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2章 章澤傳略

  中共陝西省委黨史研究室章澤,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新中國青年團組織和青年工作的領導人之一。

  章澤自參加革命以來,在黨內外擔任過多個重要領導職務。他是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共產黨第八屆、第十一屆、第十二屆、第十三屆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第十二屆中央委員會委員。

  章澤是一位具有一定思想理論修養、堅定政治立場、務實領導作風、密切聯係群眾的黨的領導幹部。他熟悉熱愛青年工作和民族工作,尊重知識和人才,關心知識分子,重視科技教育,待人寬容大度,生活艱苦樸素,嚴格管教子女,他的優良作風和高尚品德為人們所稱道。

  從藍旗堡走出的闖關東後裔

  章澤原名張誌偉,參加革命時改為現名。章澤的家鄉是遼寧省海城縣(現海城市)牛莊鎮藍旗堡。藍旗堡現屬營口市大石橋市旗口鎮。

  藍旗堡位於遼南北端,遼河下遊左岸。這裏平原坦蕩,曠野無垠,百裏豐疆,諸流匯集,水域寬廣,山河壯麗,素有“渤海奧區”、“遼南糧倉”之美譽。

  遠在明末年間,遼南一帶的漢人,不堪忍受明廷殘酷統治與壓迫,約有六萬餘眾東逃建州女真地區,成為滿人的“包衣”(奴隸)。1644年,清順治皇帝入關,建都北京,號稱百萬之眾的滿漢八旗兵丁連同家眷、包衣等相繼入關,海城、營口等遼南地區人口銳減,荒蕪閑置的無主土地區域更加擴大。

  清政府為了不使“龍興之地”荒蕪,頒布了招民墾荒的優厚政策和具體實施例則。在優惠政策的誘惑下,關內山東、河北、河南一帶成千上萬的農民,攜家帶口,陸陸續續地走上闖關東之路。同時,內蒙、黑龍江和吉林大小興安嶺、長白山地區的一些牧民及林區窮苦百姓也相繼南下,聚居到這裏,同闖關東的農民一起開荒種地,安居樂業,繁衍子孫。

  順治八年(1651年),章澤先祖同宋、宛、任、田、王、孟、寧等八姓同鄉加入了闖關東的移民隊伍,從山東跨海來到這一地區安家落戶,墾荒耕種。

  遷徙而來的移民或群居,或散住,形成一個個居住區。許多村落的名稱以遷入的姓氏來定。章澤的先祖張家是個大戶族,遷來人口較多,占有一大片荒地,遂即劃定數十畝作為張家的祖墳用地,戶族依墳地築房而居,形成一個新村落,人稱張大墳。

  從章澤先祖遷徙到這裏的當年起,清廷又將遷入關內的八家八旗子弟及其家眷遷回遼南,並特準他們跑馬射箭圈地,劃戶入旗。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滿族正藍旗一皇族在張大墳附近方圓數十裏的地帶跑馬射箭圈地,在一個叫廟兒溝的地方,一箭射到溝口,插上藍旗,占領了大片土地,遂改廟兒溝為藍旗口,張家所占荒地區域歸屬了這家正藍旗皇族管轄,張大墳改名為藍旗堡,這裏至今還流傳著先有張大墳,後有藍旗堡的曆史說法。後因藍旗口與藍旗堡同屬一個管區,容易混淆,遂將藍旗口的“藍”字去掉,稱旗口,就是現在藍旗堡的鎮政府所在地。

  曆史的車輪大約轉過了150多年,到了章澤曾祖父這一輩,張家家道已經相當富裕殷實,是個名副其實的耕讀之家。祖父張陰恩畢業於當時的奉天(沈陽)法政學堂,北洋軍閥時期,曾擔任過奉係張作霖大帥府內務秘書。後來成為遼南一帶有名的律師,人稱張大律師。也就是從祖父這一輩起,同是海城的兩個張家建立了世交關係。張陰恩生有一男一女,男孩便是章澤的父親張鬆筠,張鬆筠早年就讀於北京燕京大學,畢業後回到沈陽,同後來成為知名人物的海城縣高崇民、閻寶航、張學良等人一起參加沈陽基督教青年會,張鬆筠任青年會幹事。張作霖死後,張學良接掌帥印,實行東北易幟,歸附南京國民政府,張鬆筠一直在張學良所部任職。張學良入關進駐北平、天津一帶,張鬆筠先留在沈陽,後去了北平,在張學良所辦的北平外交月報社當編輯,後任報社經理部經理,報社由王卓然具體負責。章澤的母親佟碧如,畢業於沈陽女子師範學校,曾在沈陽省立第一小學教學,後主持家務。

  從章澤祖父開始,全家從海城縣藍旗堡搬遷到沈陽,安家在沈陽城大東關小什字五聖園胡同一個兩進的院子,有房七八間。海城祖上分得的40多�(約160多畝)土地租種給當地農民,收取租金。1919年11月,章澤出生於沈陽。他們兄弟四人,章澤為長子,並有一個妹妹。

  從1925年春開始,章澤先後入沈陽省立第一小學、海城同澤中學讀書,同澤中學由張學良出資辦學。九一八事變後,同澤中學停辦。章澤回到沈陽,入文華中學就讀。文華中學是個基督教會辦的私立學校,學費很貴,加之日軍天天製造數起暴行,社會秩序混亂,1932年下半年,章澤又轉入省立一中。1933年春節期間,母親帶著章澤和弟弟妹妹流亡北平,祖父祖母和姑母留在沈陽。章澤一家移居北平後,14歲的章澤插班進入北平私立知行中學二年級就讀。這時,章澤家裏的經濟來源很少,僅依靠父親每月數十元薪金維持生活。

  這年暑期,國民政府教育部在北平開辦了國立東北中山中學,專門招收東北淪陷區流亡到北平、天津一帶的學生,並為學生提供食宿,章澤先考入該校高中預備班,相當於初中三年級,第二年直接升入高中班,讀了兩個學年,完成了高中一、二年級學業。

  1934年暑期,章澤父親離開北平外交月報社,去了武漢,任張學良“剿匪”總司令部第四處副處長,和郭維城一起協助處長盧廣績襄理軍務。隨後,母親也帶著弟弟妹妹南下武漢。1935年秋,其父又隨張學良東北軍進駐西安,其母和弟弟妹妹一度由武漢返回北平,不久,又從北平去了西安,和父親團圓。西安事變時,受張學良之命,其父和郭維城一起,接管國民黨政府在西安的各大報紙和新聞單位。

  當父母離開北平期間,十五六歲的章澤雖然孤獨了一些,卻有生第一次鍛煉了他獨立生活的能力。1935年12月,北平爆發了轟轟烈烈的一二・九運動,章澤第一次經曆了革命風暴的洗禮,結交了郭峰、劉鵬、於克(樹文)等進步同學。回憶起這次革命洗禮的收獲,章澤在他1947年撰寫的《自傳》裏無不感慨地說:“一二・九運動之前,我就隻知道讀書、打球,一二・九運動爆發當天,我所在的中山中學沒有參加遊行,12月16日,我懷著熱情參加了抗日救國學生運動,走上街頭,參加遊行,我在遊行隊伍的前後做交通聯絡工作,還舉行了罷課,成立了學生會。”“這次運動大開了我的眼界,我開始讀了一些進步書刊,有艾思奇的《大眾哲學》,還有魯迅、茅盾的著作,從而獲得了一些新思想和新知識。我開始明白,東北家鄉淪陷,原來是由於蔣介石實行‘攘外必先安內’的錯誤政策造成的。我們要抗日,收複失地,就必須反對國民黨蔣介石的錯誤政策。我還知道了俄國有個列寧,當時多譯為伊裏奇,中國還有個共產黨……”

  經過一二・九運動的洗禮,章澤對抗日救亡運動產生了更大的熱情,當他進一步了解到日本帝國主義以中日“經濟提攜”為幌子,加緊對中國的政治訛詐、軍事進攻和經濟掠奪時,再也不想繼續閉門讀書,成天思考著如何才能參加到直接打擊日本侵略者的行列中去。暑期,北平東北大學招收補習班,在同學、朋友的勸說下,他報名參加了考試,被錄取了。於是他離開中山中學,進入北平東北大學補習班就讀。章澤在《自傳》裏又講到:“在東北大學,國民黨反動分子同進步師生之間的鬥爭非常激烈,鬥爭的雙方都是高年級和年長一些的學生和教職員工,我雖然打心眼裏同情和支持主張抗日的進步師生,痛恨那些媚日親日的右派分子,但是我年級低,年齡小,不可能參加到他們雙方鬥爭的旋渦中去。”

  西安事變後,張學良被囚禁,作為東北軍統帥和東北大學校長的張學良,不可能再行履職。1937年初,國民政府趁機重新任命臧啟芳擔任北平東北大學代理校長,會同北平社會局接收東北大學,並下令東北大學南遷,暫借開封河南大學校舍,成立國立東北大學,還以宣布停發北平東北大學辦學經費相威脅。章澤和一些同學一同去了開封,被國民政府教育部在開封河南大學設立的東北大學辦事處所收留。這時已經進入寒假,章澤從開封來到西安同父母團聚,父親給他講述了幾件他所未聞的大事情:比如,西安事變是張學良的東北軍和楊虎城的西北軍將士強烈的抗日要求;東北軍、西北軍都與陝北的共產黨和紅軍來往;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有利於建立全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等。這個寒假,使他大開眼界,原先知道了列寧,現在還知道了毛澤東、朱德、周恩來這些共產黨的大人物。同時,他也看到了父母對張學良在南京被扣、東北軍內部不和而產生的憂慮與不安。寒假結束,章澤返回開封,繼續補習班學業。

  就在章澤離開西安返回開封不久,這支參加過西安事變、高舉團結抗日大旗的東北軍,被蔣介石調離西北,移駐安徽蚌埠接受改編。父母隨東北軍到蚌埠後,父親應當時的東北籍安徽省主席劉尚清的邀請,到省政府供職,母親帶著弟妹返回到北平。

  1937年上半年,章澤完成補習班學業,準備參加東北大學升學考試,期望學習經濟專業,將來當個經濟學教授。為此,章澤在課外閱讀了大量有關經濟專業的知識,其中對他影響最深的是沈誌遠的《新經濟學》,同時還閱讀了一些進步書刊,可是考試的結果,他卻被政治係錄取。

  升學考試結束,章澤回到了北平,與母親又一次團聚,隻是父親不在家中。此時的父親,已辭去了安徽省政府的工作,到原東北軍將領何柱國部駐南京留守處任職。

  章澤正在北平度假期間,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侵略者罪惡的槍炮聲在北平附近炸響。章澤走上街頭,買來了各種報刊,了解事變的真相,和北平民眾一起,聲援英勇抗日的吉星文團。

  麵對日軍全麵侵華的行徑,章澤心緒不平,再也無法繼續呆在北平家中。暑期還未結束,七月中旬,他便離開家,趕到古城西安,因為東北大學也遷移到了西安原張學良辦的東北大學分校工學院舊址。這時,學校還未正式開學,被日軍槍炮聲喚起的愛國師生們,紛紛提前聚集到學校,觀察中日時局的進一步發展。趁此機會,學校一些秘密共產黨員和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簡稱民先隊員,組織這些師生千裏迢迢,趕去南京請願,向南京國民黨政府提交抗日請願書。章澤參加了這次請願活動,並在南京見到了父親張鬆筠,這是他和父親最後一次見麵。

  南京失陷後,父親張鬆筠隨留守處去了武漢,任何柱國部駐武漢辦事處副處長。武漢失守後,辦事處遷往重慶。抗戰勝利後,張鬆筠任國民政府哈爾濱市公用局局長。遼沈戰役期間,張鬆筠擔任國民政府東北物資協調局局長,遼沈戰役正酣,張鬆筠前往南京參加國民政府糧食會議,期間,沈陽解放,張鬆筠會後回到北平家中。平津戰役開始後,張鬆筠帶著章澤的母親、弟妹一起南下上海,後來去了台灣。到台灣後,張鬆筠退出政界,投身教育界。20世紀60年代末,章澤父母客死於台灣。

  直到1990年7月和1991年4月,章澤之妹張蘊梅、二弟張誌超、三弟張誌鵬分別從美國和台灣先後回大陸探親,章澤與分別50多年的弟妹才在西安重逢團聚。使章澤傷悲的是,和弟妹團聚後始知,大弟張誌傑早在1942年隨東北中學內遷到四川自貢時就不幸病逝。

  棄學參加革命奔赴敵後抗日根據地

  章澤由南京請願回到西安後不久,新學年開始了。

  在這國難當頭,抗日烽火熊熊燃燒之時,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發生著新的變化。校方雖然一再強調:學生隻有安心學習,將來才能報效祖國。可是,隨著全國抗戰時局的變化,校園的圍牆再也圈不住這些年輕學子一顆顆沸騰的心,他們耳聞目睹並關注著盧溝橋事變以來中國大地上發生的一個個重大事件。章澤在他的《自傳》裏對當時的所見所聞,作了如下的記述:

  “當時,中國軍隊高級將領佟麟閣、趙登禹在北京南苑抗日戰場壯烈犧牲;‘八一三’上海軍民發動的上海抗戰,蘇州河八百壯士孤軍奮戰;蔣介石不得不釋放愛國‘七君子’;全國各地學生界、教育界、宗教界、婦女界成立了多種形式的抗日救亡組織;北平、上海、天津等大中城市工人群眾紛紛組織抗日義勇隊、宣傳隊、慰勞隊支援前線,參軍參戰;西安和關中東部地區的抗日民眾熱烈慶祝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歡送八路軍和趙壽山將軍率楊虎城舊部東渡黃河,開赴抗日前線;西安民眾傾城出動,進行抗日大遊行,陝西父老鄉親踴躍送兒送夫參軍參戰等,給師生們以極大的鼓舞和激勵。前方傳來了八路軍平型關大捷的喜訊,也傳來了楊虎城舊部在保定、娘子關和忻口抗戰的戰況,同時也傳來太原失守的噩耗。每一次勝利和失敗都牽動著同學們的心情。”

  這一切都促使章澤的思想發生了更加深刻的變化,他和相當一部分同學不想繼續在校讀書,一心想著要走上抗日前線,奮勇殺敵。學校也失去往日朗朗讀書的寧靜氣氛,師生們展開了一場又一場是繼續讀書還是去抗日殺敵的激烈辯論。剛剛跨入大學校門的章澤,一邊學習新的課程,一邊參加辯論,一邊觀察著師生們的抗日動向。他還在校外找到了李達著的《政治學》和生活出版社出版的《青年自學叢書》,以及《抗日三日刊》等進步書刊,接觸了幾位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隊員,還了解到一些愛國青年知識分子前去延安的消息。這都使章澤逐漸了解到共產黨的抗日主張,認識到共產黨才是真正代表抗日的中堅力量。他認為,關起門來學習,不如棄學參加革命,到抗日戰場去殺敵,這才是學習政治的大課堂。

  章澤大多數時間和同學劉鵬在一起,劉鵬為“民先”隊員,是章澤在北平中山中學的同學。章澤決心到陝北去參加革命,他一方麵托劉鵬給他介紹去延安的途徑,另一方麵給時在武漢的父親寫信,讓父親找個關係,介紹自己前往延安。

  這學期剛一結束,父親張鬆筠從武漢來信,信封內裝有一份劉瀾波寫給八路軍駐西安辦事處的親筆介紹信。劉瀾波是共產黨員,他在西安時,曾在張學良東北軍中搞過統戰工作,也是父親張鬆筠的東北同鄉和摯友,時在武漢東北軍救亡總工會工作。章澤拿著劉瀾波的介紹信,找到八路軍駐西安辦事處,八路軍辦事處便介紹他前去安吳青訓班參加學習。安吳青訓班亦稱戰時青年短期訓練班,由西北青年救國聯合會1937年10月創辦於涇陽縣鬥口鎮,1938年1月遷至安吳堡,領導人是馮文彬和胡喬木。青訓班的主要任務是通過講授、學習政治、軍事和群眾運動理論,培養從事抗日救亡工作的青年幹部。學員大多是來自國統區、淪陷區和海外華僑中的愛國青年。

  1938年2月,章澤離開東北大學,到達渭北涇陽縣的安吳堡青訓班,被編入第五期第一大隊學習。這個大隊由田扶和羅毅分任連長和指導員。他報到時改姓名為章澤。學習期間,父親張鬆筠還給章澤寄來一些零用錢,支持他的學習和生活,章澤也把改名一事告知了父親。

  青訓班新鮮的革命理論和熱烈的氣氛深深地教育並感染了章澤。他在《自傳》裏這樣寫著:“充滿嚴肅活潑、沸騰熱烈的學習生活氣氛和團結友愛的人際環境,使我對共產黨及其領導的革命鬥爭和抗日政策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和理解,這是我在大學政治專業課堂上難以學習和無法理解的,這兒學習的是更加科學、更加現實、更加先進的政治理論。”

  入學兩個月後,章澤便經青訓班黨組織批準加入中國共產黨。青訓班第五期結業後,章澤被留在青訓班工作,先後擔任青訓班排長、連長、指導員等職。

  章澤在安吳青訓班學習工作了一年時間。1939年初,中央青委決定組織西北青年戰地工作團,前往華北抗日根據地開展敵後工作,章澤主動向青訓班黨組織提出參加戰地工作團的申請,經批準,章澤被分配到戰地工作團第三分團擔任指導員。他由安吳堡出發,隨工作團經延安,從陝北佳縣渡過黃河,到達晉察冀邊區機關所在地河北省阜平縣城南莊。按照上級指示,工作團成員分散到邊區各縣開展工作,章澤被安排在邊區青救會,負責與分散在各地工作團成員的聯絡工作。

  這年9月,章澤和部分工作團成員被派往平西地區開展工作。平西地區背靠山地,麵向平漢鐵路,是一眼望不到頭的廣袤平原,距離北平不過百公裏左右,屬於冀熱察邊區領導下的一塊根據地,是剛剛開辟的新區,中心區域在房山、淶水、涿縣一帶。章澤被任命擔任中共房淶涿聯合縣委青委書記,1940年初,章澤又被任命擔任新成立的淶水縣青委書記,主要工作是負責組織當地青年開展抗日救亡工作,宣傳共產黨、八路軍的抗日政策,建立青年救國會和青年抗日先鋒隊,組織青年抗日武裝,動員青年參加八路軍,壯大、支援主力部隊,動員青年參加減租減息鬥爭,幫助青年學習文化,開展掃盲工作。

  1940年8月,章澤被調到中共平西地區青救會工作,擔任平西區黨委青委委員,青救會組織部長一職。到任不久,章澤因工作勞累過度患病。這時,正值秋季反掃蕩結束不久,章澤和區青救會的一些同誌住在淶水縣湯各莊。一天拂曉,大家正在睡夢之中,突然槍聲大作,敵人進村了。大家趕忙穿衣整裝出發,向村外後山轉移。一連翻過兩個山頭,章澤因病體力不支,在一個山凹裏暫時隱蔽下來,時刻準備和前來搜山的敵人拚個你死我活。可是,直到天黑也沒有什麽動靜,章澤便走出山凹,找到一家牧羊人的窩棚,安身一宿,次日又返回湯各莊。後來才查清楚,這是當地地主武裝搞的一次暴亂。

  從1939年初到1941年初,章澤在敵後抗日根據地工作生活了兩年多時間,這是他棄學參加革命所經曆的第一次最實際的工作鍛煉和烽火考驗,20歲左右的章澤為敵後抗日工作做出了一份應有貢獻。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5從日記到作文
6西安古鎮
7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8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9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

  • 建國以來劉誌丹研究文集

    作者:中共陝西省委黨史研究室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收錄對劉誌丹同誌的研究文章,包括《論劉誌丹對中國革命的重大貢獻》、《劉誌丹在創建西北革命根據地的地位和作用》、《劉誌丹對西北革命根據地黨的建設的貢獻》、《共產黨人的楷模》、《劉誌丹在黃埔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