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其剛
《國語·晉語》雲:“昔少典娶於有蟲喬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薑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薑。”炎帝族為薑姓在許多古籍中都有記述。如《世本》雲:“炎帝薑姓。”《帝王世紀》雲“炎帝神農氏,薑姓。母女登遊華陽,感神而生炎帝於薑水,是其地也。”徐旭生先生對薑水進行過考證和調查。《水經注·渭水》雲:“岐水又東,逕薑氏城南,為薑水。”徐旭生先生說:岐水在岐山的南麵,當在今陝西岐山縣城的東麵,就是地圖上西出岐山,東過武功,折南流入渭水的小水。此水南麵隔著渭水,就離秦嶺不遠。秦嶺古代通稱華山,秦嶺的南麵就叫華陽,區域很廣,所以《禹貢》說:“華陽、黑水惟梁州”。它這裏是說華陽,就是要說梁州和雍州以秦嶺為界。薑水與古華山很近,炎帝的傳說可以傳播到山的南麵。皇甫謐所說的“炎帝母遊華陽”,來源頗古,也很難說。現在寶雞縣城南門外就臨著渭水,過渭水南一二裏,在黃土原邊上有一村,叫作薑城堡。堡西有一小水,從秦嶺中流出,叫作清薑河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科學出版社1960年版,第二章第一節。古文獻提到的薑水在寶雞一帶,炎帝族祖居寶雞一帶,已在學術界得到絕大多數學者的認同。
姬姓的黃帝族與薑姓的炎帝族祖居都在陝西黃土高原,黃帝族的祖居地在陝西北部,離炎帝族的祖居地不遠,兩族自然有通婚關係。雖然兩族間也有戰爭,但兩族間打斷骨頭連著筋的舅甥血緣關係是割舍不斷的。這種舅甥血緣關係對促進兩族融合,對華夏集團的形成,對中華民族最初形成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作為姬姓的周人與薑姓女子的通婚,在《史記》有記載。《史記·周本紀》雲:“周後稷,名棄。其母有邰氏之女,曰薑嫄。薑嫄為帝嚳元妃。薑嫄出野,見巨人跡,心怡然說,欲踐之。踐之而身動,如孕者,居期而生子,……因名曰棄。”《詩經·大雅·生民》雲:“厥初生民,時維薑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無子。”周人把薑嫄視為女祖先,並對薑嫄進行崇拜,祈求生育,希望人丁興旺。
周人雖幾度遷徙,但始終在今陝西地域內小範圍地移動,最後以岐山為根據地,是夏商時期生活在炎帝族祖居地的姬姓人。周人進入炎帝族的祖居地與薑姓女子通婚,是薑姓人的娘家人,因此周人始終把薑嫄視為女始祖,直到周人建立國家後依然如此。
在周人的岐山故地,對薑嫄的祭拜,在近代仍有遺跡可尋。寶雞岐山周公廟就供奉有周人的女始祖薑嫄。每年農曆三月初十至十五,都在周公廟舉行以祭拜薑嫄祈嗣為中心內容的廟會——祈子會。
清·道光十三年《薑嫄聖母感應記》碑文雲:“……岐之卷阿,舊有薑嫄廟,由來已久,列於祀典,享以少牢。每年暮春三月報賽,遠近祈嗣者肩摩踵接,求無不得,香火之資,數以千計。”近代在薑嫄廟會的祈嗣活動仍然很盛。求育的婦女們來到廟中,在薑嫄殿前燃香吊表後,虔誠地跪在祠壇下默誦祈嗣之願,然後討得童鞋一隻,泥塑童子一個,意為祈得之子。如默願祈男孩,須將薑嫄娘娘懷中所抱童子的生殖器拔下吞服。廟中有專人用麵團隨捏隨鑲,以滿足拔童子生殖器吞服的眾多婦女之需。祈嗣後,婦女在返回途中不能說話,否則祈得之子就會跟人跑掉,並且還要買一隻泥塑彩虎,以守護祈得之子。回家後,將討得的童鞋置於土地祠前,泥塑童子則置於炕席之後或不被人發現的隱蔽處。
沒生過孩子的婦女,參加薑嫄廟會祈嗣活動時,除在祈嗣殿前祈禱外,還須在廟中過夜。周公廟三麵環崗,獨南敞口,地勢北高南低,形似簸箕。廟後蟾嶺坡,坡緩林密。廟內三麵崖下,有多孔窯洞。在廟中過夜的未育婦女,會主動找個男子同宿於洞中或坡嶺。前來趕會的男子都懂這個風俗,當某位婦女向某男子示意時,如男子願意,就雙雙離開人群,找個窯洞或在坡林中同宿。有的婦女一時找不到男子,就在夜幕降臨後,手持一柱點燃的香在山中漫走,男子見到光點,明白其意,即跟隨而去,當地把這種風俗叫“攆香頭”。如果一個婦女有了一個男子後,熄滅香頭,其餘的男子就會自動退去。如果婆婆陪著兒媳,姑姑帶著侄女來祈子時,由長輩找個年輕男子同兒媳或侄女同宿。婦女和男子同宿時,彼此不通報姓名。劉宏岐、王滿全:《周公廟祈子會“野合”現象透視》,1990年油印本。
近代以來,每年周公廟舉行的祈子會,實際上是上古時期高媒之祭的遺風。
宋·羅泌《路史·餘論二》因束皙曰:“高媒者,人之先也。”高媒人之先特指女先人,也就是女始祖。上古時期,各部族的女始祖均被本族奉為繁衍生育之神——高媒。
夏族把塗山氏奉為高媒。《楚辭·天問》雲:“禹之力獻功,降省下土四方,焉得彼塗山女而通之於台桑?閔妃匹合,厥身是繼,胡為嗜不同味而快朝飽?”王逸注:“言禹治水,道娶塗山氏之女,而通夫婦之道於台桑之地。”禹娶塗山女後,夏族開始興旺,古夏族把塗山女奉為女始祖。
商族把簡狄奉為高媒。《史記·殷本紀》雲:“殷契,母曰簡狄,有戎氏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墜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禮記·月令》載:“仲春之月,……是月也,玄鳥至,至之日以大牢祠於高禖。天子親往,後妃帥九嬪禦,乃禮天子所禦,帶以弓,授以弓矢,於高禖之前。”鄭玄注:“玄鳥,燕也。燕以施生時來,巢人堂宇而孵乳,嫁娶之象也;媒氏之官以為候。高辛氏之出,玄鳥遺卵,戎簡狄吞之而生契,後王以為媒官嘉祥,而立其(簡狄)祠焉;後變禖言媒,神之也。”《月令》記載的這種習俗,顯然源於商族奉女始祖簡狄為高媒的信仰活動。
上古時期各族除為男祖先建廟外,也同樣為女始祖建廟,行祭祀之禮。女始祖同男祖先一樣,在廟中都享用最高的獻祭之禮——大牢。為女始祖建廟的曆史源遠流長,據目前的考古發現,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紅山文化時期。1983—1985年,考古學家在遼寧建平牛河梁遺址發掘出一座紅山文化的女神廟址,出土泥塑女神頭像,同出的還有乳房、肩、膊等殘塊。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遼寧牛河梁紅山文化“女神廟”與積石塚群發掘簡報》,《文物》1986年第8期。女神廟建在山上,周圍不見居住遺址,似在郊外。女神廟和社壇、積石塚遙相呼應,三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一組宗教建築群。女神廟所奉的女神,是紅山文化部族地位最高、受祭最隆重的女神,應是紅山文化部族的女始祖。該廟的性質是遠古的高媒廟。進一步發掘,又在女神廟外圍發現了當時的祭祀坑,坑內大量的陶祭器,說明當時來女神廟朝拜的人很多,並有祭祀活動。當時人們長途跋涉來到這裏舉行祭祀活動,主要是為祈求生育。可以認為,早在距今5000年前的紅山文化時期,我國就出現了女始祖廟以祈子為目的的廟會活動。
前麵提到的岐山周公廟會很可能是西周時期周族祭祀薑嫄的孑遺。
周人建立西周王朝後,伴隨著分封,周王室被分封的諸侯,也把對薑嫄的祭祀帶到所封地區。《詩經·魯頌·宮》雲:“宮有恤,實實枚枚;赫赫薑嫄,其德不回。”《毛傳》釋“宮”為“先妣薑嫄之廟”,又引孟仲子曰“是媒宮也。”西周初年分封,把周公之子伯禽封到魯,《魯頌》提到的宮,即先妣薑嫄之廟,是伯禽帶著族人來到魯地之後,為在魯地使族人人丁興旺而建立的,祈望通過祭祀女始祖薑嫄而達到自己所帶出的這支族人迅速繁衍的目的。
民國時期,一些學者發現在晉南一帶的娘娘廟所供奉的娘娘是薑嫄。西周初年,周成王把同母弟叔虞封到唐(都唐,今山西太原),叔虞燮父改國號為晉,東周初年晉國國土跨到黃河南岸,形成大國。晉南的薑嫄廟,顯然是叔虞這一支周王室的同姓宗族最早建立的。分封在外的諸侯建立薑嫄廟,使以薑嫄為始祖的高媒之祭地域範圍不斷擴大。上有所好,下必從之。周族人祭祀薑嫄的習俗影響著分封國內的國民。所在地的人民盡管不是周族的,也祭拜薑嫄求育。久而久之,薑嫄是哪族的女始祖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薑嫄是主宰生育之神,民眾向薑嫄廟求育,從而形成向薑嫄朝拜求育的風俗,代代延續下來。
對女始祖——高媒廟的祭祀方式與對男祖先宗廟和祠堂的祭祀方式完全不同。對男祖先宗廟和祠堂的祭祀是一種嚴肅、莊重的祭祖活動,而高媒之祭則是開放、活潑的求育活動。
上古時期,在春天祭祀高媒。《禮記·月令》雲:“仲春之月,……玄鳥至,至之日以大牢祠於高媒。”《周禮·地官·媒氏》雲:“仲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每年仲春,在高媒廟舉行盛會,不禁止男女幽會。隻要雙方情投意合,就可以在野外自由交媾,不受幹涉。在活動中還奏樂、跳舞,盡情狂歡。《詩經·魯頌·宮》雲;“萬舞洋洋,孝孫有慶。”聞一多說:“《魯頌·宮》曰‘萬舞洋洋’,宮為高媒宮,是祀高媒用萬舞,其舞富於誘惑性,則高媒之祀,頗涉邪淫。亦可想見矣。”聞一多:《高唐神女傳說之分析》,注56,《聞一多全集》(一),三聯書店1982年版。
仲春之月的高媒之祭,演化而成上巳節活動。孫作雲先生認為:“高媒之祀即與上祀祓禊是一非二。”孫作雲:《關於上祀節(三月三日)二三事》,《詩經與周代社會研究》,中華書局1966年版。祓禊就是在河中洗淨身體,除穢去邪,以祈生子。秦漢以前,於上巳節臨水祓禊的習俗十分普遍。《詩經·鄭風·溱洧》說的就是鄭國男女在三月上巳節於溱、洧二水祓禊歡會的事。《漢書·外戚傳》載:“武帝即位,數年無子,平陽公主求良家女十餘人,飾置家。帝祓霸上,還過平陽公主。”注引孟康曰;“祓,除也,於霸水上自祓除,今三月上巳祓禊也。”漢武帝於霸水祓禊的目的是為求子。漢代長安有一個百子池,《三輔黃圖》雲:“百子池,三月上巳,張樂於池上。”池名百子池,於此池求子的目的已明了。《西京雜記》中也記載有漢高祖於戚夫人與三月上巳在百子池祓禊之事。上古高媒之祭的上巳節是上古的狂歡節。
上古時期的高媒廟往往建在郊外,於社臨近。上巳節男女一般在高媒廟外或在社中野合。社是國家土地的象征。《論衡·順鼓篇》提到社祭女媧,而女媧又是高媒神。中國是農業大國,自古以農業為本,奉女始祖為社神,是把女始祖當作地母來崇拜,希望女始祖的生育、繁衍能力能夠影響土地,使土地上的莊稼生長茂盛。考古學家在遼寧喀左東山嘴紅山文化社壇遺址中發現了地母的象征——陶塑孕婦像。郭大順等:《遼寧省喀左縣東山嘴紅山文化建築群發掘簡報》,《文物》1984年第11期。上古時期,人們既把女始祖奉為高媒神,又把女始祖奉為社神,社祭和媒祭同時在上巳節舉行,實際上上古時期的社祭和媒祭是合二為一的,上古之社可稱之為媒社。男女在媒社中野合,既可繁衍後代,又可促使莊稼豐產,是一舉兩得之事。《墨子·明鬼篇》記載有當時一些諸侯國的媒社,雲:“燕之有祖(澤),當齊之有社稷、宋之有桑林、楚之有雲夢也,此男女之所屬而觀也。”觀,即《詩經·鄭風·溱洧》“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之觀。觀者,歡也。各國之社為男女交歡之所也。其中桑林之社尤為著稱。《詩經·鄘風·桑中》三次重複:“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郭沫若先生說:“要者交也,抱也;桑中即桑林所在之地,上宮即祀桑之祠,士女於此合歡。”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釋祖妣》,《郭沫若全集》考古編(一),科學出版社1982年版。孫作雲先生說:“上宮,我以為即指‘社’或高媒廟,古人謂廟亦曰‘宮’。”孫作雲:《詩經戀歌發微》,《詩經與周代社會研究》,中華書局1966年版。周代各諸侯國都有媒社,姬姓之國的媒社,從本質來說,就是祭祀本族女始祖薑嫄的高媒廟。
與供奉男祖先的宗廟、祠堂相比,女始祖廟有獨特的曆史作用。宗廟、祠堂主祭現實存在的男性祖先,並且是祭列祖列宗,男祖先的配偶隻處於從屬地位;而女始祖廟則主祭一位女始祖,並且是傳說中的女始祖。對宗廟、祠堂的祭祀主要是強調政治作用,通過族法、族規約束族人,遵從祖訓。宗廟、祠堂之祭嚴肅而封閉,嚴禁輕佻行為,不許族外人參加,甚至本族的不肖子孫都不能與祭。女始祖廟建在郊外,其廟會是開放式的,任何人都可以參加,不禁止放縱行為。宗廟、祠堂和女始祖廟對人的行為規範一緊一鬆,二者在對立中協調共存,彼此互不幹涉。每年春天的女始祖廟廟會,使無數受族法、族規緊束的適齡男女得到一個符合習慣法的放縱機會,使久受壓抑的情緒得到宣泄,達到身心的放鬆和滿足。
具體到高媒神薑嫄廟的祭祀活動,也有積極的曆史作用。姬姓周族人是黃帝的後裔,黃帝後裔帝嚳娶薑嫄為妻,生後稷(棄),使薑嫄成為周族人的女始祖。這樣黃帝族和炎帝族形成甥舅血緣關係。隨著周人建立西周王朝,把姬姓王室成員分封到全國各地,對女始祖薑嫄的崇拜和祭祀也遍布全國。周人對薑嫄的祭拜實際上也就加強了自己與炎帝有血緣關係的認同。在周代自然形成了周人都是黃帝和炎帝後代的觀念。
在孔子時代,商以前的曆史已不可考。實際上中國古代史籍中的正統曆史最早是受周代的影響。如《周禮》、《禮記》、《尚書》、《左傳》等等。因此傳統史書把黃帝和炎帝作為華夏族的先祖的觀念,是受到周代祖先觀念的影響。如今炎帝和黃帝共同成為中華民族的始祖,已成為海內外華人的共識。而曆史上的薑嫄崇拜對薑炎文化的影響和促進炎黃的融合,具有特殊的積極作用。