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六、調羹巨擘楊士奇

個人檔案

姓名:楊寓

字:士奇

號:東裏

生卒:1365―1444

享年:80歲

諡號:文貞

著作:《東裏文集》、《奏對錄》、《曆代名臣奏議》、《文淵閣書目》

名言:不嫌寒氣侵人骨,貪看梅花過旱橋。楊士奇像

楊士奇,明朝中期著名政治家。他自幼喪父,家境貧寒,無力入學,全憑自修成才。34歲時應召做編纂官,從此,青雲直上,寒門拜相,官至兵部尚書、光祿大夫、柱國、少師。曆事五朝五帝,輔佐君王40餘年,一直為內閣重臣,參與谘詢議事,製定方針政策,及時糾正失誤,為明朝出現仁宣之治的盛世立下了汗馬功勞。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治國能臣,卻管不好自己的兒子。其子因殺人伏法,自己也抑鬱而終。

家貧難擋少年誌職輕依舊報君恩

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楊寓出生在江西泰和縣郊,祖父輩均以務農為生。幾代人裏,沒出過一個可以光耀門楣的讀書人。家境雖然比較貧寒,但日子還算過得去。楊寓六歲的時候,父親患瘟疫去世,孤兒寡母相依為命。楊母晝夜紡紗織布,楊寓給財主放牛,母子艱難度日。楊寓自小天資聰慧,楊母略通些文字,從其五歲起便開始教其讀書,到十四歲時,楊寓已經讀完了“四書”、“五經”。

按理說,這時候的楊寓應該入吉安府的郡學去深造,但家中實在無力供給。楊母不忍心見楊寓這塊璞玉就這樣被埋沒在山村野鄉之中,遂狠狠心,改嫁了一個老實厚道的羅姓鰥夫,讓他來供楊寓繼續讀書,楊寓也就此從改隨繼父的羅姓。

楊寓進入吉安府郡學之後,學習刻苦,廣泛涉獵,他不但學習天文、地理、軍事等知識,還深入研讀《史記》、《漢書》等史學名著,並形成了獨到的見解。

此時的楊寓已經顯示出了過人的才氣及高遠的誌向。一日大雪紛飛,他與好友陳孟潔一道去拜見當時的名士劉伯川。三人飲酒正到酣暢處,正巧雪停。劉要他倆賦詩言誌,陳孟潔先吟道:

十年勤苦事擊窗,有誌青雲白玉堂。

會侍春風楊柳陌,紅樓爭看綠衣郎。

楊寓則是即景賦詩,就眼前之景借題發揮,抒發情懷:

飛雪初停酒未消,溪山深處踏瓊瑤。

不嫌寒氣侵人骨,貪看梅花過旱橋。

劉伯川聽罷,笑對陳孟潔道:“你十年勤苦,難道隻是為了博得紅樓一看嗎?你日後隻會是個風流進士。”接著又對楊寓道:“寒士,寒士,日後必為國家之棟梁。你要好好努力,有所為而有所不為。可惜我已年老,以後的事恐怕看不到了。”後來陳孟潔果然中了進士,但終身為庶吉士(明朝時在翰林院進修、沒有官職的進士),而楊寓卻一直做到內閣首輔。兩人的結局皆被劉伯川言中。

洪武十八年(1385),楊寓的繼父去世,郡學讀書不得不中斷。他又歸宗楊姓,以教授學生為生。楊寓教書認真,因材施教,講究方法,受到學生家長的歡迎。一時間,泰和縣境內都知道有一位年輕的私塾先生,書、經講得都好,於是楊寓受到了爭相聘用。他還常常在湖廣等地遊學,並在江夏設館招集數百學生,親自授課。楊寓一邊教書一邊學習,學識更加淵博,成為吉安府一帶儒學之佼佼者。

建文元年(1399),朝廷於全國各地征召諸儒撰修《太祖實錄》。吉安府向翰林院學士黃子澄推薦楊寓,黃子澄命其進京考核,再決定錄用與否。在考核中,楊寓以驚人的才華與學識,令主考官翰林院修撰王叔英刮目相看,而他對於《史記》的熟知與領悟,更讓王叔英欽佩不已。過了幾天,考核結果張榜公布,敕修《太祖實錄》者,以禮部侍郎董倫、王景為總裁官,太常少卿廖升、高孫誌為副總裁官。征李貫、王紳、胡子昭、楊寓、羅恢、程本立等為纂修。其中隻有楊寓以布衣身份被選征,授教授銜。

楊寓即將上任時,王叔英又把他舉薦給惠帝,認為楊寓對秦、漢以來的曆史研究有很深的造詣,是位難得的史才,可入翰林院,充當編撰官。惠帝批準王叔英的奏疏,並降旨命侍講學士方孝孺為《太祖實錄》的總編輯,楊寓充當其助手。

楊寓參與編撰《太祖實錄》,成績顯著,受到禮部侍郎董倫和侍講學士方孝孺的表彰,他們都認為楊寓是編撰史書的奇才。

當時,朝廷采用方孝孺的建議,更定官製,命吏部考核翰林院諸儒,讓每人寫一篇策書,吏部尚書張看到楊寓的策書,給予很高的評價,說道:“楊寓的策書,不是一般儒生的言論,沒有高深的學識是寫不出來的。”

方孝孺像張奏請惠帝以楊寓的策書為第一名,還特意接見了楊寓,親切地對其說:“老夫為官多年,第一次看到如此佳作,也算是一飽眼福了。老夫尚有一個建議,你的名為寓,字音並不響亮,送你一個表字‘士奇’如何?”

楊寓答道:“大人過譽了,晚生的文章毛病很多,尚需加倍努力。更感謝大人所賜之表字,‘士奇’二字甚合吾心。”

輔佐太子嘔心力布衣寒士冠人臣

建文四年(1402),燕王朱棣在靖難之役中篡位登基,次年改元永樂,是為明成祖。即位後,命楊士奇為翰林院編修,不久又選入內閣,主管機務。楊士奇成為皇帝身邊舉足輕重的人物。數月後,又被晉升為侍講,成為正三品的大臣。

永樂二年(1404),成祖立長子朱高熾為太子。再三考察後,又命楊士奇為左中允,每日在東宮為太子講學,並協助太子處理成祖交給的一些事務。

永樂五年(1407),楊士奇因在東宮輔佐太子工作出色,被晉升為左諭德。

永樂六年(1408),成祖率大臣及官兵數萬人北巡,命楊士奇、蹇義(字宜之,巴人,洪武十八年進士,授中書舍人)、黃淮(字宗豫,永嘉人,洪武末年進士,授中書舍人)留下輔佐太子。這三人均是成祖的心腹,讓他們來輔佐太子,留守京師,成祖是比較放心的。

太子喜歡寫詩,楊士奇便勸說道:“殿下應當留意《六經》,有空閑的時候則看看兩漢的詔令。做詩是雕蟲小技,不必專門學習。”太子采納了他的意見。於是在楊士奇等人的指導下,開始學習《六經》,並將兩漢的詔令反複閱讀、研討,對兩漢朝廷的大事有了深入的了解,學識不斷長進。

永樂九年(1411),成祖北巡回京,立刻召楊士奇問其太子的情況,楊士奇道:“太子殿下每天刻苦讀書,對皇後十分孝敬。殿下的天資很高,有過必知,知則必改,絕不會辜負陛下的托付。”成祖聽了很高興,讚譽楊士奇三人輔佐太子有功。

永樂十二年(1414),成祖率兵北征,楊士奇仍然輔佐太子留守京師。

在“靖難之役”時,漢王朱高煦多次拚死作戰,功勳顯著,成祖答應成功後立其為太子。後來未能得到冊立,他便心懷怨恨。成祖又特別寵愛幼小的趙王朱高燧,趙王恃寵而驕,也起了二心。因此兩王聯合起來離間太子。

成祖北征剛剛歸來,就聽說太子留守京師,好吃懶做,還微服去秦淮河妓院嫖娼等等。等他回到皇宮,文武百官前來迎接,唯獨不見太子。成祖大怒,命太監立即去傳太子。正在此時,太子率領東宮僚屬黃淮等人姍姍來遲。成祖命錦衣衛將黃淮等人全部下獄。

楊士奇最後一個前來迎駕,成祖對其比較寬容,未曾治罪。回朝後,又召他問太子事道:“朕北征期間,東宮在京師留守,飲食起居情況如何?”

“太子早起晚寢,禦膳節儉,日勤不怠,孝敬如前。”

“可曾微服出訪,胡作非為?”

“此事純係子虛烏有,微臣可以用人頭相保。”

“那麽,朕北征回來,太子迎駕來遲是何道理?”

“此必臣等聽錯了皇上回到京師的時刻,皆為臣的罪過,與太子毫無關係。”

經過楊士奇的解釋,成祖的怒氣消解。但是宮中的大臣們認為輔佐太子者人數眾多,隻將黃淮等人下獄,單單寬免了楊士奇,有些不公平,紛紛上奏彈劾。成祖無法,亦將楊士奇下獄,數日後,與黃淮等人一起釋放。

在永樂朝,雖然成祖多次北征,耗費巨資,但國庫充實,百姓安居樂業。這一切,多虧幾位大臣的忠心輔佐,如吏部尚書蹇義、戶部尚書夏原吉,此二人並稱“蹇夏”;還有楊榮、楊溥,此二人與楊士奇並稱為“三楊”,“三楊”都共事五朝(建文、永樂、洪熙、宣德、正統),且久任閣臣,其中楊士奇剛直敢言;楊榮多謀善斷,有軍事才能;楊溥是仁宗當太子時的老師,為人恭謹,被譽為有“雅操”。

其他“二楊”均是進士出身,唯有楊士奇出自寒門而被擢選,與他們同朝稱相,可見楊士奇政治才能之一斑。

伴君伴臣善調羹為國為民步從容

永樂二十二年(1424),明成祖朱棣駕崩,太子朱高熾即位,次年改元洪熙,是為明仁宗。

仁宗即位後,任命楊士奇為禮部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從此,他在內閣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了。居高位而不驕,是楊士奇為人稱道的作風。他接人待物豁達大度,以大局為重,不記私怨。同僚偶有小過錯,他常常為之掩蓋。

早在永樂六年(1408),成祖派楊士奇作為欽差去廣東視察。廣東當時正與南洋等島國通商,十分繁華。當地官吏見朝廷派來了欽差大臣,便百般逢迎,請客送禮,百般討好。但楊士奇除了贈詩外,拒收一切禮物。

楊士奇回京後,廣東布政使徐奇派人駕車拉著土特產饋贈廷臣,為了不致送錯,徐奇寫了一份名冊,由使者按名冊分送各位廷臣府第。待土特產送畢,使者卻將名冊丟失在應天府城中。有人拾到了寫有朝廷主要大臣的名冊,不知是何用意,便輾轉交給了成祖。

成祖閱後,知道是地方官吏向朝廷主要大臣行賄的名單,但行賄者是何人,行賄物品為何,卻不甚清楚。成祖立即讓吏部調查。吏部尚書蹇義看到名冊後,見上麵還有自己的名字,甚為悚懼,便請來名字也在其上的兵部尚書金忠、翰林院侍讀黃淮等人,當場研討,共同認定是廣東布政使徐奇向廷臣饋贈土特產的名冊。這些大臣們頓時惶恐起來。徐奇送的東西不多,但畢竟他們都接受了,行賄受賄,這在洪武年間是絕對禁止的,一旦查實,輕則罷官,重則殺頭。

蹇義將情況調查清楚後,即如實向成祖作了匯報。成祖見名冊上有蹇義的名字,便對其匯報半信半疑,他仔細看了名冊,發現上麵竟沒有楊士奇的名字。楊士奇此時已經官居侍講,又是太子殿下的老師,地位十分顯赫,況且不久前他還代表朝廷去廣東巡察,饋贈廷臣沒有他,成祖感到頗為奇怪,於是傳來楊士奇,問道:“廣東布政使徐奇向朝廷主要大臣送禮,愛卿可曾知曉?”

“微臣知曉。”

“朕這裏有一份禮品名冊,上麵沒有你的名字,是何緣故?”

“微臣去廣東時,群官贈詩辭行,已經受之有愧。在他們研討給誰送禮時,微臣恰巧有病沒有與會,所以這次送禮獨沒有臣。現在尚不知道群臣是否接受了徐奇的禮品,況且禮物十分微薄,據微臣推測,應當沒有什麽其他用意。”

成祖聽了沒有再說什麽,命太監將名冊焚毀了事。

接受禮品的各位大臣,戰戰兢兢,過了數日,卻沒有發生任何事情。諸臣奇怪,紛紛找到楊士奇,詢問成祖傳他問話的情況。楊士奇笑道:“諸位大臣請安心為朝廷效命,別無他事,詳情無可奉告。”此後,大臣們都知道了楊士奇寬仁厚德的品性。

但這類事情在楊榮和楊溥看來卻不值一提,他們認為楊士奇左右逢源,毫無立場且出身布衣,雖與其同朝為相,心下卻對之頗為鄙視。

有一次,“三楊”相聚,以鬆、竹、梅為題各做一詩。楊榮、楊溥做好後,都故意在落款處寫上“進士某某”幾個字。楊士奇看了,知道他倆是在取笑自己不是進士出身,於是便奮筆寫了首題梅詩:

竹君子,

鬆大夫,

梅花何獨無稱呼。

回頭試問鬆與竹,

也有調羹手段無?

明仁宗像“二楊”讀後,甚為尷尬,從此再也不敢小瞧這位調羹大師的手藝了。

楊士奇雖然寬厚,但也有剛直敢言的一麵,朝廷之事,但有不妥之處,他亦會極力進諫。一天,藩司守令來朝,兵部尚書李慶建議撥軍伍餘馬給藩司,由其每年上交繁殖的馬駒以充稅款。楊士奇道:“朝廷選賢授官,而讓他們牧馬,這是貴牲而賤士人,怎麽能麵對天下後世呢?”

仁宗覺得楊士奇說得有道理,準備由宮內出旨罷除。可是過了一段時間,此事仍無聲息。楊士奇極力申述。過了些日子,仁宗到召見楊士奇,說道:“朕並非忘記了此事,而是聽說朝中很多人都不喜歡你,朕又念你孤立,恐為他們所傷,不願因你所言即罷除,現在有了可以說話的依據了。”於是仁宗拿出陝西按察使陳智說養馬不便的奏疏,讓他立即起草敕書罷除牧馬。

又有一日,臨近歲尾,按照慣例,群臣要練習正月初一朝拜儀禮,有人提出要用音樂伴奏。楊士奇和黃淮商議,認為此舉耗費頗大,沒有必要,便上疏請求製止。仁宗沒有批複,楊士奇又奏,直到夜半時分仍等在廷中。仁宗反複考慮,終於批複同意不用音樂。過了一天,仁宗召楊士奇等說道:“錯誤的意見會誤事,要不是你們進言,朕將悔之莫及矣。”

仁宗深感楊士奇勤忠為國,便降旨命其兼任兵部尚書,連前職共領取三個職位的俸祿。對於這樣顯赫的官職,楊士奇卻固辭不受,他說:“少傅、大學士之職我已力不能任,尚書的職位更不敢當。”仁宗很嚴肅地對他說:“黃淮、金幼孜都任三職,隻有你任二職,人們將會怎樣看待這個問題呢?我的主意已定,你不要推辭。”楊士奇隻好答應任職,但提出不要尚書的俸祿。仁宗又說:“你為我辛勞20年,應該享有這樣的俸祿,怎麽還辭掉呢?”楊士奇回答道:“尚書月俸60石糧食,可養壯士60人,我得二俸已過分,怎麽能再加一俸?”大臣蹇義提出折中方案,建議停發學士俸,發少傅、尚書俸。楊士奇不同意他的建議,道:“辭祿當辭厚(辭工資多的),不能搞虛名。”在楊士奇的一再懇切要求下,仁宗才答應不給他增加尚書月俸。

洪熙元年(1425)五月,仁宗暴病而亡,在位僅十個月。臨終前,特製“楊貞一印”賜予楊士奇,以表彰他的堅貞如一,沒有二心,並希望他能與即將繼承大統的太子朱瞻基互相勉勵,“以成明君良臣之善”。楊士奇跪哭領旨。

六月,仁宗長子朱瞻基即位,次年改元宣德,是為明宣宗。

宣德元年(1426),漢王朱高煦發動叛亂,在楊士奇的建議下,宣宗親自征討,平息叛亂,處死漢王。

大軍凱旋,駐紮在獻縣的單家橋,侍郎陳山拜見,說漢王和趙王是一條心,請求宣宗乘勢襲擊彰德,捉拿趙王。楊榮極力讚成。楊士奇卻道:“這樣的事情應當有證據,難道可以欺瞞天地鬼神嗎?”

楊榮厲聲道:“你想要阻撓這重大的謀劃嗎!現在叛黨說趙王與漢王同謀,怎麽說沒有口供?”

“太宗皇帝(成祖朱棣死後,被尊為太宗)有三個兒子,現在皇上隻有兩個叔父。有罪的不可以赦免,而沒有罪的應該寬厚對待,有懷疑的話可以防備,不發生意外就是了。為什麽突然發兵攻打他,而傷害在天皇祖的感情呢?”

當時隻有楊溥和楊士奇意見相同。他們打算到宣宗處去進諫。楊溥先進去,楊士奇隨後來到,但沒能進入。不久,宣宗召蹇義、夏原吉進去。他們倆把楊士奇的意見告訴了宣宗。宣宗本不欲懲治趙王,調動軍隊攻打彰德的事便得以停止。

回到京師以後,宣宗請教楊士奇:“現在人們紛紛議論趙王之事,怎麽辦?”

“趙王和陛下最親,陛下應該保全他,不要被人們的話所迷惑。”

“朕想把群臣上的奏章封起來送給趙王看,讓他自行處理,怎麽樣?”

“如能再有一封璽書就更好了。”

於是宣宗派使者捧璽書去趙王那裏,趙王得到璽書非常高興,哭泣著說:“我能活了。”隨即上表謝恩,並且獻出護衛部隊,外麵對他的議論才平息下來。從此宣宗對待趙王日益親近,他對楊士奇道:“趙王所以能夠保全,都是靠了你的努力。”

楊士奇主持內閣期間,為了擴大宣宗的仁治,上了不少對朝廷對百姓有益的奏章,除減免賦稅外,他還奏請安撫逃亡到各縣的流民;舉薦文博武勇之人,使受極刑之家的子孫都能得到進士的機會;又請廷臣三品以上及二司官吏各舉所知,推薦可以任郡守的人選等等,他的每項奏議都得到宣宗的批準。

再輔帝王揮餘熱養子不教抱憾終

宣德十年(1435)正月,年輕有為的宣宗正欲大展宏圖之時,突患重病,不幸駕崩,年僅38歲。臨終前,又將太子朱祁鎮托付給了楊士奇。

同月,年僅九歲的朱祁鎮即皇帝位,是為英宗,次年改元正統。

楊榮像在這時,內閣老臣隻剩下“三楊”了。夏原吉已於宣德五年(1430)病逝,蹇義則在宣德十年(1435)追隨宣宗而去,而楊士奇已年逾古稀,楊榮65歲,楊溥也早過了花甲之年。但朝中無人,三人也隻好隨同英國公張輔、尚書胡?一同發揮餘熱了。

當時兵部尚書由楊榮擔任。楊士奇便與楊榮商議兵部訓練士卒、嚴守邊關、加強戒備等事宜。楊榮提出朝廷的禦林軍和地方衛所的軍隊要進行春、秋兩次大訓練的建議。楊士奇非常讚同,立刻從戶部撥出銀兩,首先開始春季士卒訓練。他還根據下屬官吏的上疏,與四位大臣磋商,設立南京參讚機務大臣,以便加強管理南方有關兵部事宜。又分頭派遣精選的文武大臣鎮撫江西、湖廣、河南、山東等地,罷去有名無實、危害朝廷官吏的偵事校尉之職。

正統初年,各地多次發生旱澇災害,為了使英宗像他父親宣宗一樣關心百姓疾苦,楊士奇和四位大臣一起研討,按各地受災情況,減免租稅。地方官吏紛紛上疏,對多次減免租稅表示異議,認為糧食少了,國庫空虛,官吏們發不了俸糧,此舉是對朝政的威脅。而楊士奇卻不這樣看,他耐心地向各級地方官吏解釋道:“天災是不可抗拒的,糧食必然要減產。農民沒有收獲糧食或少收了糧食,還要那麽多租稅,等於紮上農民的脖子,不讓他活命。把農民逼死了,或逼得四處逃荒,還有誰來種莊稼、出糧食?所以,減免租稅,使農民休養生息,是仁、宣之世十分成功的政策,這樣做,能使受災的農民安定下來,準備來年多種田,多打糧食。減免租稅的結果,最終會使農民多交租稅,因此,減免租稅,實際等於將來多收租稅,何樂而不為?”在楊士奇的主持下,雖然國庫的糧食少了,但百姓卻還能安居樂業,倒也不失太平盛世的景象。

楊士奇還命刑部審核懸案,將各府、縣曆年尚未了結的命案,派得力官吏重新調查結案,也使受害百姓感激不盡。同時他還命吏部嚴格考核文武百官,夠晉升者,按時晉升官職;不合格者,及時罷黜。一時間,國內政通人和,呈現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正統初年,朝政清明,社會安定,國家富裕,都是以楊士奇為首的“三楊”等老臣輔佐的結果。正統三年(1438),在楊士奇等人的指導下,《宣宗實錄》完稿,英宗晉升楊士奇少師稱號。

正統四年(1439),楊士奇已經75歲,他上疏英宗請求退休,太皇太後張氏和13歲的小皇帝英宗堅決不同意,隻是恩準他回籍省墓,不久楊士奇又返還京師。

正統初年(1436),宦官王振欺負英宗幼小,逐漸幹預朝廷政務,誘導英宗用嚴酷的手段統治臣子,一時之間,大臣們“身在家中坐,禍從天上來”,自己都不知道是怎麽一回事,轉眼間就身陷囹圄了。正統五年(1440),靖江王佐敬私自贈楊榮金銀。楊榮此時正回籍省墓。王振借這個機會上疏彈劾楊榮。楊士奇返京後,極力解救,才平息此事。楊榮氣憤不已,不久罹病而亡。

這時,王振大力培植朋黨,氣焰日炙。而朝中的正直老臣如張輔、胡?等皆已病老乞休,難以臨朝。隻剩下楊士奇、楊溥,更加孤立。

正統七年(1442),太皇太後殯天,王振無人管束,權勢更大,作威作福,更加肆無忌憚。百官對之小有抵觸,就被拘捕下獄,廷臣人人自危。楊士奇也不能製止。

這一年,楊士奇已經是78歲的高齡了,但還要每日堅持上朝,處理政務。一日,他翻閱各部大臣奏章,突然看到吏部一位大臣彈劾楊士奇之子楊稷殺人的奏議。楊士奇閱後立即暈倒過去,不省人事,宮人喚來禦醫,再三搶救方醒轉過來。楊士奇早年為官,經常在外,隻此一子,十分溺愛。母親、祖母等家人皆難管束。自祖母去世後,楊稷之母多次勸其認真讀書,勿打仗鬥毆,行凶惹事。但他把母親的勸告隻當耳旁風,憑著楊尚書、楊閣老公子的身份橫行霸道,為禍一方。楊士奇早知兒子的劣行,卻因忙於政事,疏於教管。此時已至耄耋之年的楊士奇,聽說獨子殺人犯法的消息,登時受到打擊,從精神到身體都垮了。

見到這般情形,朝廷計議,暫不立即把楊稷繩之以法,隻把他作惡的情狀送給楊士奇審閱。不久,又有人揭發楊稷數十件壞事,不得已,朝廷才將楊稷逮捕,下大理寺獄。楊士奇因為有病,正在告假期間,英宗恐傷害楊士奇,暫不處死其子,降詔慰勉。

正統九年(1444)三月,楊士奇在恨子不爭、報國不能的憂憤中去世,享年80歲。待楊士奇死後,朝廷才將楊稷處以極刑。

楊士奇出身布衣,自學成才,身為五朝元老,顯赫一時。他之所以被稱為調羹巨擘,是因為在他的協調周旋之下,朝中重臣團結一心,共效皇命,為江山、為社稷,為君王、為黎民,都盡心竭力。而他的敢於上諫,心係百姓,關注帝王之仁,也為世人所稱道;他顧國忘家,導致其子不仁,最後憂鬱而終,也讓世人歎惜。正是因為有了以他為首的“三楊”,才使得仁宣之治的盛世出現,其功不可沒。當他去世後,宦官王振專權,導致土木之變,明廷備受屈辱,當時有人就說,若是楊閣老尚在,這場恥辱必不會發生。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5西安事變實錄
6漢武大帝
7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8大唐空華記
9紅牆檔案(二)
10紅牆檔案(三)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

  • 目擊天安門-(二)

    作者:韓泰倫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選擇了中國政治變遷的聚焦點--天安門這一獨特的視角,完整係統地記述了天安門曆經的滄桑巨變,挖掘出中國100多年,特別是建國50年來天安門地區發生的政治事件的內幕秘聞,是一部中國的近現代史的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