,“明強”之法,仍講究修煉自己,尤其在遇到困難時,要能夠審時度勢,深謀遠慮,決不求一時之功,決不輕舉妄動。求強是可以的,但在逞能鬥狠上求強就不是明智之舉了。
逞強鬥狠,說到底就是要獲得對他人的超越感和優越感,從而謀求他人對自我的肯定、服從或尊敬,然而這種優越感的獲得往往以壓抑他人、傷害他人為代價。在某一時間,某一場合或某一範圍內,你確實征服了他人,但在另一時間,另一場合或另一範圍內,你又征服不了他人,而且你的這種征服必然激起他人持久的抵抗;倘若你征服的人越多,那麽你所激起的反抗也就越廣大。最後你就把自己人為地推入到一個孤立的境地,結果你發現路越走越窄,越走越難。所以逞強鬥狠最終會失敗。
然而如果一個人在自修處求強呢?此時你追求的不再是對他人的優越,而是自我超越,當然也就不會形成對他人的威脅或者傷害,也就不會存在征服與反抗的持久的矛盾,因為你所要征服的人不是別人,而是你自己。你在不斷修正自我,完善自我。所有的反抗來自於你的內部,是舊我對新我的反抗;這一反抗有時會刺激你更強烈地征服自我,惡行得以消除,善舉得以光大,你就在這征服與反抗中不斷前進。到一定時候,你就因為自修而完美和強大,這種強大就是曾子、孟子和孔子告知仲由的強大,是君子所要盡力珍惜、保持和追求的。
5不卑不亢,剛柔互濟
原文
從古帝王將相,無人不由自立自強做出,即為聖賢者,亦各有自立自強之道,故能獨立不懼,確乎不拔。昔餘往年在京,好與諸有大名大位者為仇,亦未始無挺然特立不畏強禦之意。近來見得天地之道,剛柔互用,不可偏廢,太柔則靡,太剛則折。剛非暴虐之謂也,強矯而已;柔非卑弱之謂也,謙退而已。趨事赴公,則當強矯,爭名逐利,則當謙退;開創家業,則當強矯,守成安樂,則當謙退;出與人物應接,則當強矯;入與妻孥享受,則當謙退。若一麵建功立業,外享大名,一麵求田問舍,內圖厚實,二者皆有盈滿之象,全無謙退之意,則斷不能久。
譯文
自古帝王將相,沒有一個不是從自強自立做起,即便是聖賢之人,也各有自立自強的方法。所以才能獨立不懼,堅定不移。過去我在京師的那些年中,好與諸位身居要職、名聲高遠的人鬧意見,也是一開始就具有挺然獨立不畏強暴的氣概。近年來體會到天地之道,要剛柔互用,不可偏廢。太柔就導至萎靡不振,太剛則容易招致折斷。剛並不是說要暴虐,隻是矯正使弱變強。柔也並不是卑弱,而是在強的方麵謙讓而已。辦公辦事,就應勉力爭取,爭名逐利,就應當謙退。開創家業,應當奮發進取,守成安樂,則應當謙遜平和。出外與人接觸應答,應該努力表現真誠;回家與妻兒享受,就要悠閑舒緩。如果一方而建功立業,外享有崇高聲名威望。一方麵求田問舍,內圖謀奢侈的待遇享受,這兩者都有盈滿的征兆,全無一絲謙虛退讓的表示,那麽這一切必定不會久長。
原文
肝氣發時,不惟不和平,並不恐懼,確有此境。不特盛年為然,即餘漸衰老,亦常有勃不可遏之候。但強自禁製,降伏此心,釋氏所謂降龍伏虎。龍即相火也,虎即肝氣也。
多少英雄豪傑打此兩關不過,要在稍稍遏抑,不令過熾。降龍以來養水,伏虎以養火。古聖所謂窒欲,即降龍也;所謂懲忿,即伏虎也。釋儒之道不同,而其節製血氣,未嚐不同,總不使吾之嗜欲戕害吾之軀命而已。
至於“倔強”二字,卻不可少。功業文章,皆須有此二字貫注其中,否則柔靡不能成一事。
孟子所謂至剛,孔子所謂貞固,皆從“倔強”二字做出。吾兄弟皆秉母德居多,其好處亦正在倔強。若能去忿欲以養體,存倔強以勵誌,則日進無疆矣。
譯文
肝火發作的時候,不隻是不平和,更不恐懼,確實有這樣境況。不僅年輕氣盛如此,即使我漸漸衰老,也經常有勃然而起、怒不可遏的時候,但要強迫控製自己情緒,降服自己心境,佛教稱之為降龍伏虎。龍就是相火,虎就是肝氣,多少英雄豪傑都過不了這兩關。主要在於稍稍控製自己,不要讓肝火過盛,降住龍用來養水,伏虎用來養火,古人所說阻塞欲望,就是降龍;所說警戒忿怒,就是伏虎。佛家、儒家說法不一樣,但節製氣血,沒有不同,總是要不讓自己的欲望殘害自己的身體壽命。
至於“倔強”二字,卻不能缺少,功業文章,都必須要有這兩個字的精神貫注其中,否則會軟弱無力,一事無成。孟子所說的至剛,孔子所說的貞固,都是從倔強二字引出,咱兄弟們都繼承母親很多美德,好處也正是在倔強上。如果能夠去除憤懣的欲望而休養身體,多存倔強之氣來激勵誌向,那麽日日就可長進無限了。
原文
至於強毅之氣,決不可無,然強毅與剛愎有別。古語雲:自勝之謂強。曰強製,曰強恕,曰強為善,皆自勝之義也。如不慣早起,而強之未明即起;不慣莊敬,而強之坐屍立齋;不慣勞苦,而強之與士卒同甘苦,強之勤勞不倦,是即強也。不慣有恒,而強之貞恒,即毅也。舍此而求以客氣勝人,是剛愎而已矣。二者相似,而其流相去霄壤,不可不察,不可不謹。
譯文
至於剛毅的氣魄,決不能沒有。然而剛毅和剛愎區別很大。古語雲:能戰勝自我就叫強,說強製、強恕、強為善,都是戰勝自我的意思,如不習慣早起,而強迫自己天不亮就起身;不習慣莊重恭敬,強製自己參加祭祀儀式;不習慣勞苦,而強製自己與士兵同甘共苦。能強製自己勤勞不倦,就是強,不習慣堅持,卻能強製自己堅定地持之以恒,就是毅。除此之外,力求以氣勢勝人,就是剛愎,二者有相似之處,但其實質有天壤之別,不可不察,不可不謹慎。
曾氏體悟
人不可無剛,無剛則不能自立,不能自立也就不能自強,不能自強也就不能成就一番功業。剛就是使一個人站立起來的東西。剛是一種威儀,一種自信,一種力量,一種不可侵犯的氣概。自古以來,哪一個帝王將相不是自立自強闖出來的呢?哪一個聖賢不是各有各的自立自強之道呢?孔子可算是仁至義盡的了,他講中庸之道,講溫柔敦厚,可他也有剛的時候,他當司寇才七天,就殺了少正卯。
由於有了剛,那些先賢們才能獨立不懼,堅忍不拔,剛就是一個人的骨頭。人也不可無柔,無柔則不親和,不親和就會陷入孤立,四麵楚歌,自我封閉,拒人於千裏之外,柔就是使人挺立長久的東西。柔是一種魅力,一種收斂,一種方法,一種春風宜人的光彩。哪一個人不是生活在人間,哪一個人沒有七情六欲,哪一個人離得了他人的信任與幫助。再偉大的人也需要追隨者,再精彩的演說也需要聽眾。柔就是一個人的皮肉,是使一個人光彩照人的東西。太剛則折,太柔則靡。
曾國藩早年在翰林院整月地研讀《易經》,自然受到了其中陰陽消長、剛柔相推思想的影響,他常常引用《易經》中的“日中則昃,月盈則食”來告誡自己和家人。一柔一硬,柔中顯剛,可進可退,亦行亦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