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古堡下的歡笑

隻要擰成一股繩,

羊毛也能捆住獅子。

勝利了,大鼻子、黃頭發的洋妖終於被趕出了宗山,整個江孜平原沉浸在歡呼勝利的浪潮之中。

宗政府大開倉門,拿出了儲存多年的青稞;白居寺敞開寺門,奉獻出味香質純的酥油;日喀則、白朗、康馬、浪卡子的貴族、牧主大施錢財,送來了成百上千的壯牛肥羊。

江孜宗,位於年楚河畔。在江孜平原上,有一座宗山,吐蕃王朝崩潰後,西藏高原曾長期陷入分裂割據的混亂局麵。這時,後藏地區出現了一個著名的法王,叫闊讚,他認為宗山與江孜地形殊異,具有吉祥之兆,遂在宗山之上建宮居住。從此,這一地區便逐漸繁榮起來,成為後藏地區的一個重要城鎮。這裏氣候溫和,物產豐富,同日喀則宗、白朗宗連成一片,是西藏主要的產糧區之一。

雄偉的宗山,巍然聳立在江孜平原之上,民間傳說它是一條巨龍變成的。看上去,真像一條臥龍。傳說是龍頭的地方,山峰突兀而起,恰似一條巨龍翹首遠望。

江孜古堡就修建在龍頭上,它被稱為“江孜的眼睛”,從這裏可以俯視全宗。龍尾遠遠地甩在後麵,在它的上麵修建了一座規模宏大的白居寺。龍身――山的中部是一個平凹的地段,它又像一個小小的寶瓶,所以叫“諾布日”“諾布”,意為寶貝。諾布日,即寶貝山。,江孜城的老街就在這裏。宗政府在古堡之上,習慣上又稱古堡為“宗山”。

宗山對麵,年楚河南岸,臨時搭起了上百個鍋灶,煮肉的煮肉,熬茶的熬茶,還有很多人在炒青稞、磨糌粑,江孜城裏的老百姓,幾乎家家都在煮青稞酒。沒有青稞的,隨時可以到寺院的庫房裏去領取。牛羊肉堆成了山,青稞酒像水一樣在流淌,十裏八裏之外,都可以聞到酒肉的香味。

草坪上,搭起了一個巨大的涼棚,可以容納一千多人,噶廈政府的僧俗官員、藏軍軍官、活佛、大喇嘛、貴族頭人,以及其他一些頭麵人物,坐在裏麵,觀看各地百姓的表演。

盛大的慶祝活動由賽馬揭開了序幕。

天剛破曉,五百名騎手及成千的觀眾已經聚集在宗山西麵的起點線上。終點在宗山腳下,全程約二十裏。騎手們大都是十五歲到二十歲的青少年,他們盡可能地把自己和自己的馬用各種彩綢裝飾得耀眼醒目,使人們能在成百匹馬中認出自己來。但是,這樣做的結果,恰恰適得其反。每個人都花花綠綠,每匹馬都五顏六色,不要說別人分不清他們誰是誰,就連他們自己尋找夥伴都感到困難。

在這花花綠綠的人群中,在這打扮得五顏六色的馬匹中,惟有一人一馬最為醒目。馬身潔白如雪,渾身上下沒有一根雜毛,銀鞍銀鐙,在晨曦中泛著白光。旁邊站著一位英俊少年,年紀不過十五六歲,身穿一件白氆氌袍子,係著黃腰帶,神情莊重。人們連聲稱讚,馬好,人也好,裝扮得更好。

賽馬開始了,一匹匹馬像一朵朵彩雲紛紛向前飄去,飄得最快的,還是那朵白雲。這匹白馬載著白袍少年忽起忽落,像是從天上飄下來,又像是要飛回天上去。突然,白袍少年滾鞍落馬,白馬繼續朝前飛馳,人們大吃一驚,都為小騎手擔心。忽然,不知從什麽地方,又飄出一朵白雲,另一個少年騎手,穩穩地落在飛馳如箭的白馬上。人群中頓時爆發出一陣熱烈的叫好聲。當第二個白袍少年滾鞍落馬時,離終點隻有一小半的距離了。第三個白袍少年飛身上馬,將一個白牛毛編織的拋石器,在頭上掄了三圈,然後使勁打了個響鞭,白馬四蹄騰空,閃電一樣飛奔向前,把眾多的競爭者遠遠地拋在了後麵。白袍少年趁機在馬上做著各種驚險動作,忽而倒立馬上;忽而躲到馬肚子下麵,來個鐙裏藏身;忽而又騰空躍起,在人們的驚叫聲中,又穩穩地落在馬背上。任憑少年在自己身上怎樣翻騰跳躍,大白馬一點兒也不減低速度。白雲終於第一個飄到了終點。

天已經大亮了,一條哈達披在第三個白袍少年的肩頭,又一條,又一條……

原來,這白袍少年是小仁賽。前麵兩個是朗傑和諾布。大白馬正是哲林代本的玉龍馬“優珠”。哲林宣布自己不參加賽馬,卻把佛爺賞賜的寶馬,破例地借給了進攻古堡時立下戰功的三個少年英雄。此刻,“優珠”的背上也搭滿了哈達,它昂著頭,抖動鬃毛,發出一聲聲持續不斷的高亢的嘶鳴,像是對人們宣告自己的勝利。

比賽結束,已是中午時分。歌舞表演開始了。這簡直是集藏族歌舞大成於一地,各地的百姓們都表演了自己最拿手的歌舞,仿佛不這樣,就不足以表達他們那勝利的喜悅。昌都地區的“鍋莊”熱情奔放;阿達巴魁和他的鄉親們表演的工布箭舞,別具一格;日喀則的“諧欽”典雅莊重;浪卡子的牧民們獻出了精彩的“卓舞”;就連白居寺的喇嘛們也破例地跳起了“羌舞”――一種隻有在過節時才跳的宗教舞;劉長壽等幾位漢族兄弟,表演了他們四川老家的獅子舞。

“嗚――”,“嗚――”不時還傳來一陣陣沉悶而粗獷的吹銅號的聲音,這是白居寺的喇嘛在念咒經,準備送“鬼”。乍一聽,這聲音同年楚河畔的歡歌笑語很不協調,但卻是整個慶祝活動中不可缺少的有機組成部分。少了它,就少了一項重要的內容。

來自偏僻牧區的曲妮桑姆,第一次見到這麽熱鬧的場麵,看到這麽好看的歌舞,第一次吃到這麽多好吃的東西,心裏十分高興。她羨慕仁賽、朗傑和諾布能參加賽馬,她也為阿達巴魁和格來在射箭比賽中取得的勝利感到高興。但是,她不能參加比賽,整個慶祝活動,沒有姑娘的比賽項目。姑娘們的活動隻是唱歌和跳舞。看到別的地區的人又是唱歌又是跳舞,而且那麽受歡迎,曲妮的心裏急得冒火,嗓子發癢了。她很想放聲地唱,盡情地跳,讓大家知道我們沃措部落的人,也是能歌善舞的。可是,阿爸隻是笑著看別人表演,哥哥的神情木然,格來板著臉,一見這樣子,曲妮的興頭被打掉了一半。又等了一會兒,曲妮實在忍不住,悄悄往仁賽的背上扔了一塊小石頭,坐在前頭的仁賽一回頭,見曲妮正向他招手,忙湊過去:

“曲妮姐姐,又給我什麽好吃的?”

“你就知道吃,長著嘴就是吃啊?”

“那……”

“看人家又是唱,又是跳,我們就像傻子一樣呆看。”

“那你說怎麽辦?”機靈鬼一時間也沒有了主意。

“快去跟阿爸說。”

“你怎麽不說?”

“讓你去你就趕快去。”

仁賽撓了撓頭,像是明白了什麽,便拉著諾布和朗傑一起去找阿爸洛丹。

“阿爸,您看,別人又唱又跳,我們在這裏隻會吃喝,多丟人啊,人家還會以為我們沃措部落的人都是些啞巴和傻子。”

洛丹歪著頭笑了笑,做出一個無可奈何的樣子:“那有什麽辦法?我們既不會唱,又不會跳,在這樣的場合,隻能當啞巴和傻子。”

曲妮桑姆跟在仁賽後麵,聽了阿爸的話,很是不服氣:“我們沃措部落的人打仗勇敢,這次第一個衝進宗山,砍掉洋妖旗子的是哥哥和格來。剛才賽馬、射箭,又取得勝利,大家都伸出拇指誇我們。現在別人高興得快發了瘋,我們為什麽要當啞巴、傻子?”

見阿爸無動於衷,曲妮又轉向旺秋和格來,他倆都緊鎖眉頭,不說話,曲妮很不高興:“打了大勝仗,把洋妖趕出了宗山。大家都高高興興,可你們為什麽總是陰沉著臉,不唱不跳,連話也懶得說?”

旺秋和格來仍然不說話,洛丹看了他倆一眼,說:“你們自己去玩吧,就別難為他們了。我們牧民,除了放牧牛羊,還會幹什麽?”

“放牧牛羊?”仁賽靈機一動,跳了起來:“對,我們就跳個犛牛舞吧!我看這裏什麽舞都跳了,就是沒有人跳犛牛舞。”

曲妮一點仁賽的鼻子:“還是‘猴子’主意多。”見旺秋和格來依然麵無表情,就來拉旺秋的手:“走吧,快去跳犛牛舞,和大家一起高興高興。”曲妮知道哥哥和格來最會跳犛牛舞,一是想讓他倆在各地來的鄉親們麵前露露臉,二是也想讓他倆開開心。

格來一臉的不高興,氣衝衝地說:“帕拉村還沒有攻下來,也沒有把洋妖趕出江孜去,有什麽可高興的?”

“話可不能這麽說,”諾布不大讚成格來的說法,“我們收複了宗山,消滅了那麽多洋妖,打了一次從來沒有過的大勝仗,大家高興高興有什麽不可以?”

“最可氣的是,又讓那個洋妖頭子跑掉了。”短兵相接的激戰中,格來盯住了榮赫鵬――這個被格來刺殺不成的洋妖頭目。格來一心要打死他,最好能活捉他。格來朝榮赫鵬連打了幾槍,眼看著榮赫鵬從馬上摔了下來。恰在這時,槍膛裏沒有子彈了。正當格來衝上去要活捉榮赫鵬時,廓爾喀騎兵衝過來,把榮赫鵬救走了。一想起這件事,格來就覺得十分喪氣。他覺得,隻有砍下榮赫鵬的頭,來祭奠拉丁代本和死難同胞的英靈,才算取得了真正的勝利。那時舉行慶祝活動,才是有意義的。那個時候,他格來才能開懷暢飲,縱情歌舞。

“隻要他不滾出西藏去,總有一天我們會打死他。”仁賽認為能收複江孜就是一個了不起的勝利,所以他比過節還要高興,這幾天是他有生以來最痛快的日子。

“你懂什麽!”格來沒好氣地說,

“我……”仁賽剛要回話,見旺秋看了他一眼,又見格來心情不好,也就把到嘴邊的話咽了回去。

曲妮桑姆見格來生氣,仁賽也被格來堵得沒了情緒,就和顏悅色地說:“不管怎麽說,我們打了大勝仗,高興高興也是應該的。再說你們從曲米打到江孜,也夠勞累的,痛痛快快地玩幾天,有什麽不好?誰像你們那樣,打了敗仗發愁,打了勝仗還發愁!”

小朗傑並沒有參加他們的議論和鬥嘴,剛一聽仁賽說要跳犛牛舞,就跑去借衣服。此時,他已經從寺院裏借了一套跳犛牛舞的衣服,他們不管旺秋和格來願意不願意當犛牛,不由分說,硬把犛牛裝給旺秋和格來套上了。旺秋在前,格來在後,就像劉長壽他們跳獅子舞一樣。曲妮不用打扮,就可以演牧羊姑娘。洛丹換了一件潔白的袍子裝獵人。仁賽戴上麵具,換了一身衣服,演“小猴子”,騎在犛牛身上。

其他人有的演牧民,有的演獵人,有的趴在地上裝牛羊,有的裝豺狼,也有裝獵狗的。

犛牛舞很適合在廣場演出,沒有一定之規,人可多可少,時間可長可短。既可以邊跳邊唱,也可以隻跳不唱。牧區人少,觀眾和演員也常融為一體,跳累了可以走到觀眾之中休息,吃肉喝茶,觀眾中誰有了興趣,可以走進去跳,也可穿插其他歌舞,形式靈活多樣。

老獵人一般由年長者扮演,起了領頭和組織作用。主要的角色是犛牛和猴子。演犛牛的人,做各種翻滾跳躍的動作,要想方設法把“猴子”摔下去。而演猴子的人則要牢牢地騎在犛牛身上,不能讓摔下來。萬一被摔下來,也要很快騎上去,假若長時間騎不上去,就算輸,要另換一個“猴子”。換的越多越勤,說明跳犛牛的越有本事。同樣,跳犛牛的人也可以換。

小仁賽很機靈,而旺秋和格來情緒不好,跳得不起勁,仁賽穩穩當當地騎在犛牛身上,做著各種頑皮、淘氣的動作,引起人們的一陣陣哄笑。

跳了一會兒,旺秋和格來也為大家的情緒所感染,暫時忘掉了那些不愉快的事情,漸漸跳得起勁起來。讓仁賽穩穩當當地騎在身上,在別人看來是沒有本事的表現,旺秋和格來當然不情願。突然,他倆猛地一蹲一躥,再一翻滾,把仁賽摔了下去。仁賽四腳朝天,摔得很狼狽,惹得大家哈哈大笑。仁賽滿臉通紅,很不好意思,幸好他戴著麵具,誰也看不見。仁賽趕緊爬起來,想重新騎在犛牛身上,但旺秋和格來真像一頭桀驁不馴的野牛,跳躍翻滾,左突右衝,根本不讓仁賽挨近,他幾次想騎上去,都沒有成功。觀眾中發出了一陣陣喝彩聲,口哨聲,稱讚跳犛牛的人有本事。

正當仁賽十分為難之時,一群“豺狼”撲向了“羊群”,“羊群”立刻躲到“犛牛”身旁。“犛牛”要是僅僅把“猴子”摔下去,也並不困難,按照規矩,它還有保護羊群的責任。當“犛牛”衝上去,用犄角去驅趕“豺狼”時,仁賽趁機一躍,重新騎在犛牛身上,還裝出各種得意洋洋的姿態。“犛牛”想翻滾,把仁賽摔下來,“豺狼”卻趁機把羔羊一隻隻“叼”走了;“犛牛”去驅趕“豺狼”,“猴子”又摔不下去,弄得旺秋和格來十分緊張。

原來,小仁賽早已同演“豺狼”和“獵狗”的諾布、朗傑等人商量好了,要整一整旺秋和格來,開個小玩笑。他讓演“豺狼”的人在他最困難時撲向“羊群”,演“獵狗”的人隻是“汪!汪!”空叫,不要認真同“豺狼”相鬥。

阿爸洛丹一眼就看出了這是小仁賽他們搞的鬼。他想,這也不是什麽正經的比賽,讓瘦小的“猴子”取勝,強壯的“犛牛”失敗,叫鄉親們高興高興,也是件好事。所以,他這個“獵人”也隻是站在一旁發笑,偶爾喊幾句,並不認真保護“羊群”。

這樣一來,“羔羊”一隻隻被豺狼“叼”走了。

在場的人裏麵,隻有牧羊姑娘曲妮桑姆一個人為哥哥和格來擔心,當著這麽多人,兩個戰場上的英雄,連個小小的“猴子”都摔不下去,該有多丟人啊!她著急地跑來跑去,一會兒揮動拋石器驅趕“豺狼”,一會兒吆喝“羊群”躲遠一些,一會兒又高聲喊阿爸,讓他驅趕“豺狼”。

曲妮不喊還好,這一喊,倒提醒了一些人,他們知道,演犛牛的人,一個是她的哥哥,一個是她的情人,輸了她當然會著急。那些人就故意氣她,不僅“獵狗”不趕“豺狼”,連一些“羔羊”也自動跑到“豺狼”群裏躺下了。

看熱鬧的軍民們卻真的著急起來,他們大聲喊叫,讓“獵人”打“豺狼”,讓“獵狗”咬“豺狼”,有的人甚至跑進場來打“豺狼”。這時,場外的人有節奏地呼喊:“打豺狼,保牛羊!”“打洋妖,保家園!”

場內場外,互相影響,群情激昂,氣氛十分活躍。沒有想到沃措部落的犛牛舞,獲得了意外的成功。哲林代本親自給洛丹賞了一條哈達,寺院的管家給了他們一大盒油炸果子,“小猴子”仁賽非常得意。他取下麵具,深深地給管家鞠了一躬,又翻了個跟鬥,轉了一圈,向觀眾做個怪相,嘴裏還叼著個大麻花,惹得大家笑個不停。

人們發現沃措部落的人不但作戰勇敢,而且能歌善舞,就讓他們再唱支牧歌,有人還指名要“牧羊姑娘”來唱。

曲妮桑姆並不忸怩,顯然是不想當啞巴,領著一群姑娘,手拉著手,放開歌喉,高聲唱道:

懸崖下移走了攔路的巨石,

寬廣的道路暢通無阻,

旅客喲,該是自由來往的時光。

吃羊的豺狼已被鬥垮,

矯健的駿馬自由馳騁,

騎士喲,該是跨馬打獵的時光。

草坪上聚滿了歡快的人群,

滿罐的美酒多麽清香,

歌手喲,該是對歌賽唱的時光。

這一唱,牽動了小夥子們的心弦,由諾布領頭,邊跳邊唱,唱了一曲收複江孜的頌歌:

黃毛妖怪像群狗喲,

我們手裏有打狗的石頭;

黃毛妖怪像群狼喲,

我們手中有打狼的火槍。

那天夜晚沒有月光,

正好把我們的身子隱藏;

黑夜裏寒風凜冽,

沒有皮袍也不懼寒霜。

洋妖還在做美夢,

我們已發起進攻;

子彈上膛刀出鞘,

洋妖在刀槍下喪生。

……

表演結束之後,廣場上的人又化整為零,分散開去,圍成了一圈又一圈,手拉著手,唱啊,跳啊。唱渴了,喝一碗酒;跳累了,坐下來吃一塊烤肉。

僧俗官員們吃飽了,喝足了,也玩累了,由隨從和傭人們侍候,分別到寺院,宗山或貴族莊園裏休息去了。

老百姓們沒有去處,仍在不停地唱,不停地跳,沒有一絲倦意,極度的興奮使人們難以駕馭自己的情感。

也有人喝醉了酒,這兒一堆,那兒一堆,橫七豎八地躺在草坪上。

小仁賽好像不知道什麽叫累,什麽叫困,喝足了奶茶,吃飽了羊肉,又纏著阿爸洛丹講故事。

洛丹也累了,更重要的是,他還想著以後的事,比旺秋和格來他們想得還深、還遠。豺狼雖被我們打敗,但沒有被打死。被打敗的豺狼還在不遠處吐著血紅的舌頭,他們隨時都有可能猛撲過來。洛丹曾經要求哲林代本派他們去攻打帕拉村,哲林沒有答應。哲林倒是誠心誠意地想讓老阿爸他們休息休息。不僅沒有同意沃措部落下山,其他民兵也被留在了山上。此時此刻,洛丹哪有心思講故事。但是,他也不想掃仁賽的興,而且,還有那麽多雙期待的眼睛在看著自己。洛丹知道,大家都想聽他的故事。

洛丹的故事是講不完、說不盡的,沃措部落的人稱他是“智慧寶庫”、“故事口袋”。可是,現在,講點兒什麽好呢?洛丹正想著,隻見朗傑飛奔過來:

“仁賽,快,快去,有位說唱藝人在講《格薩爾王傳》。”

這下可給洛丹解了圍:“快去吧,聽聽人家藝人講的,比我說的好聽多了。”

小仁賽一聽,頓時來了興趣,不等洛丹把話說完,就拉著諾布和曲妮跑了,阿達巴魁也硬拉著洛丹等人一起去聽故事。

《格薩爾王傳》是深受藏族人民喜愛的一部英雄史詩,在藏族地區流傳很廣,真可謂家喻戶曉,老幼皆知。

人們早就把說唱《格薩爾王傳》的藝人圍在了中間,仁賽和曲妮他們又不甘心站在圈外,盡管他們很小心地往裏擠,還是招來許多不滿的目光。說唱就要開始時,仁賽和曲妮他們也擠到了圈子裏麵。

“曲妮姐姐,你看,看……”仁賽指著說唱藝人,對曲妮叫著。

“獨臂大叔!”曲妮已經看見了,她和仁賽一樣,真是又驚又喜。自從和獨臂大叔分開以後,旺秋他們一直很想念這位身負重任的大叔,特別是仁賽和曲妮,就更是常常念叨這位不是神的“神人”。

獨臂大叔也聽見了他們二人的喊叫,朝仁賽和曲妮揚了揚手,又眨了一下眼睛。

仁賽剛要說什麽,被曲妮攔住了:“大叔現在沒時間和我們說話,等會兒我們再去找他。”

隻聽獨臂大叔清了一下嗓子,然後一舉手,周圍立刻靜了下來。

“翁木,願一切吉祥!開篇祝願之辭。

大奏世界安樂曲,

遍照智慧寶珠光,

降伏妖魔大力士,

雄獅大王雄獅大王,即格薩爾大王。賜吉祥。”

唱完四句頌詞,獨臂大叔便開始講,隻見他打著手勢,邊說邊唱,眉飛色舞,今天講的是《格薩爾王傳》中的《降伏妖魔》之部。

這一部講的是英雄格薩爾大王經過千辛萬苦,克服重重困難,終於降伏侵占別國領土、搶掠牛羊財寶、殘害黎民百姓的北方魔王魯讚的英雄業績。故事驚險曲折,語言優美生動。

獨臂大叔確實很有表演才能,道白時口齒流利,吐字清楚,富於表情;詠唱時,如行雲流水,樸素自然,悅耳動聽。他的歌聲不僅粗獷、高亢,而且清亮、圓潤,給人以舒適、暢快的感覺,如同在盛夏的牧場,烈日曝曬之時,喝上了一口清涼的泉水。

獨臂大叔的那雙眼睛,猶如夜空中閃爍的星星,隨著情節的發展變化,表現出各種感情色彩:或驚、或險;或讚、或歎;或喜、或怒;或褒、或貶,把人們帶進了那古老而又遙遠的年代。

獨臂大叔的演唱是哲林安排的。他是藏軍即將收複宗山的前夕才回到哲林代本身邊的。他要求立即參加戰鬥,但哲林要他先好好休息,然後在慶祝勝利的時候給大家說唱《格薩爾》。獨臂大叔又從洛桑饒登那裏聽到了攻占宗山以後藏軍內部的大致情況,就在歌舞表演得差不多時,突然出現在草坪上。他的演唱是經過精心思考的,連每一個眼神,每一個手勢,乃至演唱的語氣,都反複想過了。他要拿出他的全部技藝,提醒人們,勝利的時候不要忘了還有魔鬼,還有豺狼。

哲林代本也很喜歡聽《格薩爾》的故事,過去他當糧草官,到莊園和牧場去征集糧草時,隻要遇到著名的說唱藝人,就把他們叫來,讓他們說唱,常常是通宵達旦,仍不能盡興。第二天晚上又讓他們接著唱,往往一唱就是好幾天。

聽著獨臂大叔的演唱,站在圈外的哲林又想起了和他初次相遇時的情景:

有一次,哲林奉拉丁代本之命到山南地區去征集糧草,恰好遇見獨臂大叔邊朝佛、邊說唱,來到那裏。聽說他能講四部降魔史和十八大宗宗,即城堡,相當於古代藏族社會的土邦。十八大宗,即格薩爾征服十八個土邦的故事。,一下就把哲林吸引住了,不知不覺中,已經過了半個月,四部降魔史還沒有講完,卻耽誤了征集糧草的時間。為此,受到拉丁代本的嚴厲訓斥。然而,從那以後,獨臂大叔就留在了哲林的身邊。他為哲林說唱,為藏軍說唱,也為百姓說唱,《格薩爾》的故事像是說不完、唱不盡似的。哲林代本盡管一遍又一遍地聽,可每次都覺得不一樣,不僅故事不同,內容不同,感受也不同。

唱完一段,獨臂大叔又一舉手,表示要休息一會兒。仁賽等人早就圍了上去,曲妮忙端過一碗茶:

“大叔,您講得真好。我看那個洋妖頭子就像魔王魯讚一樣凶惡、殘暴。”

格來聽得入了神,過了老半天好像才從古老的年代回到現實中來,不覺感歎著:

“可惜我沒有格薩爾大王那樣的本事,要不這次我就可以把洋妖頭子剁成肉泥。”

阿達巴魁輕輕撫摸自己心愛的砍刀,認真地說:

“看來格薩爾大王的寶刀,比我這砍刀要厲害多了。”這句話,惹得大家捧腹大笑,他卻不嬉不笑,一本正經地說:

“我說的是真話,要是有一口格薩爾大王那樣的寶刀,我就像割草一樣,把洋妖通通砍光。”

諾布笑著說:“我說老哥,跳蚤怎麽能同雄獅比?你的砍刀再厲害,也不能和格薩爾大王的寶刀比呀!”

仁賽問獨臂大叔:“今天您講《降伏妖魔》,是不是要我們像格薩爾大王降伏北方魔王那樣,降伏這些從西方來的妖孽?”

獨臂大叔點了點頭:

“正是這樣。我講英雄格薩爾大王的故事,是為了給抗英的軍民們鼓鼓勁。格薩爾大王教導他的百姓,‘不要揮兵去犯人,但若敵人來進犯,奮勇抗擊莫後退’。現在不是我們去侵犯別國的土地,是洋妖異教徒闖進了我們的家園,殺百姓,毀寺院,犯下了十惡不赦的罪孽。我們僧俗百姓就要像格薩爾王降伏魔王,保衛家園一樣,打敗洋妖,保衛疆土。”

“大叔,你說得太好了,不殺盡洋妖異教徒,我們絕不放下手裏的砍刀。”阿達巴魁顯得很激動,他恨不能立即衝進帕拉村,砍死洋妖頭子。

“按照傳統的習慣,打了勝仗,在舉行慶典時,要說唱《降伏妖魔》之部。今天我講這一部,”說到這裏,獨臂大叔停了一下,用他那聰慧的眼睛,環視聽眾,提高了聲調,好像要引起大家注意:“一是慶祝,二是提醒。”

“提醒,提醒什麽?”仁賽不解地問。

“對,提醒得好。”洛丹讚許地點點頭,“你們知道嗎?英雄格薩爾大王在降伏北方魔王之後,因為取得了巨大勝利而驕傲起來,忘記了世間還有許多妖魔,他天天尋歡作樂,在北方魔國一住就是幾年。結果殘暴的霍爾白帳王史詩裏說霍國的白帳王也是一個魔王。趁機入侵嶺國,搶掠財物,殘害百姓,連格薩爾自己的愛妃珠牡也被搶走了。這就引起霍爾國和嶺國交戰,一打就是好幾年,兩國的百姓受了很多很多的苦。”

“老阿爸,您說得對,下一部《霍嶺大戰》裏,我就要講這段故事。”獨臂大叔高興地說。

仁賽似乎聽出了阿爸洛丹的弦外之音:

“阿爸,你們的意思,是說我們現在不應該忘記身邊還有豺狼?”

洛丹笑了:“這個‘小猴子’,就是有點兒鬼聰明。”

“我們牧民有句俗話:狼在睡夢中也想著吃羊。我們可不應該光顧著唱歌跳舞,忘了虎狼窩還沒有搗爛。”旺秋覺得打了勝仗慶祝一下也是可以的,但不能總這麽熱鬧下去,就是一時攻不下帕拉村,也應該把它團團包圍住,而現在派去的兵力太少了。

獨臂大叔的演唱收到了比預想還要好的效果。哲林代本聽到眾人的議論,感到寬慰,覺得軍民之心思戰,現在要緊的是說服藏軍的指揮官。哲林也知道,藏族軍民已經失去了戰機,目前,不可能向困守在帕拉村的英軍發動進攻。但是,應該加強對帕拉村的包圍,切斷他們同外界的一切聯係。

哲林正想著,“嗚――”,“嗚――”,白居寺的大銅號吹得更響了,壓倒了一切聲音,也打斷了他們的談話。

“送鬼啦!”“送鬼啦!”不知道誰喊了一聲,一呼百應,廣場上喊成一片。唱歌的,跳舞的,講故事的,談論戰事的,全都停了下來。他們知道,按照習慣,太陽落山時,要舉行送“鬼”儀式。

往常寺院裏念經送“鬼”,總有一種恐怖和淒涼的氣氛,使人感到沉悶、窒息、壓抑和愁苦。今天卻不同,大家懷著喜悅的心情,像過節那樣歡快、熱鬧。

白居寺的喇嘛,排著長長的隊,足有三四裏長,從寺院出來,經過宗山,來到年楚河畔。他們當中,有當地的,也有外地來的。有的吹號,有的敲鑼打鼓,有的拍巴掌,念咒驅鬼。

而最引人注目的是榮赫鵬的模擬像。按照傳統,念經送“鬼”時,要用青稞稈或麥秸紮個“鬼”,今天紮的是榮赫鵬的模擬像,有三丈多高,由幾十個體格健壯的喇嘛抬著,朝廣場走來。

“鬼”的頭是糌粑做的,頭上插著麥秸,大概要表明他是黃毛妖魔;帶血的舌頭,一直伸到胸前;兩顆犬齒向上翹著,足有兩三尺長。按照佛教的說法,吃人魔王的犬齒是朝上長的。脖子上掛著用一百零八個人的頭骨穿成的念珠,右手拿著一把卷了刃的、帶血的木質長劍,左手掐著一個嬰兒。前胸和後背,都用藏、漢、英三種文字寫著:“吃人的魔鬼、佛教的仇敵榮赫鵬!”

聚集在廣場上的僧俗百姓,一看見這個模擬像,立即活躍起來,吹著口哨,“咯嘿嘿――”地呐喊著,迎上前去。小仁賽、朗傑和諾布他們幾個跑得最快,一直跑到模擬像跟前。拍巴掌,吹口哨,大聲呼喊,又跟著模擬像走向廣場中央。人們自動地閃開了一條路,站在兩邊的人,朝榮赫鵬的模擬像吐口水,甩鼻涕,撒灰塵。有的婦女撩起前襟,朝模擬像抖動,咒他倒黴,早點兒凶死凶死,是藏族民間的一種說,說罪孽深重的人,不得好死,將死於刀劍之下。。

廣場中央早已架起大火。喇嘛們圍著火堆站了一圈,把模擬像放在火堆旁邊。念咒喇嘛念過咒經之後,喇嘛們湧上前去將模擬像推向火裏。此時,送“鬼”的活動進入最高潮,大號和腿骨嗩呐吹得更響,更尖厲,口哨聲、呐喊聲震耳欲聾。無數支箭同時朝模擬像射去,無數杆火槍朝著帕拉村射擊。哲林代本早有命令,為了節省子彈,送“鬼”時不許打洋槍和抬槍。

篝火越燒越旺,“劈劈啪啪”,榮赫鵬的模擬像在大火中被燒成灰燼。

火光映照在哲林代本臉上,映照在洛丹和旺秋父子的臉上,映照在諾布、仁賽和朗傑這些小抗英戰士臉上,映照在所有抗英戰士臉上。他們希望,有那麽一天,所有的洋妖異教徒通通埋葬在火海之中。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